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闲女当嫁-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郁小闲的山头变成了两个,一个是竹山,另一个就叫田山好了。两处山产合在一起形同一片宽树叶,一条峡谷就如同叶脉把两个山头一分为二。竹山的进出口处和田山的入口都在北面,东西两侧都是悬崖,形成为天然的屏障。

竹山的南面有多山石的水泡子地,还有缺口处的泥沼还未开发,连同田山顺势而下的南坡进入一条山谷,从山谷上去有一处只能走一个人的小路,可以进入传说中有伥鬼的森林。从基本地形来看,进出两座山的出口只有在北面。从军事上而言,郁小闲家的整个山产就是一座城池,守住了北边,就守住了整个山产。

这个山产如何成为一个城池,郁小闲也有了主意,沿着这块阔叶山产的周围,有几条山溪冲击出来的沟壑,在北面形成了不少弯弯道。郁小闲想把这些弯弯道联通成像护城河一样的天然屏障,也正好充当水利设施。在山上建立一个蓄水的天池,维持山里的正常的生活生产用水。一旦山洪出现,水满的时候,就引山洪入护山沟里。这样也就基本没有了水患的忧虑。

平时在这种深沟里蓄一点水还可以分段养鱼种藕,养鸭子,鹅,总之是非常实用。沟的宽度依据山形最少都要在一丈以上,沟深两丈以上。这样一来,除非从山里拿出专门的通道板子,任何人和野兽都不能从北面进山。至于平常的进出,很简单,在原来通往竹山的路上修一座结实的桥,放上栏杆哨卡,再在桥边上建几间屋子,有人看着就成。从此之后,这里就是算围山城池,很安全,一旦有动乱,毁掉桥,大家用通道板子从别处进出就好。

梅管家和赵岐两个人听到郁小闲的规划,都愣住了,真的没想到郁小闲买了那个山,居然是要建成一个城池。郁小闲看了看他们,又接着说下去了。竹山的开发是没什么很大的变动,这边的北坡二十多亩竹林已经成了规模,自己让赵岐强行整理出来的红薯田和稻田,几块加起来不过只是两亩多。竹舍和主人家住的上寨都是在石头上建成的,没有浪费土地资源。那个平坦地上的一个菜园子不过半亩,貌似郁小闲还从来没空进去看看。

竹山南面坡的水泡子地很肥沃,由于是山谷之地,太潮湿阴冷,种水稻是不太可能。能种两亩地的芋头,也许能套种些别的药材什么的,就算是产生了效益。南面的石头坡地,今年郁小闲就是随意种了些南瓜,西瓜,丝瓜之类的爬藤瓜类,没按季节种,也不知道可以收获多少。等深秋时节,还是要想办法改造成梯田的样子,不种水稻,就种些蔬菜瓜果和花草。

那些已经播种的花草种子,也是如此,要是能开花,郁小闲就留种。梁大夫给的手抄本里可有方子可以做胭脂和香料的,等日子过平顺了,郁小闲倒是有兴趣做个风雅的人。

山田的整个规模大约可以弄出八九十亩地,可郁小闲不想违背自然,把一座山全部变成梯田。没有树木固定土壤,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毁掉庄稼,再者也不是每一块地都合适种水稻,郁小闲想物尽其用。

郁小闲想在山脚下的阴凉之地,依旧种上竹子,一来是这些地合适种竹子,二来也竹子长得很高,可以挡住整个山城,如同城墙一样。外人一眼看过去,肯定会以为山上种的全是竹子。

一亩多竹林为屏障之后,郁小闲要种树,种做宣纸的原料树,青檀树,等天下太平之后,宣纸还是一项好买卖,手里有原料就少受人拿捏。现在能种下去的树都是要请山民挖来的小树,树的间距弄大些,树中间还能套种些红薯,地瓜之类。以后树长大了,成了林子,可以散养些土鸡,这些就弄二十多亩吧。

