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我是大明星-第10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到这里,陈恺歌也不禁笑了,不管怎么样,宋铮来捧场,让他感觉倍儿有面子,想想冯晓刚现在的表情,心情顿时更爽了。om

第九百三十五章() 
    放映厅内,随着采访环节结束,影片开始放映,宋铮真的如一个普通观众一样,坐在放映厅靠后的位置,尽管刚刚在进行采访的时候,主持人几次点到他的名字,想要让他上台,结果都被宋铮给拒绝了。

    今天来捧《梅兰芳》的场,一方面是和冯晓刚斗气,另外一方面不过是为了还陈恺歌的人情,如果他真的上台,卖力的给《梅兰芳》做宣传的话,到时候,疯的可就是冯晓刚了。

    电影开场,昏暗的灯光映衬之下,少年时代的梅兰芳用微微颤抖着的双手,打开了大伯那口紧锁着的箱子,也开启了梅兰芳传奇的一生,当然,这传奇的一生是经过了演绎和艺术加工的。

    前世《梅兰芳》上映的时候,很多观众都把这部电影当作这位京剧大家的传记来看,可事实上《梅兰芳》应该算是一个故事片,并非传记片,全片虽然跟着梅兰芳一生脉络而行,但并未按照各式资料穷根索据,而是隐去人物本事,选择了几件影响梅兰芳一生的事件,并从细微出发,把几件事情讲成结结实实的细节和具有戏剧性的故事。

    这种选择当然聪明巧妙,也很是谨言慎行,但真正体现在《梅兰芳》这部电影中,倒算不上出色。

    从结构上来讲,《梅兰芳》将几件事进行了三段式的分割略过明显,最终倒有些记不得这是一个整体,让人无法串联成一个传奇人物的一生,当然很多部分细致真诚不乏动人之处,比如青年梅兰芳挑落无敌十三燕,梅兰芳遇到一生挚爱孟小冬,抗日时期让梅先生名动天下的八年停唱。

    总体来说,整部电影以梅先生大婚为界,前面的大约三分之一可谓惊艳,而后三分之二则习惯性地流于平庸。

    影片开始时,正是纠结着旧时的悲苦和未来的希望的时代。在这个背景下,梅兰芳和十三燕的冲突就顺理成章。

    大伯所言的“纸枷锁”如谶语般挥之不去,逃脱命运是包括梅兰芳和十三燕的梨园中人的无法卸去的重负,却让他们不能分离。

    只可惜这份接通人性的力量,却逐渐在影片中不见踪影,那个十三燕倨傲、保守、刚强,喜怒不形于色,既迷恋旧时的黄马褂,也乐于炫耀以自己为原型的电影公仔。

    对燕十三这个人物的完美演绎,得益于王学齐先生“现象级”的表演。

    梅兰芳要求改戏,而引得十三燕悲愤交集,是影片中最具光彩的一幕,可惜这个老人只限于一个时代的背影和新一时代引子。

    余少峮塑造的青年梅兰芳同样立体,有血有肉,真实而且美丽,他在戏台上梦幻一般的表演,直教人对邱如白的一见倾心感同身受,如果影片能就此节奏,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那么它定然会不朽于殿堂之中。

    只可惜秩序在在一瞬间被打乱,而伤筋动骨,全片不复那份存活于优雅淡定中的紧张。本来属于阿娇的幼年福芝芳被用“光影手段”去掉,恰是在她的盖头被掀起的那一瞬,影片的灵魂淡出。

