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621之大变革-第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王体乾的性格不是温和,而是色厉内荏,面对小太监时会摆出掌印太监的威风,但在面对魏忠贤这么一个狠人时,立马就怂了,不仅不难为魏忠贤,反而和魏忠贤结为异性兄弟,凡是魏忠贤批了红字的绝不阻拦,让魏忠贤在内廷没了顾忌。

    杨涟性格刚硬,听了赵南星的话欲要反驳,被左光斗的话打住:“赵大人所言也有理,我这还有一事,赵大人请过目。”说完以后给赵南星递过了一封信。

    赵南星接过信,展开纸浏览了一遍,有些奇道:“这山西巡抚刘策怎会如此郑重其事的举荐一个县令?”

    左光斗解释道:“刘巡抚举荐的这个县令可不一般,在他上任后组织地方团练,练出了一支兵,协助当地的知府平息民乱。”

    “练兵?”受重文轻武的影响,各地负责练兵的都是文臣,比如远赴辽东的孙承宗、登莱巡抚袁可立,赵南星和袁可立交好,和刘策关系也不错,既然刘策都写了私人书信,所推荐之人又有练兵之能,又过了左光斗之手,他自然不会不理。

    左光斗见赵南星收下了书信,知道赵南星已经同意了刘策的举荐,有吏部尚书的首肯,刘策推荐的县令在此次大考中必会更上一层楼,心里觉得对得起刘策随书信一同送过来的那一箱山西“土特产”了。

    刘策对卢象升和谭良栋之间具体的情况并不了解,但这不妨碍他把吕梁营直接安到卢象升的头上。这在朝堂上已经是惯例,武将打了胜仗,是文官运筹得当,武将打了败仗,是武将作战不力,反正不管怎么说,文官都是对的,文官也必须是领头人。

    当初谭良栋和卢象升一起谋官时可不只是说说,谭良栋在各村打豪绅,收缴了不少金银,这一批金银谭良栋只留下了一小部分,剩下的全被卢象升拿去上下活动了,刘策给左光斗的“土特产”就是卢象升给他的。

    官场之上,钱能通天。

    等左光斗和杨涟二人离开后,赵府管家走进赵南星的书房,道:“老爷,这是左老爷和杨老爷留下的。”说着递给赵南星一张汇票。

    赵南星瞅了瞅,汇票是山西商人的票号给开的,数额是三千两,笑道:“你把票子拿到后院去,让夫人收着。”

    “是,老爷。”

    左光斗和杨涟二人出了赵府,杨涟忍不住道:“拱之兄,你为何不让我把话说完?魏阉越来越嚣张,我就不信他赵南星看不到,若是不加制止,又是一个权阉!”

    “文孺,你没听出来吗,赵南星现在铁了心的要除掉亓诗教等人,在他心里,亓诗教是比魏阉更可怕的敌人!不除掉那四个人,赵南星是睡不好的!”

    杨涟听出了左光斗话里的意思,赵南星和亓诗教等四人,不单单是派系之争,更有着私人恩怨,只能气道:“赵大人一意孤行,日后必会吃苦头!”说完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左光斗无奈摇头,杨涟和他是同年进士,但现在杨涟只是左副都御史,位于他之下,就是因为杨涟的脾气过于硬直,和同僚的相处并不是很融洽。

    明末的朝廷官员已经没了高拱张居正那一代人的理想,无论是史书上毁誉参半的齐楚浙党,还是评价颇高的东林党,亦或是骂声一片的阉党,归根究底,他们都是一类人,精于内斗,夸夸其谈,道貌岸然。

    可以这样讲,明末朝廷官员的道德素质,已经低于普通百姓的道德水平了。

    (本章完)

