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情上海滩-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身。


第三部分:再造上海滩世博来了(图)

  听完了稍嫌冗长的南外滩的故事,最后我们不能不说说世博会。位于外滩风貌区和世博会址之间的南外滩之所以如此异彩夺目,也是因为世博会为浦江两岸开发添上的这浓墨重彩的一笔。  1889年的一个春日,建筑师古斯塔夫·埃菲尔快步登上1710级台阶,将法兰西国旗插上一座刚落成的铁塔顶端。他宣称,巴黎以往的建筑象征着过去,而这座铁塔则预示着未来和人类即将取得的成就。   在当时看来,这话已经显得颇为夸张。但是,埃菲尔可能没想到,他还是低估了1889年对于巴黎和法国的历史意义。在当年巴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这座新奇的建筑便接待了200万游客。随后,充满魅力的埃菲尔铁塔顺理成章地成为巴黎的传世经典。100多年中,竟有两亿人登塔一游。     

  其实,在众多学者眼中,那届世博会是一道重要的“分水岭”,巴黎城由此跃升为一座典型的世界级城市。   整整113年后,一座与当年的巴黎怀着同样梦想与憧憬的东方城市,多次派团来到埃菲尔的故乡。目标简单而明确:把综合性世博会首次带到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了一番艰苦努力之后,中国终于赢得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办权。   2002年12月3日,全世界把当年给予巴黎的机会,给了中国上海。从现在起,所有的人都开始展望未来。  规划中的世博会会址跨越黄浦江,巧妙融合了时空阻隔,将更好地利用浦东的“集聚效应”,促进两岸开发取得突破,在空间上使“东西上海”聚合。  一块巨大的桥面板被吊上形如弯弓的卢浦大桥。离它不远处,有着近140年历史的江南造船厂静卧在江边。作为中国第一家近代企业,它的前身是古老的江南制造总局。尽管这些年来江南厂也辉煌不断,但也毕竟挡不住那份历史沧桑。   在规划中,这片区域将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址的一部分。在世博会场馆的建设过程中,古老的江南造船厂将搬迁新址,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片绿地和高档住宅区。其中,一些具有历史和利用价值的建筑、船坞将得到保护,计划改造成船舶工业博物馆、商业博物馆和能源博物馆等。


第三部分:再造上海滩世博来了(2)…(图)

  显然,世博会的举办将大大加快上海的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新一轮的旧城改造。但是,它不是简单地把上海变得年轻,而是有效调整城市布局,使这座城市更符合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基本理念。   世博会将带来一个全新的上海城。上海为2010年世博会的直接投资将达30亿美元,而由此带动的交通、通信等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商业设施、旧区改造等延伸领域投资,将是直接投资的数倍。   而集众家之长的上海世博会规划方案在2004年11月底终于揭开面纱。在黄浦江两岸5。28平方公里的世博会园区内,在规划布局上,将采用“一主多辅”的总体布局,形成五个功能片区,强调滨江特色和浦东浦西的呼应与有机统一。  最新出炉的2010年世博会规划方案汲取了英国奥雅纳联合体、美国帕金斯…伊斯特曼设计事务所和同济大学竞标方案的精华,并进行了调整和优化。    

  上海申博时,法国设计师曾提出过“花桥”的精巧构思,但2010年上海世博会组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规划方案,与申博规划有很大的不同,黄浦江上将不会因世博会而再建桥。因为桥离水面净高48米到50米,步行上去很难,如果降下来,黄浦江上的通航就成问题,加上已有南浦、卢浦大桥等桥,就不再喧宾夺主了。  在环境景观上,世博会规划将利用沿江防汛标高和自然标高的现状,规划高低起伏的地形,自然融入“水”和“绿”。黄浦江现在的水位在4。8米左右,而理论上每千年碰到一次的最高的洪峰在7米左右,世博会规划利用这之间的落差,做成大量的绿化。除这种梯田式的绿化外,还有清澈的江水和大量的湿地。  令人关注的标志性建筑设计也将在明年进行招标,一类是为了世博会而建;另一类是传世之作的建筑,被人们视为标志。    

  2010年后,世博会场地的40%会进一步利用。黄浦江边的一些历史优秀建筑和场房设施,会根据需要改造成满足会展需要的现代化建筑;核心园区内的新建建筑,则有望在会后继续保存,作为上海新的国际文化商务设施和外事交流合作的场所。。。。。。  对于上海风情的述说,到此算是告一段落。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过去上海的形象,一如今日上海的形象,她只是一系列影像的综合体。我万万不敢认为会比任何一个人熟悉上海,太多的人在这里出生、玩耍、上学、恋爱、谋生,四季中的每一天,他们在暮色和晨曦中辨认她,用眼睛抚摸了她的整个外观。之所以仍要自不量力去整理这些支离破碎的印象,是因为一种召唤,权当是惜别前一次转身的凝视。


第三部分:再造上海滩我们将改变这一切(1)…(图)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听到一个名校的几个建筑系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在议论毕业找工作的事,大家众说纷纭,意气风发。当然,中国已经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阶段,举国上下基建盛行,学建筑的才子大有做不完的设计,干不完的工程,找工作只是选择更好而已,真是替他们高兴,羡慕也来不及。“我先找。。。。。。后去。。。。。。,再不济就去地产公司。”其中一个小伙子的话却让我心里一紧,怎么,地产公司还是“再不济”的选择?  国内地产业起步比较晚,而且商品住宅的迅速发展更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才开始,起点不高,水平不齐是现状。过去甚至现在,一般人对于做房地产开发的印象不外乎圈地盖楼卖房子:因为能走通关系贷到款就可以拿到地搞开发,门槛并不高;因为曾经暴利花钱如水,便深深地被烙上了穿着皮大衣带着粗戒子开着宝马奔驰的形象;因为毁过不该毁的田、拆过不该拆的楼,更何况盖出来的楼也不怎么漂亮,不专业没有品位也是被学术界定了性的,这么看来,不为专业人士所认同和垂青,其实也属平常。    

