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周国平自选集-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上从来不缺少热闹,因为一旦缺少,便必定会有不甘心的人去把它制造出来。不过,大约 只是到了今日的商业时代,文化似乎才必须成为一种热闹,不热闹就不成其为文化。譬如说 ,从前,一个人不爱读书就老老实实不读,如果爱读,必是自己来选择要读的书籍,在选择 中贯彻了他的个性乃至怪癖。现在,媒体担起了指导公众读书的职责,畅销书推出一轮又一 轮,书目不断在变,不变的是全国热心读者同一时期仿佛全在读相同的书。与此相映成趣的 是,这些年来,学界总有一两个当红的热门话题,话题不断在变,不变的是不同学科的学者 同一时期仿佛全在研究相同的课题。我不怀疑仍有认真的研究者,但更多的却只是凭着新闻 记者式的嗅觉和喉咙,用以代替学者的眼光和头脑,正是他们的起哄把任何学术问题都变成 了热门话题,亦即变成了过眼烟云的新闻。    
    在这个热闹的世界上,我尝自问:我的位置究竟在哪里?我不属于任何主流的、非主流的和 反主流的圈子。我也不是现在有些人很喜欢标榜的所谓另类,因为这个名称也太热闹,使我 想起了集市上的叫卖声。那么,我根本不属于这个热闹的世界吗?可是,我绝不是一个出世 者。对此我只能这样解释:不管世界多么热闹,热闹永远只占据世界的一小部分,热闹之外 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着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这就好像在海边,有人弄潮,有人 嬉水,有人拾贝壳,有人聚在一起高谈阔论,而我不妨找一个安静的角落独自坐着。是的, 一个角落在无边无际的大海边,哪里找不到这样一个角落呢但我看到的却是整个大 海,也许比那些热闹地聚玩的人看得更加完整。    
    在一个安静的位置上,去看世界的热闹,去看热闹背后的无限广袤的世界,这也许是最适合 我的性情的一种活法吧。    
    19991    
    


第五篇 散文(1999~2001)第127节:父母们的眼神

    街道上站着许多人,一律沉默,面孔和视线朝着同一个方向,仿佛有所期待。 我也朝那个方向看去,发现那是一所小学的校门。那么,这些肃立的人们是孩子们的家长了 ,临近放学的时刻,他们在等待自己的孩子从那个校门口出现,以便亲自领回家。    
    游泳池的栅栏外也站着许多人,他们透过栅栏朝里面凝望。游泳池里,一群孩子正在教练的 指导下学游泳。不时可以听见某个家长从栅栏外朝着自己的孩子呼叫,给予一句鼓励或者一 句警告。游泳课持续了一个小时,其间每个家长的视线始终执著地从众儿童中辨别着自己的 孩子的身影。    
    我不忍心看中国父母们的眼神,那里面饱含着关切和担忧,但缺少信任和智慧,是一种既复 杂又空洞的眼神。这样的眼神仿佛恨不能长出两把铁钳,把孩子牢牢夹住。我不禁想,中国 的孩子要成长为独立的人格,必须克服多么大的阻力啊。    
    父母的眼神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打个不太确切的比方,即使是小动物,生 长在昏暗的灯光下抑或在明朗的阳光下,也会造就成截然不同的品性。对于孩子来说,父母 的眼神正是最经常笼罩他们的一种光线,他们往往是借之感受世界的明暗和自己生命的强弱 的。看到欧美儿童身上的那一股小大人气概,每每忍俊不禁,觉得非常可爱。相比之下,中 国的孩子便仿佛总也长不大,不论大小事都依赖父母,不肯自己动脑动手,不敢自己做主。 当然,并非中国孩子的天性如此,这完全是后天教育的结果。我在欧洲时看到,那里的许多 父母在爱孩子上决不逊于我们,但他们同时又都极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简直视为 子女教育的第一义。在他们看来,真爱孩子就应当从长计议,使孩子离得开父母,离了父母 仍有能力生活得好,这乃是常识。遗憾的是,对于中国的大多数父母来说,这个不言而喻的 道理尚有待启蒙。    
    我知道也许不该苛责中国的父母们,他们的眼神之所以常含不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看到了 在我们的周围环境中有太多不安全的因素,诸如交通秩序混乱、公共设施质量低劣、针对儿 童的犯罪猖獗等等,皆使孩子的幼小生命面临威胁。给孩子们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生存环境 ,这的确已是全社会的一项刻不容缓的责任。但是,换一个角度看,正因为上述现象的存在 ,有眼光的父母在对自己孩子的安全保持必要的谨慎之同时,就更应该特别注意培养他们的 独立精神和刚毅性格,使他们将来有能力面对严峻环境的挑战。    
    19992    
    


