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世富贵-第3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京城里最多的是什么?不是官吏,而是各种闲汉,其中很多都有一技之长。就以钓鱼来说,京城里面颇有几个有名的,号称什么鱼都能钓上来。真正的富贵人家,出去游玩的时候都有这种闲汉帮衬,什么事情都由有专长的人去做。

    王素生长在富贵中,身边的帮闲自然不少。今天来买,也只是一时兴起。

    小厮只见王素的气度,就知道不是一般人物,满脸堆笑:“说起官人知晓,我们这里的鱼钩可是与其他家不同。就说这用的钢材,千锤百炼,水火共济,再大的鱼也不怕它们能够拉开逃脱。而且官人您看,这是捉鱼的利器,上面带的有倒钩,上钩就脱不掉。这可是独此一家的手艺,其他地方绝对没有。这钩分大中小三样,能钓大小各种鱼。”

    徐平在一边微笑,这小厮嘴里简直能开出花来。三司用的钢材自然是好,但鱼钩对钢材却不怎么挑,平常也不是靠淬火工艺,而是靠加工硬化。不过三司的自然高级许多,还是真用好钢材,进行过热处理的,不过也不是小厮的那个样子。

    王素哪里知道小厮说的是个什么意思?只是听着觉得顺耳,便把手中鱼钩放下,随口道:“各种各样的,都给我拿几个,一起包起来吧。”

    徐平暗暗点头,这才是豪客。不过心中有点奇怪,王素这种身家的人京城里面可是不少,怎么今天却不见几个呢?难道是要等到明天人少了才来?也不应该,他们可都是出风头惯了的人,怎么能够甘心落到别人后面。
………………………………

第189章 连锁反应

    逛过这里,接下来各人买的东西就各不相同了,大家在一起也不合适,便就各自分开。徐平并没有什么要买的,便就留下来陪着王素聊天。

    问过了才知道,原来王素年后一直不怎么顺。本来孔道辅荐他进京来,是想进御史台的,结果事情还没办成,孔道辅便被贬出京城,王素便就被晾在了这里。一直在京城里面闲着到了前些日子,才由王曾举荐,学士院里试过,改任馆阁校勘。

    这是闲官,但却不能等闲视之,馆阁赋闲正是为日后升迁积蓄能量的时候。

    左右无事,王素让仆人拿了买的东西,便与徐平一边说着话,一边闲逛。

    在一楼转了一会,王素又买了几样货物,便问徐平:“听说这铺子里面还有各地特产售卖,不知道有没有邕州特产的蛤蚧?前些日子石曼卿从谅州送来一些,岳父那里用着甚是受用,苦于数量不多,今日再买些送去。”

    徐平忙道:“有,自然是有,我带你去看。”

    石延年到了谅州任知州,正赶上了好时候,不断向外扩展,很是立下了些功劳,最近又有升迁。他的官位上去了,在亲戚们中间的地位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与王家的关系亲密起来。岭南为官不能带家眷,他的妻子在京城里面自然靠着娘家人照拂,一些石延年从谅州寄回来的稀奇东西,也少不了送到王家去。

    王素最早娶的是故礼部尚书李维之女,早亡,继娶给事中滕涉之女,又亡,现在再娶的是枢密使张士逊的女儿。这些大族之间的联姻关系复杂,牵扯不清。

    要提的是王素第二个妻子滕氏牵扯到的几家亲戚,一是嵇颖,他的母亲也姓滕,这是王素跟张方平扯上关系的地方,两家算是亲戚。再一个是滕子京,正是滕氏一族,而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年好友。王素的兄长王质,与范仲淹又是姻家,王素与范仲淹有多个方向的亲友关系,这些关系是有作用的。

    当然现在王素说的岳父自然是张士逊,蛤蚧也正是要送到他家里去。

    官员们政见不同,在朝上再是争得面红耳赤,私下的亲戚关系并不受什么影响,徐平也不会因为张士逊跟自己闹过几次别扭就与王素产生什么隔阂。

    出了楼阁,绕到土特产的一边,徐平笑道:“大家都不到这里来,却不知道这里才有各种稀罕物事!三司库里积了不知多少各地上来的特产供物,平时要想买,这些东西还不知道哪里寻去!今天清了各处场务,把稀少珍贵的都集中在这里,千载难逢的机会!”

    王素微微一笑:“这种好事,云行应该广而告之,不然哪个知道?”

    “那又何必?这些东西可是最不愁卖,我只是担心货物不够,能买到的是运气。”

    两人说着,沿着各处台子一路看过去。

    这里的台子比卖农具那边的精致多了,都搭的有棚子遮风挡雨,好多台上还铺了绸布。之所以把特产摆在外面卖,不是因为不值钱,而是因为有的特产有特殊气味,在室内会使空气污浊,外面就没有那个顾虑。

    只是看了几眼,王素的眼睛就有些发直,也不急着去买蛤蚧,一直顺着台子看下去。

    三司是什么衙门?掌管天下经济命脉,收上来的特产都是既要有地方特色,还要有特殊的价值。论质量自然比不了皇宫收的贡物,但是比花色繁多,又胜过皇宫了。

    王素也不多说话,招了招手让仆人紧跟着自己,看上了什么,只是用手一指,仆人自然上去与小厮问价,把买到的东西或者直接收起来,或者立了字据收着,等着送货。

    南海的珍珠,北方草原的毛皮,东海的干货海鲜,西方高原的雪莲药材,这里竟然是应有尽有。甚至在尽头的空地上,还有长途贩来的好马卖。

    楼阁里卖的是人工制造的奇巧货物,这里卖的全都是大自然的中馈赠,各有千秋。

    最后到了卖蛤蚧的地方,王素一问价钱,笑道:“三司果然非同一般,不但货物数量应有尽有,价钱也比外面的铺子里公正许多。”一边说着,一边让仆人去买了一担。

    蛤蚧作为药材,外面的药铺里自然也有卖的。但王素这种大族豪客,可不会几斤几两地买那么小气,买起来都是成筐成担的,药材铺里哪里会有这么多货。而这种东西三司都是成库成库的,最不怕的就是豪客。