    从此,日常生活的繁杂琐事遮盖住了“纸枷锁”,尽管类似的表达在不绝于耳,却不再有老少斗戏时的那种震撼。

    梅兰芳与孟小冬的惺惺相惜,雨伞传情,不见得比《半生缘》里的那双毛线手套来得更加自然,而此间的黎名也仿佛萦绕着沈世钧的影子。

    黎名表现的阴柔,更趋向于木讷,倘若平静,还有些文艺气息,但有几处情绪骤变时却仿佛撒娇一般。

    拿捏情绪一事上,黎名可能尚不如咆哮帝,国际章的孟小冬,迷失在豪放与轻佻之间,她与梅夫人擦出的火花都不那么具有说服力。

    相形之下,孙洪雷的邱如白就当真有种“不疯魔不成活”的劲头,从头到尾的种种都把他对梅兰芳的挚诚表现得相当到位。

    除去雇佣杀手多少荒诞不经之外,还有出访美国时,“留洋回来的”邱如白却显得浪得虚名。

    言称莎士比亚的邱如白,照理不应该不知道洋人听歌剧的习惯,比较好的解释可能是他欠缺些文化相对主义的考量吧。

    到后面蓄须明志的部分,则更显游离,空谈民族大义,却缺乏绵密的铺陈,虚构出来的日军文艺兵形象更是薄弱,形止都不断彰显着自己的虚构身份,直到在困惑和压力中玉碎。

    影片结尾,本可显出不温不火,或者微言大义的力量,结果多少有些不明不白和意犹未尽之感。

    所谓虎头蛇尾,看上去陈恺歌可以做出三十分钟的大师级作品,如果能再好一些,至少《梅兰芳》会成为遥望《霸王别姬》的另一座高峰,毕竟他们那么相像。

    这或许也是陈恺歌绕不过去的一个命题,当初,陈恺歌要拍《梅兰芳》,大家的第一反应难免是要拿来与《霸王别姬》进行一番对比。

    的确,《霸王别姬》在陈恺歌的导演生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他艺术生涯中最闪亮的巅峰,影片中对于传统文化、生存状态、以及人性的思考与表现,都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出色程度。

    《霸王别姬》的成功在给陈恺歌带来蜚声国际的名利与口碑的同时,也把他推入了一个创作的窘境。

    影片中段小楼与陈蝶衣的悲欢离合,持续了整整半个世纪,半个世纪的起伏动荡造就了这段影史上不朽的传奇。

    《霸王别姬》本身有着一个戏剧张力十足的出色剧本,有着挣扎的社会环境、有着大范围的时代背景、有着丰富的人生百态,它充满着生生死死的戏剧冲突,节奏感与冲击力伴随着戏剧元素的相互碰撞得到了最完美的爆发,于是,陈恺歌的电影传奇诞生了。

    可是在踏上高峰之后,陈恺歌在电影艺术这条路上却似乎走进了一条死胡同,让他在以后创作的每一部作品都始终被人习惯性的拿来和《霸王别姬》做比较,而事实也证明,陈恺歌在《霸王别姬》之后,始终都没能再攀上另一座高峰

    特别是那部《无极》,直接把陈恺歌打入了无底深渊,折服了数年,这部《梅兰芳》顺利成章地成为了陈恺歌必须打赢的一场翻身仗。

    他很讨巧地选择了自己最擅长,并且最成功的京剧元素作为创作的首选,但与此同时也一步步地迈入自己那座艺术顶峰的阴影。

    观众们不会去管《霸王别姬》与《梅兰芳》从类型上就截然不同这样一个事实,观众们只会在乎二者同样的京剧元素孰优孰劣。

    当张国容用自己的纵身一跃,把昔日的荧幕传奇定格为了永恒的经典,忧郁的黎名能否挑战成功,也就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而人们对此多数都早早地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这是黎名的悲哀,也是《梅兰芳》的悲剧。

    事实也是如此,黎名在《梅兰芳》这部电影中的表演。只能用中规中矩来形容,毫无任何亮点可言,他那种优柔的气质,并没有为表现梅兰芳的性格特点起到丝毫作用。

    相反地,这种优柔,给人以一种始终不在状态的感觉,就拿梅兰芳与孟小冬之间的那段对戏来说,黎名的肢体动作十分僵硬,无法给人以一种京剧大师的感觉,这构成了影片中段一个不可否认的败笔。