在林子间的不能种植的山石间,郁小闲打算盖两间房子作为守林护林之用,靠近山顶的地方风沙大,郁小闲打算在山顶上种一些樟树,它的气味可以让林间的害虫少一些。在青檀树和樟树中间的三亩地,郁小闲预备交给秋老头打理,建一个种植园,挖些药草来种植,酸浆果,野辣椒,金银花,大青叶都可以种,再种些菜和浆果,山葡萄就很不错。到时候在一些林间养殖些鸡鸭,也可以把这里当做圈舍。

整个南坡的土地毫无悬念地要开垦梯田了,山脚下有一块极好的土地,有两亩不到,可以建成培育秧苗的田,剩下的就是梯田了,依山而开,能开出三十亩吧,以后这三十多亩地,就是整个山中城的粮仓了。在有良种的情况下,不借助任何化肥和杀虫剂,现代的生态农业一季晚稻的产量都几乎不会超过一千斤的收获,早稻大约七百斤。在大明朝,郁小闲的理想是精工细作,达到这个时代良田的出产,两季稻一共收获八百斤,套种黄豆每亩一百五十斤。也就是说梯田,每年最多产两万四千斤粮食,四千多斤大豆。

这样的收成意味着每年除了养活这个山里的所有人,还能多出一万多斤粮食,变成其他的收入。这还不算上芋头,红薯这些杂粮的收成,还有家禽家畜的收入。如果真的能实现,这个地主真是可以当的非常欢欣。

梅管家和赵岐都被郁小闲描述蓝图的高亢情绪所感染,也变得激动起来,未来的小康生活确实让人对眼前的一切充满信心。梅管家是个稳重的老人,他计算过了,就算只是每亩地,每年只产五石米,现在家里的二十七口人都可以靠自家出产的米养活了。加上其他山产,这日子就可以过得很富足了。

梅管家笑呵呵地对郁小闲和赵岐说到:“外甥女,我不说什么了,以后我就等着想你的福了。还有赵岐,你是傻人有傻福呀,你一心对你这个妹子好,将来就等着当老爷,娶大户人家的小姐过富足的日子吧。”

赵岐憨厚的笑了,对郁小闲说到:“妹子,我不娶什么大户人家的小姐,就娶你看中的姑娘。要是她有你一半的能耐,我就满意了。”

郁小闲说到:“大家先别得意了,这些好事要等做了再说,我估计还要投不少人力,就算不再添家奴了,也要请些短工长工来帮着干活。看见了今年秋天的收成,就知道以后的事了。还有这么多人要过冬,还要在峡谷的出口盖房子,这些都要钱,我还要想办法多赚些钱出来。”

赵岐说到:“妹子,不如我就从此留下来跟你干,你跑商的时候也要个帮手不是。”

郁小闲说到:“不,大哥还是跟着方六爷去闯荡一下外面的世界,才可以成为真正的当家男人。我只恨自己是个有孩子的妇人,不然我也是愿意去外面磨砺一番,建立一番功业。”

听到郁小闲居然有如此男儿志,梅管家和赵岐都笑了起来。郁小闲这下子郁闷了,她心里在叹息:“身为一个女人,谁想大包大揽当个救生包。我情愿是个傻乎乎的大妞,出嫁前被家人宠着,护着,出嫁了,万事由疼我的夫婿做主。等老了,跟前有孝顺的孩子,一辈子不求富贵,但求平安自在。小闲的日子,就是想这么简单。”

得到了梅管家和赵岐的支持,郁小闲和他们又讨论起细节问题来。大家一直认为要想把田山开发出来,只靠自己人是不成的,要去找帮手。北面坡可以雇佣依附黄举人生活的山民,可南面的梯田和泥沼的开发,就要找外面的人了。毕竟在城池真正运行前,这里的一切应该是个秘密。可如何做才能守住秘密呢?