第98章 98。党争,扩大化() 
京城,皇宫大内,天启皇帝也在过除夕,皇帝过除夕和普通老百姓不一样,礼仪极为繁琐,要进行祭祖、祭拜天地、赏赐大臣等一系列活动。

    天启皇帝好不容易熬完这些无聊的活动,便让内侍们在皇宫大内深处直接摆上了戏台,带着张皇后和一干嫔妃听曲,王体乾、魏忠贤等心腹太监随侍在旁边。

    戏曲听到一半,魏忠贤见手底下的小太监朝他打手势。在这种随侍在皇帝身边的关键时刻,小太监冒着这么大的风险来找他,魏忠贤心知必定是重要的事,便低下身子,朝天启皇帝恭敬道:“皇爷,有奏折递上来了。”

    正听曲听得入迷的天启皇帝眉头一皱,不悦道:“怎么回事,都这个时候了还有折子,魏伴伴,你替朕看看去,若不是什么紧要的事你就给处理了吧。”

    魏忠贤连忙跪下道:“奴遵旨。”

    张皇后在旁边听到天启皇帝如此草率的把政事交给魏忠贤,秀眉轻皱。她虽然出身不高,但也读过一些书,知道历史上的一些皇帝宠信宦官,最后招致灾祸。

    但张皇后不知道该怎么劝天启皇帝,她嫁给天启皇帝三年了,凭心而论,天启皇帝脾气温和,待她甚好,有什么有趣的事也会带着她,并不把她看作是一个政治工具。

    然而,天启皇帝由于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性格比较敏感。只要是对他好的人,那就是好人,只要是对他坏的人,那就是坏人。

    因此,无论乳娘客氏和魏忠贤在朝臣那里是如何的坏,天启皇帝都对此不理不睬,就因为客氏是他的乳娘,抚养他长大,对他好,连带着作为客氏的对食魏忠贤也受到天启皇帝的信赖,更何况魏忠贤本人也颇有手段。

    张皇后对这些都有所了解,但她不知道该怎么劝,在天启皇帝心里,客氏是比她张嫣更亲的人。

    魏忠贤退下后,找到给他打手势的小太监,问道:“什么事情这么急?”

    “老祖宗,番子们来报,左光斗、杨涟二人去了赵南星家里,那左光斗还给赵南星的门房塞了张三千两的汇票。”

    “啧啧,枉这左光斗还自诩为朝中清流,这送银子比咱家都会送啊。”魏忠贤讽刺道,在他还是个小太监时,受了不少都察院的气,对左光斗和杨涟等人十分痛恨。

    “老祖宗,要不要咱们把这一消息捅出去,让他左光斗也臭大街?”

    若是在早些时候,魏忠贤或许会用这个方法对付左光斗,但魏忠贤在内廷混了这么多年,官场上的事也明白了个通透。

    纵观明朝,有两个职位不管什么人上去,都是要被骂的,一是锦衣卫指挥使,二是东厂提督。锦衣卫和东厂,掌握了太多文官的秘密,文官们岂会安心,从正面无法对抗锦衣卫和东厂,那就把他们彻底抹黑,黑到指挥使和提督说出来的任何一句话、任何一个字都是黑的,那样,全天下的人谁会去信这样的人嘴里说出的话。

    魏忠贤摇了摇头,轻声道:“对付这些文官,玩笔杆子咱玩不过他们。这左光斗去找赵南星,我猜是跟亓诗教等人有关,早就有传闻说这赵南星要对亓诗教他们下死手,看来是真的了。”

    小太监听得迷迷糊糊的,但不妨碍他拍马屁:“老祖宗慧眼如炬。”

    魏忠贤很享受小太监的吹捧,乐道:“你这小崽子会说话,好好做事,东厂正需要你这样的人!”

    小太监眉开眼笑,连忙跪下道:“多谢老祖宗栽培!老祖宗,还有一事,据番子们打探,这左光斗去见赵南星,还带着山西巡抚刘策的一封举荐信,是举荐一个县令的。”

    “刘策,举荐县令?有意思!”

