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天启-第2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了帐蓬回到驻地,徐鹏民问道:“头儿,得手了。”

    戴春风将玉玺拿出来,仔细检查了一会,确信这是中原之物。这才点了点头道:“我今晚就走,你们依旧在这里,等明天再带着货品慢慢回去,他们不会为难你们的。”

    徐鹏民点了点头,将三匹马和水壶及食物绑好,慢慢地牵出了部落。戴春风再一次检查了怀中的玉玺,上了马便向南而去。

    苏泰参加了完了集会,回到帐蓬里先点着蜡烛仔细地检查了一遍,看到放箱子的地方的两根白牛毛移动了方位,心里一动,打开箱子看见里面空空如也。她心中大定,这个祸害终于被人偷走了,从此以后自己再不用担惊受怕了,大明皇帝自然也不会再好意思找察哈尔部要传国玉玺了。

    戴春风一路换马,终于看到了长城。他这才放下心来,过了长城,他先在隆化县城休息了一会,吃了点东西后便继续向北京城驰去。

    第二天下午终于进了城,他直奔皇宫,在宫门前正好看到魏忠贤从城外进来,大喜道:“厂公,下官正好有事要见皇上,请厂公带我进宫。”

    魏忠贤道:“戴局长呀,你进宫有什么事呀。”

    戴春风将玉玺掏出来道:“厂公,皇上要下官去草原上办事,得了这个玉玺,请厂公代下官献了上去。”他一直想要和东厂及锦衣卫搞好关系,所以有这个机会,自然要抓住才行。

    魏忠贤看了看玉玺道:“洒家带戴局长进去,至于这玉玺吗,还是由局长亲自交给圣上的好。洒家的功劳已经够多了,可不敢分了戴局长的。”

    戴春风以为他是拿捏姿势,便道:“这次能够顺利完成任务,与锦衣卫的帮助密不可分,所以厂公的功劳是第一位的。”

    魏忠贤摇摇头道:“戴局长的厚意洒家心领了,日后军事调查统计局可要和东厂和锦有卫多亲热亲热,不过这功劳还是你自己去交吧。圣上一直对洒家说,是自己的功劳别人抢不走,别人的东西可不能贪心。洒家一个畸人,能得圣上信任,心里已经知足。来吧,我带你去见圣上。”

    戴春风心里暗骂自己枉为小人,跟着魏忠贤进了宫。朱由校见到这副玉玺后,拿在手里把玩笑道:“春风果然不负朕望,可以算是出手不空回呀。”

    戴春风谢过皇帝夸奖,心里却在想,这是在骂自己是贼呀,可是我去做贼可不都是你指使的吗?这他倒是冤枉朱由校了,朱由校可不知道有句话叫做贼不走空,他只是想赞扬戴春风出手就一定会成功。

第532章 传国玉玺() 
第二天朱由校命人将阁臣,各部尚书及国文院的教授请了过来。在云台朱由校指着那副玉玺道:“前日军事调查统计局从察哈尔部得到了传国玉玺,朕想请各位来看看,可是真的。”

    徐光启听说是这事,便皱了皱眉头,他不想扫了皇帝的兴,便没有说话,想等到有时间再和皇帝好好交流一下。

    众人都上前看着这玉玺,钱谦益看了一眼,便觉得不对头,他看向徐光启和孙承宗,只见徐光启远远地站着根本不靠前,而孙承宗脸色发黑,一脸的不高兴明显可见。

    礼部尚书朱延禧小心地说道:“陛下,此玉玺便是皇帝之玺。”

    朱由校不高兴地道:“朕当然知道是皇帝之玺,这上面的字朕还是认得的,朕要问的是不是传国玉玺。”

    孙承宗黑着脸上前道:“朱尚书的意思是这是皇帝之玺,那当然就不是传国玉玺了。”

    朱由校不由得大为失望,看向国文院的教授们,见他们一个个低着头不说话,便明白孙承宗说的是真的。

    孙承宗接着道:“陛下,臣有话要说。”

    朱由校道:“孙师请讲。”

    孙承宗咬咬牙道:“自秦始皇得蓝田玉以为玺,汉以后传用之,自是巧争力取,谓得此乃足已受命,而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玺也。故求之不得,则伪造以欺人;得之则君臣色喜,以夸示于天下,是皆贻笑千载。”

    朱由校面色发红,良久才躬身道:“谢过孙师教诲。”

    孙承宗跪地道:“老臣出言无状,请陛下责罚。”

    朱由校连忙扶起他道:“是朕好奇心太盛,想看一下这传国玉玺,所以才会有此事,但众臣工放心,朕倒是没有认为有玉玺便是天命所归之意。”

    众臣一起跪倒在地道:“臣等为大明贺,为陛下贺。”

