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情上海滩-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渎薃RT…DECO风格的装饰线条,与南京东路181号的原上海电力公司的建筑风格类似;这里,原先就是基督教普益社,是教会的施善机构。普益社是广东、福建的民间团体,附近又设有福建会馆与泉漳会馆,根据推测,该社正是福建地区基督信徒之举:“吾邑人旅居异地,而居市贸易,帆海生涯,皆仰赖天后尊神显庇,俾使时时往来利益,舟顺而人安也。且吾邑人聚首一堂。。。。。。心一而力同也。”联商情,敦梓谊,重慈善,凝固着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可圈可点的时光。    

  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这样实实在在地刻写着历史的建筑太多了:毛家路316号亦是公共建筑,采用砖墙承重,木屋架,正面外墙为水泥抹面,仿石划缝,每层都有细巧的水泥勒脚,且形式各不相同;侧面山墙则是青色的清水砖墙间以红砖线脚。大门为库门形式,两边有科林斯柱式的装饰。该建筑共三层,层高分别是4。1米、3。6米、3。6米,明显高于一般的居民住宅。房间的进深较大,入口门厅的天花线脚精美,吊灯别致,而宽敞的楼梯和精致的扶手,更是无声地显示着这幢建筑的级别。抗日战争的时期,这栋房子曾经被改为医院。而紫霞路109-111号,则真的是医生的寓所了:著名的中医外科名师顾筱岩的诊所就落居在此。这一小组石库门建筑立在外郎家桥的街角,有着清水砖墙面,阳台上细巧简洁的铸铁栏杆和精美的山花片断,悄然体现了设计者的精心与建造者的慧心。从平面上看,建筑界面依据斜交道路呈不规则状。沿街高高的山墙内是庭院深深,厚厚的黑漆门板隔出一片超然尘外的宁静:而顾老先生的名头依然响亮。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了:顾氏出身中医外科世家,少年从父兄习医,后来则以治疗疮乳痈成名。老先生平时温恭谦让,对病家态度十分和蔼,地近水陆码头,遇贫苦求诊者,常施诊给药不收诊金。但对恶势力却毫无畏惧之心,十分坚强。1931年夏,先生治一神志昏迷男孩,诊为疔疮走黄,症情危急,急投药救治,药力未及,当夜而死。病家闹上门来,陈尸堂前,诬先生药误致死。时卫生局未加调查,竟吊销了先生的营业执照。为了应变,顾临时挂起门人沈楚翘的牌子,照常应诊。但诊所门前每天挤满闹事者,有人也趁机前来敲诈。朋友劝先生花钱消灾,私下了结。先生镇静自若,正色说:“死人在,病在,方在,药对,我无错。我一生不做鬼祟事,救济贫病我从不吝啬,若要敲诈冤枉钱我顾筱岩是铁公鸡p;&;nbs一毛不拔!”斩钉截铁,决不含糊,与平日和善待患判若两人,令来者瞠目结舌,悻悻而退。后来,沪上中医学会等组织联合出面,向各界说明真相,法院不得不以“不起诉处分”了结此案,卫生局也只得发还营业执照,顾筱岩不畏强暴与他的绝世医技一道,被写成一篇传奇。  王家卫的《花样年华》里,老上海的石库门,张曼玉的旗袍,与梁朝伟的抑郁神情串在一起,铺展成一部唯美的怀旧电影,一个值得回味的爱情故事。上海,历来盛产流光溢彩的故事、衣香鬓影的佳人,与激情涌动的青春,这些细节成就了一个城市:岁月流逝,故事会逐渐褪色,但细节可以被记录。新房客、老房客,一幕幕熟悉的画面,一如《花样年华》中那么婀娜而陈旧。阿飞、周慕云、苏丽珍。。。。。。在那些木地板雕花护墙上,几代人的体温在里头,他们不是什么有特别意义的符号,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代表罢了:石库门的年代久了,建筑也破旧了,可是那些曾经的历史风云就蕴藏在这一道道的皱纹中;石库门走出的少艾,依然是清素的螺髻,水灵的眼神,嘴角永远透着几分倔强、几分柔情。


