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错天下-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允炆示意徐辉祖、徐增寿二人免礼,说道:“众卿均是朝中重臣,今夜诏至此,却是有一事不得不议。议事则重于一个议字,众卿可畅所欲言,勿拘于礼制。”

    众人齐应。

    朱允炆看向李景隆,微微点头。李景隆环视一番,沉声道:“燕王要反!”

    众人默然。

    黄子澄、齐泰被李景隆相约进宫,自然已知此事,且不必多说。王宁、方孝孺和徐辉祖兄弟却各有心事。

    方孝孺满腹经纶,惜举试不中,一直于汉中授学,在民间颇有名望。朱允炆登帝位后破格录用,调升韩林侍讲。其虽不如黄、齐那般对朱允炆削藩的志向有着深入了解,但却知道有人造反则必然对皇上不利,不禁隐隐着急。

    王宁是附马,更掌后军都督府事,听说燕王要反,立即想着此事必然与自己有着莫大关系,而那燕王又是甚难对付之人,是以暗暗发愁。

    徐辉祖系徐达长子,承徐国公爵,又掌中军都督府事。其人英勇有谋,曾从燕王府抓获阿鲁贴木儿,对燕王束下无方早有成见,不禁义愤填膺。

    徐增寿则与其长兄所想不同,其虽掌前军都督府事,却早已与燕王交通,只是尚未决定站于哪一方,此时便有紧迫感,暗思着南、北两营各自的利弊。

    朱允炆见众人不语,长长叹息一声,道:“我这个叔父当真让我为难,前些日子将他府中的护卫甲士调到关外,实是为他减轻带甲之累,可他却误会我,继而要反我!着实让我心伤啊。”

    黄子澄深知圣意,赶紧说道:“陛下万勿伤心,须得保重龙体。既然燕王不明陛下苦心欲反,陛下当以六师监之。汉之七国不可谓不强,然结果如何?虽同时起兵,终不过自取灭亡而已。”

    齐泰跟上,道:“黄学士所言甚是。陛下对燕王已是仁至义尽,当无顾虑。燕王若反,无异于蚍蜉撼树。”

    徐增寿心下仍自犹豫,于是看向李景隆,迟疑道:“曹国公,燕王与先帝同气,已是位极人臣,其为何要反?可有凭据?”

    李景隆笑道:“左都督,燕王反叛已是定数。至于凭据,我已然呈与陛下。”

    徐增寿看向朱允炆,见其负手而立,似是没听见一般,只得默然不语。眼中看着朱允炆偏弱的身形,脑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朱棣的彪悍,两相对比,终是暗暗下定决心。

    李景隆环视众人相,再道:“陛下深夜诏诸位于此,却是商议如何应对燕王的反举。我以为此事有二议,一则如何遣兵拜将,遏制燕王;二则如何处置燕王世子和两位郡王。

    朱允炆面色戚戚,叹道:“本是一家人,为何要兵戎相见?更有那三位堂兄与我自幼情深,如何忍心手足相残?”面色忽地一沉,再道:“然朕为一国之主,当为天下百姓计,绝对不允任何人危及江山社稷、祸害百姓。就算是朕的叔父、堂兄,亦然不可!”

    徐辉祖听到朱允炆将我改成朕,知道其意甚坚,于是紧附圣意,说道:“陛下,此危急之时,当速速遣兵北平,并于外围怀柔诸地屯兵,对北平形成里外合夹之势。燕王若是反,则合而歼之;若是不反,亦可震慑北疆残元流寇。”

    朱允炆点头,道:“正当如此。众卿以为当遣何人往北平为宜?”

