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天启-第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整个板甲一共是三十斤,比一般铁鳞甲要稍微轻一些,而原来用铁鳞甲护不住的面部已经有了能拉动的面罩。铁皮很薄,表面有棱形的突起。

    一百步外,满桂拉弓射箭,“叮”的一声,箭掉在了地上。他连射五箭,都在击中板甲后掉在了地上。

    然后他上前五十步外再射五箭,依然是箭射在板甲上,然后掉在地上,没有一支箭射进板甲。

第170章 兵器的进化() 
这时孙元化让人将板甲拿了过来,朱由校仔细观察,只见胸甲上有七个白点和三条划痕。他笑道:“这个突起果然有作用,太好了,谦益呀,后金和蒙古人中有多少人有你的臂力呀?”

    满桂上前道:“臣以为大概应该是半成左右吧。”

    孙元化道:“只怕没有这么多,满将军天生神力,卢学士都说过自叹不如的。”

    朱由校点点头:“那么就是说,这个板甲在防箭方面是没有问题的了。其他方面呢,有些什么缺点?”

    孙元化回道:“皇上,用箭确实不容易射穿,但如果敌人用枪的话,象满将军是可以刺穿的,臣用近卫军士兵做过实验,有不到一成的士兵可以用枪刺穿。”

    “至于用刀的话,一般来说是没有作用的,但是如果用钝器的话就不好办了,头盔胸甲虽然不会碎掉,但头部和腹部受不了这么大的力量,会震伤甚至震死的。”

    朱由校想了想说道:“朕上当了,我一直以为建奴真的是骑射无双,但卢学士说,他们遇到的建奴都是下马步射的,等我军溃败后再骑马追逃。只要能防住建奴的弓箭就行了。”

    众人不明白皇帝上了谁的当,满桂上前道:“皇上,东奴臣不知道,不过北虏倒是真的擅长骑射的。”旁边的鲁钦和周遇吉都笑了起来。

    朱由校也笑了:“谦益,不要担心,建奴平定后还有蒙古人,朕是要打下一片大大的江山的,自然有你出力的时候。”

    满桂憨笑着不再说话,他对自己不能去辽东一直耿耿于怀,所以趁着这个机会说了出来。皇帝一听就明白他的意思,不过满桂一直在北方防备蒙古,还是留在对付蒙古时再用的好。

    他又指示孙元化道:“那板甲就按这个样子定型,先造一个步兵旅的数量,迅速运到第一师,换下来的铁鳞甲就卖给蒙古人吧。去看看新的火铳和大炮的情况。”

    毕懋康正等着皇帝,见过礼后,他拿出一枝火铳递给周遇吉道:“请周将军试着打前面的靶子。”

    周遇吉打量了一下这枝火铳,只见与原来的火铳稍有不同,主要是枪管要长一些,他拿起火铳对准前面的靶子扣动扳机,一颗铅弹正好打在靶子上。

    朱由校带头给他鼓掌,周遇吉准备清理后再装药,毕懋康又递过了一支火铳,周遇吉拿着继续扣动扳机,一共十枪,有七枪都打在靶子上。

    朱由校笑道:“不错呀,本来不准的火铳竟然能让你命中七成,技术大进呀。”

    周遇吉摆手道:“皇上,这应该是枪的问题,不是臣的技术问题。”

    毕懋康也上前笑道:“皇上,这是我们新研制的一种火铳,在枪管里面刻了一些线,可以让铅弹沿着线喷出枪口,这样就增加了准确性。”

    朱由校拿过一支火铳,从铳口看过去,果然里面有几条直线。原来是线膛枪呀,自己怎么忘记这事了,线膛枪比滑膛枪要更准确,射程更远,在研制燧发枪时本来就想过,只是因为当时的铳管都是手工制造,担心加膛线会大大减缓速度,所以就没有说。而后来有了机器钻枪管时却又忘记了。

