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第5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争还证明,必需改变部队成行军纵队运动时的组织形式,保证部队临战时能以最快速度展开。奥普战争的经验,后来为普鲁土军事当局在十九世纪下半叶计划和进行各次欧洲战争时所采用。德国不少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夸大了奥普战争在发展军事学术上的作用,把它视为首次“成功地”体现了速决的“闪击战”思想的一次战争。而这种闪击战思想决定了德国军事理论近一百年的发展进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其充分地暴露了德国不顾被侵略国家的具体条件,生搬硬套这种军事思想所造成的恶果。奥普战争的重要政治结局,是建立了以普鲁士为首的统一美因河以北各公国的北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因获得汉诺威、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黑森—卡塞尔和纳绍而大大扩张了自己的版图,与德意志南部各公国也分别订立了有利的军事盟约。奥地利被排斥在新联邦之外,又丢失了威尼斯省(划归意大利)。这就是说,昔日奥地利在欧洲的政治地位已一去不复返了。

    作战地图

世界战争 '近代…P'普法战争

    1870—1871年,以法国为一方与以普鲁士及北德意志联邦和德国南部其他邦为另一方之间发生的战争。

    这次战争是普鲁士和法国之间的深刻矛盾所引起的。普鲁士力图统一德国并将其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竭力削弱法国及其在欧洲的影响。法国则力图根本挫败普鲁士,使它无法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德国,从而保持法国在欧洲大陆的优势地位,制止革命运动的发展,防止第二帝国发生政治危机。

    普法战争前夕,实行普遍征兵制的普鲁土军队是西欧兵力和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北德意志联邦军队(包括德国南部诸邦军队)的兵力战时可达100万以上(其中作战军队69万余人)。战时,各军统一编为若干个集团军。德军炮兵装备有克虏伯兵工厂制造的钢管线膛炮,其有效射程为3。5公里。早在1868—1869年之交的冬季,普军参谋总长毛奇(老毛奇)将军就已拟定战争计划,计划规定对阿尔萨斯和洛林发动坚决的进攻,在总决战中歼灭敌人主力,尔后将其残部逼至比利时边界,并占领巴黎。该计划还规定,一旦,奥匈两国站在法国一方参战,普军将对其采取军事行动。

    法军总兵力战时不超过57万人,其中作战军队仅33—34万人。法军步兵装备有沙斯波式击针枪,有效射程为1500米(比德国德雷泽式击针枪射程远0。5倍),还装备有25管“米特拉约兹”炮(射速每分钟达250发,射程为1500米)。但法军青铜线膛炮为前装填,而且射程也远不及德国。法军体制平时不设军、师两级编制(近卫军除外),临战时方仓卒编组,故不能保障部(分)队应有的协调,这是法国军事首脑机关一个重大失误。法国事先没有制定周密的战争计划,而仓卒制定的计划存在着很多错误,如动员和集结部队的时限规定不当,认为德意志同盟将解体的估计与现实不符,等等。鉴于普军在数量、炮兵装备和战斗训练方面均占优势,法军力图抢在敌人之前实行动员和展开,先发制人发动进攻。法军指挥部打算对巴伐利亚普法尔茨实施主要突击,分割北德意志联邦和南德诸邦的军队,从而促使南德诸邦不站到普鲁土一边参战。

    普法战争的导火线是普法双方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上的外交冲突。1870年7月2日,西班牙政府提议普鲁土国王威廉一世的亲属利奥波德·霍亨索伦—西马林根亲王继承虚悬已久的王位。拿破仑三世由于俾斯麦挑衅,于1870年7月19日对普鲁士宣战。对普鲁土来说,这场战争开始时是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的战争,因为普鲁士的主要目标是消除法国设置的阻挠德国实现彻底统一的障碍。然而,普鲁士的侵略计划却为这场战争后来变成掠夺战争创造了前提。

    法军编成莱茵军团(拿破仑三世任总司令),集结在阿尔萨斯和洛林。8月1日前,德军(威廉一世任总司令,而实际上总司令是毛奇)集结于莱茵河中游梅斯和斯特拉斯堡之间,至8月6日德军人数已达到约50万,火炮1584门。法军没有采取果敢的作战行动,仅同敌人前卫部队进行一些小规模接触。8月4日,德军先头部队在维森堡附近击溃法军杜埃将军的师。8月6日,德军在韦尔特附近重创麦克马洪元帅的第1军,在什皮赫尔恩附近重创弗罗萨尔将军的第2军。8月16、18两日,法军经摩泽尔河左岸维永维尔—马尔斯拉图尔和圣普里瓦…格拉韦洛特两次会战后,撤向梅斯,在此遭到德军7个军和3个骑兵师(16万人)的围困。8月22日,麦克马洪的新编夏龙集团军(12万余人、393门火炮,76门“米特拉约兹”炮)奉政府之命由兰斯出发前往梅斯,为被围于该地的法军解围。德军第3集团军和新编马斯河集团军,迎战麦克马洪,将法军围于色当地域。夏龙集团军遭到痛击之后,于9月2日投降。随军督战的拿破仑三世也作了俘虏(参见色当战役)。色当惨败加速了拿破仑三世帝国的崩溃。1870年9月4日,法国宣布成立共和国。特罗胥将军为首的资产阶级共和派政府(“国防政府”)上台执政。实现德国民族统一的障碍业已消除,德国南部诸邦于1870年“月并入北德意志联邦。但普鲁土统治集团和军国主义集团力图将战争继续下去,以期并吞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获取巨额赔款。对法国来说,普法战争到第二阶段已转变为进步的民族解放战争。人民要求实行普遍武装。“国防政府”企图与敌人勾结,阻止革命运动继续发展,并已着手同俾斯麦举行秘密谈判,此时慑于人民的压力,虽然拖了很久但被迫采取措施以加强巴黎的防务。德军向法国首都推进时如入无人之境,9月19日即将巴黎团团围困。9月23日,德军占领图勒,9月27日,斯特拉斯堡守军投降。全靠人民的爱国热情,法国才得以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包括国民自卫军、自由射手和巴黎及其它要塞守军在内共约一百万人),这给普军指挥部带来了极大困难。所有德军被牵制在各要塞,继续围攻梅斯和巴黎。集结于图勒和布尔歇两地的法卢瓦尔集团军准备前去为巴黎解围。此时,法军莱茵集团军司令巴赞元帅却同敌人进行秘密谈判,这一叛变行为对共和制法国是个打击。结果,法国最精锐的一个集团军(1。7万人)在被围梅斯72天后,于10月27日不战而降。恩格斯指出:“……这是战史上前所未闻的事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66页)。德军将由此而腾出的两个集团军压向法国卢瓦尔集团军和北方集团军,两个集团军均被德军主力部队所击败。