  一个并不偶然的机会,2002年上海黄浦江两岸开发拉开序幕,华润置地有幸在黄浦江边十六浦旁董家渡择地开发高级公寓。例行的勘探现场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意义的旧房,尽管破落残缺,但也不乏历史底蕴,比方说地块里有上海华界最早的里弄p;&;nbs棉阳里、敦仁里,有上世纪30年代修建的基督教普益社(老南市卫校),有曾经的纱布业公所(位于毛家弄),鱼皮炒货业公所(位于紫霞路)等等;走街串巷中也听到了很多小说里才有的老上海今古传奇,才知道这里其实是真正的上海滩。满口宁波话依然的老人会饶有滋味地讲述如何从镇海坐船到董家渡上岸,又如何在上海开始学生意赚钱娶妻育儿;几几年上海发大水,江水一直漫过中山南路淹了弄堂里的青石板路;几几年盖的紫霞殿(道观)后来又变成电灯公司的厂房最后房子没了却留下一条名叫紫霞的路,而瞿秋白又曾在紫霞路的68号住过一段时间写了不少革命的文章。。。。。。每次在地块里转悠都会有不少收获而每次心里却也总会隐隐作痛,依照董家渡聚居区的规划,这些房子无一例外地要被清拆。事实上我们走访过同济大学研究上海建筑史的老师,也根据容积率建筑密度算过无数次经济账,无论从历史建筑保护的角度亦或商业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这些房子大都没有被保留的价值。房子留不下来,住在里面的人也要走,当然,故事也会被带走。待到新楼耸立,新人新气象的时候,还有多少人能想起这里其实是上海滩的根,也有过几多说不上可歌可泣却也构成历史长河的“鸡毛蒜皮”式的旧人旧事!这是莫大的损失,也是社会进步、旧城改造的必然代价!生活总是这样,旧的走了,新的才会来。


第三部分:再造上海滩我们将改变这一切(2)…(图)

  也许有更好的方法,这两年华润置地在董家渡拆搂盖房的同时还认认真真地做了两件事:第一,2002年夏天委托同济大学传统建筑测绘队对地块内的石库门建筑进行测绘,师生们辛勤的汗水换来了《董家渡地区石库门民居测绘图集》,相关的里弄群体和建筑单体都如实地留在了图册中,我们在现场留不下来的房子,终于去了该去的地方,这是很建筑、很专业的手法,设计部的几个同事甚至还想拿着图集去出版,只可惜被专家认为范围稍窄,而最终作罢。不过这些旧房子也就随着图集留在同济大学建筑系,应该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归宿。第二,2003年开始,华润置地落实专人开始收集地块的风情世故,并将范围适当扩大,希望从一个大的老南市董家渡的环境来理解地块的风土和人情。把所开发的住宅项目取名为上海滩花园,便是对地块文脉的尊重。整理中碰上了很多既热心又专业的师长学友同仁,鼓励着我们这个小小的团队不断地“闭门造车”。2004年底的时候,已经有了初步的收获,美曰《风情上海滩》,更难得的是三联书店愿意将这个成果出版!想想以后至少是住在华润置地上海滩花园里的1500个家庭可能在饭后茶余翻阅这本书,并从中了解到自己脚下这方寸土地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过去,满足感真的会从脚踵升起。    

  了解客户、购买土地、设计并建造房子而后策划销售并进行物业管理都是华润置地作为专业的地产开发商必须做好的,而把地块内支离破碎的历史典故,用心加以整理并作收藏,完全是出于对历史的责任感,这是不高的高度,应该也是地产开发商的分内事。  客观世界在发展,社会的进步事实上也造就更多专业的地产开发商,地产公司也需要更多更专业的新鲜血液。一般来说,脚踏实地从我开始是一个扎实的起步,比光说不练好!  1948年的秋天,当了两年格罗皮厄斯助教的贝聿铭离开哈佛大学,投身于地产开发公司韦伯纳普的设计部,当时才31岁的贝先生的举动被认为是背离正道的,他的举荐人菲利普·约翰逊回忆说:“去为单个的房地产开发商服务在建筑业的既成惯例上是一次了不起的突破,那不是人们所认定的建筑师的途径,但时代在发生变化。贝看到了这一点,而其他人却没有。”贝聿铭一直到1960年才离开地产公司成立他自己的设计公司“贝聿铭与助手事务所”,也就是后来的鼎鼎大名的“贝聿铭与合伙人事务所”,应该说战后美国地产业的迅速发展给当时的贝聿铭提供了极大的发展机会,而每当有人要离开这个地产公司设计部时,贝聿铭都会试图挽留,并顺着麦迪逊大街一指:  “我们将改变这一切!”


第三部分:再造上海滩会馆砖碉门楼(图)




第三部分:再造上海滩收复台湾(图)




第三部分:再造上海滩河畔芦苇(图)




第三部分:再造上海滩发展中的上海(图)

 


第三部分:再造上海滩船户(图)

 


第三部分:再造上海滩林阴大道(图)

 


第三部分:再造上海滩紫霞殿(图)

 


第三部分:再造上海滩新时代的上海(1)…(图)

 


第三部分:再造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