    他决定要弥补,于是开口道:“这种火铳里面的线可以改成螺旋形的,然后子弹改成长条状的,这样会使子弹更稳定。”说着拿起一根树枝,在地面上画出了子弹的样子。

    毕懋康看了看皇帝画的东西,想了一会说道:“这样装弹会很麻烦,长条子弹不如圆球子弹好装,会影响射击的速度。”

    朱由校笑着拿起树枝,指着子弹后部道:“在这里造一个空洞,里面加一个木塞,火药燃烧时木塞就会让后面膨胀开来,所以子弹可以比铳管细一点,这样装弹就会很容易了。

    毕懋康又想了一下,然后跪下道:”皇上实在是天生聪慧,臣等拜服。“

    朱由校将他扶了起来道:”让各位带着学徒,不仅仅是要给你们当助手,还可以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思想的碰撞可以产生出绚丽的火花。朕听到过一句话,觉得很有道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与诸位共勉。“

    孙元化毕懋康茅元仪等人细细体味皇帝这句话,越想越觉得有道理,特别是孙元化,多次在朱由校的指导下造出了一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物件,更是对这句话体会尤深。

    朱由校道:”就照朕刚才所说的思路,你们先试一下,失败后找原因,成功以后立刻报告给我。如果我大明军队装备了这种武器,那建奴不过土鸡瓦狗罢了。“

    众人点头称是,然后大家来到制大炮的场所。茅元仪已经造出了二十斤炮,炮身重达一千多斤。茅元仪道:”皇上,这种炮只能用在城墙上,而且还在运输安装时都会麻烦,我们最大就只造这种炮了吗?“

    朱由校摇了摇头道:”不,继续往大了造,朕要越大越好,这炮不仅仅可用来守城,更可以用在海战上。现在有两个问题要你们去研究,一是如何使回力减小,船上如此大的回力,那不用敌人打,自己可能就翻了。二是炮弹的研究,除了实心弹和链弹外,还可以试着在炮弹里装上火药,等炮弹落地后再爆炸。这个要特别注意安全,做实验时不要在兵器局里,孙卿,在山边建一个试验场,以后实弹射击都在那个里面,安全最重要呀。“

    孙元化道:”皇上,十里以外的山边有一大片空地,周围没有居民,可以用来做靶场。“

    朱由校点了点头,然后对魏忠贤道:”东厂一定要做好防谍,不能有任何闪失。“

    魏忠贤跪下道:”奴婢领旨,圣上不允许,一只鸟儿也不让他进来。“

    朱由校笑了:”厂臣办事,朕一向放心。“

    魏忠贤泣泪道:”奴婢愿意为圣上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第171章 一封信() 
盖州,原来的卫所衙门已经修葺一新,卢象升正看着朱由校的信沉思。上次卢象升把到辽东后所遇到的情况都报告上去外,还专门写了一封私信,就徐明胜和徐大进的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徐大进作为曾经的官员,竟然在后金占领海州后既不反抗,也不自杀,实在是丢了朝廷的脸。而徐明胜认为朝廷有错不愿意离开的事也说了一遍,他觉得徐明胜不识大体,不听从安排,这种人也应该受到鄙视。

    可是朱由校显然不这么看,他专门写了一封信,虽然也是由李朝钦带来的,却不能算圣旨。因为信封上写着卢啸天收。

    “啸天:你信中所言,朕看过后心有所感,所以专门写了一封信而不是用圣旨或者口谕的方式,来解释一下朕的看法。”

    “关于徐大进及徐明胜两人,兄以为两人皆应受责,而朕却觉得,徐大进所为无可厚非,而徐明胜所言亦合情合理。”

    “首先说徐大进事,有言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徐大进本是卸任县令,他无职无权,亦无守土之责,建奴前来,他何能抵抗?至于自杀之言,他又没有做错事,为什么要自杀?”

