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挣脱生活的框框-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下来的半小时,朋友虚心聆听经理给他的建议。他非常庆幸自己没有假设某个被裁掉的原因,躲起来怨天尤人,也很高兴因为不耻下问,明白了自己的缺点在哪里。    
    不仅如此,经理很高兴能看到他如此上进的一面,几天后经理亲自打电话介绍他另一个公司,比原来的工作还好。    
    我们常常忘了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资源就是合作关系——生活的框框告诉我们要保护自己,多做可能多错,热心多会受伤,于是我们宁可自扫门前雪、被动一些,甚至对别人漠不关心。    
    一个人可以聪明绝顶、能力过人,但若不懂得积极热心来培养和谐的合作关系,不论能力有多大都得付出事倍功半的努力。    
    不积极热心的人在团体中只会做好被吩咐的工作,愿意付出的人就算能力有限,却能带动团体,集合众人的力量,使工作加倍顺利进行。    
    如果朋友在被裁掉后就躲起来怨天尤人,便不可能通过经理的帮助看到自己的缺点。    
    好在他学会了合作的第一要件: 主动关心别人的需求。    
    当别人感到被关心时也会付出相对的善意,分享自己的资源。    
    正如朋友的经理愿意介绍朋友到另一个更好的公司,这也是合作最大的益处之一。    
    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能助你事半功倍。


第二部分放弃自己——坚持那条引你走向快乐的路

    有时候,    
    人们会因为你在做的事而嘲笑你。    
    别管他们。    
    如果那是你喜欢做的事,就去做……    
    只要你所做的事令你真心喜爱,    
    人生,就是件美事。    
    约翰·霍纳(John R。 Horner)博士在读小学二年级时成绩很差。当时的人对“阅读障碍”这个名词还没有什么概念,老师们都当他是故意偷懒或智力有问题。    
    霍纳从小就对科学(特别是古生物学)很感兴趣,即使在学校里他每门科目的成绩都奇差无比,但只要一有长假,他就会到图书馆里研读科学类的丛书。    
    念中学时,他科学方面的博学开始崭露头角。每年的全校科学展,都由他独拔头筹。但在课业上,他却连“科学”这门课都考不及格。因为他的“阅读障碍”,让他对文字的记忆能力几乎等于零。    
    终于,他最难过的事发生了。脱离国家义务教育保护而进入大学的他,没三两天就被学校开除了。但他不肯放弃,不断回学校修别的课,这科不及格就换另一科,直到全校所有大学部和研究所的课他都修完了,当然也都没有及格。花了7年,他什么学位也没拿到。    
    穷途末路之际,他写信给所有古生物博物馆求职,终于在普林斯顿的某个博物馆找到工作,并同时担任普林斯顿大学古生物部门的恐龙化石管理员。    
    借着在普林斯顿大学服务的机会,他继续努力求知,后来甚至被聘请到蒙大拿州立大学任教。    
    他始终无法顺利完成学位。但此前他花了7年时间修课最终还是把他踢出去的大学,后来却决定颁给他荣誉博士的头衔,而且颁发的人,正是当年亲自将他踢出校门的教授。    
    霍纳博士后来还经由著名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邀请,担任《侏罗纪公园》电影的顾问。借着他长年累积的古生物学知识与经验,让电影中的恐龙拍得更为生动逼真。    
    他曾说: “我知道我和别人不太一样——我的思考方式与一般人不同,但因此我也能提出不同的问题,看到别人无法看到的角度。”    
    这样自信与乐观的态度,让他将有些人会视为缺点的特质,转化成为优点。    
    这样的例子,该让我们为周围无限的机会感到惊奇。    
    “好与坏”不在于事情的本身,而在于人如何定义它: 一个人以为是绝望的谷底,很可能是另一个人希望的崛起。    
    谁会继续攀向那看似遥不可及的顶峰?    
    谁会告诉自己不管怎么做,这一切都是枉然?    
    谁会决定只要试过,就能快快乐乐地面对生命?    
    谁会在众人的关心中依旧决定要当个输家,躲在被人怜悯、始终被遗忘的角落里?    
    ——这些都取决于处在绝望与希望的当口,我们愿意倾听从哪边而来的声音。    
    曾认识一位朋友,终日抱怨不停。他其实极有才华,人很聪明,观察能力也很强。但他总是不断地埋怨自己运气不好,朋友如何存心陷害他。    
    仔细听他描述过去的生活时,便发现他的工作经验很贫乏,即使曾有一两次因为非常努力而成为公司的招牌员工,却又会忽然辞职,而且离职的理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事实上,他是个很怕受伤害的人。    
    他认为每个人都瞧不起他、对他很坏。他将他大部分的聪明才智拿来假想别人会如何伤害他,再花很多精力向别人和自己证明这个假想。    
    他何尝不希望别人能尊重他、喜欢他?但他已经坚信自己付不起任何失望的代价,所以他不愿意冒任何的风险。因此在工作上他宁愿原地踏步,也不敢继续向前,因为面对希望与无穷的机会时,他所看到的只是随之而来所需付出的冒险与代价。    
    他不认为自己有勇气和能力去应付,他情愿忍受封闭自己的痛苦——因为他熟悉这痛苦。    
    很多时候人们选择停留在某处,并非因为那是他们所能有的最佳表现,而是因为那是他们觉得最不费力又安全的所在。    
    更多人选择随便试试,碰到困难就不再前进: 他们将很多遗憾归咎于不可抗力——他们可能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有什么严重缺陷,长得不够好看,钱赚得不够多,父母不够成功,老师太严格,亲朋好友没有一个帮得上忙等等。    
    问题是,几乎在每一种最恶劣的情况中,我们都听到过有人运用他们绝不屈服的精神,写下奇迹的篇章——这不禁让人思考,人所谓的极限究竟在哪里?    
    我不敢说“每个人应该都有能力克服自己的困难”,因为我没有资格为比我历经更多考验的人说这样的大话,但我确实深信人们有追求幸福的能力。    
    那能力,在每个人的思想里。    
    “有时候,人们会因为你在做的事而嘲笑你。别管他们。如果那是你喜欢做的事,就去做……”霍纳博士这段话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只要你所做的事令你衷心喜爱,人生,就是件美事。”    
    幸福的感觉,来自于知道自己全心全意在追求想要的目标与理想——知道你所做的事是你衷心喜爱的,确实是件美事。


