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天启-第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从哲道:”陛下,生员学习场所都是在京师吗?那费用是自已负担还是朝廷给一些补贴?“

    朱由校道:”京师王恭厂专门建立了一所学校,朕称之为大学城,现今的学生都在大学城里学习。费用方面,朝廷负责一年,旅费书费食宿费全部负责,但一年后如果不能合格,那以后的费用就全部由自己出。“

第136章 京师大学堂(二)() 
叶向高问道:”陛下,只是生员才行吗,举子可以吗?“

    朱由校回道:”要有一部分举子,但他们可以进另外的学校,我称之为师范学校,以后各地亦要兴建这样的学校,他们就是其中的教授。

    徐光启问道:“陛下,不是生员但确实又有志于学的可以吗?“

    朱由校道:”可以,但是必须先要考试,要让他们达到生员的水平,或者有些在其它方面,比如算学方面比较有兴趣的人,只要算学方面合格,那不能达到生员水平也可以入学。包括但不限于算学,就算是农事方面精通的,那也可以入学。“

    孙承宗道:”陛下,京师大学堂可以容纳多少人?“

    朱由校道:”可以容纳大约三千名学生入学。现在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教师的问题,这个要从各部局抽人出来,农事,算学,机械什么的人才都要。另一个就是王恭厂新修了一些别墅,可以出售给全国的人。“

    韩爌说道:”陛下,凡有司官吏,不得于见任处所置买田宅的。“

    这是明朝的规定,韩爌的意思是官员不能买房。朱由校早已经想好了对策:”这个问题朕是这样想的,王恭厂的房子可以由官员典租,租期可长达三十年,而且期满后可以续租三十年。而如果官员卸任后,也可以变典为买。“

    本来朱由校是想废除这条规定的,但方从哲和徐光启强烈反对,因为这样下面的人就会乱来,在任官场所购买田宅,会进一步助长官员的贪腐问题。几个人商量后,改用了这种温和的方法,这样没有改变规定,却达到了实际买的效果。而且只在王恭厂有效,下面也不敢效仿。

    剩下的就是大家就一些细节方面进行一些小的修补了,比如孙承宗认为学生学习三个月后应该进行考试,然后根据成绩分等,分别给予不同的待遇(经济上)。方从哲认为应该在全国各地招收教师,只要有专长,经过考试后可以聘用为学校教师。叶向高则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的管理,最好是设立专门的风纪教师

    商量好后,就按照大家的意见写了一封圣旨,名曰求贤诏,在全国各地招收教师和学生,学生学习各种经世致用之学,学习合格后即可分派于各地任职为吏。学生要求是生员以上,如非生员而确实有才学者,亦可前来报名。所有报名者均需要经过入学考试,考试内容分为蒙学,算学,器械,农事,医药,天文,地理。除蒙学都必考外,其它六科可选考。

    写好后,由王承恩带人抄录后发于周报之上,并在编者按中加以说明,只要是有用于国,有利于民的技艺,即使不在上述内容之中,亦可前来参与考试。所有考中的学生各项费用均由朝廷提供,未考中的学生朝廷将按道路远近提供旅费。这样一来,即使有些人只是为了京城一游,也会来碰一下运气,说不定其中就有精于某一方面的人才。

    这份圣旨一发,可谓天下震动,因为朱由校命令在每一乡村都将考试说明印刷张贴,所以这是第一次皇帝的旨意深入到乡村之中。有些老学究痛心疾首,觉得考试竟然只考蒙学,那是稍微读了两年书的都可以轻松考过的,而其它的科目则与圣人之道根本无关。而另一些书生都是欣喜若狂,他们对经学没有什么感觉,自己知道考进士不用说,就是考上举人也是难于上青天,却对各种杂学大有兴趣,他们看到可以考杂学,而且包路费,自然是漫卷诗书喜欲狂,辞别家中父母妻儿,收拾行李向京师行去。

    大学城在七月时已经基本修建完成,朱由校接到魏朝的报告后,传旨让徐光启陪他一起去验收。

    王恭厂已经大变样了,一幢幢的三层楼房美轮美奂,楼房的式样中西结合,有中式的飞檐盖顶,也有西式的玻璃窗和壁炉。每幢楼房的门牌上都还空着,但楼房的侧面则写着阿拉伯数字。魏朝在旁边小声报告道:“圣上,一共是三十幢教学楼,五个膳房,二十幢宿舍,一个大的室内会场。”

    朱由校点了点头,问道:“宿舍和膳房可分了等级?”

    魏朝回道:“圣上吩咐过要分等级,五个膳房中有一个是教师专用的,而宿舍亦有不同。”

    朱由校道:“先生,这各幢楼房都还没有题名,朕想请先生和首辅几位来挥墨题名呢。”

    徐光启连连摇手道:“陛下不亲笔题字吗?到于我们就算了,有董思白在,哪有我们几人出手的道理呀。”

    朱由校道:“先生说的是太常少卿董其昌吗?我还不知道呢,那这样,京师大学堂这几个字就让他写,其它的字牌你们分几个来写。至于朕的字,先生是知道的,还是算了吧。”

    几人进了一幢教学楼,徐光启看着那大大的玻璃窗,整齐平滑的地面,挂在墙上的黑板,还有那西方味道浓郁的壁炉,再想想自己小时候就读的私塾样子,不由得摇了摇头。

    朱由校正好看见,问道:“先生可是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叫他们去改。”

    徐光启连忙摇头道:“陛下,臣只是想起自己读书的地方,和这里一比,实在是小得可怜,暗得可恨,不由得心有感慨罢了。”

