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网游之全球在线-第8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上提的三大法典,跟卫鞅所想,简直不谋而合。
因为早有研究,卫鞅显得信心十足,道:“还请王上放心,三个月之内,内政院就能拿出初稿,供王上审议。”
欧阳朔点头一笑。
卫鞅就是卫鞅,即便身居高位,依然锐气十足,做事雷厉风行,偏偏又行事缜密,思维开阔,铁面无私。
也就难怪王朝诸臣工,会对这位内政大臣畏之如虎了。
就连担任内政院监察署长的铁面包拯,在卫鞅这位上司面前也表现的极为“乖巧”,对卫鞅那是死心塌地的佩服。
“那本王就拭目以待了!”
欧阳朔也期待着,大夏迎来法的时代。
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魏征入阁
为了治理好诺大的王朝,欧阳朔最近动作频频。
除了召集百家诸子编制炎黄思想,企图统一天下思想,宣示正统;制定《民法典》、《商法典》以及《刑法典》,完善大夏法典体系,确立法在王朝治理中的根本地位,欧阳朔还准备加强监督。
大夏的监督体系分为两明两暗。
两暗为负责华夏区情报的密探组织山海卫,以及负责海外地区情报工作的黑蛇卫;两明为负责朝廷言路的御史台,以及内政系统的各级监察署(司)。
暗系,无论是山海卫,还是黑蛇卫,在海量资金的支持下,经过数年的孵化,终于落地生根,趋于稳定,无需做大的改变。
因此,欧阳朔主要调整的就是明系。
此前,监察署已经由内政院的单线领导,改为由御史台跟内政院双重领导,以此加强对各级官吏的监督与弹劾。
“但这还远远不够!”
御史台作为主管言路与监察的机构,负责监察百官,仅仅盯着朝廷一摊,对地方衙门的监督只能依靠监察署来完成,未免有些力不从心。
偏偏朝廷京官配备的都是最顶尖的历史人才,反倒是地方衙门,在融入大夏的过程中,整编了很多旧官吏,有些良莠不齐,乃官吏贪腐的重灾区。
欧阳朔要做的就是让御史台下沉,实现对各级衙门的全覆盖。
唐朝光宅元年,改御史台为左肃政台,专管京官、军队的监察事务,地方监察事务另设右肃政台负责。
稍後,左台也可以监察地方。
两台每年春秋两季派出专使以四十八条巡察州县,春季派遣的称风俗使,秋季派遣的称廉察使。神龙元年,改成左右御史台。
欧阳朔就是要效法唐朝做法,但又有所改进。
经与内阁协商之后,御史台的调整方案很快出炉,主要包括两方面。
其一,御史台派遣御史常驻地方衙门。
行省总督衙门安排一名领侍御史,郡守衙门安排一名殿中侍御史,知府衙门安排一名监察御史,县衙安排一名见习御史。
各级御史均可直接越一级上报,而且只对上一级御史负责。
其二,建立御史台巡查制度。
大夏将效仿唐朝旧制,每年春秋两季派出专使巡察天下州县,春季派遣的称风俗使,秋季派遣的称廉察使。
如此双管齐下,极大地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力度。
鉴于此,御史台将进行新一轮的扩编,自朝廷或者地方衙门,抽调优秀官吏,调入御史台任职。
欧阳朔有言在先,选入御史台的官吏必须素质过硬。
“干的好,也可优先提拔!”
一时间,御史台成为王朝最热门的机构,官吏们趋之如骛,认为只要进入御史台任职,就等于身上有了一张护身符,镀了一层金,乃晋升之不二法门。
只能说,“他们高兴的太早了!”