第二部分:地域故里街路风情(图)

  在午后的阳光里,细细的高跟鞋踩过苍苔小路,竟全是旧时月色钩沉起的陈年往事:世道莽苍,俗情冷暖,萦怀挂心的有让人无限憧憬的梦想,当然也有无法承受的凝重。记忆中还有太多条街巷没有化为文字,或许,回忆是条永无止境的河流,自唱着风华绝代,自唱着颠沛流离。传统的安分、潜藏的不羁、澎湃的不甘,这里曾经发生的聚散离合,我们无从知晓。只剩下连接不起来的细节,在晨钟暮鼓中,幽幽散落。这里的秘密圣殿,这里的风云故事,这里的剑气箫心,只存在于曾经和它相伴的人的心里;偶而打破时空,撩起无尽的感动。  早期的上海,知名老街多在城东十六铺一带。上海是靠水育肥的,水路交通是命脉,老街与码头衔接,是一地方特色。南洋、关东的海货,长江腹地的土产,富饶江南的木棉等,多循水而来此聚散。  每当木棉上市的季节,花衣街上熙熙攘攘,四乡棉农担挑车载,穿街走巷;各路商贾、牙人,争购转手;船员、脚夫装载启航,喧声撼市,白雪铺地。立秋节起,北线舳舻启航返沪,每天载来关东、齐鲁的豆麦,码头上口袋堆垛似墙,豆行货栈生意兴隆,于是就有一条因豆市交易而负盛名的豆市街。与它连接的王家码头街是另一条豆市老街。竹篾业集中地是篾竹街。里、外咸瓜街市颇有名气的地道药材集散地、上海百年老字号药店多设此揽客。  康熙开海禁后,上海水路贸易有飞速发展。粤闽商船假季节风之利,春来秋去。他们开设牙行经营洋货,称洋行,今阳朔路就是当年的洋行街。那时这里“美酒羹肴常夜五,华灯歌舞最春三”,花天酒地盖东南。另一条老街会馆街,雕龙绣柱,粉壁红楼,金碧巍峨,富丽宏伟。各地驻上海的会馆有数十所,多聚大、小东门之外。以“会馆”为名的街弄,现在仍有四条。    

  “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是当时人对上海的评价。然而,那时上海的商品交易只不过是在自然经济形态下的繁荣而已,其规模实无法与以后作为远东第一大都市近代上海相比。上海在《南京条约》签订后,成为对外开放口岸,百年间,大批新的街道在田畴菜圃上以前所未有之速度出现。各地商贾竞相来到租界,十六铺一带的众多名店、老铺,纷纷迁来或设分号。据统计,仅今黄浦区范围内,昔日就有约50个行业在近80条街道上聚集,衣食住行,吃喝玩乐,金木水火土,东南西北中,无所不包。


第二部分:地域故里豆市街豆腐铺里做豆腐(图)

  老城厢附近的豆市街北起白渡路,南至紫霞路。因此地在上海开埠前是豆米行业集散地而得名。据记载,王姓富商家住在王家码头,在此开设王家豆号而闻名,豆市街前大片地产全属王家的私产,其富可见一斑。  明清时期,豆米业在邑城商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各行业向以豆米业的“九八规元”为白银的成色标准。海盐帮冯氏,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购进集水街(今东门路)平房及空地,翌年开设冯万通酱园,后在豆市街建造酱工厂。  清代以后,北方海船将大豆等货品运抵上海。商人又将大豆分散运销江南各地,于是一家家豆腐铺汇集于此,就有了“豆市街”。她是上海豆、麦、米、食油批发商行集中地,有致祥、义昌、益康、益慎、恒久等老商号。当时有“几日牛庄船不到,油、豆看涨三分”之说。附近棉阳里、萃丰弄、吉祥里一带汇划钱庄多因豆市而设。  民国25年(1936),南市有米号44家,抗战后增加到247家,建国初406家,占全市米号总数的20%,可见南市豆市之兴旺。      

