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收获-2007年2期-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扇房门都敞着,就有光线进来,门厅变得亮堂了。南昌绕过方桌,将陈卓然带到父亲面前,作了介绍,陈卓然称了声“叔叔”。这一声“叔叔”表示出一点同宗同族的意思,因他们这样的出身,就像是一个大家庭,都是叔叔伯伯阿姨。父亲点点头,问,外面的形势如何?说来听听。父亲的神情很轻松,脸色甚至是开朗的。南昌极少看见父亲愉快的表情,此时他并没有受到感染而快乐起来,反感到不安。在父亲新的表情后面,似乎有一种原先守持着的什么在松弛和颓圮下来。陈卓然没有回答“叔叔”的问题,而是礼貌地问候“叔叔”的身体,这多少有一些掌控谈话局面的企图,但父亲的注意力却又回到方桌上的热闹。孩子们都到齐了,因为父亲在场,格外兴奋着。父亲说,轮到小四了。于是,小四红着脸开始说了。在他们俩来到之前进行的游戏,又继续下去了。 
  小四说的故事是关于警察和小偷。说的是有一日,警察抓了三个小偷,让他们一列站开对着训话。警察对第一个小偷说:你为什么偷东西?第二个小偷回答:我没有偷东西;警察对第二个小偷说:我没有同你说话;第三个小偷回答:我没有说话,这是什么道理?小四侧过头问大家,大家都纳闷着,小四回答:警察是个斜眼!父亲爆发出一阵大笑,等别人回过神,笑起来时,父亲已经笑得眼睛都湿了。上午的时间就在说笑话和包饺子中间过去。陈卓然和南昌一起吃了饺子,方才离去。此时,父亲早已进了书房,关上房门,门厅里的光线就暗了一成。走出公寓大楼,骑上车,午后的太阳将街面照得明晃晃的。两人都沉默着,南昌有几次去看陈卓然的脸色,陈卓然的表情显得很凝重。就这样一言不发骑到学校,陈卓然下得车来,看着南昌,停了一会儿,小声但是清晰地说出几个字:你父亲是叛徒! 
   
  4 父亲 
  元旦过后不久,南昌就随另一所高校附中的同学,第二次出发往北京去,期望再一次受到毛主席的检阅。鬼使神差似的,他们的火车,在上海站即将出发的时候,忽然从他们所乘坐的车厢起,往后数三节一并摘下,挂上了另一次列车,往沪杭线上,经浙赣线,一径向京广线去,开往长沙。这样,他们的遗憾就也一定程度地得到了弥补,那就是去到毛主席的家乡韶山,一个山明水秀的乡村。虽是料峭的冬季,水田干着,农事萧条,但层层褪去的山的黛色,修葺仔细的农田,屋舍的线条是简洁的,屋顶的坡面与墙面宽阔平整,有一种单纯素朴的古风。因为壅塞了前来膜拜的青年学生,这批走了,那批来,难免显得逼仄,可是在敞开的空间里,人总是变得很小,再是多,也是类似蚁群一样,小小的嘈杂和忙乱,一阵子就过去了。南昌的心略微平静下来,想起学校那边的事,甚至有隔世之感。这一回他与外校的战友出来,而没有同本校的,其实是有意躲避陈卓然。 
  这些日子,他与陈卓然的关系,处在一个无法控制的急剧变化中。当陈卓然对南昌说出对父亲的判断,有那么几日,他们格外亲密,每天晚上都在操场上进行长谈。他们谈到《牛虻》中蒙泰尼里神父与亚瑟的父子关系,其中信仰和亲情谁战胜谁;而后又谈到雨果的《几三年》,革命者提出革命的终极目标是服从于人性;接着谈到的是梅里美的小说《马铁奥·法尔科内》,父亲亲手杀死自己心爱的小儿子,因为他为一块金表出卖了一个强盗,做出叛变的行为,信仰又一次压倒亲情,这一回的信仰却摒除了政治理想纯粹为人格品质,再和人性的高尚相遇……他们没有提南昌的父亲,可这些文学名著的援引无疑都是围绕那一个题目。从他们谈论问题的方式,也可证明他们是受西方浪漫主义传统影响的思想者,所以,他们的思想不是顶严格,可是有情感,可以见得,他们本质上多半是温情主义者。他们特别合适这样的讨论,一方面,是从某一个事实——完全可能是虚拟的——从事实出发,就不至于完全是空谈;另一方面,这一个事实因是虚拟的就不必由他们负责,也不要求他们立即采取行动,可以保持清谈的超脱精神。那几日,他们两人对谈话着了迷,天刚向晚就来到操场,有一次还走出校门,走到邻近的一座园林。 
  其时园林已闭门,可他们自有办法,翻过一截矮墙,矮墙内是园林延接出来的公厕。这样,他们就成了园林里惟有的两个人。冬日的疏阔,改变了这地处江南的清代名士私家院子吟赏玩味的面貌。套景、叠景、借景、附景,形成的繁复结构,在暗中显得平面,变幻出简约的格调。砖地,粉墙,石头桌凳,还有太湖石的嶙峋的楞和面,本来是琐碎的,但因反射着月光和霜色,有一些凛冽的气象。这样,它就很合格做现代人思想交辩的舞台了。 
