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天启-第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公平的,同时必须反思朝廷的所作所为。”

    “朕以前听过一句话: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这句话初听起来是很有道理的,但仔细想一想,其实是不对的。首先是国家能保护民众,给民众一个公平的环境,这样民众才会拥护国家,才会想着为国家做些什么。”

    “只想着臣民为你尽忠,为你死节,却没想过让臣民过得更富裕,更有尊严。当他们受到委屈时,能有一个地方发声,所以朕创办了周报,当他们饥寒交迫时,能有一个地方给他们衣食,所以朕加强了养济院、惠民药局、漏泽园等地的管理。”

    “但是这够了吗?不够,远远不够,朕觉得要让民众对民族,对国家,对朝廷有认同感,首先就必须让他们觉得,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这个朝廷是他们的,而不是朕一个人的,也不是仅仅是大臣们的,必须是他们的。”

第172章 大考试() 
“朕知道这些话你可能一时不能理解,没有关系,朕也还没有完全想明白。但朕知道,首先要让他们在朝廷所做的事中得到好处,也许是逃脱建奴的奴役,也许是能恢复汉家的衣冠习俗,也许是得到一些田地粮食或者银钱。”

    “如今卢卿等所做的事,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使辽民能逃离建奴,得到失去的土地。在这一过程中,要让辽民感受到朝廷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得到人心,便是得到天下。”

    “啰啰嗦嗦地和卢卿说了这么多,也不知道卢卿会不会觉得朕说得有些矛盾,是呀,朕很矛盾呀,有些东西要改,有些东西要重建,有些事做了对我们这个民族会有利,却有可能会损害到朕及朕的子孙,慢慢来吧,朕总会想明白的。”

    “殿试中初次见卢卿,即有一种亲近感,先皇子嗣以朕为大,朕以幼龄继位,常有力不从心之感,梦中曾有一兄常扶持于朕,与卿相似,朕曾称之为啸天。”

    这封乱七八糟,不成体统的信到此就结束了,这信卢象升已经看了几遍了,每看一次就会感动得痛哭流涕。皇上以兄事之,这样的信任,这样的期盼,这样的深恩让卢象升无以为报。他心中反复念叨的只有八个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他对徐大进和徐明胜的印象也大为改观,甚至让徐明胜去管理屯田事宜,而徐明胜也没有辜负他的信任,将屯田搞得有声有色。

    皇太极和莽古尔泰逃回海州后,立即回辽阳给努尔哈赤请罪,努尔哈赤倒是没有责怪两个儿子,只是对李永芳更加不满,进而对辽东汉军印象更差,看每一个辽将都觉得他会投降南朝,对辽民的压迫更加厉害。

    而辽民一方面受到后金的残酷压迫,一方面杨三等人现在转战到了辽阳附近的乡村,带来了明朝皇帝的恩旨:反正者既往不咎,逃到辽南者可以选择在辽南屯田或者进山海关屯田,五年免赋税。

    这样的消息打消了汉民的顾虑,于是轰轰烈烈的大逃亡运动在辽阳附近展开,大量的汉民破坏建筑,烧毁粮食然后一走了之,后金占领地区的汉民大幅度减少,努尔哈赤一时焦头烂额,所以也没有精力去应付盖州的近卫军。

    而在京师,朱由校正忙着进行京师大学堂的考试和入学工作。这是他改变这个世界最重要的举措,所以他非常重视,甚至比对建奴的战争更重视。

    入京参加考试的人只算已经报名的就已经有了一万八千多人,就比每三年一次的大比人要多得多,一时根本没有那么多的地方安置考生。朱由校下旨,将京师大学堂宿舍楼先行开放给考生免费住宿。

    宿舍楼设定的住宿人数是三千人,但按照设定条件是很好的,一间宿舍住八个学生。如果挤一挤,住十六个甚至二十四个其实也没什么问题。天气冷,挤一挤还更暖和一点。

    京师大学堂的入学考试是按你报考的具体学堂来分类考试的。首先考试的是师范学院,科目分国文和算术,国文考题极其简单: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解。算术则是简单的加减乘除和求面积,大概相当于后世三年级的水平。

    师范学院报考的学生有五千人,这和中国人传统观点是不相符的,因为有一句俗话“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但是在周报上,朱由校不遗余力地鼓吹教育兴国,里面有一句话让报考师范的人大增:如果大明二十年后,每个三十岁以下的人都会识字,那么就离圣人所说的大同世界不远了。

    这话让一些年轻的儒生心潮澎湃,不管不顾地向京师进发,想要成为一名皇上所说的光荣的教师。而朱由校又放宽了师范学院的报考资格,不但不要求是举人了,连生员都可以不是,只要能过考试就能进入师范学院。

    考试以后是按国文和算术分开录取的,国文中取前八百名,算术中取前四百名,一共录取了一千二百名师范生。

    第二批考试是吏员考试,这个报名的人数就多了,高达一万人,因为没有禁止重复考试,所以第一场被刷下来的很多人也就加入了第二场继续考试。

    吏员考试和师范考试一样分国文和算术,国文题目是给你一篇圣旨,你把圣旨用白话解释一遍。算术就稍微复杂一些,有两道题,一题是算田地面积及应交赋税,一题是商税收缴问题,总的难度大概相当于后世小学五六年级的水平。