    徐辉祖道:“臣以为,广威将军谢贵可当此重任。”

    朱允炆略略一想,道:“谢贵随先帝起义,功勋卓著,忠心更是日月可鉴。虽然年事渐高,但不失廉颇之勇,可任北平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之职。”

    齐泰紧急思索,道:“臣以为,工部侍郎张昺亦可当此重任。”

    朱允炆扬眉道:“张昺?其人才学不凡,尤为擅长管理城务,却可任北平布政使司左布政使之职。”

    黄子澄见徐、齐二人先于自己为皇上分忧,不禁心下微急,道:“臣以为,海门卫指挥使张信亦可当此重任。”

    朱允炆微微一窒,道:“我记得先生曾提及,此人杀倭甚是英勇,然则倭贼毕竟不成气候,不可与燕王护卫的强悍相提比论……”

    李景隆见朱允炆面有犹豫,暗道:“张信可是个关键角色,万万不能少!但是,却不宜由我出面推荐啊。”

    正自为难,听得黄子澄再道:“陛下可曾记得微臣那位会说仙语的侄子第五安?”

    朱允炆面上喜憾并存,道:“自然记得,可惜第五义士不愿为朝廷所用啊。”

    黄子澄笑道:“据愚侄所言,此张信勇猛无敌,比他亦是不弱,确能堪当大用。”

    朱允炆恍然而喜,道:“第五义士果然如此说?那……那便令张信出任北平都指挥使司指挥佥事一职罢。”又看向徐辉祖,道:“北平外围诸将,便由太傅定夺。”

    徐辉祖领旨应下。

    李景隆暗松口气,又恐再生变端,赶紧说道:“陛下,此事既已议妥,则当议如何处置燕王世子朱高炽、高阳郡王朱高煦,以及安阳郡王朱高燧三人。”

第五十七章 留质朱高燧() 
王宁、方孝孺二人在荐将一事上没能献策,正自暗恼,听得李景隆如此一说,便赶紧附应。

    王宁到底不愿真与朱棣反目,便直言应当放世子三人回北平,或许可令燕王感恩朝廷而放弃谋反之念。方孝孺则认为虎毒不食子,倘若以世子三人为质,则燕王必定不敢起兵反叛。

    二人言论立即让寝殿众人分持两种意见。黄子澄、徐增寿力助王宁,徐辉祖、齐泰则帮腔方孝孺。

    朱允炆一心想着削减朱棣,又早已从李景隆处得知其必反,实已倾向将朱高炽三人扣押在京师。但见黄子澄三人执意要放还,却不好当即拂了三人的面子,便看向李景隆,道:“景隆,以你之见当如何?”

    李景隆自王、方二人说话伊始便开始琢磨:“历史上朱高炽三人都被放回去了,实在是一步臭棋。当然,这步臭棋对我的计划来说却是必不可少的妙着,不然朱棣敢不敢反还真说不定。。。。。。”

    见朱允炆问自己,李景隆沉思道:“臣以为,可将世子和高阳郡王放回北平,却把安阳郡王留在京师为质。”

    朱高炽会成功守卫北平,朱高煦会屡次救朱棣。李景隆深知这些历史,所以在他计划中,这二人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棋子。

    倒是朱高燧不同,历史上这人在靖难之役中的记载不多,可以算个跑龙套的。虽然如此,但他毕竟是朱棣的儿子,若不是仅仅将其留质,而是侍机杀之,则极有可能让朱棣反得更彻底一些。

    无论如何,靖难之役必须打起来!

    本着这个原则,尽管李景隆知道自己这话实在没有多少说服力,但他还是决定试上一试。

    不出意外,李景隆话音一落,便见徐辉祖皱眉道:“不可!我这三个外甥当中,高阳郡王朱高煦最为勇猛彪悍,其性乖逆,不仅不忠于皇上,恐怕连我那个妹夫亦约束不住,将来一定会成为大患,切不可放虎归山。”

    李景隆微微一笑,并未予以反驳。在他的计划中,拢络徐辉祖这样手握兵权的大臣也是重要的一环,实在没必要现在争个面红耳赤。于是,他侧过首去,看着黄子澄。

    黄子澄心下会意,道:“魏国公久经战略,自然韬谋过人。不过,呵呵,魏国公却忘了此战毕竟与往日诸战不同。自先帝起兵至今,无论是蒙元还是方国珍等流寇,亦或是地方蛮夷、海外倭贼,此皆为异族外人。然……燕王是何人?”

