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独断大明-第10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承宗看了眼张国维,道“可以,帅府会仔细研讨。”

    新兵营是由兵部负责的,也就是说,新兵的招募,训练,还没有划分到大元帅府。

    张国维听了大喜,刚要说话,傅涛抢话道“皇家银行已经归化在我国开设超过三十家分行,支行,下官希望朝廷能出面解决一些麻烦。”

    周应秋笑容和睦,道“这个是自然,我亲自去给你打招呼,不听招呼的,你让下面的拟定名单给我。”

    傅涛不止是傅昌宗的儿子,‘皇家银行’这四个字,就足以让不知情的人忌惮。

    傅涛倾身,道“谢周阁老。”

    皇家贸易集团的代表,贺云杉紧接着道“我们集团也规划了二十条航线,以及众多的商业计划,目前计划书已经初步制定,最多半个月后悔成交内阁,望请审议。”

    贺云杉代表的皇家贸易集团,或者说是神龙府,神龙府背后的是谁,没有人不清楚。

    这个时候,傅昌宗转过头,目光落在张秉文身上,道“户部做好审议,拾遗补缺,要看的长远些,顾虑周全些,然后送到我班房。”

    张秉文近来有些狼狈,孙传庭的‘整肃吏治’的火已经烧到六部,他是第一个差点栽跟头的尚书。

    眼见老上司在这个时候出面维护,战台,神色拘谨,眼神带着感激,转头向贺云杉,道“嗯,对了,听说你们那个商贸大会就快开始了?有没有给我发请柬?”

    户部尚书那也是朝廷的大佬级人物,要是能莅临,那绝对是蓬荜生辉,将商贸大会抬升到另一个档次!

    “有有有,下官待会儿就亲自送到府上。”贺云杉受宠若惊。

    “不止是他,如果请柬有多的,给我也来一张,我跟张尚书一起去。”不等张秉文说话,孙传庭跟着道。

    贺云杉大喜过望,连忙抬手而拜道“有有有,下官待会儿一定送到……”

    张秉文听着孙传庭的话,心里也一松,这表示孙传庭在缓和与他的紧张关系,不会穷追猛打,拿他祭旗,震慑天下了。

    贺云杉则是激动的手无足措,目光四处看着,盘算着会议结束后,他要去哪些地方送请柬。

    接着其他部门纷纷说话,表态要在绥海省进行布局,准备。

    孙传庭听着,不动声色的与孙承宗对视一眼,两人眼神都带着笑意。

    包理游手下的一干文书奋笔疾书,将今天的话题一一记下。

    等大会结束,孙传庭又与傅昌宗等人商讨一番,这才转回班房,结果他抬头就看到,在他班房的客椅上,坐着一个人。

    孙传庭神色微异,上前道“曹公公?”

    曹化淳起身,抬手,笑着道“孙阁老,好久不见了。”

    孙传庭走近,低声道“是皇上有什么特别的旨意?”

    曹化淳笑着摇头,道“有些话不好在信上说,皇上让杂家跑一趟。”

    孙传庭会意,抬起手,道;“聆听圣训。”

    曹化淳按下他的手,道“无需多礼。皇上对多尔衮这一战的表现很满意,他的意思是这头狼很值得再养一养。”

    多尔衮一直是朱栩养的一把刀,现在已经人尽皆知了。

    孙传庭是聪明人,一点就透,道“放养?”