    整部影片中最让人称赞的段落基本上都被定格在了第一段之中,少年时期的梅兰芳扮演者余少峮给人的感觉,绝对可以用惊艳二字来形容。

    余少峮扮演了梅兰芳从少年到成名阶段的整个过程,也是梅兰芳早期人生经历中最具有戏剧性的一个时期。

    大伯给他的信,始终都是梅兰芳心中不可抹煞的标记,大伯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个平凡的人,不要唱戏,平平凡凡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是大伯生命走到尽头时感悟出的。

    如果梅兰芳接受了大伯的想法,那也就不会有后来那个震惊世界的文化名人了,少年梅兰芳的那种勇于挑战守旧派的激情,使他拒绝了大伯信中对他的要求,他没有沿着大伯为他规划好的道路走下去,相反地,他走上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历史之路。

    也就是在这个阶段,梅兰芳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影片的第一段出彩就出彩在对于这些主要人物的命运与情感之间的刻画上,梅兰芳如何成为名角、三哥为何放弃做官、十三燕的临终遗言,都是影片第一大段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

    而影片的第二与第三段由于“和谐”的关系,只能逐渐地消耗第一段所建立起来的那种优势,梅兰芳与孟小冬之间的故事也难以用“真实”二字来衡量。

    对梅兰芳与孟小冬之间的瓜葛的改变,应该是整部影片中改动颇大的地方。

    影片一再强调表现梅兰芳的纯洁,却纂改了梅兰芳的感情生活,这对于梅兰芳一再表示要做个“凡人”的目标产生了一定的矛盾。

    从影片中后段的情节安排,以及故事叙述上来看,很容易感受到传记片的一种悲哀。长久以来,中国都缺乏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人物传记电影,能够既尊重人物的史实性,又同时兼具作为电影所需要故事性。

    反映主旋律的“传记片”处处都是,而讲述传奇人物的“传记电影”却少之又少。

    好莱坞在进入21世纪之后,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人文主义电影的兴起,它不再像过去那样单纯地鼓吹美式主旋律,用大量的爆炸场面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传记电影就是21世纪美国电影中一个十分重量级的电影类型,且不说《飞行家》、《一往无前》、《荒野生存》这些新世纪制作的人物传记,就说上世纪80年代,好莱坞也已经有了《愤怒的公牛》这样出色的传记电影。

    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故事性与自由性,以及最至关重要的传奇性。

    梅兰芳这个人物本身就具有传奇性,并且有着时代感。1894年至1961年这段时间正好是中国近代史上变化最激烈的一个历史时期,从甲午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二战、一直到共和国的诞生,所有的这些事情梅兰芳都经历了。

    他一直都过着一种酝酿式的生活,所有的欢喜、悲伤都可以随时光慢慢沉淀、发酵,继而成为一种历练,这种感觉,有点像酿酒,很有味道的人生。

    然而,《梅兰芳》并没有着力去表现这种酿酒式的人生传奇,它重点放在了几件被打了折扣,重新编排的故事上,这样一来,影片的故事性与时代感就瞬间被削弱掉了大半,所遗留下来的只剩下那些美丽的京剧表演以及舞台灯光。

    这是《霸王别姬》带给陈恺歌的创作束缚,也是中国电影制度带给传记电影的创作束缚。

    虽然,《梅兰芳》基本上回归了陈恺歌的导演水准,在人物关系与情感刻画上都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用《梅兰芳》来雪洗《无极》的耻辱完全可行,然而陈恺歌要想依靠《梅兰芳》回归《霸王别姬》时期的导演功力,或许依旧遥不可及。

    和前世一样,宋铮在看的时候,依旧难掩失望,如果整部电影都能保持前三分之一那种质量的话,陈恺歌绝对有机会再造经典,只可惜~~~~~~~整部电影,在梅兰芳揭开福芝芳红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