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点评:此战,是秦国独强的战略格局形成后,关东诸侯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秦昭襄王在赵国内部团结、外部合纵抗秦形势已成的情况下,单纯从兵力对比出发,认为秦强赵弱,坚持攻赵,在战略上已属失策;而在初战失利、顿兵坚城时,仍一再增兵继续强攻,置魏、楚援军于不顾,在作战指导上亦欠稳妥,因而导致失败,推迟了灭亡六国的进程。此战表明,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和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对于战争胜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国战争 合纵攻秦之战

    周慎靓王三年至秦王政六年(公元前318—前241年),楚、赵、魏、韩、燕、齐等国先后组成各种联军,进攻秦国(今陕西、河南、山西一带)的作战。

    战国中期,秦、齐两强东西对峙,秦军实力最强。惠文王称王改元时(公元前325年),秦已完全据有关中,并在河东占有汾阴(今山西万荣西)、皮氏(今山西河津)等前进基地;在河南占有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及陕城(今河南三门峡市西旧陕县)等重要关塞,控制了关中左中原的战略走廊。黄河天险几乎成为秦之内河.秦进叮攻、退可守。各国严重不安,遂策划“合纵”联合制秦。秦为破坏各国的联合,亦派人四出游说,拉拢各国实行“连横”。当时外交与作战手段结合,普遍为各国采用。各国利害不同,各种联盟无法持久。但主要威胁在秦。合纵攻秦之战亦有多次。

    著名连横鼓吹者张仪入秦后,受惠文王重用。秦派张仪至魏,游说魏惠王(即子罃)连横事秦,未成功。秦企图以武力迫魏就范,于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年)发兵攻魏河内,占领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平周(今山西介休西);不久又攻占韩之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及义渠之郁郅(今甘肃庆阳)。秦的扩张,促使各国联合。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魏相公孙衍发动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推楚怀王为纵长。公孙衍还说服义渠攻秦侧背。楚、燕暂时受秦威胁不大,态度消极,心存观望。实际出兵仅魏、赵、韩三国。联军攻至函谷关,被秦军击退。次年秦在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大败三国联军,歼敌8.2万(参见函谷关之战)。第一次合纵攻秦之战失败。

    秦鉴于义渠攻扰之事,为安定后方,将打击重点暂时转向南方、北方。先击灭巴、蜀及苴等各国(均在今四川境),占领秦岭外广大地区,再大举北进,攻占义渠25城(参见秦灭巴蜀之战)。这样就达到了进一步“富国”、“广地”、“强兵”目的,战略上还形成对楚的侧翼包围,为尔后南进创造了有利态势。此后,即将兵锋再度转向中原,不断向魏、韩、楚、赵等国进攻,攻占武遂(今山西桓曲东南)、穰城(今河南邓州)、蒲阪、晋阳、封陵(均在今山西)、襄城等城邑,将领域扩展至中原。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秦攻楚,战于析(今河南西峡),歼楚军5万,并占城邑l0余座。齐、韩、魏恐秦继续扩张,对己更为不利,乘秦军久战疲惫,于当年联合攻秦。经三年苦战,终于击败秦军,攻入函谷关,迫使秦归还韩之武遂及魏之封陵等地。第二次合纵攻秦之战取得胜利。

    秦败后,为争取时间休整军队及孤立韩、魏,暂时停止出击,并主动与楚结好。齐为集中力量灭宋,亦与秦通好。二十一年(前294年),秦乘楚无力、齐无暇过问中原之际,大举进攻韩、魏。次年,白起在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歼灭韩魏联军24万(参见伊阙之战)。数年内连续攻占韩冶铁手工业最为发达的宛(今河南南阳)、邓(今河南孟县西)及魏之桓(今山西桓曲东南)、轵(今河南济源东南)等大小61座城邑,两国益衰。赵国有一支训练有素、机动力强的骑兵部队,成为唯一有力量与秦周旋的国家。秦昭王不满于称王而在宜阳自称“西帝”,尊齐滔公为“东帝”。中原各国恐两强联合,陷于被夹击的局面。魏与赵合谋,派李兑联络各国共同反秦。著名合纵鼓吹者苏秦,亦为燕国利益入齐游说,劝湣王取消帝号,共同反秦,使天下“爱齐而憎秦”(《战国策·齐策四》),以便乘机兼并宋国。二十八年(前287年),齐、赵、魏、韩、燕五国联军攻秦。五国目的不同,各有打算,进至荥阳、成皋(今河南荥阳境),即互相观望,不肯首攻。秦为破坏五国联盟,主动取消帝号,将前占之温、轵、高平归还魏国,将王公、符逾归还赵国。联军遂撤走。第三次合纵攻秦,未交战即告瓦解。