--求真实收藏。

57统筹安排

梅管家在泾县生活了多年,对周围几个镇子的情况比较熟悉,他对郁小闲说到:“山里山多地少,种田为生的人极少,所以雇人干活也无所谓农忙农闲。我们这里的榔桥镇出产金矿和上好的大理石,山里人,附近县里没有地的闲人,都喜欢到那里揽活。要是我们用自家的马车,到那边雇些外边县里来的人来干苦力,自然可以掩人耳目。眼下最要紧的是把田山的梯田开出来,我觉得至少要雇十个壮劳力才行。”

郁小闲说到:“不,我们要雇三十个短工,等粮食种下去,还要留其中最好的继续干到年前。我想把明年开春的底子打好。至于工钱,可以晚一些结算,包吃包住,能留到年前腊月二十回去的人,给七两银子。其余的短工,按天数结算工钱,一天三十个钱,不想干了或者是我们赶他走,都是立刻拿钱走人。这些都是要事前跟他们说好的。”

梅管家说到:“这样极好,我们出的工钱不错。明天赶早我们家的四辆马车全部出去榔桥镇找人干活,用黑布蒙着眼睛带到山里,上午能拉十个人,下午也能拉来十个,最晚后天人就召集齐了。”

郁小闲说到:“明天不能去,一下子来三十多个帮工,房子要怎么安排,饭要怎么吃,每天的换洗衣服是不是找人替他们洗。还有我要的树苗这边的人愿不愿意替我们去挖,帮我们种,还要包活,如何结算工钱。我们每个人都要分管些事情,所以我们自己还要把工分一下。梯田种植的事情,包括如何管理帮工的事情,我预备都交给王顺子,我相信他可以把这些事情做好。”

郁小闲又对赵岐说到:“大哥你管北坡种竹子,种树的事情,秋老头和他的孙女跟着你,具体的事情你想好,我们商议着定下来。”

赵岐有些犹豫,看着郁小闲充满信任的眼光还是答应了,他自己开始默默合计着事情。

郁小闲又对梅管家说到:“竹山上的两亩地和那些瓜就由舅舅和舅母负责了,我给您一个长工帮忙,那两分稻田种糯米吧,您爱喝酒,就用自己种出的糯米酿些酒,自家喝。还有做饭的事情,我让王山子的媳妇带着她的两个小儿子给舅母打下手,将近五十个人的一日三餐,她能对付吗?”

梅管家说到:“孩子帮忙捡烧火,两个女人负责做饭炒菜有些吃力,不如再叫上徐家的姑娘来帮忙?我听赵岐说,她愿意给我家当长工,她是个很能干的人。”

郁小闲想了想,还是摇了摇头,说到:“徐姑娘我另外有安排,我们家的四个家奴主妇都有事安排,让王顺子的大嫂来帮忙做饭,所有孩子负责捡柴火做饭,送饭。王顺子的媳妇和黑子的媳妇负责带着我们在附近找的几个女人,给所有的男人洗衣服,这样男人们可以专心干活。要是灶上缺人,还可以喊她们中的一个来帮忙。不过先立了规矩,伙食上的事情,舅母说了算。浆洗上的事,王顺子的媳妇说了算。我按她们说的,给工钱,拨米粮伙食钱。”

赵岐问到:“浇地的水该如何引下来,妹子说的水池,引水渠也该先修好。”

郁小闲想了想说到:“这个确实是大事,我觉得小罗这个人可用,预备让他跟着我上山去,我让老姜头带我上去过,我再去一次,确定了怎么修,再让他负责修建。至于鲁贵和大罗,我就让他们负责采买,这次的活做完了,我会多拿些钱给大罗小罗兄弟,他们带了牲口干活,没有道理和鲁贵拿一样的工钱,就冲着我说的时候,他们没有反驳,我也不能亏待老实人。”

梅管家突然想到一件事,问郁小闲说到:“太太都要干苦力活了,难道要白养着姨太太在上寨歇着,针线活哪里有那么要紧?”

郁小闲知道平日里锦娘就因为爱护手,很少帮梅张氏做活,梅管家看着不顺眼,如今才说了出来,郁小闲说到:“针线活还真是要紧,我是个手拙的,不会裁衣做鞋,想着哥哥就要去从商了,就让她好歹赶制些衣物鞋袜给哥哥带去。锦姨娘的手工好,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