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天启-第2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卫俊如道:“请陛下放心,每个士兵都经过了严格的调查,必须有直亲在大明的方能入队,必须识字的才能入队,这就使得蒙古人无法挖走我们的人。”

    孙传庭道:“陛下,弹药的控制极其严格,拿着光火铳去投靠蒙古人完全没用。”

    孙承宗斥道:“不能仅仅从这方面来着手,要从精神上着手。我不信好好的汉人会愿意去当蛮夷,所以这华夷之辩要作为最重要的事来抓。”

    孙传庭道:“已经将学堂里的常识课本作为他们学习的教材,每天都要灌输一次华夷之辩,陈子亮的词也已经重新谱曲成为军歌,每天早晚唱一遍。他们已经将自己的目标定为向这世界各地传播圣人教化了。”

    朱由校点头道:“是的,这种象传教士一样的精神是最好的。我们有传承五千年的文明,我们也要让蛮夷变得懂文明,成为我华夏文化的受众。上次不是说要从翰林院里抽调两位身体健康的翰林到雇佣军中去吗,这些翰林都要争着去,最后只能抓阄才决定出来,这两位翰林还被大家敲了一次春风楼。”

    徐光启笑道:“我儒家弟子对于传播教化之事一直便很热心,能够让夷狄也接受我们的文明,是儒家弟子最大的心愿。”

    孙承宗又问道:“医官之事准备如何了?”

    卫俊如道:“雇佣兵拟定共五千人,其中包括有后勤五十人,医官十人,文书十人,这些人都发给了武器,也进行了简单的训练,不过我们专门设立了一个一百人的护卫队,专门保护医官和文书。”

第513章 雇佣军的组成() 
孙承宗点点头道:“雇佣兵远离大明,所以一定要做到公平,军法官非常重要,每个人的功劳都不可漏下,每个人的错误也必须记录在案。”

    卫俊如道:“我们有专职的军法官五十人,每次战后大家都会叙功,争取让每个人的功劳都不被埋没。违犯军纪自然也会严格记录,这点请阁老放心。”

    孙传庭道:“在外面有些军纪便不用守了。比如女色,只要不是强迫,没有误事,便不用管它们,这也是教化的一种形式。”

    孙承宗皱了皱眉,想说什么还是忍住了。他见惯了士兵在外的辛苦,也知道这种事是避免不了的。

    朱由校笑道:“你情我愿的事,没有人能够说什么,何况还可以缓解压力,稍慰思乡之情。不过刚才孙尚书所说的两件事一定要注意,绝对不可强迫,绝对不可误事。如果有了后代,要给予照顾,如果回乡之时女子愿意,也可以跟着一起带回大明,路费朕出了,为我大明增加人口的事,朕是乐见其成的。”

    毕自严道:“现在我大明疆域越来越大,人口便显得少了些,从外面带回来的孩子总比归化的要好,至少是我大汉苗裔。天然便是我大明的忠实子民。”

    朱由校道:“但有些纪律要加强,例如军内斗殴之事,一定要禁绝,大家在外便要抱成一团,团结才能对付敌人。无论是为什么原因,都不能用武力解决内部的事。”

    孙承宗道:“文书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便是调解纠纷。士兵们很信赖读书人,愿意听他们讲道理,而且文书帮他们写信,也很有威信。有文书在,军内应该不会有不可调解的矛盾。”

    徐光启犹豫了一下道:“陛下,可否在雇佣军中加入几个传教士。上次他们找到老臣,说愿意派出传教士在远征军中帮助安抚士兵,成为随军牧师。臣因为远征军要到美洲去,那里已经有了传教士,恐怕会有些什么别的事发生,所以拒绝了。天主教的教义确实很有用,特别是对于长期在外的士兵来说,有一个寄托似乎能够有很大好处。”

    朱由校自然明白,西方军队中都有牧师,确实可以让士兵们精神状况保持良好。但在雇佣军中加入传教士,这却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必须慎重考虑到各方面的反应。

    大明的国教是道教,但并没有禁止其它宗教的传播,比如佛教便传播广泛。而天主教则因为其传教内容与中国人的传统有抵触而让很多儒家弟子看不惯,导致了南京教案的发生。

    而后因为皇帝对传教士所携带来华的书籍感兴趣,使得天主教获得了喘息之机,朱由校甚至要求,只要天主教不反对中国人祭祀祖先,祭祀孔子,便可以让其在华进行传教。

    金尼阁教士想了很多办法,终于说服龙华民教士放弃了对中国人祭祖祭孔的反对,然后又进一步游说教皇和各红衣大主教,终于在天启八年时获得了教会的批准,可以将圣经翻译成中文,可以用汉语进行圣事,可以准许中国的天主教徒祭祀祖先,祭祀孔子,父母逝世后允许行跪拜礼。但拒绝将孔子列为前圣,只是将孔子称为东方的先知。

    这已经很不错了,所以有些儒家弟子对天主教的反对态度也就软化了下来,于是天主教便开始在京城附近开始传播。他们的传播方式与后世有很大不同,主要是在读书人中传教。因为读书人才会有闲暇时间,你去农民中传教,反而后妨碍农民的劳作,而后来他们用得比较多的象免费医疗之类的手段在大明并没有什么市场,因为大明正在进行医疗免费的试验,并且禁止教会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

    大明是读书人的天下,所以天主教才会尽力在读书人中传教。但大明大部分的读书人都更喜欢他们的那些书籍和奇怪的理论,反而对这种人死了再复活之类的东西不大感兴趣,而犹太人是天选之民的说法与很多读书人的华夏人最高贵的想法相抵触,所以效果并不是很好。

