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抗日战争史-第2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线逐步侵袭。在该区主力部队与敌后武工队、小部队的夹击下,敌人的计划遭到失败。4月19日,敌华北方面军第110师、独立混成第8、第3、第4旅各一部共1。2万余人,分别从平山、灵寿和五台、灵丘同时出动,向阜平以南的陈庄为中心的北岳弟4军分区进行合围,企图消灭第4军分区部队。第4军分区坚持内线斗争的部队就地分散游击,不断阻击和侧击敌人,并在与敌争夺白花山、九龙山等制高点的作战中,给敌以重创;同时,以武工队、小部队深入敌人后方,分别袭击桃林坪、白家河,陈庄、大湾等敌人新建立的据点,杀伤敌人。到28日,粉碎了敌人对第4军分区的“扫荡”。
4月29日,日军将“扫荡”重点转向阜平东北的军城地区,企图消灭第3军分区部队。第3军分区部队在民兵配合下,以分散作战、冷枪射击、地雷战等打击敌人,迫使其于5月15日撤退。在这次反“扫荡”作战中,北岳军民共歼敌1700余人。至1943年底,北岳区共恢复和发展了2000多个村庄,建立了5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争取了对敌斗争的主动权。冀中区为执行武工队的任务,将连队改为小连大班制,全面展开了分散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争。
冀中根据地的许多地区,不仅形成了户户相通、村村相连的地道网,而且还形成了房上、地面、地下三通、能打能藏的立体战斗地道体系。冀中区军民充分利用纵横交错的地道,同敌人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极大地发展了地道战、地雷战,创造了“院落伏击战”、“化装奇袭”等新战法。满城民兵配合游击队,攻克和逼退敌据点、碉堡42处。活跃在白洋淀的雁翎队及大清河上的水上游击队,利用河川湖泊、芦苇草荡,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仅在王寨附近的一次战斗中,即毙伤日伪军50余人,截获大货船数十艘。冀中军民经过各种斗争,使许多小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大大改善了斗争的环境。冀东区也适应斗争形势的需要,派出大批武工队、小部队,深入到丰润、宁河、滦县、遵化、玉田等敌后地区,开展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攻克敌据点40余处,基本上恢复了原有的基本区,并开辟了北宁铁路以南、滦河以东的部分新区。与此同时,蓟(县)遵(化)兴(隆)游击队和长城工作团再度出关,开展各种形式的斗争,逐步恢复和重新建立起了热南山地抗日游击根据地。
晋冀鲁豫边区各军区遵照1943年1月太行分局高干会的精神,积极贯彻“敌进我进”的方针,全区共派出近1000支武工队和小部队,开展变游击区为根据地及在敌占区建立隐蔽的游击根据地的斗争。日军第1集团军在完成对驻晋东南地区的国民党第24集团军诱降之后,于5月6日,以日军3个师及伪军一部共2万余人的兵力,分别由潞城、武乡、左权、林县、陵川等地出动,对太行抗日根据地中心区进行梳篦式“扫荡”,企图消灭八路军总部及第129师主力。当敌人开始行动时,八路军总部和第129师已判明敌之企图,乘敌尚未形成包围之前,总部和第129师主力适时转移到外线,向敌交通线展开破袭战。第129师一部兵力配合地方武装及1。5万多名参战民兵,坚持内线斗争,以冷枪射击结合地雷战打击敌人,保卫群众利益。太岳和冀南军区部队分别对本区内的白晋和平汉铁路展开破袭战,有力地配合了太行军民的反“扫荡”作战。在太行、太岳、冀南3区军民的联合打击下,“扫荡”太行区的日伪军被歼灭2500余人,并于5月下旬撤退,太行军区将平汉路西侧的广大地区,大部恢复为游击根据地。