    由于巴赞叛变,法国政府又无意组织防御和同敌人进行秘密停战谈判,人民饥困交加,巴黎劳动群众遂于10月31日举行起义,但遭到镇压,11月7日,卢瓦尔集团军发起进攻,11月9日,在库尔姆附近击溃敌巴伐利亚第2军,占领奥尔良,但12月4日遭到德军反击,被迫退出奥尔良。1871年1月,法北方集团军在圣康坦附近失利,东方集团军又在贝尔福附近遭到失败。法国战事每况愈下,处境艰危。1870年12月27日起,德军使用502门重炮对巴黎实施轰击。巴黎守军被困4个月之久。在此期间,他们利用气球(先后有65个气球载164人飞出巴黎)和信鸽与各野战集团军保持联系。

    1871年1月22日,巴黎居民再次举行起义。法国政府镇压起义后,同德军指挥部进行了最后的谈判,于1月26日签订关于巴黎投降的条约,1月28日又签订了停战协定。巴黎要塞大部分炮台连同火炮和弹药移交给了德军。2月26日,草签凡尔赛和约。在国民议会批准和约草案之前,德国人获得了将军队开进巴黎的权利,这些军队到3月3日和约批准后才撤出巴黎。3月18日,巴黎人民起义成功,巴黎公社(1871)宣告成立(参见巴黎公社起义),这个公社一直存在到5月28日。5月10日,德法两国签订法兰克福和约(1871),确认凡尔赛和约草案的基本条款。

    点评:普法战争主要结果是,德国实现普鲁土统治下的统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德国统一虽是历史上一次进步事件,但它不是通过革命的,民主的途径,而是通过反动的,自上而下的“铁血政策”(俾斯麦语)而取得的。除本国国土外,德意志帝国还将波兰和法国部分领土并入自己版图,一个侵略成性的普鲁士容克地主阶级开始主宰德意志帝国。欧洲中心出现了一个危险的战争策源地。法兰克福和约的条款十分苛刻,从而使法德两国之间的矛盾愈加深化,并最终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爆发的一个原因。普法战争的经验表明,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对于建立庞大的资产阶级军队并使其预先做好周密的战争准备具有重大意义,总参谋部在准备和实施作战方面作用极大,编制动员计划和铁路运输计划以及在军事上使用电报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德军依靠上述措施才得以先于对方完成动员和战略展开,从而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军队指挥亦有变化。毛奇不是靠下达集中统一的命令指挥各集团军,而是给各集团军司令官下达个别训令,各集团军司令官则依据训令和本区具体情况机断行事。军队可在宽大正面作战,并可实施包围敌军两翼的机动。大量军队在宽大正面上协同作战的做法越来越清晰地表现出现代战役的特点。普法战争期间,新式作战兵器和较完善的武器装备(德军的火炮和法军的沙斯波式击针枪)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步兵战斗队形继续得到完善,散兵线队形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火力的加强大大增强了军队防御的稳定性,给敌方突破防线增加了困难,并提高了战术机动的作用。普法战争后,许多国家都实行普遍征兵制。

    作战地图

世界战争 '近代…P'普加乔夫起义

    1773—1775年,俄国农民群众反抗封建压迫的起义。

    战争席卷广大地区(奥伦堡边区,乌拉尔、乌拉尔山区、西西伯利亚、伏尔加河中下游地区),踊跃参战的起义者达10万人。这次农民战争是因阶级矛盾激化而引起的。当时,俄国封建农奴制关系行将崩溃,资本主义关系日趋形成。贵族和专制国家不断加强农奴主压迫,激起了人民群众强烈反抗。这次农民战争的主要动力是农民,此外,哥萨克劳动阶层和矿业工人也参加了这一运动。闻风举义的还有巴什基尔、鞑靼、卡尔梅克及伏尔加河中下游左岸地区的其他非俄罗斯民族。在这场农民战争爆发前不久,1771年,莫斯科爆发了市民下层群众的起义(“鼠疫之乱”)。1772年,亚伊克哥萨克奋起反抗哥萨克上层首领(见亚伊克河哥萨克军),同年,伏尔加河和顿河哥萨克村镇也发生骚动。叶卡捷琳娜二世政府依仗军事力量,勉强驾驭庞大帝国蒙受压迫的各族人民。俄土战争(1768—1774年)使国内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日益沉重的负担激起了劳苦大众的不满。

    1773年9月17日,顿河哥萨克普加乔夫自称皇帝彼得三世,聚集一支由80名亚伊克哥萨克组成的队伍,并公布檄文,宣布将古时哥萨克享有的优惠与特权赐给曾在亚伊克军中服役的哥萨克、鞑靼和卡尔梅克人。9月18日,起义军抵近坚固设防的亚伊克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