第五篇 散文(1999~2001)第128节:让世界适合于小王子们居住

    为《小王子》新译本写的序    
    像《小王子》这样的书,本来是不需要有一篇序言的,不但 不需要,而且不可能有。莫洛亚曾经表示,他不会试图去解释《小王子》中的哲理,就像人 们不对一座大教堂或布满星斗的天穹进行解释一样。我也不会无知和狂妄到要给天穹写序, 所能做的仅是借这个新译本出版之机,再一次表达我对圣埃克苏佩里的这部天才之作的崇拜 和热爱。    
    我说《小王子》是一部天才之作,说的完全是我自己的真心感觉,与文学专家们的评论无关 。我甚至要说,它是一个奇迹。世上只有极少数作品,如此精美又如此质朴,如此深刻又如 此平易近人,从内容到形式都几近于完美,却不落丝毫斧凿痕迹,宛若一块浑然天成的美玉 。    
    令我感到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是,一个人怎么能够写出这样美妙的作品。令我感到不可思议的 另一件事是,一个人翻开这样一本书,怎么会不被它吸引和感动。我自己许多次翻开它时都 觉得新鲜如初,就好像第一次翻开它时觉得一见如故一样。每次读它,免不了的是常常含着 泪花微笑,在惊喜的同时又感到辛酸。我知道许多读者有过和我相似的感受,我还相信这样 的感受将会在更多的读者身上得到印证。    
    按照通常的归类,《小王子》被称做哲理童话。你们千万不要望文生义,设想它是一本给孩 子们讲哲学道理的书。一般来说,童话是大人讲给孩子听的故事。这本书诚然也非常适合于 孩子们阅读,但同时更是写给某一些成人看的。用作者的话来说,它是献给那些曾经是孩子 并且记得这一点的大人的。我觉得比较准确的定位是,它是一个始终葆有童心的大人对孩子 们、也对与他性情相通的大人们说的知心话,他向他们讲述了对于成人世界的观感和自己身 处其中的孤独。    
    的确,作者的讲述饱含哲理,但他的哲理决非抽象的观念和教条,所以我们无法将其归纳为 一些简明的句子而又不使之受到损害。譬如说,我们或许可以把全书的中心思想归结为一种 人生信念,便是要像孩子们那样凭真性情直接生活在本质之中,而不要像许多成人那样为权 力、虚荣、占有、职守、学问之类表面的东西无事空忙。可是,倘若你不是跟随小王子到各 个星球上去访问一下那个命令太阳在日落时下降的国王,那个请求小王子为他不断鼓掌然后 不断脱帽致礼的虚荣迷,那个热中于统计星星的数目并将之锁进抽屉里的商人,那个从不出 门旅行的地理学家,你怎么能够领会孩子和作者眼中功名利禄的可笑呢?倘若你不是亲耳听 见作者谈论大人们时的语气例如,他谈到大人们热爱数目字,如果你对他们说起一座砖 房的颜色、窗台上的花、屋顶上的鸽子,他们就无动于衷,如果你说这座房子值十万法郎, 他们就会叫起来:〃多么漂亮的房子啊!〃他还告诉孩子们,大人们就是这样的,孩子们对 他们应该宽宏大量你不亲自读这些,怎么能够体会那讽刺中的无奈,无奈中的悲凉呢?    
    我还可以从书中摘录一些精辟的句子,例如:〃正因为你在你的玫瑰身上花费了时间,这才 使她变得如此名贵。〃〃使沙漠变得这样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隐藏着一眼井。〃可是, 这样的句子摘不胜摘,而要使它们真正属于你,你就必须自己去摘取。且把这本小书当做一 朵玫瑰,在她身上花费你的时间,且把它当做一片沙漠,在它里面寻找你的井吧。我相信, 只要你把它翻开来,读下去,它一定会对你也变得名贵而美丽。    
    圣埃克苏佩里一生有两大爱好:飞行和写作。他在写作中品味人间的孤独,在飞行中享受四 千米高空的孤独。《小王子》是他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出版一年后,他在一次驾机执行 任务时一去不复返了。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在地球上再也没有发现他的那架飞机的残骸 。我常常觉得,他一定是到小王子所住的那个小小的星球上去了,他其实就是小王子。    
    有一年夏天,我在巴黎参观先贤祠。先贤祠的宽敞正厅里只有两座坟墓,分别埋葬着法兰西 精神之父伏尔泰和卢梭,惟一的例外是有一面巨柱上铭刻着圣埃克苏佩里的名字。站在那面 巨柱前,我为法国人对这个大孩子的异乎寻常的尊敬而感到意外和欣慰。当时我心想,圣埃 克苏佩里诞生在法国并非偶然,一个懂得《小王子》作者之伟大的民族有多么可爱。我还想 ,应该把《小王子》译成各种文字,印行几十亿册,让世界上每个孩子和每个尚可挽救的大 人都读一读,这样世界一定会变得可爱一些,会比较适合于不同年龄的小王子们居住。    
    20008    
    


第五篇 散文(1999~2001)第129节:纪念所掩盖的

    在尼采逝世一百周年的日子来临之际,世界各地的哲学教授们都在筹备纪念活 动。对于这个在哲学领域发生了巨大影响的人物,哲学界当然有纪念他的充足理由。我的担 心是,如果被纪念的真正是一位精神上的伟人,那么,任何外在的纪念方式都可能与他无关 ,而成了活着的人的一种职业性质的或者新闻性质的热闹。    
    我自己做过一点尼采研究,知道即使从学理上看,尼采的哲学贡献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打一 个比方,西方哲学好像一个长途跋涉的寻宝者,两千年来苦苦寻找着一件据认为性命攸关的 宝物世界的某种终极真理,康德把这个人唤醒了,喝令他停下来,以令人信服的逻辑向 他指出,他所要寻找的宝物藏在一间凭人类的能力绝对进入不了的密室里。于是,迷途者一 身冷汗,颓然坐在路旁,失去了继续行走的目标和力量。这时候尼采来了,向迷途者揭示了 一个更可怕的事实:那件宝物根本就不存在,连那间藏宝物的密室也是康德杜撰出来的。但 是,他接着提醒这个绝望的迷途者:世上本无所谓宝物,你的使命就是为事物的价值立法, 创造出能够神化人类生存的宝物。说完这话,他越过迷途者,向道路尽头的荒野走去。迷途 者望着渐渐隐入荒野的这位先知的背影,若有所悟,站起来跟随而行,踏上了寻找另一种宝 物的征途。    
    在上述比方中,我大致概括了尼采在破和立两个方面的贡献,即一方面最终摧毁了始自柏拉 图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另一方面开辟了立足于价值重估对世界进行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