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周国平自选集-第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若干年过去了,我还会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列车上的那个少女和展厅里的那些青年,揣摩他 们现在不知怎样了。据我观察,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 来越实际。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 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 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我暗暗祝愿他们仍然保持着纯正的追求 ,没有走上这条可悲的路。    
    


第九篇 《札记》精神的故乡(1996)第189节:梦并不虚幻

    那是一个非常美丽的真实的故事    
    在巴黎,有一个名叫夏米的老清洁工,他曾经替朋友抚育过一个小姑娘。为了给小姑娘解闷 ,他常常讲故事给她听,其中讲了一个金蔷薇的故事。他告诉她,金蔷薇能使人幸福。后来 ,这个名叫苏珊娜的小姑娘离开了他,并且长大了。有一天,他们偶然相遇。苏珊娜生活得 并不幸福。她含泪说:〃要是有人送我一朵金蔷薇就好了。〃从此以后,夏米就把每天在首 饰坊里清扫到的灰尘搜集起来,从中筛选金粉,决心把它们打成一朵金蔷薇。金蔷薇打好了 ,可是,这时他听说,苏珊娜已经远走美国,不知去向。不久后,人们发现,夏米悄悄地死 去了,在他的枕头下放着用皱巴巴的蓝色发带包扎的金蔷薇,散发出一股老鼠的气味。    
    送给苏珊娜一朵金蔷薇,这是夏米的一个梦想。使我们感到惋惜的是,他终于未能实现这个 梦想。也许有人会说:早知如此,他就不必年复一年徒劳地筛选金粉了。可是,我倒觉得, 即使夏米的梦想毫无结果,这寄托了他的善良和温情的梦想本身已经足够美好,给他单调的 生活增添了一种意义,把他同那些没有任何梦想的普通清洁工区分开来了。    
    说到梦想,我发现和许多大人真是讲不通。他们总是这样提问题:梦想到底有什么用?在他 们看来,一样东西,只要不能吃,不能穿,不能卖钱,就是没有用。他们比起一则童话故事 里的小王子可差远了,这位小王子从一颗外星落在地球的一片沙漠上,感到渴了,寻找着一 口水井。他一边寻找,一边觉得沙漠非常美丽,明白了一个道理:〃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 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沙漠中的水井是看不见的,我们也许能找到,也许找不到。 可是,正是对看不见的东西的梦想驱使我们去寻找,去追求,在看得见的事物里发现隐秘的 意义,从而觉得我们周围的世界无比美丽。    
    其实,诗、童话、小说、音乐等等都是人类的梦想。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得好:〃如果我小时 候没有听过童话故事,没有读过《一千零一夜》和《鲁滨逊漂流记》,远处的河岸和对岸辽 阔的田野景色就不会如此使我感动,世界对我就不会这样富有魅力。〃英国诗人雪莱肯定也 听到过人们指责诗歌没有用,他反驳说:诗才〃有用〃呢,因为它〃创造了另一种存在,使 我们成为一个新世界的居民〃。的确,一个有梦想的人和一个没有梦想的人,他们是生活在 完全不同的世界里的。如果你和那种没有梦想的人一起旅行,你一定会觉得乏味透顶。一轮 明月当空,他们最多说月亮像一张烧饼,压根儿不会有〃把酒问青天,明月几时有〃的豪情 。面对苍茫大海,他们只看到一大滩水,决不会像安徒生那样想到海的女儿,或像普希金那 样想到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唉,有时我不免想,与只知做梦的人比,从来不做梦的人是更像 白痴的。    
    


