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长尾理论-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件交换网络的兴起并不是文化地壳的唯一变迁。2001年,苹果公司推出了它的第一款iPod。这种白色的MP3播放器看起来相当简单,长10厘米左右,宽6厘米多,厚不足2。5厘米。iPod绝对不是市场上的第一种MP3播放器,但得益于它的简练外观、精巧设计和苹果公司的高效营销战略,它成了第一种人手必备的便携数字音乐设备。很快,随着人们抛弃了他们的随身听和CD机,iPod的白色耳机变成了一道无处不在的风景。
  iPod最让人震撼的特征就是它那60G之大的存储容量。凭借这个,用户们可以把一整个儿音乐库带在身边,存储上万首歌,完全不亚于一个小唱片店。在接下来的几年中,iPod逐渐变成了数百万人的个人电台,无论他们是在大街上、工作中还是公交车辆上,iPod都不离左右。
  但要想用付费歌曲将一部iPod填满,不花上几千美元是办不到的。相比有偿供应,实现免费服务是一个难比登天的任务。最终,用室内点唱机免费下载数字音乐的例子又重现在了iPod身上。偷窃、刻录然后交换CD的事情也开始大行其道——恰似苹果公司那则著名的广告所鼓励的那样。对等交换网络迅速走红,很快就被蜂拥而至的数百万用户的音乐库填得满满当当。结果很简单:盗版当然有很多,但歌迷们也得到了无穷无尽的选择空间——曲库比任何唱片店都要大上几百倍,而且用任何一台笔记本电脑都可轻松下载。
  不用说,这些革命性的获取音乐的新方式也为发掘音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渠道。朋友之间的CD刻录和交流就是最强大的那种“病毒式营销”(传言从一个人流传到另一个人),精选曲目列表的共享也把口头传播效应扩大到了整个行业。甚至还有一些专门提供好歌推荐服务的商家,比如Pandora和数以百计的网上广播电台。这些企业不光向歌迷们推荐最酷的地下音乐家,还试图以越来越高的精确程度评测和满足歌迷的个人品味。
  如果我们有400个分别针对不同小流派的《40大金曲》会怎么样?如果有4万个呢?40万个呢?诚然如此,大热门这个概念会突然让位于小热门。单个大明星会被无数小明星团团包围,少数几个大众偶像会变成无数的小偶像。“热门”群体将会大大膨胀,每一个热门都拥有数量虽少但却更加执著的拥趸。
  这并不是白日梦。这就是当今音乐世界的萌芽状态。一个像Rhapsody这样的好服务商至少能列出400个流派和亚流派(把一个流派分割成极度特殊的新类别,比如“电子音乐/舞曲》打击乐》剪刀浆糊乐①”),每一个都有它自己的10佳榜。这会创造出4 000个小热门,对钟情于本流派的歌迷们来说,这些小热门的意义远大于凯西·卡塞姆的那个全国金曲榜。可想而知,商家们完全可以根据每一个顾客的听歌方式和个人品位创造出无穷多个10佳榜,无论他们的方式和风格有多么的独一无二。
  ① 剪刀浆糊(cut & paste)乐的概念相当于具象音乐(Musique Concrete),是指借助电子手段对采录到的自然声效进行剪切、变速、叠加、倒放等处理后创作出的音乐。——译者注
  广播业的忧虑
  音乐业的麻烦并非仅限于CD销售。摇滚广播台,也就是唱片公司长久以来最得意的销售工具,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1993年的时候,美国人每周平均将23小时零15分钟的时间花在听广播上。到2004年春季,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了19小时零45分钟。听众人数已经下滑到了27年来的最低点,而摇滚音乐节目的境况似乎最为糟糕。在2005年,平均每星期都有一家摇滚广播电台破产。一般来说,这些电台会转向谈话节目或拉丁模式,因为这些东西比听完一首算一首的摇滚和流行音乐更“缠人”(能让听众们听得久一点)。《美国40大金曲》再也难现昔日辉煌,凯西·卡塞姆现在正舒舒服服地享受退休后的生活。
  这种变化的首要原因是什么?专家们对此莫衷一是,但主要观点集中在以下几点:
  ?iPod现象的出现:有了最好的个人电台,谁还需要FM?