    见众人专注聆听,黄子澄措辞再道:“其乃亲王,乃是先帝的儿子!世子三人又是何人?乃皇上的同姓兄弟。此皆家人也,断不可同样施之对付外邦蛮寇之策。”

    方孝孺认同留世子三人为质,却是想着如此可让燕王投鼠忌器而放弃反叛,亦是不忍战乱之心,听着黄子澄之言便大为赞同,道:“自古战而胜者,皆民心所向者。若是放回世子三人,天下人莫不为皇上仁心所感动,此为良策。”

    朱允炆初闻李景隆之语,尚有些失望,此时听得黄、方二人之言,却又觉得颇为有理,暗道:“得民心者得天下,此言不假。然而放他三人回去,我又觉得颇有不甘……。。倒还是景隆所虑周全……。”

    念头及此,朱允炆道:“黄先生与方侍讲之言甚是有理,然则燕王反则是反,必须施以薄惩,且按曹国公之策,将安阳郡王留质京师。”

    黄子澄、王宁、徐增寿三人放世子三人回北平的意见虽是统一,却是各怀心思,听闻朱允炆此言均无异议。齐泰、方孝孺所思亦不完全一样,但儒学思想装满脑子的人最喜遇事打个折衷,亦觉得此策可行。

    独徐辉祖终觉得不妥,但见朱允炆已然定论,只好服从圣意,说道:“世子三人皆在我府中,臣定将安阳郡王留下。”

    …………

    夜深,月明。

    徐妙锦心神合一,在花树间长袖飞舞。身形渐渐加快,到最后便只能看到一团清光,像是一团被扭曲的月华。

    足足过得半个时辰,徐妙锦方吐气收功,一边轻拭额头的细汗,一边望着那轮清月,暗道:“须得日日炼功,方对得起师父……。我怎配称他师父?他老人家不过是机缘巧合指点我一招半式罢。。。。。。”

    闻得侧门响动,徐妙锦凝睛而视,稍倾,见一位男子进来,便上前道:“高煦,今日回来怎地如此晚?”

    男子正是朱高煦,闻言与徐妙锦见礼,道:“明日便要离开北平,今夜与几位好友叙别,误了时辰。三姨怎地也未歇息?”

    故魏国公徐达育四子四女,长子徐辉祖、次子徐膺绪、三子徐添福、四子徐增寿。长女徐妙云序二,已嫁燕王妃;次女徐妙清序四,已嫁代王妃。徐妙锦为三女,另有四女徐妙华,均待字闺中。

    徐妙锦生性淡泊,却最慕大姐徐妙云不让须眉的英气,对其三个孩儿亦是喜欢。尤其是眼前朱高煦,幼时虽顽劣不堪,近几年却猛地醒了事。按年纪算来还比自己大上两岁,但每见着自己,他都会依礼尊长。

    是以,每见着朱高煦三人,尚待闺中的妙龄女子徐妙锦总会不自觉地矜持于长辈身份,同时不经意地老气横秋起来,撒去疼爱一片。

    闻得朱高煦明日将还北平,徐妙锦自是少不得一番叮嘱,顺代向大姐捎去问候。待朱高煦辞去,方才徐徐向闺房踱去。

    却又听得大门响动,徐妙锦驻足而视,见大哥徐辉祖向朱高煦三人所居的别院匆匆走去,身后尾随着数十名护卫甲士。

    徐妙锦心中见疑,快步前去,道:“大哥,此时夜深,你去别院做甚?”

    所谓长兄如父,徐辉祖对两位尚未出阁的妹妹看似严厉,心下却极是疼爱,闻言不忍相瞒,说道:“皇上有旨,世子和高阳郡王明日可还北平,但安阳郡王却须留在京师。”

    徐妙锦娥眉微蹙,道:“为何要将高燧留下?”

    徐辉祖道:“妹妹,此乃国事,你莫打听。”

    徐妙锦闪身徐辉祖身前,道:“高燧亦是大姐的孩儿,我自然要打听清楚。”

    徐辉祖有些无奈,但兄妹亲情终究轻于君臣大义,于是脸色一沉,绕过徐妙锦大步而去。

    徐妙锦略略一顿,快步跟上前去。

    …………

    朱高煦回到房中并未立即歇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