第九篇 《札记》精神的故乡(1996)第190节:精神栖身于茅屋

    如果你爱读人物传记,你就会发现,许多优秀人物生前都非常贫困。就说说那位 最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凡·高吧,现在他的一幅画已经卖到了几千万美元,可是,他活着时, 他的一张画连一餐饭钱也换不回,经常挨饿,一生穷困潦倒,终致精神失常,在三十七岁时 开枪自杀了。要论家境,他的家族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商,几乎控制着全欧洲的美术市场。 作为一名画家,他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完全可以像那些平庸画家那样迎合时尚以谋利, 成为一个富翁,但他不屑于这么做。他说,他可不能把他惟一的生命耗费在给非常愚蠢的人画非常蹩脚的画上面,做艺术家并不意味着卖好价钱,而是要去发现一个未被发现的新世界 。确实,凡·高用他的作品为我们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万物在阳光中按照同一节奏 舞蹈的世界。另一个荷兰人斯宾诺莎是名垂史册的大哲学家,他为了保持思想的自由,宁可 靠磨镜片的收入维持最简单的生活,谢绝了海德堡大学以不触犯宗教为前提要他去当教授的 聘请。    
    我并不是提倡苦行僧哲学。问题在于,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 代价。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 有尽头的。温饱是自然的需要,奢侈的欲望则是不断膨胀的市场刺激起来的。你本来习惯于 骑自行车,不觉得有什么欠缺,可是,当你看到周围不少人开上了汽车,你就会觉得你缺汽 车,有必要也买一辆。富了总可以更富,事实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于是你永远不会满足, 不得不去挣越来越多的钱。这样,赚钱便成了你的惟一目的。即使你是画家,你哪里还顾得 上真正的艺术追求;即使你是学者,你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    
    所以,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 ,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得好:〃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才在大理 石和黄金下栖身。〃柏拉图也说:胸中有黄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黄金屋顶下面的。或者用孔 子的话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我非常喜欢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 〃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 用不着的东西呵!〃的确,一个热爱精神事物的人必定是淡然于物质的奢华的,而一个人如 果安于简朴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相去不远了。    
    


第九篇 《札记》精神的故乡(1996)第191节:成为你自己

     童年和少年是充满美好理想的时期。如果我问你们,你们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人, 你们一定会给我许多漂亮的回答。譬如说,想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伟人,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 学家,曹雪芹那样的文豪,等等。这些回答都不坏,不过,我认为比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 首先应该成为你自己。    
    姑且假定你特别崇拜拿破仑,成为像他那样的盖世英雄是你最大的愿望。好吧,我问你:就 让你完完全全成为拿破仑,生活在他那个时代,有他那些经历,你愿意吗?你很可能会激动 得喊起来:太愿意啦!我再问你:让你从身体到灵魂整个儿都变成他,你也愿意吗?这下你或 许有些犹豫了,会这么想:整个儿变成了他,不就是没有我自己了吗?对了,我的朋友,正 是这样。那么,你不愿意了?当然喽,因为这意味着世界上曾经有过拿破仑,这个事实没有 改变,惟一的变化是你压根儿不存在了。    
    由此可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无论他多么羡慕别的什么人,如果让 他彻头彻尾成为这个别人而不再是自己,谁都不肯了。    
    也许你会反驳我说:你说的真是废话,每个人都已经是他自己了,怎么会彻头彻尾成为别人 呢?不错,我只是在假设一种情形,这种情形不可能完全按照我所说的方式发生。不过,在 实际生活中,类似情形却常常在以稍微不同的方式发生着。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 事。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例如是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 惟独不是他自己。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 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儿也没有冤枉他。因为确 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 是别人的一个影子和事务的一架机器罢了。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自己呢?这是真正的难题,我承认我给不出一个答案。我还相信,不存 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我只能说,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真切地意识到他的〃自我〃 的宝贵,有了这个觉悟,他就会自己去寻找属于他的答案。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 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正像卢梭所说的,上帝把你造出来后 ,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名声、财产、知识等等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 得之,但没有人能够代替你感受人生。你死之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如果你真正 意识到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事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你 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和坚守,从 而使你的自我闪放出个性的光华。    
    在历史上,每当世风腐败之时,人们就会盼望救世主出现。其实,救世主就在每个人的心中 。耶稣是基督教徒公认的救世主,可是连他也说:〃一个人得到了整个世界,却失去了自我 ,又有何益?〃这一句话值得我们永远牢记。    
    


第九篇 《札记》精神的故乡(1996)第192节:独处的充实

    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我可以提出一个检验的方法,就是 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你自己一个人呆着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 宁静、充实和满足?    
    对于有〃自我〃的人来说,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 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 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 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 典,那是闲聊和讨论;惟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 。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惟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 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所以,一切注重灵魂生活的人对于卢梭的这话都会发生同感:〃我 独处时从来不感到厌烦,闲聊才是我一辈子忍受不了的事情。〃这种对于独处的爱好与一个 人的性格完全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 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来,一种缺乏交往的生活当然是一 种缺陷,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种灾难了。    
    当然,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他需要与他的同类交往,需要爱和被爱,否则就无法生存。 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