    考试以后按两科成绩总分来录取。一共录取了一千二百人。

    第三批考试就是杂科,每个考生都要考国文,除此以外,还要加考一门,比如农事,或者算术,或者器械,或者天文,或者地理,或者医药。

    第三批的国文比师范学院考试还简单,随便写一篇一千字以上的对加考的另一科的认识,加考的一门的题目就比较难了,比如算术,已经达到了后世初中二年级的水平,加入了疯狂的水池管理员之类的题目。

    因为国文题目简单,所以第三批主要是看加考的成绩,最后录取了六百人,每科一百人。

    到此为止,历经两月的京师大学堂考试就结束了。没有考取的学子在户部设立的专门处理考生学费问题的衙门领取了路费,然后高高兴兴地回家了。虽然没有考取,但至少知道考的是什么内容,回去后有针对性地用功,下一年再来时就不至于象这次一样了。户部最后统计出来,一万八千考生,只有一万一千人领取了路费,看来很多人都是家有余财,所以并不在乎这点点小钱。

    而考取的学生被分成三个部分,师范学院专门培养教师,分成国文组和算术组,每组再按五十人一个班分为多个班。

    吏员学院则是分成税务,行政,会计三个组,也是再按五十人一个班分班。

    第三个部分称为研究院,六科每科一个班。

第173章 天子门生() 
师范学院的学生拿到印刷精美的课本时,先是被印刷质量惊了一把,然后就被课本中的内容搞得不知所措了。

    国文科的学生发现第一课就完全看不懂,每个汉字上面都有一些奇怪的符号,有人认出有些象传教士书中的拉丁字母。

    而问了学院老师才知道,这是皇上亲自制定的拼音方法,只要记住这些拼音,就能认出拼音下的字。

    所以国文科的学生就在“波坡摸”的奇怪声音中开始了自学。而这时的算术科学生则在看着加减乘除的符号发呆。

    是的,朱由校觉得汉字读写的麻烦也是制约古代文化知识普及的一个原因,所以他把小时候学过的汉语拼音照搬到这里。好在这时候都是以京师话为标准语言之一(另一个是凤阳话,不过成祖后基本都是以北京话为官话),与后世区别还不是太大。

    汉语拼音能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汉字的读音,现在也有注音法,比如反切注音法,但反切注音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语音的变化越来越麻烦难懂,汉语拼音法其实也一样,语音随着时代变化也可能会使它不再适合,不过至少现在是适合的。

    朱由校还想着以后在全国推广京师话,这样汉语拼音就能一直起作用了。之所以他这么重视语音的问题,是因为儒家一直用的是私塾的方式教学,老师读错了,学生也就跟着读错。象“郁郁乎文哉”念成“都都平丈我”的笑话随着拼音的普及,将再也没有可能出现。

    至于在算术中引入运算符号,是因为运算符号简单易懂而且方便。其实在银行里早就已经使用了,而民间还没有推广,朱由校想通过师范学院推广到全国。

    师范学院的学制朱由校原本准备是三年,但徐光启等人觉得,一年时间足够了,拼音这些只要学起来,其实很简单,而数学符号也只要很短的时间就能适应了。

    因为师范的学制改为一年,所以新建新式学堂的事就迫在眉睫了。在和各位大臣商量后,决定先在南北直隶推广新式学堂。一方面是政治原因,一方面是南北直隶特别是南直隶比较富裕。

    新式学堂就叫做某某小学堂,比如现在皇家建筑队正在修建的京师第一小学堂,就位于京师大学堂附近,设计可以容纳五百学生,共十个班,准备招收京师各阶层家庭的孩子。

    北直隶八府二州,初期计划共要修建新式小学堂五十所,都是选在人烟稠密的地方,后期才会考虑建更多学堂,但朱由校估计,按照师范学院每年的招生人数,只怕要到很久以后才有可能。

    吏员学院的学生的课本与师范学生的课本不同,他们不同的科的课本也不同,名字也比较奇怪,象什么行政学,象什么统计学,象什么公众卫生,当然和后世的同名课本内容是不同的,只是些简单的初步知识罢了。

    而招生人数最少的研究院则是朱由校寄予厚望的地方。象师范学校院的教授大多是翰林院里的翰林,而吏员学院的教授大多是户部的吏员及吏部的小官员。研究院的教授则是象徐光启这样的尚书,孙元化这样的郎中,甚至还有朱由校这样的皇帝。

    是的,没错,朱由校是京师大学堂的山长,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他不满足于此,他还是研究院的教授,不过他不是哪一科的具体教授,他认为做为一个高中学霸,研究院的各个科他都可以胜任教授。当然这是他的想法,而做为京师大学堂副山长的徐光启则是认为没办法限定皇帝为哪一科的教授。

    课本都发给了学生,而京师大学堂却还没有正式开学,因为要过春节了。大多数的学生离家较远,所以就在京师大学堂里过春节。

    这些学生吃着可能比家里更好的食物,还可以三五成群地讨论课本上的新知识,并且京师大学堂的图书馆每天都开放且提供借抄服务,所以他们的这个春节过得比家里可能还更充实,除了有些淡淡的思乡之情以外。

    天启三年正月十五,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学了。这一天的早晨,天气很冷,但总算没有雨雪。在京师大学堂学术报告厅,召开了京师大学堂开学典礼。

    报告厅前部是一个五尺高的台子,台子中间是一个桌子,桌子上面有一个铜制的大喇叭,可以起扩音作用,而整个报告厅的屋顶是圆形的,也有聚焦声音的作用。

    桌子后面有一把椅子,是给发言人坐的。这把椅子后面是一排椅子,现在上面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