    曹化淳道“即便是狼,该饿的时候要饿,该喂食的时候要喂食,这样才能听主人的话。”

    孙传庭会意,道“内阁会免除多尔衮以前的钱粮承诺,倭国的的赋税也不会苛待,对多尔衮,会授予大权。”

    曹化淳微笑,道“具体怎么做,那是阁老的事情,杂家就是个传话的。”

    。

第1400章 倭国人很有用() 
大明朝廷对于倭国,现在称之为绥海省的瓜分迅速落下帷幕,在国内改革日趋紧张之际,各部门仿佛找到了宣泄口,一道道政令如同不费劲一般,迅速出台,而后通过内阁,颁布出来。

    朝报开足马力,一连十天都是关于朝廷征服倭国的各方面报道,尤其是新版地图,前所未有的扩大,布置囊括了大明北方的一望无际,陌生的疆土,还包括了海上了,仿佛无穷无尽的海岛,而后是安南,金边(柬埔寨),大的不可想象。

    不看还好,一看之下,哪怕是一些朝廷高官都恍恍惚惚,不知不觉间,大明有这么大的疆土了吗?

    这在民间激起了相当大的振奋,一时间对于朱栩的歌功颂德之声甚嚣尘上,掩盖了一切的杂音。

    一些万历年间的老臣,尤其是一些早已经致仕的武将,看的是热泪纵横,他们通过大元帅府,奏请给朱栩上尊号,以示功德,告慰神宗皇帝。

    这个尊号有二十八个字之长,简而言之就是:圣德懋武大皇帝。

    这件事引来了朝廷的一些讨论,认为朱栩应该有更为显著的圣号,方能匹配他的文治武功,一时间各种上疏,五花八门的尊号出现在朱栩眼前,连带靖王,汪乔年也忍不住上书。

    最后的结果,就是朱栩的一句为了结。

    ‘是朕好大喜功,还是你们乐于邀功求赏?’

    这句话堵的朝廷上下一句话说不出,憋的难受,这件事也算不了了之。

    一些暗地里的谣言碎语还是不断,指责朝廷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开战,浪费钱粮,开战只是满足帝王的野心,却不知害死多少将士,多少嗷嗷待哺的灾民。

    对于这些,朱栩只是在批复南直隶巡抚陈奇瑜的奏本提过一句:功与过论且太早,三五年后再看。

    但这件事确实是大大的激励了明朝因为天灾,‘新政’等造成的疲惫状态下的士气。

    朝野之中,甚至渐渐的出现了一种不大不小的声音,那就是讨伐缅甸,以雪万历年间被侵略的耻辱。

    这种声音很有市场,朝野一些大人物认为这个战争能够转移国内的视线,缓解天灾,改革等的压力。

    好在孙传庭等人还有理智,没有被这种声音左右,第一时间表明态度,内阁在未来两三年,矢志于推动‘新政’前进,不会再发动战争。

    总而言之,因为吞并倭国,明朝士气大振,朝野澎湃。

    内阁一连十多天,集中精力处理倭国的善后事宜,在十月初,乾清宫特使,内阁辅臣周应秋,在天津卫登船,前往对马岛,然后乘海军的船,前往江户。

    这个时候,杨嗣昌已经在江户,他在梳理倭国上下,不管是投降的,起义的,还是自顾参与倒幕的,最后都要接受明朝的统治。

    这里面,有人看得清大势,乖乖交出兵权,自然也有顽固不化,需要武力征讨的。

    外加需要对投降,起义的十多万大军的控制,杨嗣昌,多尔衮等人着实废了一番心力。

    在周应秋从对马岛出发的时候,杨嗣昌,多尔衮,巴达礼,松平信纲,伊达政宗等众人,在江户内湖,送明正天皇兴子。

    兴子一身的和服,身边是一群宫女,再身后是大明的军卫,湖面上,则是大明的海军,曹变蛟已经上岸,静等着。

    松平信纲站在兴子身前,神色复杂,还是恭谨的道:“陛下,倭国存亡,系于您一身,万请保重!”

    兴子俏脸就更复杂了,短短一个月发生了太多事情,她还是有些缓冲不过来。

    兴子身边是她的母亲和子,这个后水尾天皇的皇后真是命大,不但没有死,甚至伤也不重,已经好了大半。

    她站在兴子身边,轻轻拉着兴子的手臂。和子也要跟着去大明的,神色倒是镇定的比较好。

    松平信纲犹豫了一下,还是低声道:“陛下,我们还在与明朝争取,如果能保留您的帝号,倭国就还在,您,还请努力!”

