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窃国大盗-第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今时代最为出类拔萃的文学家,可以说在诗词方面天下无人可与之比肩,所以不少眼光长远的大儒都不得不从文化保护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到底象吴梅村这样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学家,死在这种类似于“莫须有”的罪名下,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第七节
           对于林风来说,这个新年的确过得不算愉快,虽然就中国人的传统来看,春节都是一个大放松,但这里并不包括政客,实际上林风本人当初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本来在他的计划中,这个春节他应该好好陪陪老婆阿珂,随便找个地方逛逛,比如游园或者“微服私访”都可以,或者一起努力制造一个王子公主之类,但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迫使他取消了这个休假,很显然,他忘记了咱们中国人的春节还有另一个名字——年关,而年关的意思就是把去年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算总帐。
第八节
           历史终于跨入了一六八六年,这个春节北京过得异常热闹,在过去的两年之内,这个巨大的城市因为剧烈的政治变动的关系,一批有眼光的幸运儿搭上了汉军的快车来了个大翻身,不少原本一贫如洗的穷光蛋摇身一变腰缠万贯,所谓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所以这个时候不少人借着过年的机会在大家伙面前狠狠地的炫耀了一把,除夕之夜除了大汉朝廷官方组织的大型烟火、灯会之外,不少富贵人家也纷纷凑趣,组织起来闹腾着舞龙什么的,有趣的是,因为这次炫耀的人群中有不少人来自福建,于是过年的节目单里又增添了舞狮子采青这一令北京人陌生的活动,传统的中国龙遇到了强劲的对手。
第九节
           休完年假之后,汉军政府立即迎来了两件大事,限这两件大事的严重性和严肃性,在汉王相李光地的强烈要求下,在外视察军队的林风不得不赶回了北京。
第十节
           安智星对北京不太陌生,算上这回,他来北京已经是第六次了,在他的仕途生涯里,出使中国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作为李朝礼部曹的重要官员,他也算得上一个“职业使者”——确实是很令人无奈,小国的无奈、弱国的无奈。根据两国传统的关系,在正常时节,他每年都得来北京三次:过年来拜一次年,中国皇帝的生日来祝一次寿,太子生日还得来贺一次“千秋”。
第十一节
           安智星回到朝鲜之后立即遭到朝野攻讦。这里并非是因为汉军勒索太过,两百万石粮食虽然数额巨大,但也不是不可承受。李氏王朝鼎国数百年,这点积蓄还是有的,他受到合朝批评的原因,只是因为这个条款的屈辱性。
第十二节
           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战争准时来临。接到总参谋部的紧急军报之后,林风立即回到中南海汉王官邸,派出使者召集在京大员召开会议。
第十三节
           这个话题有些沉闷,而且显然已经有些偏题,林风皱了皱眉头,不耐的道,“先生的意思,孤是明白的——不过眼下正式要开战,还请先生说说现在咱们大汉能哪出多少钱粮、丁壮来应战!”
第十四节
           春寒霜重,乌黑的大地上点缀着点点白雪,太阳升得老高了,但树梢上的冰棱却迟迟不能融尽,从长城外刮进来的大风阴冷而干燥,更增添了几分寒气。
第十五节
           据汉王诏,目前大汉与准葛尔的战争是一场民族战争,是一场抵御侵略的战争,是一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意识形态战争,所以,任何本族人对敌方的同情、资助以及一切软弱行为都是背叛行为——这个具体的名词叫做“汉奸罪”,等同谋逆,属十恶不赦,当抄家灭门,夷三族。
第十六节
           蒙古军的反应异常迅速,就在赵良栋的主力进驻泾县的第三天,大队蒙古铁骑立即从代州府城出动,沿着泾县西北的官道疾驰,从数个方向包围上来,随同他们行动的,还有代州境内的“新附军”和新近臣服他们的地方乡勇,这支军队的军纪十分败坏,大军过境如同蝗虫一般,烧杀掳掠无所不为,刚刚偷偷回到家乡,企图春耕的老百姓在军队的驱赶下,不得不再次抛弃家园,朝汉军方向奔逃。
第十七节
           骑兵旅的驻地距泾县县城十二里,分为两大块,每块驻扎两营部队,这次遇袭的就是靠外的三营和四营驻地小李庄和马家坡,他们是唯一驻扎在城外的部队,自从赵良栋把军部大营迁到泾县县城之后,第五军除了留下两个火枪营驻守乌牛山监护粮道之外,其他步、炮主力以及郎中营等一齐入城设防,为了经营这个攻略山西的桥头堡,第五军除了征发当地壮丁之外,还抽调了六千多随军民兵来开挖护城河、加固城防工事,尽量让这座小小的县城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要塞化,而在这个建设过程之中,骑兵旅作为赵良栋部唯一的机动部队,就理所当然担任了城外的警戒、侦察、搜索以及快速反应任务。
