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第5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炮击,尔后向俄军阵地发起攻击。查理十二世根据逃兵供词获悉有关俄军部署的确切情报后,企图分割俄军,各个击破,遂将大部兵力集中于俄军右翼作战,以夺取坎佩霍尔姆岛附近的桥梁,使俄军失去这唯一的渡口。14时,瑞军两处突破俄军战斗队形。许多军官和外籍将领,其中包括德·克罗阿公爵,向瑞军投诚。俄军不久前才组建的团队,因无军官指挥,开始向渡口撤退。溃退之军蜂拥而上,纳尔瓦河桥因承受不住而坍塌。未及渡河的土兵并入两正规禁卫团——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团和谢苗诺夫斯科耶团。两团坚守阵地。击退瑞军多次冲击。左翼,魏德将军指挥的师也顽强抵抗。但是,俄军被分割为二,缺乏统一指挥,无法组织防御,俄军将领遂在保留武器(火炮除外)和军旗的条件下被迫投降。但瑞军于12月1日,当两禁卫团和戈洛温师渡过纳尔瓦河后,解除魏德和特鲁别茨科伊两师武装。

    点评:纳尔瓦战役中,俄军阵亡约8000人,损失火炮145门;瑞军阵亡近3000人。俄军在纳尔瓦战役中的失败是暂时失利,彼得一世从中得出了必要的结论。立即加紧俄国正规军建设并装备新式火炮。恩格斯写道:“纳尔瓦会战是一个正在兴起的民族所遭到的第一次严重的失败,这个民族的果敢精神使它甚至在失败中学习如何取得胜利。”

    作战地图

世界战争 '近代…N海'纳瓦里诺海战

    1827年10月8(20)日,在希腊民族解放革命时期,以俄、英、法联合分舰队为一方,以土、埃联合舰队为另一方在纳瓦里诺湾(伯罗奔尼撒半岛西南沿岸)进行的海战。

    土耳其拒绝执行英、俄、法签订的1827年伦敦公约关于给希腊自治权的要求后,俄(4艘战列舰,4艘巡洋航舰)、英(3艘战列舰、4艘巡航舰、5艘轻巡航舰和两桅横帆船)、法(3艘战列舰、3艘巡航舰和2艘轻巡航舰)(共1276门火炮)的联合分舰队,由级别最高的英国E。科德林顿海军中将率领,驶近纳瓦里诺湾。纳瓦里诺湾内驻泊有穆哈雷姆·贝伊指挥的土、埃联合舰队(3艘战列舰、23艘巡航舰、近40艘轻巡航舰和两桅横帆船,共约2200门火炮)。土、埃陆海军总司令为易卜拉欣巴夏(埃及人)。土、埃舰队有海岸炮连(165门火炮)和6艘纵火船掩护。俄英法盟军在火炮方面明显处于劣势,但在人员的战斗素养方面占优势。科德林顿打算采用显示实力(不使用武器)的办法迫使对方接受同盟国的要求。为此,他指挥分舰队驶入纳瓦里诺湾。当同盟国舰艇按部署占领阵位后,用舢舨向土耳其的一艘纵火船派出一名军使,要求该船离开同盟国舰队。土军开枪射击,打死军使,同时埃及的一艘轻巡航舰也向法国的旗舰(一艘轻巡航舰)开火。当土军打死第二名派往穆哈雷姆·贝伊所在旗舰的军使后便开始了海战。海战持续了近4小时,土埃舰队被歼。海军少将海登率领的俄国分舰队作战最为勇敢机智,摧毁了敌方舰队的整个中军和右翼。俄国分舰队承受了敌人的主要突击,却击沉了敌方大部分舰艇。土、埃舰队损失了60多艘舰艇,近7000人。同盟军舰艇无一损失,伤亡约800人。纳瓦里诺海战中拉扎列夫海军上校指挥的俄国分舰队旗舰“亚速”号战功卓著,击沉5艘土耳其军舰,其中一艘为舰队司令乘坐的巡航舰。“亚速”号上表现突出的人员有中尉纳希莫夫,少尉科尔尼洛夫,海军见习军官伊斯托明,他们以后都成为锡诺普和塞瓦斯托波尔防御的英雄。为表彰战斗功绩,俄国首次授予战列舰“亚速”号乔治舰尾旗。纳瓦里诺海战粉碎了土耳其舰队,大大削弱了土耳其的海军力量,推动了希腊的民族解放斗争,促进了俄国在1828—29年俄土战争中的胜利。