    松平信纲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要靠兴子去大明争取大明皇帝的心意。

    兴子抿了抿嘴,心里复杂难明,轻轻的说道:“我知道了。”

    松平信纲不敢多说,缓缓退了回去。

    “上传吧。”和子低声说道。

    兴子又看了眼江户方向,那里还要青烟升起,这么长时间了,还是没有清理干净,也不复她之前印象里的洛阳了。

    她没有看松平信纲等人,这些过去熟悉陌生的人,现在是真的陌生了。

    兴子终于还是登船,在曹变蛟的亲自护卫下,扬帆出海,转道回京。

    周应秋没有走水路,而是在关门海峡上岸,一路有着李定国护送,赶往江户。

    他是钦差,按理说应该快马加鞭,但实则上边走不看,在对倭国各处进行实地的观察。

    因为没有驿站,路也不好,他们走走停停,慢的更多。

    马车上摇摇晃晃,周应秋看着骑着马的李定国,道“没有水泥路,没有官道,没有驿站,倭国确实要好好改造一番。”

    没有的东西,一旦要有了,那就表示可以赚很多钱。周应秋是一个务实的利己主义的人,他已经看到内阁可以在倭国捞多少银子入国库了。

    李定国微微倾身,示意他在听。

    周应秋对这个孙承宗的关门弟子很是好奇,说完一句,忽然道:“我听说,你是皇上介绍给孙阁老的?”

    李定国道:“准确的说,是永宁公主。”

    周应秋看着李定国的脸色,思索着他的年纪,会意的笑了笑,没有再说。

    李定国已经在行伍多年,不喜欢说话,周应秋不开口,他也不会搭话。

    但旋即李定国猛的抬头,道:“大人稍坐,应该又是一群聚众的乱匪,末将去去就来。”

    周应秋面色如常,坐在马车上,安稳如常。

    这已经不知道是多少波了,倭国的秩序被摧毁,新的秩序未建,倭国现在是一片混乱。

    不足两刻钟,李定国去而复返,道:“大人,已经赶跑了,可以继续上路。”

    周应秋‘嗯’了声,旋即又感慨道:“倭国的人口太多了,得送一些出去。”

    李定国看了他一眼,没有多言。

    李定国已经听闻,周应秋在内阁建议,将倭国的一些不听话的人进行流放,流放到吕宋以南。

    据说,联合舰队几年前就在那发现了一个很大的荒岛,上面就是一些蛮人,连一个国家正式的都没有。

    联合舰队已经修筑了几个据点,来往商船渐多,但人手还是太少,需要大量开荒的人。

    显然,周应秋认为,这些倭国人很合适。

第1401章 传旨倭国() 
周应秋很快就到了江户,没有急着宣旨,而是先与杨嗣昌,多尔衮,左良玉,甚至松平信纲,伊达政宗等人密谈,而后接见倭国各色人等,一连三天他都在江户东奔西走,渐渐摸清楚江户的现状。

    第四天晚上,周应秋与杨嗣昌两人对坐,看着月色小酌。

    杨嗣昌是从万历年间过来的文人,尽管现在是一方巨擘,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但对于内阁阁臣,还是相当谦逊,不敢造次。

    “阁老,倭国的皇宫已经布置差不多了,已经归属于皇上的行宫,下官已经派专人守卫,管理了……”杨嗣昌说道。

    周应秋看着他,没有绕圈子,道:“你对多尔衮怎么看?”

    杨嗣昌神色微动,沉默片刻,道:“下官知道朝野都对多尔衮很警惕,认为他是贼奴余孽,不过依下官来看,他还是能控制得住的,用的好,会省去我们很多力气。”

    周应秋若有所思,道:“二位大人也是这样认为的,那,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