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进退博弈-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永氡本┦卑阉粝律坪螅罄次晒嗣蟪家裁凰姆荩匀凰前舜蟪嫉亩酝罚叩苻茸X虽然才力平庸,但地位重要,关系密切,因为他是慈禧的妹夫。当年她说动咸丰下旨指婚,把她的胞妹嫁给了他。这个裙带关系为慈禧后来发动政变起了决定性作用,没有这门亲戚,处在深宫的贵妃怎么能与外面的大臣通气? 

  1861年,咸丰帝病死于热河避暑山庄。临死前,立六岁的儿子载淳为皇太子,继承皇位,同时任命户部尚书肃顺、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等八大臣为赞襄政务王大臣,主持一切政务。咸丰帝还特意召见皇后和懿妃说:“天下不宁,朕虽去但心不安。载淳年幼,靠顾命大臣辅佐,有事你们找他们商量。”咸丰死后,肃顺就开始主持政务。权力欲权强的慈禧太后不甘心权力落入肃顺等人的手里,为攫取最高统治权,慈禧太后野心勃勃,策划发动夺权的政变,与顾命八大臣展开了激烈的政争。 

  此时,清朝廷主要分为三股政治势力:其一是顾命八大臣势力,即咸丰临终时指定的辅助皇太子载淳治政的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其二是皇族势力,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个亲外势力,就是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皇室亲王集团;其三是帝后势力,也就是两宫皇太后。这就使清朝政坛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局面。从咸丰断气之日起,三股势力便开始了较量。这三股政治势力的核心是同治皇帝,哪股政治势力能够同帝后势力相结合,它就会增加胜利的可能性。 

  两股势力要是想把政权夺取过来,那最好的办法就是联合起来。于是,奕䜣、慈禧太后这两股势力很快勾结起来,并得到了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企图趁慈禧太后的儿子年幼,篡夺最高统治权。辛酉政变固然是统治中枢的权力之争的主要原因,但是不同政治集团之间围绕着治国方略的分歧和争论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当然,这场政变发生的原因还包括私人恩怨等。 

  肃顺等人与奕䜣虽然在镇压国内农民起义的问题上立场一致,但在对外国侵略者的态度却有所不同。奕䜣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了《北京条约》,这议“和”的成功则加剧了彼此间的对立。 

  面对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载垣、端华、肃顺为首的强硬派集团坚决主战,以维护天朝上国的威严;奕䜣、桂良、文祥为首的务实派集团则力主议和,争取时间,变革自强。两大集团在对外国侵略者的态度上矛盾,激化加速了宫廷政变的发生。 

  辛酉政变的第一步妙棋应该是从慈禧争取慈安开始。慈安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名正言顺的原中宫皇后、当时的母后皇太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她是这场政变中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人物。这一点,机敏而工于心计的慈禧比谁都清楚。慈禧更清楚自己是靠“母以子贵”才登上皇太后宝座的,养心殿东暖阁太后垂帘听政处声望、资历、影响力远逊于慈安。如果不将慈安争取过来,夺权、垂帘听政的目的就达不到。慈禧凭其如簧之舌,终于将慈安拉到了自己这一边。反过来,如果慈安旗帜鲜明地坚定拥护咸丰帝的遗命,毫无保留地支持并站在八大臣一边,辛酉政变也许就不会发生,那历史就要重写了!慈禧把慈安争取过来,从而有利于促进在慈禧的太后封号、有无干预朝政权、是否垂帘听政、辛酉政变等问题上较量的胜利。 

  在咸丰皇帝驾崩13天,奕䜣和英国侵略者密谋后,借吊丧的名义赶到热河,和慈禧、慈安密议。奕䜣在热河滞留6天,尽量在肃顺等面前表现出平和的姿态,麻痹了顾命大臣。议定之后,奕䜣先行回京布置一切。奕䜣、慈禧太后势力集团开始笼络掌握实际的军事权力的人物。奕䜣回到北京后,就进一步争取了京师卫戍的军权,完全控制了北京周围的军队。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奕䜣、慈禧太后势力集团已经为发动政变作好了军事上的准备。 

  载淳生母、野心勃勃的慈禧太后那拉氏不甘心受人摆布,企图效法古人,垂帘听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还先让人建议,由她“垂帘听政”,实际上是由她掌握实权,权理朝政。一些朝臣也想借机捞取政治资本,以奏折向皇太后请安,表示对垂帘之议的支持。朝臣上奏折奏折建议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这实质上是政变的前奏。 

  为了试探,肃顺这边向慈禧、慈安提出,辞掉他们管理兵权的职位,建议改派他人。肃顺等人万万没料到,慈禧、慈安抓住这个时机,顺水推舟,竟解除了他们所掌握的兵权。这无疑是肃顺等顾命大臣犯的一个重要的错误,不仅没有及时扑灭了争权夺势的势头,还没有及时作出防止措施,反而增加了敌对势力的筹码,为后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两宫皇太后在咸丰灵柩启驾之后,只陪了灵驾一天。为了能在顾命大臣之前赶回北京,就以皇帝年龄小、两太后为年轻妇道人家为借口,提前回京。这是慈禧太后那拉氏的一个谋略,故意让肃顺负责护送咸丰灵柩。这样,两宫太后和同治等人间道疾行,比灵驾提前4天到京。 

  并且,慈禧让载垣、端华等七人也陪着两位太后和皇上回京。这样,就把载垣、端华等七人和肃顺分开,以便各个击破。在灵驾没有回来之前,奕䜣、慈禧太后等势力充分利用这时间,为他们发动政变作好进一步的准备。此时,顾命大臣已经没有太多能力挽回失败的局势了。 