世界战争 '近代…N'诺维战役

    1799年8月15日,在苏沃洛夫对意大利的远征中,苏沃洛夫指挥的俄奥联军(6。5万人)在诺维(意大利北方的城市)附近与茹贝尔将军(交战之初阵亡,莫罗将军继任)指挥的法军(3。8万人)进行的一次作战。诺维交战结束了同盟国在意大利的战局。

    法军在特雷比亚河战败(参见特雷比亚河战役),恢复元气后,翻越热那亚山向亚历山德里亚方向进攻。8月12日苏沃洛夫遣派巴格拉季昂率俄。军前卫迎击这支部队,目的是“诱敌进入平原”。同时,故意把主力撤出诺维,先给敌留一出,路。8月14日黄昏,法国人下山时望见诺维城北和西北集结有同盟国部队。茹贝尔决定在有利阵地上进行防御交战:陡峭的山坡对进攻一方来说是严重的障碍。

    苏沃洛夫考虑用辅助集团冲击法军左翼以吸引来敌及其预备队;并将其箝制住,然后以主力对敌军右翼实施决定性突击。辅助突击责成克赖男爵指挥奥地利军(2。7万人)实施。主要集团有3。8万人,其中俄军2。3万。盟军主力成两线展开。

    8月15日拂晓,克赖指挥的奥方1个军基本兵力从正面冲击法军左翼,另用一支3000人的独立部队对其实施迂回。与此同时,巴格拉季昂的前卫冲击法军右翼。这些行动是要敌军长官确信:担任主攻的是克赖的部队。因人数上的优势,奥军交战初时取得小胜,迫使法国人后退。在这种形势下,莫罗把后方开来的部队和预备队调到左翼,然后又将右翼的一些部队也调到左翼。法军的基本兵力都卷入了同奥地利人的战斗。奥军开始撤退。这时,德费尔登上将的1个军在诺维附近发起主攻,梅拉斯元帅的1个军也向法军右翼迂回。梅拉斯还没完成他受领的任务,就试图从战场上带走自己的那个军。苏沃洛夫坚持要完成迂回机动。到18时,奥军前出到法军右翼2个师的后方。同时法军左翼也被迂回。法军为免遭合围,急忙后撤。同盟军未追击。诺维交战中法军损失1。3万人,同盟军损失8000人。此战虽胜,但未能发展胜利以达成在北意大利彻底粉碎法军,原因是苏沃洛夫于8月27日接到了率俄军出师瑞士的命令(参见苏沃洛夫对瑞士的远征)。

    点评:诺维交战是在战线的次要地段上以主攻态势佯攻诱敌,而在有决定意义的方向上以基本兵力突然行动击溃敌人的典范。诺维交战中巧妙地运用了下述战术:按预定方案撤出部队并占领有利阵地,连续实施助攻和主攻,在主攻方向纵深(10公里)配置部队。

    作战地图

世界战争 '近代…P'普奥战争

    1866年,结束奥地利和普鲁士多年来争夺德意志统治权的争斗和决定以容克地主资产阶级的普鲁士作为盟主统一德国的一场战争。

    普鲁士为了发动这场战争,作了周密准备:改组军队并用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军队,与意大利结成军事同盟,争取俄国和法国保持中立。普鲁士军队实行普遍征兵制,在战斗训练方面优于募兵制的奥军。经济上,普鲁士也胜过奥地利:工业发达,铁路线密布全国。参谋长(老)毛奇将军(后来直接指挥作战)制定的战略计划,是想打一场速决战。计划规定:切断奥地利与其盟邦的联系,派出3个军团迅速侵入敌方内地,继而在决战中将敌击溃。普鲁土能派出的兵力达63万。