    朱由校不由苦笑,他不过是久闻传国玉玺大名,所以想要看一下,不想却被大臣们认为是重玺轻德,自己来自后世,有点好奇心也不行呀。不过他也明白,群臣担心其实是有道理的,虽然他有些不爽。

    徐光启道:“陛下,可否让朱尚书给大家讲一讲这传国玉玺与皇帝之玺的区别,臣等也好长长见识。”

    所谓的臣等长长见识自然是不可能的,大臣们自然是知道传国玉玺之事,刚才一看到玉玺便知道这不是传国玉玺。但皇帝也许不大了解,所以才会把这个明显不是传国玉玺的东西当成了传国玉玺。而让朱延禧说说,也有冲淡尴尬气氛的意思在里面。

    朱延禧上前拱手道:“陛下,这传国玉玺,是指秦王政十九年,

    秦破赵,得和氏璧。后统一天下,嬴政称始皇帝,命李斯用小篆雕刻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

    “秦王政二十八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传国玉玺复归秦。”

    “秦子婴元年冬,沛公刘邦军灞上,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传国玺得归刘汉。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刘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堂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及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传国玺,趋至宛,献于更始帝刘玄。然后几经辗转,最后落入汉光武帝刘秀手中。”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至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吴氏,夺玺。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汉献帝延康元年,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晋永嘉五年,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又二十年,再传冉魏。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隋一统华夏,将传国玺收入隋宫。大业十四年,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今扬州),隋亡。萧后携隋炀帝孙杨政道及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贞观四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隋炀帝孙杨政道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

    十六年后,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瑭引契丹军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失踪。”

    “以后从宋到元,不断有人献传国玉玺,最后都证实为伪,我大明初建,太祖遣徐达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之残元势力,其中的一个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然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孝宗之时,曾有人进献所谓传国玉玺,孝宗认定其为赝品而未采用。直到今日,又有传国玉玺出现,陛下圣明,已经断定为伪,且重德不重玺,臣等拜服。”

第533章 十年纲领() 
朱由校坦然地接过这台阶道:“从今以后,大明不再追寻所谓的传国玉玺。天下人民生活富足,这便是大明立国之本,这就是天命所归。”

    众臣轰然答道:“陛下圣明,便是天命所归。”

    朱由校笑道:“让人把这玉玺送入太庙,虽然不是传国玉玺,但这是蒙古已经被我大明打败的象征,应该可以奉给祖先一观,以慰祖宗们在天之灵。”

    徐光启道:“陛下圣明,祖宗必会喜欢陛下的奉献。”

    朱由校道:“今日之事,一是为讨论这玉玺的安排,二来是日后几年的事务安排,想和众位臣工讨论一下,大家做到心中有数。”

    徐光启上前道:“内阁商量后认为,大明现在发展很快,我们必须要制定有预见性的计划。由陛下恩准,每年内阁将会结合各部的意见,来制定一项三年计划。每年都要检查一年的计划是否完成,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修正。”

    孙承宗道:“比如今年制定了三年计划,那明年此时,便要看看三年计划中那些认为在一年内即可完成的任务,是否已经完成,如果没有完成,那是什么原因,如果是官员渎职所致,则官员必须受到处分。而那些计划多年完成的,现在完成度是多少,同样也要分析原因,完成进度提前的要奖,落后于进度的要罚。有些任务是专属一部的则罚此部,有些任务是多部协作的也要厘清责任,奖罚分明。”

    徐光启道:“另外,内阁也认为要制定一个十年纲领,将十年内各方面的情势进行分析,这是一个远期目标,并不会考核完成程度,但要让各位明了这个目标,行事之时先考虑到这个远期目标,不至于做出一些短期有利而长期有害的行为。”

    朱由校点头道:“十年纲领三年计划,目的都是为了让大明更具有前瞻性。朕与内阁交流了一下,认为长远计划的制定非常有必要,我们就要先把纲领和计划的草案制定下来,修订好后发布在报纸上,让所有的大明人都知道,朝廷接下来要做些什么,不至于因为消息的闭塞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孙承宗道:“各尚书均将本部三年计划和十年纲领写出来,然后由内阁汇总,报皇上御览,待批准后再发布于报纸。先要说好,各部的计划纲领要言之有物,不要来虚的,要能用数字体现出来,而且不要乱承诺,到时做不到可是要严责的。”

    现在大明的部级单位共有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农部,水利部(天启十年从农部中分出,左光斗任尚书),铁路部,公路委员会(不再由钟羽正兼任执行委员长,现改为陈奇瑜),监察院,大理寺,通政司,教育部等十四个部门。

    而军队并不在这个范围之内,现在的兵部已经是纯文职机构了,它负责管理装备和后勤,而战斗指挥权力已经全部移交到了总参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