    四十六年(前269年),秦与韩联军攻赵,在阏与被赵将赵奢击败后(参见阏与之战),范睢入秦,建议秦昭王实行“远交近攻”战略,以利于巩固占领之土地。秦遂将打击重点指向最近的韩、魏、赵。三十六年(前279年)鄢郢之战中,秦将白起以水攻歼楚军民数十万,迫其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四十二年(前273年),白起在华阳之战中歼魏、赵联军15万,迫魏再献出南阳地区(今河南沁阳以南、温县、孟县;地区);五十五年(前260年),白起在长平之战中,歼赵军45万;还攻灭西周、东周及义渠,蚕食了大片土地。这促使各国再度联合。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魏、赵、韩、楚、燕五国组成联军,由魏信陵君无忌指挥攻秦,在河外(今河南西部黄河以南地区)大败秦军(参见河外之战),并尾追至函谷关后撤军。第四次合纵攻秦之战获得了胜利。

    联军的胜利,并未严重削弱秦军实力,亦未能遏止秦扩张势头。秦王政(秦始皇)继位后(前246年),吕不韦掌权,依旧采用远交近攻方针,五年间攻魏四次,攻韩三次,攻赵一次。黄河以北,全部占领韩上党郡,并重建太原郡(西至黄河,北至山西繁峙,东与燕赵交界,南接上党郡),切断了燕、赵与魏、韩间联系,并在战略上造成对赵、魏、韩三国侧翼包围态势。中原各国为打破不利局面,以图生存,尽最大努力于秦王政六年(前241年)再一次组成赵、魏、韩、燕、楚五国联军,由赵将庞暖指挥攻秦。秦新占区大,兵力分散,且人心尚未稳定。进攻开始顺利,深入至函谷关内,距秦都咸阳仅七、八十里的蕞地(今陕西临潼北)(参见蕞之战)。当秦集中兵力进行反击时,联军不支败退。第五次合纵攻秦之战失败。不久,秦王政亲政,用李斯“灭诸侯,成帝业”、“数年之中尽兼天下”(《史记·李斯列传》)的建议,加快了各个击破的步伐,不给各国再次联合行动的机会,合纵战略至此破灭。

    点评:在群雄角逐的复杂环境中,充分运用外交与军事相结合的合纵或连横战略,使战略发展到新的水平。中原各国合纵攻秦失败,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只顾暂时利益而不能建立牢固的联合。秦国改革彻底,国富兵强,以强大军事实力为后盾,再结合连横战略,获得最后胜利。特别是“远交近攻”这一战略,对最后的胜利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见,没有实力的外交,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战争胜利。

