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天启-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天,群臣来到慈庆宫拜见太子,不想却人去楼空,杨涟立即叫人把王安找来,王安听慈庆宫太监说明了情况,立刻叫人将慈庆宫的太监按在地上狠打,边打边骂:“为什么昨天晚上不去告诉我?”众臣也不管王安惩罚太监的事,先去了文华殿,王安则又来到乾清宫,要请太子去文华殿。

    朱由校道:“有什么事,就在乾清宫说吧。”他可不想象昨天一样,让人留住回不来。王安道:“今日群臣有大事启奏,乾清宫有两位先帝灵柩。诸事不便,所以请太子去文华殿,然后再回宫来。”

    朱由校回道:“不必了,就在这里说吧,有什么事不能在这里说吗?”

    李选侍却起了疑心,问道:“怎么了,昨天不是也在文华殿吗?哥儿为什么今天不去了?”

    朱由校昨天没有对她说实话,所以今天也就不大好回答这个问题,心想,大不了晚上再回来呗。于是辞别了李选侍等人,跟着王安去了文华殿。

    群臣跪拜以后,礼科左给事中李若圭上奏说,册封大礼举行是有一定的次序的。孝端显皇后(神宗皇后)、孝靖皇后(光宗生母)尊谥还没有行封,郭元妃(光宗元配)、王才人(朱由校生母)应该封为皇后的事连尊号都还没有定好,册封选侍李氏为贵妃的事暂宜停止,礼部尚书孙如游也说按礼来说应该如此。朱由校知道最后只能是这个结果,只好答应了。

    虽然他的皇帝老爸告诉了他为什么要封李选侍为皇贵妃,但是按朱由校本意来说,他并不想头上多一个皇太贵妃指手划脚,只是一直以来李选侍对他都还不错,加上媞媞的关系,使他觉得还是封她这皇贵妃的好。但现在连礼部尚书都这么说,而且确实说的是正理,那就是他反对也是无效的,所以暂缓就暂缓吧。

    然后是各位公、侯、驸马、伯、文武百官、军民、耆老人等、少傅兼太子少傅英国公张惟贤等奉笺劝进,这是第一次劝进,照例是不允的。

    杨涟又提出昨日太子回乾清宫之事,于礼不合,请今日宿于慈庆宫内,并提出,李选侍不适宜再住在乾清宫内,应该立刻搬出。

    朱由校瞪了王安一眼道:“孤年龄幼小,需选侍照顾,选侍毋须搬出乾清宫。”

    朱由校对李选侍还是有些感情的,当然也有媞媞的原因在内。如果李选侍住在乾清宫照顾他,其实是最好的安排,就象光宗安排封李选侍为皇贵妃一样,所以他提出由李选侍暂居乾清宫,以便照顾自己,这下可就捅了马蜂窝。

    首先兵科左给事中杨涟上奏,他认为李选侍把自己当成皇上母亲(俨然以母道自居);名义上是保护皇上,实际上想自己专权(外托保护之名,阴怀专擅之实);所以大小臣子都不相信她,不想要她照顾皇上,这才要皇上住在慈庆宫,让她搬出乾清宫后再回(大小臣工心切疑之,不敢以宗庙神灵所托重之身,轻付之不可倚信之手。故力请陛下暂居慈庆宫,然后奉驾还正乾清)。

    然后,他说李选侍令内官盗取宫中宝物想运出去,认为自己是皇贵妃,不把皇上放在眼里(令李进忠、刘逊、魏进中等,擅开宝库,盗取珍藏岂必欲尽先朝之有,而后出乎。抑指借皇贵妃名,色遂目无幼主乎)。

    最后,他认为李选侍身份低下,既不是太子的嫡母,也不是太子的生母,应该立即搬出乾清宫,不需要选什么日子(非嫡母非生母,而怙恃宠灵,妄自尊大,天下其孰能平之?谓宜敕令选侍:恪遵天语即是吉祥,不必藉口择日。)我认为今天李选侍就要搬走,皇上就要移驾回乾清宫(至移宫事,臣言之在今日,陛下行之亦必在今日)。