御史台的主官御史大夫魏征可是一位冷面判官,再加上兼任御史中丞的监察署长包拯,这两位组合在一起,无异于宣判御史台就是阎罗殿。
“不是什么小鬼都能进的。”
于此同时,为了确保御史台的权威,使其有足够的底气监察百官,经欧阳朔提议,提请御史大夫魏征进入内阁,成为继张良之后,第二位兼职阁老。
这一下,御史台的腰板彻底挺了起来。
经过调整之后,御史台就是一柄悬在百官头顶的利剑,形成震慑。
这是御史台好的一面,此外还有隐忧的一面。
历史上,无论是御史台,还是明清时代的都察院,都存在一个隐患,就是监察御史容易成为朝廷文官集团派系斗争的武器。
通过“效忠”的监察御史的弹劾,以打倒敌人,是文官常用手段之一。
如此一来,御史台的权威就荡然无存。
更重要的是,当御史台被文官集团摆弄时,也直接威胁到皇权,使皇帝失去了对百官的掌控,实在是太危险,容易被文官集团架空。
“监察御史为了弹劾而弹劾,为世人所诟病。”
针对此种情况,结合联邦体制,欧阳朔也有应对之策,那就是让御史台跟内政院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互相协助,又互相约束。
御史台发现官吏贪污线索,当立即移交给内政院审理,御史台本身并无审案权。一旦经内政院审理,发现所弹劾之事乃子虚乌有,监察御史就得担责。
轻者影响年终考核,重者立即撤职查办。
如此一来,就极大程度地杜绝了御史“滥用职权”的情况发生。
整个过程中,欧阳朔都没想过让山海卫跟黑蛇卫牵扯进来,用这两个密探组织来监督御史台,效仿明朝的密探治国。
像山海卫这样的组织,一旦赋予其过大的职权,就会尾大不掉,反过来咬欧阳朔这位主子,或者背着欧阳朔搞事情。
这是欧阳朔一直在极力杜绝的。
就算申不害领导的山海卫,对欧阳朔有着绝对的忠诚,欧阳朔也会渐渐收紧山海卫的职权,使其专注于情报收集,而非秘密监察百官。
“让王朝体系在阳光下顺利运转”,才是欧阳朔的终极目标。
这才是一个新兴王朝,一个准备承载华夏文明崛起使命的伟大王朝,所该有的担当与胸襟,而不是躲在黑暗里窥探一切。
能传承百世的,唯有制度。
今时今日,欧阳朔作为王朝开创者,能够约束山海卫,等到欧阳朔退位,又怎么能保证这条毒蛇受新主信任,不整出什么幺蛾子来?!
因此,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大隐患,必须提前预防。
…………
统一思想,完善法典,加强监察。
针对王朝越发庞大之后出现的种种问题,欧阳朔思来想去,终于祭出了这三板斧。眼下都还只在试验阶段,真正落地之后,相信大夏会大不一样。
就在欧阳朔坐镇都城,对王朝内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制时,山海卫突然传来消息,说北方有了异动,让原本平静的荒野局势一下变得紧张起来。
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别玩火
九月,刚结盟不久的大周、大清以及金国,终于有了动作。
据山海卫驻京都办事处传来的情报显示,近日,有大周商队抵达京都,明为开展普通贸易,暗地里实则是在为清朝运输武器装备。
大量的铠甲、兵器,被伪装成普通商品,偷偷运回大周。
得到消息,欧阳朔立即嗅出其中的不寻常,“以大周强大的军工实力,难道还需要向清朝购买武器装备?这根本说不通。”
事出反常必有妖。
山海卫后续传来的情报,印证了欧阳朔的推断。
原来,这批武器装备根本就没运往邯郸城,而是转而南下,直接运往海津港,在邯郸舰队的亲自押运下,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中。
到了这一步,欧阳朔基本摸清了敌人的意图。
“曲线救国吗?”
如果欧阳朔所料不错的话,清朝的这批武器装备应该是送给金国,大周不过是在其中扮演了一个中间承运商。
要知道,金国可也是有海港的,走海路确实神不知鬼不觉。
拿下高丽,将其并入北疆行省之后,大夏滨海舰队的活动范围就不再局限于渤海,黄海跟东瀛海同样是滨海舰队的活动范围,视野一下开阔起来。
有高丽两郡为依托,滨海舰队已经能跟大周邯郸舰队分庭抗衡。
虽如此,为了维护大夏、大周以及大晋共有的太平洋海上贸易通道,确保三方的共同利益,大夏海滨舰队并未过于强势地宣示其存在。
整个海域相对比较中立。
现在看来,帝尘却是有些得寸进尺了,竟然利用宽松的航路替盟友搞起走私来,直接触碰到大夏的核心利益。
“是该给大周一点教训了!”