第二部分盲从人言——莫让他人操控你的决定

    当“人言可畏”的势力,    
    不再操控个体的决定,    
    我们将会看见绝大多数人的内心,    
    都蕴藏着无限潜力,    
    靠着不断的努力与坚定自信,    
    都会成为丰满且令人赞叹的圆。    
    她在30多岁的时候决定去美国念硕士,亲朋好友立刻劝她,女人的本分是准备结婚、相夫教子,切莫让高学历成为将来追求幸福的阻碍。    
    她考虑再三,决定放弃追求理想。    
    同时间,另一位小她几岁的朋友也决定要去美国念书,同样遭到亲朋好友反对的她却只是笑笑:“该我的,就是我的。或许我可以因为这样做而找到志同道合的对象。最起码,这几年我学了我想学的东西,将来回头看也了无遗憾。”    
    两年后,这位朋友在异乡真的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对象,两人幸福地回台湾结婚,再回美国一起念书。    
    当年决定留在台湾的她,心里满是失落。白白用 掉等待的两年。她忽然觉得如果自己曾大胆地去尝试一下该多好。    
    在我们身旁常常充斥着许多善意的忠告,这些忠告都是很好的提醒,却不代表完全正确或适合自己。我们如果不为自己谨慎抉择,就很有可能会走上被人摆布的命运。    
    另一位朋友在前阵子失业潮引起台湾阵阵恐慌时,不顾亲朋好友的劝告辞去了他已经讨厌多年的职位。这个决定引起身旁的人极大的反应,联合指责他不懂得为未来着想。在那一职难求的时期有个烂饭碗总比没有好,他们推荐他去做一些在他眼里看来更糟的工作。    
    “这是我的人生,我想要怎么做,你们凭什么管我?”他说。    
    “我们是关心你,给你一些建议。”家人和朋友都这么回答。    
    “既然是建议,就是谨供参考而已,为什么我不照着做,你们又这么生气?”    
    家人和朋友支支吾吾:“可……可是你这么做不对。”    
    “怎么不对?”他问,“我这么做犯法吗?”    
    “你这么做,不聪明。”他们答。    
    “如果我没多久又找到一份工作,而且比此前的更好,你们还会说我不聪明吗?”    
    “这样做很冒险。”    
    “既然是冒险,最主要的是机会问题,和我聪不聪明有什么关系?”他又问。    
    “如果你聪明,就不会冒险。”    
    “假如我新的工作比以前还好,薪水比以前还高呢?”    
    “那就证明你真的既聪明又厉害,但那不太可能发生。”他们说。    
    “不管可不可能发生,守着我不喜欢的工作只是为了表示我聪明,和选择跳槽到我更喜欢的工作来证明我既聪明又厉害,我宁可选择后者。”    
    他的家人和朋友被他驳斥到无话可说。    
    一个月后,他完成心愿,到更好的新公司上班。    
    另一个朋友,在年近30岁时,决定带着妻子和孩子去美国念书。    
    一位热心的朋友立刻打电话给他妻子:“怎么不劝劝你老公,叫他不要想太多啦!给他介绍一个工作,朝九晚五,生活稳定,机会难得哦!”    
    “这是他的理想,我没有意见。念书也不是坏事……”    
    “念书?念什么书?没人这样啦!还是快点去找个‘正常’的工作,让生活稳定下来吧!”朋友苦口婆心地劝道。    
    “想工作一辈子有的是时间,还怕做不够吗?趁着年轻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为什么不行?”她反问。    
    朋友并不是惟一想阻止他们的人,更多的人以看笑话的心情预言他们就算“学成归来”,也会因为主修的专业太冷门而难找工作。    
    人生中很多事不是单纯的是非题,也不是已经有的看法与做法才最正确。    
    我们身边随时会有人跳入我们的生活中“建议”我们该怎么做才符合传统,才能与其他人一样“正常无误”。    
    和人们争辩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是很累的事,多一点儿人情味的地方就会多一点儿人情压力。    
    既然无法阻止别人以挑剔的眼光去评断自己的决定,至少得小心别让随意的忠告左右命运——太在意别人口中那些所谓“正确”的框框,就会忘了框框外,无限的机会正有待拾取。    
    要相信自己体内蕴藏着无限潜力,也要相信靠着不断的努力与坚定自信,我们都能够成为丰满且令人赞叹的圆——不必依附别人的价值过活,都能独立、快乐地度过一生。


第二部分事必躬亲——累死人的坏习惯

    他以为自己只是有个遛狗不肯松绳的习惯,    
    没想到久了不但狗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