    朱由校心中大怒,先皇本意就是要李选侍照顾自己,你们怀疑是什么意思?至于李选侍盗取宫中宝物之事,自己就知道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宝物本来就是先皇赏给她的。后面的话甚至有影射李选侍效法武则天的意思,用心实在是太恶毒了。

    浙江道御史左光斗也赞同杨涟的意思,竟然说:“高宗武周之事,不得于今朝见之。”直接指李选侍欲色诱太子,以行武周之事。

    朱由校气得发昏,正要驳斥他,这时大学士方从哲、刘一燝、韩爌一起上奏,他们说的就委婉多了,他们认为皇上登基典礼后就要住到乾清宫里,李选侍只是一个选侍,身份所限,没有资格住在乾清宫照顾太子,所以要李选侍搬走,而且慈庆宫是太子的父亲未登基时曾经住过的地方,并不适合她居住,所以不是搬到慈庆宫,而是要搬到仁寿殿去。

    总之,大家的意思是李选侍一定要搬走,用语恶毒也好,用语平缓也罢,大家的意思都是一样,不能让李选侍照顾他。朱由校明白了,上次他们说暂缓封李选侍为皇贵妃,原来是在这里等着自己呢。自己终究还是图样图森破,现在讲道理是讲不过他们的了,而且他揣测,大臣们其实真实想法也是不想有一个皇贵妃来掣肘,所以才会如此做。

    他知道想辩也是辩不过群臣的,无奈之下,他只好答应让李选侍在自己登基之前移出乾清宫,搬去仁寿殿,自己先住在慈庆宫,并保证不会回乾清宫,大臣们才满意而退。

    众臣退出后,朱由校问王安道:“这个杨涟是个什么官,如此言语刻薄,咄咄逼人。”

    王安正色道:“内臣曾听人言,杨涟虽是一小小给事中,但当朝之中,一心为国,见识卓越者首推便是杨涟,当日内臣引先皇与太子去乾清宫探视病情,便是杨涟吩咐内臣的。太子殿下年纪尚小,整日与李进忠等人嬉戏玩耍,不识朝臣忠奸,这个内臣省得,殿下与内臣说说而已,然此语若出于外,寒忠臣之心,长奸佞之志,则有失先皇殷殷之期也。”

    一番话噎得朱由校说不出话来,这老狗可恨,自己和李进忠他们做的可都是正事,你不懂就不要瞎逼逼。欺负老子年纪小是吧,老子前后加起来也是三十多岁的人了,还不辩忠奸,老子看你这个老东西就是奸臣,我没吃过猪肉总看过猪走路吧,你们的套路还是看得明白的,想架空我,没门。

    “殿下,内臣得众大臣吩咐,将去行移宫之事,不知还有何吩咐?”

    “移宫之事,非吾所愿,不要逼迫过甚,只要在登基之前即可,另有李进忠之事,此事孤是知道的,并非盗物,亦毋须责之。”

    “谨遵殿下吩咐,内臣理会得。”王安匆匆地去了。

    于是这天晚上朱由校就住在了慈庆宫里,九月初三,群臣第二次劝进,照例不允。

    九月初四,第三次劝进,照例允了。定于九月初六日登基。群臣将拟定的十几个年号拿来让他挑选,他看到其中有一个是天启,想道,哥哥叫朱啸天,自己叫朱啸启,这个年号很好,看到这个年号就会想起哥哥,就指着它说:“就这个吧!”

    九月初六,朱由校于文华殿即皇帝位,年号天启,大赦天下。从今天起,他不再是太孙,也不是太子,而成为了真正的皇帝,他成了天启皇帝朱由校。

第24章 没人把皇帝当回事() 
登基后麻烦事很多,一直忙到晚上,朱由校才回到了乾清宫。客氏依然在宫里等着他,不过李选侍和媞媞当然都不在了。宫人中不仅是李进忠,连春桃小李小邓等熟悉的宫女太监一个不见,全是生面孔。朱由校惊讶地询问,客氏低头道:“王公公将李进忠等人以偷盗宫中宝物之罪下了大狱,其它人也都说照顾皇上不周,也多有责打,现今发配到浣衣局了。王公公还要奴婢明日也要离开宫中。”