    小太监继续道:“我听说这个县令会练兵,在任上练出了一支兵,平息了地方上的叛乱,刘策要举荐他为知府。”

    魏忠贤背着手,从县令到知府,连跨两品,需要户部尚书首肯才能通过,左光斗三千两的汇票赵南星已经收下,那就说明这事赵南星肯定不会阻拦。

    “我记得李德芳去了太原,他回来了没?”

    “禀老祖宗,李税使过一段时日才能回来。”

    魏忠贤听后点头道:“催催他,再过一月就开始大考,让他尽快回来。”

    “是,老祖宗!”

    小太监离开后,魏忠贤双目露出嗜人的光芒,暗暗冷笑道:“赵南星,左光斗,哈哈,真是天助我也!赵南星,你斗得越狠,投靠本督的人就越多,到时候,你,左光斗,杨涟,一个也跑不了!”

    永宁府,正月十五过后,卢象升请谭良栋到一趟中阳县衙。一进县衙,卢象升就打趣道:“良栋,陷入温柔乡里了啊,哈哈。”

    谭良栋尴尬,扯开了这个话题,道:“建斗,你找我有啥事,说吧。”

    卢象升收起笑意,说起了正事:“三月份是大考,我要随巡抚进一趟京城。”

    “进京?”

    “是的,大考时各地官员分批进京,南北直隶最先,山西、山东次之。这次大考,将决定我能否当上永宁知府。”

    谭良栋坐直了身子,问道:“现在有几分把握?”

    “不好说,刘巡抚已经把举荐信递了上去,该使的银子也都花了出去,功劳也足够,下面就看朝中大员的态度了。”

    天启朝后期的党争极其激烈,阉党和东林党斗得你死我活,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并且这种本该被限制在朝堂上的党争逐渐蔓延,扩大到地方上。

    刘策本身没有明确的派别之分,但他在立场上偏向东林,由上及下,卢象升也会被认为是东林一派。

    现在魏忠贤还没到权倾朝野的地步,卢象升也打点好了朝中的大员,再加上手头的诸多功劳,出任永宁知府问题不大。

    谭良栋道:“建斗,朝中的争斗我也有所耳闻,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只要刘巡抚还在任上,你的知府之位就跑不了。若是刘巡抚要被调离,他临走之前更会把你扶上知府的位置。”

    卢象升没说话,他在京城也有自己的同窗,刘策要被调走的传闻早就有了,据传是魏忠贤的意思。卢象升作为刘策在山西的“自己人”,到时若是刘策被调走,刘策必会安排卢象升成为永宁知府。

    “朝中局势,唉!做官容易,做一个干实事的官难啊!”卢象升叹道。

    谭良栋默然,要想做一个干实事的官,何止是难,是难于上青天!

    (本章完)

第99章 99。购书,春耕() 
官场上的事情有些沉重,谭良栋转移了话题,说起了另外一件事:“建斗,此次你入京,时间宽裕不?”

    “半个月时间,倒也宽裕,怎么了?”

    “有个事情想拜托你一下,我听说徐光启徐道使正寓居在天津,想从他那里购进一些他编纂的书。”谭良栋本想着自己派人去买,但徐光启毕竟是朝中大臣,没点关系是买不到他自己编纂的书。

    “这事好办,徐道使编纂书籍本就是为了传播知识。不过,徐道使编纂的书很多,你想要什么方面的?”

    谭良栋最想要的是《几何原本》和《农政全书》两书,但他不知道此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完本没有,索性道:“凡是徐道使肯出售的,我都买了!”也就是谭良栋手里有些闲钱,不然他可不敢这么财大气粗,这时代书籍的价格可以和良田媲美。

    卢象升惊讶了一下,旋即打趣道:“忘了你是个土财主了,行,这事你就交给我吧,你给我派两个人,徐道使编纂过的书很多,得专人运输。”

    “专人运输?要不这样吧,我给你派一队士兵,听说北直隶不是很太平。”

    卢象升想了想,以他所听闻的徐光启的脾气,谭良栋这次起码会购回一车书,派一队士兵也能更安全,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