太岳军区争取和瓦解了部分伪军,打开了高平、晋城以北,及长子、青城、沁水、曲沃、翼城、沁县等边沿区的斗争局面。冀鲁豫第1军分区恢复和发展了1140个村庄,并在齐河、茌平、禹城间开辟了一块新的游击根据地。冀南军区在伪军伪组织中,建立了“抗战复仇同盟”、“回心社”、“忠义社”等秘密组织;冀南第2、第3、第6等3个军分区,在敌占区秘密建立了573个民兵自卫队等组织,打击伪乡、村政权及汉奸。经过一年的斗争,冀鲁豫、太行、太岳和冀南等根据地,由武工队和小部队恢复和扩大的面积,约占全年恢复和发展总面积的3/5。其中,冀南军区拔除和逼退敌据点140余处,恢复和开辟了10个县,约占冀南全区面积的1/10。
晋绥军区遵照毛泽东关于“把敌人挤出去”的指示,于1943年初,从主力部队抽调了一批干部和战士,加强地方武装的领导和民兵建设;又从部队和地方抽调320多名有斗争经验的干部,加强武工队,使每支武工队都有营以上干部负责。武工队由15支扩大到37支。同时,还派出39个主力连和49个游击中队,配合武工队进行对敌斗争。武工队根据晋绥军区的对敌斗争计划。进入离石至岚县、忻县至静乐、五寨至三岔堡公路沿线及交城以西的山区,发动群众,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向敌人挤出地盘,主力部队与武工队,民兵相配合,根据不同情况,对敌伪据点采取不同办法,例如:包围孤立,造成敌人供应困难、生活不便,被迫撤走;相机乘虚袭击占领;策动伪军反正,里应外合占领;集中兵力强行夺取。第8军分区派出的武工队依靠群众,在交城西北地区,摧毁了一个由40多人组成的特务网。2月7日,又在岔口以西的石沙庄伏击歼敌28人,并将13具尸体送进岔口据点,对敌人震动很大。30日,又袭击岔口据点,歼敌40余人。仅3个多月时间,晋绥区军民即摧毁了800多个村“维持会”,在500多个村庄恢复和建立了抗日政权,争取并改造了近400个村“维持会”成为两面政权。在1943年上半年,已基本上将日伪军挤到据点和交通线附近;全军共拔除敌据点58个,收复村庄1000多个,使整个晋西北变为我进敌退的主动局面。
山东军区于1943年初,决定继续贯彻“敌进我进”的方针,即运用“敌打进我这里来,我打到敌那里去”的“翻边战术”,以600多名干部组成43个武工队,深入铁路沿线和被敌人“蚕食”的地区活动。这些武工队积极战斗在敌占区,采取灵活多变的办法和战术,宣传群众,组织群众,领导群众反抢粮、抗苛捐杂税,保护群众利益,解除群众对敌负担;锄奸反特,打击日伪武装和政权;采取点“红黑点”,记“善恶录”等办法,瓦解和争取伪军,开展和繁殖游击战。一年中,山东军区的武工队、小部队共拔除日伪据点340多处,开辟村庄7000多个,还在伪军和伪组织中建立了1000多个内线关系,促使7000多名伪军溃散、逃亡,有力地配合了反“扫荡”、反“蚕食”斗争。
1943年春季,日军的大规模“扫荡”首先从山东开始。1月10日,日军第12集团军(司令官喜多诚一中将)以7000余人的兵力,分别由广饶、羊角沟、利津、滨县、蒲台、博兴等地出动,向小清河以北八路军清河军区驻地北隋一带合围。清河军区机关立即由蒲台、博兴之间转向敌后。1月14日,清西军分区独立团第7连遭敌合击,与敌展开激战,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清河军区令其他军分区部队在外线广泛开展破袭战,内外线部队密切配合打击敌人,迫使其大部退集到津浦铁路沿线。1月17日,日军8000余人和伪军4000余人对八路军冀鲁边第2军分区进行合围“扫荡”。该军分区部队采取分散作战的办法,使敌人的3次合围全部落空。
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统一和加强山东抗日武装的领导,1943年3月,八路军第115师与山东军区领导机关合并,成立了新的山东军区,罗荣桓任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的山东军区,下辖鲁南军区、鲁中军区、清河军区、冀鲁边军区、滨海军区、胶东军区等6个二级军区。第115师与原山东军区所属各旅及各支队的番号撤销,统一整编为13个主力团,实行了主力军地方化,加强了地方武装。