    “当然,兄以为他应该自杀,是因为他曾经当过朝廷官员,而且自己也是举子出身,读了圣贤书,朕却觉得,圣贤书中并没有说敌军占领地的人都应该自杀呀,如果都自杀,蒙元之时,中国当无人也。”

    “再说徐明胜之事,徐明胜之言,深得朕心。国家是什么?国家是一个集合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他为民,那么就应该交税,而我朝廷,收了他的税,便负有保护他的责任。”

    “徐明胜也没有错,他给朝廷纳税,现在朝廷丢了辽东,不是他丢了辽东,那错本来就在朝廷,他当然可以问责朝廷。就象你花了银子要买些什么东西,银子花出去了,东西却没有得到,那当然不行呀,错在谁呢,当然不是你,是卖东西的商人。”

    “而徐明胜与朝廷现在就是这样一种关系,徐明胜交税,那么就是买到了自己的安全保证,而朝廷丢了辽东,就是朝廷没尽到责任,就是朝廷的错。他当然可以不追究朝廷的错,但他也可以而且有权力追究朝廷没有尽到保护他的责任。”

    “这些话卢卿看到后一定会很惊奇,是的,你读的书里不是这么说的,特别是朕身为皇帝,竟然怂恿别人找朝廷问责,这不是自己找不自在吗?你会觉得朕一定是中邪了,在这里胡言乱语,但是朕告诉你,朕很清醒。”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不公平,你看到不公平,你会想到去改变他。但是有一些不公平,你并没有觉得这是不公平,你会觉得很正常,而这,其实才是最大的不公平。”

    “比如徐明胜只是说了那么一句话,连一向心胸开阔,心地仁慈的卢卿都觉得他诋毁了朝廷,冒犯了朕,却从来没有想过,他的说法会不会正好是对的呢?”

    “这是一封私信,朕愿意和卢卿说一些心里话。这些话如果朕公开说出来,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朕疯了,但不知为什么,朕觉得卢卿不会这么想。”

    “很早以前朕就听说过一句话,天子代天牧民,既然是牧民,当民众没有吃的的时候,天子应该告诉他们在哪里找到吃的,如何找到吃的。如果民众还是饥饿,那是天子的错。当民众受到寒冷的威胁时,天子应该指导他们纺织制衣以抗寒。如果民众还是受冻,那也是天子的错。那么现在辽民被建奴奴役甚至杀害,当然更是天子的错。”

    “朕曾经做过一个梦,在梦里,我大明流民遍地,盗贼蜂起。反贼攻占了京师,皇帝竟然只能吊死在景山上,然后建奴入关,又打败了反贼,占领了大明的美好江山。这个梦恍如亲历,让朕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朕不想我汉人的江山亡于蛮夷,朕不想华夏沦入地狱,所以朕要奋起,朕要振兴大明。”

    “在朕的梦里,很多大臣都投降了建奴,很多的子民也都乖乖地改发换装,朕就想,为什么他们会投降蛮夷呢?他们为什么不为这个民族,为这个国家死命抵抗呢?这个问题朕想了很久很久。”

    “起先朕也觉得,他们投降建奴,是因为他们品性低下,对华夏的爱不够,对大明的爱不够,朕只想把这些人都杀掉,或者罢黜掉,这样才能让我大明永存。”

    “但是后面我思考一段时间以后,觉得只怪他们是不行的。我们只想着要他们为朝廷做些什么,却从来没有想过朝廷为他们做些什么。”

    “沈阳辽阳汉民欢迎建奴入城,朕很不能理解,后来朕问了方首辅,徐尚书,王经略,赵师长,杨千户,除了方首辅外,其余诸人皆以为是因为辽民受盘剥太厉,所以才会离心朝廷,投向建奴的。”

    “朕因此觉得,他们宁愿剃发易服都要投降建奴,那是因为大明对他们不好,导致他们对大明没有归属感,朕仅仅只怪他们那是不公平的,同时必须反思朝廷的所作所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