第十八节(上)
           蒙古军突袭的当日,汉军骑兵部队就立即发动了反击,赵良栋从泾县反正的新附军中抽调了大批向导,随后又补齐了骑兵旅的建制,两千汉军铁骑在穆东城的率领下,不计后果的朝代州府城方向突进,突然出现在窦村、东冶,不用一个时辰,准葛尔在这个中转站留守三百多驻军就被骑兵旅围歼,而小胜之后的汉军也根本未在此地停留一刻,穆东城下令杀尽敌军俘虏和伤员,将村民赶出家园,一把火将这个重要的交通枢纽烧成白地后,率军隐入了乌牛山区。
第十八节(下)
           天色阴霾,从大草原上刮来的大风阴冷而干燥。
第十九节
           山间小道上遍地青苔,骑兵的马蹄得得的敲击着坚固的石头地面,在山谷中发出重重回声,骡马身上驮着小型野战火炮,喘着粗气,嘶吼着奋力挣扎前进,一旁炮兵旅的驭手挥舞着长鞭,不乱凌空甩出脆裂的响鞭,口中“稀律律”的吆喝,小心翼翼的照顾着这些沉重的武器。
第二十节
           “捷报!!……泾县大捷!!——”一骑飞马而来,一边声嘶力竭的大声吆喝,一边飞舞着马鞭,驱赶大同府官道上的壮丁,马蹄践踏起落,带起了无数飞泥,溅得路人满头满脸,人们惶然侧身避让,还没来得及骂出声来,那骑兵却如风驰电挚一般,早已去得远了。
第二十一节
           听见林风笑骂科尔沁汗王,神色之间大是轻松,汪士荣心中也是大为镇定。几天之前,当汉王突然接到科尔沁生变的时候,曾大发雷霆,给了他几个脸色看,所以他一直都有点惴惴不安,汇报起来多有点忐忑,言语之间故意多了几分诙谐之意,很多实际上很严重的事情说得轻描淡写,而且添加了不少暧昧的成分,他作为一个非常自负的读书人,平日里一向以“韬略之臣”自诩,做这样弄臣才做的事情,心下毕竟深以为耻,但所谓“伴君如伴虎”,是这种付出也不是没有回报,现在主公就看起来就心情很愉快。
第二十二节
           抱歉,临时发个公告。
第二十三节
           面对王辅臣的主动请战,瑞克也没有推辞,毕竟对这样一个戎马半生的老将军,尽管是降军,瑞克也有着足够的敬意以及信心,他点了点头道:“根据情报,我们当面之敌,恐怕是与郑成功攻台的主力部队一脉相承,虽然事隔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可是一直都是台湾最精锐的部队,而我军中火枪编制颇多,所以郑经才会想到用这只部队来和我们对抗。所以,我们万万不能轻敌!”
和瑞克这么多天相处下来,王辅臣知道,这话并不是说给他听的,而是周围那些汉军将领,这些人和他马鹞子不同。都是实打实汉军嫡系,经历了汉军逐步壮大的过程,在他们手上倒下精锐也是不少了,而这次的杨起隆更是全线溃退,在这种情况下,整只部队难免会出现一点骄横之气,特别是刚刚在看了对面郑氏军队的营寨后。所以说,瑞克的这番话,与其说是在交代王辅臣,还不如说是在提醒周围的诸将。
在场的这些将领,都是已经配合这么久了,又如何不懂瑞克的意思,当下都连连应道:“一定与郑氏全力一战!”
王辅臣得令后,马上调集了自己的十二军。他原来手下的那些大军,经过留精去芜后,留下的可谓都是精锐了。更何况还进行了汉军系统的整编,等王辅臣再接手时,已经是一只完全不同部队,建制完全被打乱。但就是这样的调整,让王辅臣在经过最初的一段适应后,马上体验到汉军编制的好处了。做为一个军人,没有什么比得到一只好部队更令人兴奋了。王辅臣也是如此,全新的编制,全新的武器,全新的作战方法。
这一切都让王辅臣仿佛是回到了年轻时代,精神焕发,努力的熟悉着自己手上这只熟悉而又陌生的军队。这样的努力,也很快的收到了回报,在瑞克集团中,十二军这些天的表现可圈可点,就算是瑞克集团中的几只老汉军部队,在面对和十二军同样任时候,恐怕也就和十二军差不多的表现。也正因为是这样,瑞克才敢把这个先锋将的任务交给十二军来担任。
既然双方都已经是对上了,也就没有什么好遮遮掩掩的,王辅臣是亲率十二军一部,率先发起了攻击。
汉军的情报很准确,他们面对的,正是由当初郑成功攻台时的那些老家底传袭下来的一只部队。在郑氏军中,也是一只劲旅。要不是这次彻底和林风闹僵了。郑经根本舍不得把这只部队派出来,这些可是他保命的宝贝啊。
精锐,自然也有精锐的傲气。面对着十二军的攻击。郑氏是好不示弱,同时发起了反冲锋。
这样的情况落到了王辅臣的眼里,自然是求之不得了,虽然十二军中火器众多,毫不畏惧攻坚战。可对方真要选择对攻,才正对他的胃口。打一只刺猬哪有打硬碰硬来的起劲。
郑经盘踞在台湾这么久,也不是什么都没干。至少在部队上面,还是下了很大的功夫。自从林风开始崛起后,就一直被郑经所关注。毕竟他老爹就是被满清赶的无路可去,才会想到跑去台湾的。而满清了,又被林风三下五除二的弄了个四分五裂。这样的榜样,郑经如何不效仿。
当知道林风火器犀利以后,郑经当然是马上跟上。不就是火枪吗,郑氏占着台湾,来往的西洋人多了去,只要开口收购。没多久,就很快到了他满足的数量。而且对方还很体贴的附赠了教官,对郑氏军队进行指导。
而十二军所面对的这只部队,就是其中的一个试点之一。当年他们这只部队虽然是大破了荷军,可也是吃够了火枪的苦头,学起来自然也是很用心。这次对战,自然便是用上了。
于是,在十七世纪的中国大陆上,出现了可以说是第一次火枪大对决。双方都排着整齐的队形,象对方慢慢的压去。
只是预想中双方齐齐对射的场面并没有出现。原因吗!双方的技术完全不对等,汉军中可是有戴梓这样的火器大师。所以比起性能来,郑氏军手上的视若珍宝的火绳枪落到了汉军的手上,恐怕是连烧火棍都不如。
首先的不对等就体现在射程上,郑氏那边还在等着推进至射击阵地了,十二军这边是早已开火了。经过这些年的试验,调整。汉军的火枪战术,队列,技术,都已经是非常的娴熟。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