  花衣街    花衣街多棉花堆栈和商行。每至秋末棉花收摘季节,各地棉农驱车船运棉至此出售,闽粤客商则来此购棉南运。    篾竹弄竹器店里货色多    老城厢附近的竹行码头街曾是竹子进入上海的主要码头。于是码头边就出现了竹器店,店家自产自销,竹篮、竹椅、蒸笼等各式竹器制品琳琅满目。逐渐就有了篾竹弄、筷竹弄这些上海较早的竹制品集贸市场。粗大的毛竹成了建筑材料,较细的竹子则是竹编器具最好的材料。  城厢地区手工业作坊多为前店后工场模式,作坊集中之处形成街市,主要有篾竹街(加工竹篮)、猪作弄(杀猪业)、钩玉弄(杀狗业)、汤罐弄(制作汤罐)、芦席街(编织芦席)、糖坊弄(制作麦芽糖)、火腿弄(腌腊业)、硝皮弄(加工皮革)、面筋弄(制作面筋)、筷竹弄(加工筷竹)等。  清代,竹器业大多是家庭手工业,蔑竹街一带,有竹器店30余家,前店后工场,生产销售兼营,光绪十八年(1892)竹器业成立竹业公所。50年代初,南市有竹器店500余家,规模较大的有顺兴泰、顺德兴等店号。


第二部分:地域故里大东门(图)

  上海第一家经营洋货的同春祥洋布庄于道光三十年(1850)在大东门开业。  此外,清代中期,徽州木工胡氏贩运茶叶来沪,在大东门设点销售,获利甚丰,遂开设以“鼎”、“万”为名的茶庄22家,人称“九鼎十三万”。    咸瓜街    大东门外有两条咸瓜街,近城的叫“里咸瓜街”,远城的叫“外咸瓜街”。上海城厢的街道名称,多以某种行业集中而得名,“咸瓜”在上海方言中义近“酱瓜”,所以不少人误以为这是以酱瓜业集中而得名的。“咸瓜”是“咸黄瓜”之省语,即闽语“咸黄鱼”之谓。据记载,黄鱼在五月为大汛,与黄瓜上市季节相同,故福建方言称“黄瓜”。黄鱼是福建船商运抵上海的主要物产之一,泉漳会馆附近遂成为上海主要的鱼市场。咸瓜街今天仍是上海主要的水产集贸市场。      

  生义码头街百家木客  南市是上海木材行业发源地。清顺治十七年(1660),上海有木商39户,竹商8户。咸丰八年(1858),木业公所在生义码头街成立。  木材业中,资本雄厚牌子最老的为皖南胡氏,经营皖南杉木,运销杭、嘉、湖地区,上海开埠后,筹资造船,运销建杉致富,成为上海木业巨子。    其他相关路名索引:    万聚码头街中山南路至毛家路。长70公尺,宽9。3公尺,以原万聚码头命名。属居民区。    毛家路外马路至篾竹路。长573公尺,宽2。6~10。4公尺,属居民区。曾称毛家弄。    沙场街篾竹路至中华路。长138公尺,宽5。8~6。9公尺,旧路,1906年(光绪32年)改住。属居民区。    坝基桥后街篾竹路至南坝基桥。长90公尺,宽4。3~4。6公尺,以原坝基桥为名。属居民区。    南坝基桥街白渡路至沙场街。长200公尺,宽3。9~5。8公尺,以原坝基桥为名。属居民区。    高巷头街沙场街至王家码头路。长222公尺,宽407~6。2公尺,因此路地势较高得名。属居民区。    篾竹路白渡路至董家渡路。长523公尺,宽3。5~10。9公尺,1911年(宣统三年)改筑。以篾竹行业较集中故称。属居民区。曾称里郎家桥街(因原里郎家桥街得名)。    紫霞路豆市街至篾竹路。长288公尺,宽8。4~9。4公尺,以原紫霞殿(今南市区卫生学校)命名。属居民区。设有菜场。    新码头街外马路至花衣街。长324公尺,宽7。3~8公尺,沥青混凝土、片弹街路面,旧路,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改筑。以原新码头命名。属居名区。    新码头横街新码头街至生义码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