    奥地利因战争接连失利,实力减弱,期望依靠巴伐利亚、萨克森,汉诺威和黑森等盟邦的援助来赢得这场战争。奥军准备以消极防御来延缓战争的进程,积聚力量,然后联合盟军共同粉碎普军。为实现这个计划,奥军所拥有的兵力约计30万人(连同盟军在内约为58。5万人)。奥军分为两个军团:南方军团(约8万人,对付意大利)和北方军团(后来得到1个萨克森军的加强。共计26。1万人,对付普鲁士)。由贝内德克将军统率的奥军北方军团主要负责掩护维也纳的远郊。

    普鲁土在各军团的动员和战略展开上利用了发达的铁路网和电报,因而始终比奥地利抢先一着。在波希米亚宽250公里的正面上(从奥得河畔的布里格至易北河上的托尔高)在很短时间内就集结了约28万人,800门火炮。普军于6月8日入侵荷尔斯泰因,普鲁土首相俾斯麦宣布改组德意志联邦草案并将奥地利排斥在外。这两件事成了战争的导火线。6月16日,普军开始占领汉诺威,萨克森和黑森。普鲁士美因河独立军团(约5万人)轻而易举地就挫败了兵力单薄的汉诺威和黑森军队。萨克森军残部后撤,并入奥地利北方军团。巴伐利亚未履行出兵10万的义务,没有给奥地利以实质性的援助。6月17日,奥对普宣战。20日,意大利履行意普军事同盟的条款,对奥宣战。因此,直至积极展开军事行动时,奥地利实际上没有得到盟军支援,并且不得不同时对普鲁士和意大利两线作战。

    普军在自己的战略翼侧和后方的安全有了保障的情况下,分兵三路在波希米亚发起进攻:王储腓特烈·威廉指挥的第2军团(12。7万人),从东北明兴格雷茨方向前进,腓特烈卡尔亲王的第1军团(9。7万人)从北面向赖兴贝格方向挺进,比滕费尔德将军统率的第3军团——易北河军团(5万人)从西北向明兴格雷茨方向进攻。6月22日占领德累斯顿后,易北河军团与第1军团合并。随后,普军分两路进攻,其任务:首先两支军队会合,尔后在总决战中歼灭贝内德克的军队,并攻占维也纳。在奥尔米茨附近集结的奥地利北方军团向前开进迎击普军。普军由于敌情不明和缺乏统一指挥,通过山隘时行动缓慢。贝内德克本来确有把握各个击破普军,但是奥军的行动比普军还要迟缓,致使普鲁士各军团顺利通过山口。6月27日至30日间,普军在纳霍德和明兴格雷茨附近发起几次交战,迫使奥军退却。7月3日,在萨多瓦(见萨多瓦)克尼格雷茨地域双方进行了整个战争中最大的一次交战。贝内德克再次错过了各个歼灭陆续开到并先后投入交战的普军的战机。结果,奥军惨败,约1。8万人战死,2。4万人被俘。只是由于普军指挥失策(7月7日起方着手组织对奥军的追击),奥军才免于全军覆没。奥军利用这一时机来保卫维也纳:收集北方军团残部,另行编组1个多瑙河军团,并将从意大利调回的两个军编入该军团。贝内德克被革职,由在意大利战场上屡建战功的阿尔布雷希特大公接替。

    在毛奇和俾斯麦之间产生了分歧。毛奇主张强攻维也纳。俾斯麦则认为,此举会给今后普鲁士的欧洲政策带来困难。他坚持挥师转向匈牙利。结果,照此执行。奥地利面临丧失匈牙利的实际危险,不得不停止军事行动,于7月22日签订停战协定。8月23日,普鲁士和奥地利在布拉格签订和约。

    点评:奥普战争证明,毛奇坚持的决战战略在这次战争中未能奏效。战争的持续时间和战争的结局是由交战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水平的高低所决定的。在奥普战争中,普军广泛使用装弹方便、发射速度快的线膛后装炮。这便要求战术和战斗队形作相应的改变。但是,战争期间交战双方均未考虑到这一点。同样,在炮兵的战斗使用上,观点也是陈旧的。炮兵通常尾随纵队,展开较晚,在需要时,尤其在对于奥普战争颇具代表性的遭遇战斗和遭遇交战中没有给步兵以炮火支援。战争还证明,必需改变部队成行军纵队运动时的组织形式,保证部队临战时能以最快速度展开。奥普战争的经验,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