4月22日至29日,日军又以独立混成第5、第6和第7旅以及伪军各一部共2万余人,再次对清河区进行“扫荡”。敌人在8天内连续3次搜寻并合围清河军区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均未得逞。尔后,敌在清河区北面以三里庄为中心,部署日伪军2500人的兵力,控制黄河沿线;在南面以7000余人的兵力,沿小清河由东向西展开,以夹击之势步步向内“蚕食”。清河军区遂以一部兵力与民兵相配合,对敌展开广泛的游击战,打击日伪军“蚕食”活动;同时,集中直属团及特务营于5月28日,以袭击手段攻克北线敌三里庄据点,歼灭伪军1个团大部。6月4日,日伪军南北两线同时出动,占据广(饶)博(兴)蒲(台)中心区,并建立据点20处。清河军区主力转移到利津以北垦区,7月利用青纱帐,乘敌换防之机发起反击。至9月,该军区不仅歼灭伪军3个团,收复被占的中心区,而且恢复了小清河以南部分地区。
在恢复和扩大根据地的斗争中,山东各地民兵和游击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不仅把衬落战和三五成群、忽聚忽散的“麻雀战”结合起来,打得敌人措手不及,而且还根据敌活动规律,创造了敌人走到哪里就打到哪里的“车轮战”,同敌人兜圈子的“推磨战”,以及一村打响四处驰援的“蜂窝战”。他们制造了铁雷、石雷、瓦罐雷、瓷瓶雷等,并以日益巧妙的方法进行埋设,有拉雷、绊雷、滚雷、水雷、连环雷和真假结合的子母雷等。民兵们不仅以地雷阵保卫村庄,还把地雷作为进攻性武器开展“飞行爆炸运动”。他们把大量地雷埋设在敌人交通线上、据点周围,甚至敌军的操场、办公室、浴池等场所及敌人可能行动之处,只要敌人触动连着地雷的树枝或其他东西,都会引起地雷爆炸,使敌人到处都有触雷丧命的危险。活跃在鲁南铁路线上的铁道游击队,炸火车,截给养,大显神通。胶东区军民及沿海民兵在海上进行游击活动,不断截获和击沉敌运输船只,俘获押船之敌。山东军民经过艰苦斗争,使鲁中区和滨海区得到了发展,清河区和鲁南区基本上改变了被严重分割的局面。整个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形势有了明显的好转。
在八路军全面贯彻“敌进我进”的方针,开展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对敌斗争,恢复和扩大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武装工作队是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和斗争形式,它在1943年得到了重大发展,对打破敌伪军的“扫荡”、“蚕食”和经济封锁,对进一步扭转抗日根据地退缩被动局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新四军粉碎日伪军“扫荡”、“清乡”和“蚕食”,扭转华中敌后抗战局面
1943年,华中敌后抗战依然处于严重的局面。日本从总的战略需要出发急于安定华中,加强其对东部沿海重要港口的控制,确保其苏北和南京、上海、杭州之间的占领区及在长江下游的交通安全。为此,敌中国派遣军根据日军大本营的《对华新政策》和1943年度《对华作战指导计划》,一面调整日军在华中对新四军作战的兵力部署,使其仍保持在11万人左右;一面加强汪精卫伪政权,大力扩充伪军,使其由18。5万余人增加到22。8万余人,准备对华中特别是苏北、苏中和苏南抗日根据地实施更加残酷的“扫荡”、“清乡”和“蚕食”。针对面临的严重困难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