    朱由校哈哈大笑,自己是照着后世学校的样子造的,却也比现在的国了监要强了很多。特别是玻璃窗,用的是不透明的玻璃,价格便宜又防风且不影响采光,却又能让人看不到屋外,实在是比窗纸强得多了。而黑板和粉笔他只是稍微一说,底下的人就立即领会,迅速地造了出来,而对于一间教室来说,黑板和粉笔实在是太重要太有用了。

    而后又看了水冲式的厕所,膳房和宿舍,徐光启一路看是一路赞叹,表示比自己家里条件都要好得多。朱由校于是说道:“大学城周围的别墅制造得比大学城还要舒适,朕留了几幢,其中有一幢是留给先生的,希望先生能够喜欢。”

    徐光启连忙道:“陛下,臣微有薄产,可以典租一屋,不敢劳动陛下赏赐。”

    朱由校道:“先生对学生之教诲与帮助,常使朕满怀感激,一屋之赐,还请先生不要推辞。再者朕亦有一别墅,正在先生之侧,平时正好可以多多请益。”

    徐光启只好说道:“那孙稚绳与方首辅叶次辅也应该有赐,不然臣不敢受。”

    朱由校笑道:“这个是自然的,先生请放心。”

    验收完后,朱由校很满意,对魏朝说道:“这里的账目清理好后,交一份给东厂,一份给银行。你带人前去迁安,把那里的辽民安置点的事情做完后,准备去修建迁安铁厂。”

第137章 第二十九迁安铁矿() 
永平府迁安县朱家沟,这里正在进行热火朝天的建设。一群大汉光着膀子,抬着大筐向计量处走去,在微寒的风中却满身大汗,领头的汉子叫道:“大家再加把劲,今天我们组一定可以拿第一,十块钱奖金是我们的了。”众人齐声称诺。

    这时另一群大汉也抬着筐从他们旁边跑了过去,留下一阵笑声:“刘四海,今天的奖金是我们的了,你们等下次吧,哈哈哈。”

    刘四海大怒叫道:“王五,你拿到了再说,现在还只到下午三点,急什么。”然后对同伴说道:“不要管他们,他们跑着走不能持久的,我们不要跑,老人有话,不怕慢,就怕站,我们均匀用力,可以赢过他们的。”

    大家将大筐放在磅秤上,管事叫道:“去皮一百八十斤,去皮一百七十斤十筐总计一千七百五十五斤,计在甲六组名下,你们现在居于第二名,加把劲就可能到第一哟。”

    刘四海问道:“丙三组比我们多多少?”

    管事看了一下本子回道:“多了一千九百五十斤,一趟的量,他们也比你们多跑了两趟。”

    刘四海回头看了看远处高塔上的时钟,正好是下午三点一刻,距离下工还有两个钟头又三刻,应该可以赶上王五他们,他挥挥手道:“看着吧,我们一定可以赢丙三组的,迁安铁矿最快采矿班组那可不是靠吹牛皮来的,今天的十块钱奖金又是我们的了。”

    迁安铁矿现在是大明最大的铁矿,朱由校前世正好听说过这个铁矿,之所以把辽民安置在迁安,也是想给铁矿提供足够的劳力。所以他找来工部尚书姚思仁,要他组织人去迁安进行勘探。

    姚思仁却道:“陛下,臣不知迁安有铁,不知陛下从何处知迁安有铁事,臣想请来询问查证。”

    看着这白发苍苍的老臣,朱由校只能叹息:“姚卿,有没有铁,你派人去勘探一下不就知道了吗?何必管它是谁说的呢?”

    “陛下,工部行事,皆应有章可循,如无确实证据,请恕臣不敢派人前去勘探,以免浪费人力和钱财。”

    朱由校气得七窍生烟,却又不能把这老头子如何,只好转身去找魏忠贤。魏忠贤一听有铁两眼放光,急不可待地说道:”圣上,不用找工部,我们内廷有专门采矿的人才。“

    朱由校道:”哪个监是会采矿的?“

    魏忠贤回道:”圣上,银作局虽然是打造金银器饰的,但里面有人知道如何开采银矿呀,银矿都会开采,难道铁矿不会开吗?“

    朱由校怒笑道:”这两个是一样的吗?你会栽玉米,难道你就一定会栽萝卜?等等,这个真的差不多呢,你去问下,看有没有懂开铁矿的,我们不是有很多太监没事干吗?你上次还说要在宫内开内操的,现在好了,给我派到铁矿里去干活吧。“

    魏忠贤大惊,如果真的此事成行,大家知道是自己出的主意,那在内廷自己就不用做人了,大家都要恨死自己了,于是急忙道:”圣上,内官您让他去采矿只怕有些难度,一来不熟悉,二来内官身体一般都偏弱,采得几天矿只怕命都要丢掉,请圣上开恩呀。“

    朱由校想了想,内官们确实大多数身体不大好,不知道是不是内分泌的问题,于是改口道:”不要他们去采矿,但是监督记账什么的总可以吧,你先去问,有采矿人才了就好办事了。“

    魏忠贤连忙跑去银作局,掌印太监将他接了进去,魏忠贤将他敬上的茶推开道:”你们这里有没有会采矿的人呀。“

    掌印太监笑道:”厂公,当然有呀,银作局自己在京西有一座小银矿,都是我们自己采的。“

    ”不是开采银矿,是铁矿,只需要开采出来,冶炼不关我们的事,兵器局负责的。“

    掌印太监笑得更灿烂了:”厂公,这个倒是真的有,我们银作局有一个掌班,以前家里就是开铁厂的,他一直管铁厂里的矿石开采,后来家里犯了事,他一咬牙才进了宫,这事找他准没有错。“

    魏忠贤大喜:”将他叫来,洒家要问问,可不能出错的,不然圣上怪罪下来可担当不起。“

    掌印将掌班叫了进来,魏忠贤见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太监,就怒道:”李经明,你胆子大了呀,竟然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