    而这时候他们便将目标放在了近卫军中,近卫军中都开展识字运动,而且他们退役后也将是家族中重要的人物,如果能让这些人信教,那就能带动更多的人。上次皇帝派出美洲远征舰队时金尼阁便向徐光启提出了增加随军牧师的想法,但徐光启不想远征军中有太多变数,便拒绝了。现在徐光启觉得这是一个双赢的好事,便向皇帝提了出来。

    朱由校想了想道:“这个倒也是可以试一试。但是先要约法三章:不得强迫士兵信教,不得任由信教士兵鄙视不信教的士兵,士兵受伤要作好抚慰,死亡的士兵作好安息仪式。平日积极了解士兵的要求,服从雇佣军的领导。总之,信教这事,应该出于自愿。如果教士与士兵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那朕就会将教士逐出军队。”

    徐光启道:“谢谢陛下大量。臣会将这些要求转达给大明天主教会,他们会选出适合于当随军牧师的人选的。”

    孙承宗见是由徐光启提出的,而皇帝也已经同意,便也不再说话。天主教似乎在人死后有些安息仪式,正好雇佣军在外,若遇到伤亡,倒也有些作用,至于天主教想在大明成为大宗,这种可能性其实并不大。

    卫俊如听闻要加入天主教随军牧师,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便悄悄地询问孙传庭。孙传庭道:“不用管他们,你让他们自由传教,士兵们愿信就信,其实如果士兵信教了,你还好管一些。但绝对不能强迫信教,这一点你要仔细了,出现这种苗头,你就要立刻将教士赶回来,我们也要找教会的麻烦的。”

    卫俊如这才放下心来,孙传庭道:“你们加紧训练,应该在这一个月内就要开往北方。对士兵们把情况说清楚了吧。”

    卫俊如点头道:“都和士兵们说清楚了,大家都是退役的近卫军士兵,不愿意回家过那种田的日子,所以便有官员来招收加入雇佣军,尚书大人,谁会不愿意种田,这种说法蒙古人会相信吗?”

    朱由校听到后笑道:“这个没有问题,近卫军中确实有些士兵只想当兵,而不愿意回家种田,而蒙古人抢劫成性,会非常理解这种想法,不会怀疑的。”

    徐光启道:“在强盗看来,所有的人都是强盗。蒙古人宁愿作战抢劫,也不愿意在家安然放牧,我们的这种说法,他们会相信的。不过平日还是让士兵少与蒙古人接触,特别是那些平日比较老实的,别说漏了嘴。”

第514章 汉人不得为奴() 
朱由校欣慰地看着这些大明高官,心里充满了成就感。现在他们不再是满嘴仁义道德,而是把大明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为了对付并不是真心归顺的察哈尔汗时,也愿意将道德暂时放下,先做一些准备。但如果自己在察哈尔汗没有撕毁协议时宣布要对付蒙古人,那么这些人一定会跳出来反对。

    这才是朱由校心目中的大明人,有操守,即使是对敌人,也不愿意用谎言欺骗,但又不妨碍用一些小手段来防患于未然。在敌人没有公然作反或者有明显的作对举动时,还是按照双方的协议来行事。

    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若是察哈尔汗真心地投降,献出传国玉玺,安心地在草原放牧,那自己并不会吝啬于区区赏赐,也会愿意和他永远和平下去。但既然其动机本就不纯,那准备好反制的手段当然是必须的。

    朱由校深知,如果自己仅仅将超过这个时代的知识带过来,那也许会在一段时间内让大明处于领先地位,但在自己离开这个世界后呢?而且他觉得中国落后于欧美,其实并不是科技,而是思想。所以最重要的是要从思想上,慢慢地改变国人。而改变官员们的想法,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因为他终究只是一个人,他的圣旨也需要官员们的协助才能够落到实处。

    一个月后,察哈尔部将临近长城的适宜耕种的土地全部让了出来,同时将原本土地上的汉民一起当做奴隶交给了明军。这些汉民除了农民,还有大量的匠户,本来察哈尔人是不愿意将匠户交出去的,但是卢象升直接言明,如果蒙古人手中还有一个汉人奴隶,那么所有的交易全部取消,大明皇帝有令,汉人不可以为奴。

    当然,大明也考虑到了蒙古人自己不能制造很多日用品的情况,所以扩大了马市供应的商品的种类。象铁锅之类的物品大量供应,并且保证以后一直供应,反正铁锅都是用的生铁,蒙古人也没办法把它们变成武器,还能够高价处理掉国内质量不太好的铁块,换来大量的牛羊之类的牲畜,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从蒙古人那里要来的汉人,全部成为农场的农民。国内制造的高质量的农具,配合牛马等牲畜,加上国内研究出来的种地方法,还有国内已经很成熟的管理模式,可以预见在很短的时间内,这会成为一个最靠近蒙古的大粮仓。

    以此事为契机,皇帝颁布了圣旨:所有汉人都不可以成为奴隶,便是自愿也不行。大明立国之初,明太祖便下过改奴为良的诏令,一时国内奴隶数量大大减少。但自明中叶以来,蓄奴的风气又慢慢地兴盛起来。

    这些人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奴隶,而是以家仆,僮仆的形式而存在的。锦衣卫报上来的资料显示,如今有些地方家奴数量惊人。吴孟明就曾经写道:“吴仕宦之家,奴有至一二千人者。”而骆思恭的报告更惊人:“湖北麻城的梅、刘、田、李四家,家僮不下三四千人。”

    最大的奴隶群体-宫女和太监早在天启三年就被皇帝下旨改籍了。宫女年满二十三者,或者进宫八年者,均放出宫任其婚配,皇家还将她们这些年的薪水支付给她们。而以后招收的宫女也必须是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