  在两位太后和皇上回京的第二天,奕䜣、慈禧太后势力集团就发动政变。同治与两宫皇太后,宣布解除了肃顺等人的职务,当场逮捕了载垣、端华;并派人去路上逮捕肃顺。辅政八大臣或被处决,或被罢黜;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就慈禧对政敌的处理来说,表现得相当明智。在查抄肃顺家产中发现的账目、书信时,发现这涉及许多中央和地方官员。一一查办,势必株连甚众。为此,慈禧谕令议政王、军机大臣,将此次查抄肃顺家产内账目、书信,“即在军机处公所公同监视焚毁,毋庸呈览。”慈禧等人在处理政敌上的处理,对巩固政变后的政权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辛酉政变之后,内有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外有议政王奕䜣主政。慈禧太后取得了最高权力。由于慈安太后钮祜禄氏性情“和易少思虑”,不愿多问朝政,朝廷大权遂落入那拉氏一人之手,从此直到光绪三十四年去世,她掌握清朝最高权力长达四十七年。 

  这次晚清政治舞台上动人心魄的权力争斗,因载淳登极后拟定年号为祺祥(后改同治),故史称“祺祥政变”;这年为农历辛酉年,又称“辛酉政变”,因政变地点发生在北京,又称为“北京政变”。 

  慈禧利用辛酉政变改变了她的一生。如果说辛酉政变是为了大清的一脉相承不使大权旁落,那么在同治帝死后的继承人的选择上就完全地说明了问题。当时按照大清传位的规定:子承父位或者弟承兄位。根据这种继承的方法有6个最为合适的人选奕忻﹑溥伦﹑溥侃﹑载谶﹑载滢﹑载湉。 

  她绝不会选择奕忻,这样会大权旁落,因为那时就没有垂帘听政的必要了,同样也不会选择奕忻的孩子载谶﹑载滢,奕䜣太精明了,那就无法使自己大权在握,奕䜣会指导自己的儿子摆脱慈禧的控制,溥伦﹑溥侃也不可能被选择,原因也同样简单,那时自己就是太皇太后,太皇太后是不可以垂帘听政的。所以最后她选择了载湉,就在自己儿子死后的几个小时里她不仅平静了心中对儿子死亡的痛苦,也决定了清朝的第十一个皇帝。 

  当然我们也不能抹杀了慈禧在处理国政上的能力她大胆使用汉人,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等官员;她平定了太平天国,使大量有才能的汉人进入封疆大臣的行列;她主张对洋人采取强硬态度;她坚决反对咸丰皇帝北逃热河;光绪26年,八国联军兵临城下,她鼓励光绪皇帝大胆对联军宣战;她强调女人的独立精神,认为女人应该读书识字,女人应该有自己的生活空间……阎崇年同样这么认为,“她重用了几个对江山社稷举足轻重的汉人,为国家积聚新的政治力量。她还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满汉之间的矛盾。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出国留学的幼童,也是在慈禧的支持下促成的。” 

  从这里有一个问题很值得我们讨论:如果没有慈禧,清朝会怎么样?其实这个问题专家学者对此都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句很经典的话“历史就是历史,如果可以猜测就不再是历史”。历史是不能够说“如果”的。 

  清朝最终覆亡,可以说是多因一果,责任并不完全归咎于慈禧,如果当时让同治或光绪来执政,也未必就能改变清王朝的状况,也许中国衰落得会更厉害。毕竟慈禧还是善于用人的,也能笼络一批人才,起码能够维持国家机器的基本运转。“清太祖努尔哈赤当年既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种子,也埋下了光宣哀世的基因。那些基因不停变化发展,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清朝灭亡。”阎崇年语重心长地说。 

  从另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里”她的生活也同样充斥着痛苦。在中国的传统中“少年丧父﹑中年丧夫﹑老年丧子”是人生中最不幸的事,而这一切都在慈禧的身上上演。丈夫咸丰皇帝﹑儿子同治皇帝﹑侄子光绪皇帝无一不让操心挂念。但这一切她都独自承受了。慈禧觉得自己并不快乐,而这些不快乐也不能对别人说。到了晚年,也许是压抑得太久,她开始跟一些她认为亲近的人唠叨自己的过去,也慨叹自己的命运。在《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中的曾孙叶赫那拉?根正的描写“老太后名义上是当了皇太后,实际上是二十六七岁就开始守寡,虽然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可是孤孤单单的,守在身边的是一群不懂事的丫头,伺候自己的是一群又奸又滑的太监。那群太监,吃饱了饭没事干,整天在憋坏主意,揣摩上头的心理,拍你、捧你,最后的结果,谁也不是真心。虽然她明明知道是这样,可是又非用他们不可,这不是受罪是什么?”无论这是真是假,都折射出了其实慈禧有感性的一面,她是孤独的,她也需要别人对她的安慰,她也拥有和她表面所不同的细腻的一面。 

  有人这样形容过她:少数几个见过这位太后的人将她叙述为一位身板挺直、面目秀丽的高个子女性。她长着一双鹰眼,有着明显的鞑靼人特征。她态度高贵而傲慢,嗓音中带有不可动摇的绝对权威,还有威严。在她内心的另一面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无法了解。 

  从16岁入宫获封懿贵人到26岁成为皇太后开始守寡,74岁离开人世。从鸦片战争之后到辛亥革命之前,整个中国近代史都与慈禧有关。她带给了我许多困惑,许多惊讶。“一个精致的女人,一个富于个性的女人,一个无所畏惧的女人;一个大胆的女人,一个不顾后果的女人,一个败家亡国的女人。”要完全了解她,揭开所有的疑惑,我们还要更多的探索与研究。 

  有人也许会以清王朝的覆灭,清末的腐败,清末的丧权辱国来指责慈禧,但是,稍有历史常识的谁也应该想到清朝的覆灭绝不是慈禧个人所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