    朱由校要怒火中烧了,明明说过不要责怪李进忠,这老狗答应得好好的,反手就全然不听,还不知道李选侍和媞媞怎么样了。随便叫过旁边一个小太监,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启禀陛下,奴婢王承恩。”

    这个名字他倒是知道的,陪崇祯上吊的那个太监,应该是个忠于皇室的太监吧。朱由校道:“你去仁寿殿去看看选侍和公主的情况,再来回报。”

    “陛下,王公公说非常时期,不准奴婢们在宫中乱走,抓住要打死的。”王承恩有些为难地说道。他当然知道宫中皇上最大,但县官不如现管呀,王公公如果要他死,皇上可能根本就不知道,但是,现在是个好机会呀。

    “哦,朕的话都敢不听了吗?拿着朕的玉佩,看可有人敢阻拦。”

    王承恩大喜,接过玉佩,带了两个小太监直接出了宫门。朱由校问客氏道:“他为什么要奶娘出宫?”

    客氏低头说:“他说皇上年龄已大,奴婢住在宫中不大合适。”

    昨天才说自己年龄幼小,今天就说年龄已大,长得真特么的快呀。这老狗是司礼监秉笔太监,明天把他换掉,看他还如何嚣张。

    不一会儿,王承恩回报,他在仁寿殿哕鸾宫里见到了李选侍和乐安公主,两人境遇凄惨,点着一支蜡烛,共用一张床,正在垂泪。朱由校让他去传王安过来,等到快一个时辰,王承恩回报,王安说天晚了,陛下应该早些休息,他不敢打扰,明天会向陛下请罪的。

    朱由校明白了,虽然他现在是皇帝,可是至少在王安这个秉笔太监心目中,这个皇帝是不值什么的,可是他胆子也太大了,不知道皇帝一言而决,随时可以罢掉他吗?

    第二天早朝,群臣拜见,看到跪在下面的黑鸦鸦的大臣,朱由校心里想,这里有多少是真心忠君的,又有多少是不把自己当回事的呢?

    群臣就先帝治丧之事,及封先帝皇后之事上书启奏,然后刑科左给事中魏应嘉参首辅方从哲在李可灼进药之事上应对失误,御史郑宗周参李选侍广布私人,欲行吕武之事这些事完了以后,朱由校说道:“近有内官王安,阴行不法之事,朕欲罢其秉笔太监之职,各位臣工可有什么要说的。”

    杨涟首先站了出来:“王安虽为内官,然其人常有忠义之心,且多年行走于宫中,于先帝登基之事有大功,先帝常多赞许,陛下年幼,恐多有误会王监之处。”根本就没问王安行了什么不法之事,直接认为是皇帝年幼识浅,不辩忠奸。

    方从哲倒是先问王安有何不法事,朱由校把昨天李选侍的情况说了一遍。杨涟(又是他)直接上前道:“前日臣与王安等商议,李选侍居心叵测,宜稍作惩戒,故有如此之事。”周嘉谟,左光斗也一起同意杨涟之言,认为对李选侍不能客气,如不是看在先帝面子上,只怕要把这两母女赶出宫才好。

    根本没有人提要把王安的秉笔太监罢掉,反而一起来谴责李选侍,称赞王安做得好,做得妙。方从哲倒是没有加入谴责的行列,默默地呆在一边,可怜的首辅大人孤单的样子,让朱由校不由得大生同病相怜之感。

    于是皇帝的提议就此做罢,朱由校满肚子气地回到后宫。叫王承恩把王安叫了过来,王安这次倒是来了,脸上带着朱由校看来分外可恶的笑容,他先跪倒,对皇帝草草地行了一个礼:“不知陛下唤内臣过来有什么吩咐。”看来他已经知道今天皇帝铩羽而归了。

    “传旨,李选侍处供应皆要丰足,另有客氏不准出宫,将李进忠带来见我。”

    “陛下言出法随,内臣岂敢不遵,只是这李进忠盗窃宫中宝物,已经被下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