邯郸舰队想要将武器装备运送至金国海洋,就必须穿过高丽海峡。当前,该海峡由大夏跟大周共同接管。
大周因为占据九州岛,在高丽海峡的通行上是有一定话语权的。
等邯郸舰队进入东瀛海之后,那就只能听从大夏的摆布了。占据高丽两郡跟瀛洲郡的大夏,拥有对东瀛海的绝对控制权。
欧阳朔当即传令滨海舰队跟太平洋舰队,以联合演习为名,在东瀛海布防,对过往船只展开例行搜查,以确保演习安全。
其真正意图,就是要扣下大周运输武器装备的商船,此番只要拿到大周介入大夏战争的关键证据,欧阳朔到时自有计较。
…………
大夏军从来都是雷厉风行。
随着欧阳朔一声令下,大夏海军立即行动起来。
滨海舰队第三、第四以及第五舰队,联合太平洋舰队第二、第三以及第四舰队,齐齐活跃在东瀛海,织就一张天罗地网,就等邯郸舰队上钩。
一场突如其来的碰撞,转瞬即至。
现在就看,面对如此局面,帝尘到底有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了。
…………
邯郸城,王宫。
登基之后,帝尘将王宫修建的是富丽堂皇。跟欧阳朔不同,作为世家子弟,帝尘血液里本就流淌着封建荼毒,曾经有过帝王梦。
帝之一姓,可见一斑。
御书房内,已经晋升为大周资政阁掌印大学士的绝代风华,眉头微微蹙起,担心说道:“我总感觉,这事做的鲁莽了一点。”
帝尘一身紫色滚龙王袍,神态端正,“有什么鲁莽的?资助金国,以此钳制大夏在北地的扩张,不是我们早就定下的策略吗?”
“说是这样没错。可东瀛海到底是大夏的地盘,邯郸舰队就这么大大咧咧地闯进去,你就不怕引起大夏的误会?”
说起这个,帝尘就来气。
一场东瀛之战打下来,大周失了民心不说,一顿忙活下来,只得到两座小岛,最大的一块肥肉被大夏吞进肚子里。
更让帝尘难受的是,随着大夏滨海舰队走出渤海,整个周围海域的制海权就来了一次重新分割,让此前独享此片海域的邯郸舰队很是不舒服。
帝尘此番安排邯郸舰队护航,未尝没有跟欧阳朔较劲的意思。
“闯进去又怎样?老狐狸就是死要面子,他难道还敢冒着主动挑起内斗的风险,主动跟我们开战吗?”帝尘的神情满是戏虐。
不得不说,帝尘这次是真抓住了欧阳朔的心思。
正是因为瞅准了这一点,帝尘这才有恃无恐,敢于不着痕迹地挑衅大夏。“只要我们不主动挑起内斗,那大周就是安全的。”帝尘如此判断。
对这一点,雄霸等人也是认同的。
他们虽然认同,心里却颇不是滋味,“什么时候开始,大周的安危竟然要靠大夏的施舍了?真是讽刺。”
虽然讽刺,却也必须咽下这枚苦果。
刚成立不久的大周,不仅外部拓展空间有限,内部也是隐患重重。吴侯雄霸、齐侯战狼以及楚侯春申君,三者盘踞一方,暂且就不说了。
随着战役结束,大周境内也有襄阳的大宋跟建业的大明,两个王朝盘踞。无论是宋,还是明,都比大夏境内的蜀汉跟大隋强,让帝尘等人颇为头疼。
如果不是大周主动示好大清,怕是处境更加艰难。
再就是,大周在东瀛之战的糟糕表现,终于酿下苦果。最近这段时间,大周境内已经出现人才流失情况,虽然数量不大,但也足以引起帝尘的警惕。
这说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