  ?手机:80年代的时候,交通堵塞曾经是收音机的救世主。现在我们仍然会堵车,但我们消磨时间的方式变成了手机聊天。
  ?1996年的电信法案:这项立法让美国又多了上千个调频电台,加剧了竞争,弄得原有的电台苦不堪言。该法案也放松了每一个市场的所有权限制,于是Clear Channel传媒公司出手了……
  ?Clear Channel:这个常被斥为广播界“悲哀”的传媒巨头既是广播业陷入残酷经济境况的一个征兆,也是一个始作俑者。当90年代后期的电信法案冲击了地方电台的生意时,Clear Channel抓住机会风卷残云般地收购了大批境况不佳的电台。现在它拥有超过1 200个电台——也就是全美1/10的电台。它的目标是凭借集中化的节目制作和电脑化的地方台节目大幅地降低广播成本。结果可想而知——乏味的均一化趋势。
  ?联邦通信委员会的严查重罚:听听广播里在说些什么一直是联邦通信委员会的任务之一,但它的监查力度从未像过去5年中那样大。爱此打击最大的是霍华德·斯特恩(Howard Stern),一个品位有点低俗的广播名人。在遭受了史无前例的重罚之后,斯特恩最终对陆地广播失去了信心。他于2005年末转投到了天狼星卫星广播电台(Sirius Radio),并在2006年1月对一批注册听众进行了首次播音(多数内容未经审查)。今天的广播者们比从前更加谨慎,因为他们的话和节目可能让他们血本无归,甚至丢掉饭碗。结果同样糟糕:进一步的均一化。
  随着摇滚电台的垮台,“40大金曲”时代也行将末路。音乐本身并没有失宠——正相反,音乐家和歌迷们的生活从未像现在这般美好。但新音乐的终极探索工具变成了互联网,失宠的是宣传和销售音乐的传统模式。大唱片公司和零售流通系统是躲在电台的热门制造机背后成长到巨人规模的,它们的商业模式依赖的是白金级的超大热门——而现在,这样的大热门已经变得少之又少。我们正在目睹一个时代的终结。
  每一个带着iPod白色耳机的人都在收听他们自己的免费电台。文化已经变了,过去的人习惯于随波逐流地涌向畅销榜首,现在的人却喜欢发现自己的风格,在主流广播领地之外寻找新的世界:或者尝试一下那些无名之作,或者重拾旧日的经典。
  说到这种“精英对业余”的格局,最早领悟它的媒体大亨之一就是新闻集团的董事长鲁珀特·默多克。他在2005年的一次演讲中说了这样一句话:“年轻人不会等待某个神圣的数据来告诉他们什么东西是重要的,他们想控制他们的媒体而不是被媒体控制。”
  实际上,发生在音乐界的事同样发生在大众媒体和娱乐业的其他领域中。以下是2005年的一组数据:
  ?好莱坞票房收入下跌了7%,起始于2001年的下滑趋势仍在延续,而且有加速的迹象。
  ?曾在1987年达到巅峰的报纸读者数量下降了3%(历史最大的单年跌幅),目前处在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
  ?30多年前开始正式统计的报刊亭销量现在已经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电视网收视率仍然在有线频道的竞争下节节下滑;1985年以来,网络电视的市场份额已经从75%下降到了50%以下。
  饮水机效应正在失去威力。今天,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犯罪现场调查》(CSI)也仅有15%的家庭收看而已。若放在70年代,这样的数字连前10名都别想进入。事实上,在历史上所有高收视率的电视节目中,只有一部不是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早期的节目——唯一的那个“新秀”是1994年冬奥会,也是十几年之前的事了。总体来看,数百家纯有线频道的总观众人数已经超过了电视网,但没有哪一家能独领风骚。
  就连那些传统的“必看”节目也不再像从前那样风光。2005年棒球世界大赛(World Series)的收视率创下了历史新低,比上一年剧跌30%之多。2005赛季NBA季后赛的收视率也几乎到了历史最低点,比上一年下滑近25%。在2006年,格莱美颁奖典礼的收视率下跌10%;2006冬奥会的收视率降到了20年来的最低点,比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低37%;奥斯卡颁奖典礼也遭遇了1987年以来前所未见的冷遇。
  正如《洛杉矶时报》评论家帕特里克·戈尔茨坦(Patrick Goldstein)所说:“现在,我们成了一个由细分市场组成的国家。我们仍然有大片有黄金电视节目和畅销CD,但是能把握住公共流行文化精神的东西却寥寥无几。大众的兴趣在别的地方,所有人都在收看有线节目或阅读博客,欣赏着这些专门面向特定群体的东西。”
  TiVo和其他数字影像设备的诞生加速了饮水机效应的瓦解,因为就连时间因素也被它们消灭了。今天,即使人们看到了同样的节目,他们也未必是在同一个晚上或同一个时间看的。如果我们没有在第一时间看到昨晚的节目,谁愿意在一大早听其他人重述剧情,毁掉亲自欣赏节目的惊喜呢?
  大热门经济就是大热门文化
  尽管大热门时代也许已经是强弩之末,但它对大众观念的影响却仍然挥之不去。当今的媒体和娱乐业仍然是围绕着寻找、投资和创造大热门的模式运转的。
  娱乐产品的制作、宣传和销售向来成本不菲,无论是电影、电视节目还是音乐专辑。比如,现在的一部好莱坞电影的平均制作成本大约是6 000万美元,营销成本也不会低于这个数。但是,预测什么样的电影能拨动观众的心弦仍然像往常一样难,正因为这样,那些靠得住的大牌演员和导演们才会索要那么高的报酬——他们给一件不可预见的事带来了一点点可预见性。但即使是明星也会遭遇滑铁卢,所以电影公司、唱片公司和网络公司都会采取分散化方法来降低他们的风险。
  就像风险资本家一样,他们把赌注押在许多项目上,每一个项目的投资都足够多,这样才能给它们一个力争成名的机会。根据他们的想法,在最好的情况下,大多数项目都能实现收支平衡,一败涂地的项目应该没几个。这就意味着,有幸变成大热门的那几个项目必须能弥补其他项目带来的损失。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公司确实急需大热门而不仅仅是有利润的产品——我们所说的大热门是指那些惊天动地的超大热门。高昂的制作成本和结果的不确定性给商家们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他们不光要赢,还要赢得漂亮。其他产品呢?很简单,它们都是失败者。就算它们已经大获好评,甚至已经被几百人听过或看过,也算不了什么。只要这些产品没能把花出去的钱成倍成倍地捞回来,它们就没有完成任务,因为它们本应是投资组合中的其他所有项目的顶梁柱。
  制造一个大热门和制作一部电影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要想吸引上千万人掏钱观看你的电影,有些事情你必须做,有些事情你又不能做。你只能倾囊聘请你能请到的最大牌的明星为你助阵,万万不可太过“精打细算”。你只能设计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万万不可让你的大明星死掉。如果这是一部动作电影,那么特技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