    看过了这边,王素突然兴起,对徐平道:“左右无事,云行不妨陪我到另一边去看一看。都说是那边卖新式农具,看看到底新在哪里。”

    徐平自然不会拒绝,陪着王素转到了另一边。

    他们是从后边过来,先看到的都是收获和后处理的农具。

    看着面前一人多高,壮实的木架围着,中间一根粗大螺杆的机具,王素皱着眉头问身边的徐平:“云行,这是什么机具?怎么以前没有见过?”

    旁边白壁上明明画得有图画,还有文字说明,不过现在挤了不少周围乡下来的员外农户,王素的身份怎么可能过去挤?徐平在身边,自然问着方便。

    徐平没办法,只好兼职做解说:“这是压牧草用的。仲仪你看,平常官府征收的牧草虽然成围成束,但依然很占地方,既不好运输,也不好储存。这机器可以把牧草紧紧压成方块,那边有麻绳结成一捆一捆,又好运,又好存放。”

    王素不解:“我记得到你中牟田庄里,也有给牧草打捆的机具,不是这个样子啊。”

    “那别是一种,适合自己农庄又种草,又养牛马。这一种是方便收牧草的,农户把散草送来,用这压成大方捆,然后扎起来。这个简便,可以用牛车拉着走。”

    这种实际是徐平前世烟草打包用的,相对来说结构简单,也便于移动。

    王素点了点头,不置可否,仍然向前行去。边看边问,王素的脸色渐渐严肃起来,走到尽头,不由对徐平道:“云行,是不是把这里农具的买回去,就能建座你中牟那样的庄园起来。有这农具,用不了许多庄客,便能种许多粮食出来。”

    徐平道:“大致差不多吧,当然还要花些心思,不过基本的都有了。有江淮发运司在,每年从汴河运到京城的粮米数百万石,京城粮价涨不起来,种地无大利润。不过有了这些农具,本钱就下去了,种地才能有利可图。”

    徐平自然知道王素的意思,是动了心思学着徐平开农庄。因为一直有大量的外地粮食输入,运费又是朝廷出,两京的粮价被压死了,所以开封府和京西路有大量闲田,不管想什么办法,都开垦不了。有了新式农具,人工费用就下去,农庄种地产粮食才有利可图。
………………………………

第190章 新的机遇

    世间事有一利就有一弊,汴河连通中原与江淮,使京师得到了江淮两浙源源不断的粮食供应,保证了包括官员和军队在内的百万以上人口的口粮,但也从而使江南产粮区的粮米以极低代价进入中原,严重影响了两京地区的粮食生产。

    江南土地肥沃,又一年稻麦双收,粮价远远低于其他地方。中原地区的粮食无论是质量还是产量,都根本无法相比。再加上五代战乱,人口凋零,黄河的泛滥又使得土地变得贫瘠,曾经的天下精华地区中原早已经不是两汉繁华时的样子,此时旷野千里。

    两京和皇陵大量抽取人力,汴河来的粮食又压死了粮价,使得开封府和京东京西两路的农业生产恢复一直很缓慢。周边农业发展不起来,朝廷便愈加依赖漕运来的粮米,漕运来的粮米越多周边农业便越难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相对来说,京东路受到的影响小一些,农业生产恢复得也快一些。

    北不如南,西不如东,正是现在大宋的经济格局,与徐平前世颇为相似。但与前世不同的是,此时的政治和军事重心却全都集中在北方,市场也在北方。

    东西二京,开封和洛阳,毫无疑问是现在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城市,也是最大的消费市场。但这消费市场却没把周边的产业培育起来,造成的问题就很多了。

    两京越发展,便越依赖江南漕运,发达的漕运又抑制本地产业,掏空中原的根基。在全国的格局上来说,这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

    以前徐平就隐隐感觉到了这个问题,现在王素一问,一切就突然间豁然开朗。

    漕运本来只能是补充,结果却发展成命脉,这就不对了。要化解或者说最起码要缓和这对矛盾,中原地区必须培本固源,尽量恢复到从前的样子。不要说媲美两汉,最少也要达到隋朝时的水平,依靠黄河中下游就去支撑住两京。

    而这些提高生产效率的新式农具,恰巧就能起到这个作用。中原地区土地平旷,利于用畜力代替人力,用新式农具耕作。推广开来,未必不是降低粮食成本的手段,说不定农业生产就迎来了柳暗花明的一天。

    王素却没想到徐平心里会想这么多,点了点头:“若是如此,倒是可以买上一些新式农具,在周围县里买些闲田,也算是安身立命的产业。最近国子监出的书上,一再评论朝臣家里在京城开解库不应当,此是大势所趋,这路子朝廷早晚要禁了。”

    解库大略相当于后世的当铺,暗含着高利贷性质,而官员依法是不能从事高利贷行业的。不过这是来钱快,又没有风险,坐着收钱的行当,京城里的大户很多都开,朝廷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今被国子监和馆阁里的词臣盯上,一下子就成了热点,讨论得相当热烈。本来按以前的办法,还可以让府中的干人去经营,把自己摘出去,但自从出了三司公吏舞弊的案子,对干人经营产业也有了限制。王素这些大户人家,就要另想路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