中国战争 河外之战

    魏安厘王三十年(公元前247年),在合纵攻秦之战中,魏信陵君无忌率魏、赵、韩、楚、燕五国联军于河外(今河南西部黄河以南)击败秦军的一次作战。

    邯郸之战后,赵国转危为安。信陵君魏无忌救赵有功,但他窃取魏王虎符,击杀大将晋鄙,害怕魏安厘王降罪,不敢再回魏国,命令副将率军回魏,自己率领宾客停留在赵国。秦昭襄王听说信陵君留赵,认为这是攻魏的大好机会,令蒙骜率军东向攻魏。魏兵屡败,不能抵挡秦军进攻。魏王派使者持黄金彩币,请魏无忌回国拒秦。信陵君回国后,魏王免其窃符杀将之罪,授上将军印。三十年,信陵君致书各国,请求派兵援魏。赵、韩、燕、楚等国国君素来敬重信陵君,纷纷遣军到魏,听其节制,只有齐国不肯发兵。魏无忌率领魏、赵、韩、楚、燕五国联军西向攻秦,秦军败退。联军追至河外,包围了秦军。信陵君亲冒矢石,率先冲锋。全军士气大振,紧随冲锋。秦阵营混乱,蒙骜因腹背受敌,被迫西退。联军乘胜攻至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秦军紧闭关门,坚守不出。相持逾月,联军撤回。魏安厘王为表彰信陵君败秦收复关东失地功劳,拜为上相,封邑五城。

    点评:此次合纵攻秦,给秦国沉重打击。信陵君从此名扬天下,各国都派使者向他学习兵法,后世称之为《魏公子兵法》。

中国战争 华阳之战

    周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秦将白起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北)各个击破赵、魏联军的一次长途奔袭作战。

    四十年,赵军与魏军联合进攻韩国,包围韩国重要城邑华阳。韩国求救于秦,秦昭襄王令武安君白起、客卿胡阳率军救韩。联军与韩军胶着于华阳,而华阳距秦地较远,魏、赵估计援韩秦军短期内不会赶到而疏于防范。白起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方针。大军由咸阳出发,以平均每日百里的急行军进行远途奔袭,仅8天就到达华阳城下。立即向魏军发起攻击,一举歼灭魏军15万人,生擒3名魏将,魏国宰相芒卯败逃;接着,又进攻赵将贾偃,经激战,大败赵军,歼敌2万,遂乘胜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境)。魏军主力多被歼灭,无力再战,割让南阳(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地区)地向秦求和。秦闻知燕、赵联合起兵救魏,便接受魏国南阳地后退兵。

    点评:此战白起出其不意,远途奔袭华阳,再一次重创敌军。

中国战争 济西之战

    周赧王三十年(公元前284年)在燕攻齐之战中,燕亚卿乐毅率五国联军在济水之西(今山东西部)击败齐军主力的作战(参见燕攻齐之战)。

中国战争 即墨之战

    周赧王三十一年至三十六年(公元前284——·前279年),在燕攻齐之战中,齐将田单率领齐军凭借孤城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进行坚守防御并反击燕军围攻的重要作战。

    三十一年,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破齐,连克70余城,随即集中兵力围攻仅存的莒(今山东莒县)和即墨,齐国危在旦夕。这时,齐滑王被以救齐为名的楚将淖齿杀掉,其子法章被立为王,占莒。即墨军民在即墨大夫战死后,共推临淄市掾田单为将,坚守抗燕。乐毅围即墨城一年不克,遂令燕军后撤9里设营筑垒,欲攻心取胜,致使齐国获得喘息机会。即墨,地处富庶的胶东,是齐国较大城邑。靠山近海,有充裕的人力、物力用于防守。田单遂集结所带族兵及残兵7000余人,加以整顿、扩充。连其妻妾也编入军营参加守城,和士卒伺甘共苦,“坐则织蒉(草器),立则仗锸(锹)”(《资治通鉴·周赧王三十六年》)。并增修城垒,加强防务,从而提高了即墨的防守能力,使燕军屯兵城下,为组织反攻赢得了时间。又利用新立的燕惠王与乐毅不和这一矛盾,派人入燕行反间计。诈称昌国君乐毅与燕惠王有仇怨,害怕被杀而不敢归国,故意缓攻即墨,实际想在齐国称王;如果另派主将,即墨指日可下。燕惠王信以为真,派骑劫取代乐毅为将。乐毅投奔赵国。燕军人心涣散,内部不和。骑劫到齐后,一反乐毅战法,改用强攻,仍不能克。又改用恐怖手段威慑齐军。田单将计就计,诱使燕军行暴,声称齐军最怕燕军割掉降卒的鼻子,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