  这一晚,他们直接谈到了“叛徒”这两个字,当然不止是梅里美小说里那个出卖强盗的小男孩幼稚的变节,而是发生在历史性的重大情节中,比如延安的王实昧——说到此,南昌忽有一个停顿,他几乎怀着一股警觉地看陈卓然一眼。陈卓然没有看他,兀自将王实昧这个特例说下去。关于“王实昧”这个人和事件,其时属党内高级机密,只是在他们的阶层可以获取一定的谈资,但总是有限,所以,他们并没有在此事件上停留多久。陈卓然开始说起《路易·波拿巴雾月十八日》中的一节,尚加尔涅向第一师团发布惩戒叛徒的命令,可是在国民议会的压力之下,尚加尔涅又否认了。南昌没有松弛他的警戒,他变得沉默了。陈卓然则被自己的讲述陶醉,他一个转身,军大衣的下摆旋出一个扇面,他面对着南昌,倒退着,大声背诵道:“但是这位将军弄错了,因为他居然想把他从波拿巴那里暂时领用的权力交付给国民议会去反对同一个波拿巴……”陈卓然的脸色在这夜的薄亮里显得很清澈,五官有一种线描的效果,眉可及鬓,星眸皓齿,身材颀长,玉树临风。他是一个漂亮的男人,南昌不由自惭形秽。他们两人的情绪发生了差异。关于尚加尔涅的撤职事件,很快就离开“叛徒”这一个主题,进入到资产阶级革命的软弱性,陈卓然再将此引申到无产阶级担负起世界革命重任的理论领域。在这过程中,他一直保持着后退的步子,好像背后长眼,自动就沿了窄细弯曲的甬道下去,没有一次失足。南昌看见他们投在地砖上的影子,自己的影子也是渺小的。他的心情更加沉郁,直到离开园林回去学校,也没有改善。后来,陈卓然也默了下来,最后的几步路两人没有说一句话。 
  就在下一天,大家聚在一起,讨论毛主席会不会继续接见检阅红卫兵。多数人说一定,红卫兵永远是革命的动力。陈卓然则有不同看法,他从上一次,即第八次毛主席接见的情形分析,文化革命已经趋向遍地烽火。因那一次接见,不仅有红卫兵的队伍,而且有工人、农民、包括北京市民的队伍,陈卓然以毛主席所乘坐的吉普车的检阅路线来证明这一论点。就在这时,南昌突然打断陈卓然的话,背诵了一段毛主席的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他说,毛主席自戴上红卫兵的袖章起,就决定了谁是这场革命的主体。他又提出一九六六年五月二十五日高校里的第一张大字报,接着,六月十三日,《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的通知》,这些都证明青年、学生、红卫兵,是革命依靠的力量。南昌被自己的言辞激励了,他变得很雄辩,话锋一转,指向了法国大革命。他说,法国大革命是一场由资产阶级发动的革命,和中国革命的本质决然不同,他们的经验完全不足以应用于今天的形势。这话很明显是针对陈卓然,人们以为陈卓然一定会起来,并且只需三言两语便可驳倒南昌。可是,陈卓然并没有,他专注地听南昌演说,听他终于说完,举起手,击了,几下掌。过了一天,南昌就随外校的战友出发了。 
  南昌他们阴差阳错地来到长沙,经湘潭、衡阳,进广西,再向上过成都,在重庆乘船,走三峡到武汉,再继续顺长江到江西九江,又来到南昌,这个与自己同名的城市。像他们这样的父母,常常用他们的所经过的地名作孩子的名字,以此可见出他们流动性极强的生活,要是将他们这个阶层里的孩子的名字汇集起来,几乎看得见一幅中共政权蔓延全中国的路线图。南昌满意自己的名字,认为是与“南昌起义”联系一起。真来到此,只觉得这城市十分萧条,街巷两边的民居院落,透露出的生活气息,甚至是贫瘠的。此时,他们外出已近两月,他们早已经知道,毛主席并没有如传说那样再次接见红卫兵,前一年十一月下旬的那一次接见,将成为历史上最后的一次了。搭错车的遗憾一扫而净,他们挺高兴的,但在南昌,难免要想起临行前与陈卓然的争辩,就又沮丧起来。事情似乎总归是,陈卓然对。在这人和事都陌生的地方,想起陈卓然,有一种古怪的激动,他在哪里呢? 
  无论他们来到哪里,都可聆听到北京的声音。在最背静的小城镇的街头,都看得见新鲜墨汁写就的最新消息:《关于中学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意见》,停止大串联的通知,等等。红卫兵也在行动,大字报,批斗会,派系斗争,一样不缺。当他们来到武汉的时候,方才发生过一场大规模武斗,停火之后的街市,呈现出特别肃穆的静寂。可即便如此,也没有消除这些地方的偏僻之感,这种偏僻不仅在地理上,还是在时间的概念上。火车站和饭馆里的乞讨的人;大街上,堂而皇之穿行的骡马;朝天门码头上扛包的苦力,喊着川江号子——这就好像在一个遥远的陈旧的时代里。他们想回家了。 
  待到离开南昌,南昌才意识对这城市有一种隐匿的熟悉,那是来自于他们的口音。他父亲的普通话里,就带着类似的音腔呢!他只知道,父亲的籍贯是广东,他们也都跟了在表格上填“广东”,假期里,他们小孩子轮流去度假的江苏涟水,其实也并不是老家,只是父亲母亲曾经在那里寄养过一个姐姐的老乡家,父亲真正的出生地,却是南昌。父亲家是南昌城里一家有钱的大户,乡下有田产,城里有工厂和商铺,他自从参加革命再没回过南昌,表示了一个革命者和有产阶级家庭决裂的决心。也不知什么心理作祟,是忽然涌起的乡愁,还是要纪念家中某一个变故,父亲将他的头生子取名为了“南昌”。从这一点看,也可以辨别出他父亲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属性。当南昌回到家中.还未进门,糊了满墙的大字报就会告诉他这些。于是,这场革命将带给他极其具体的考验。父与子的冲突几乎是每一场革命必然发生的情节,它表面上是背叛,实质上却是一种承继。这两个绝然相反的情形同时发生在这个关系里,注定了它的悲剧性,几乎成为革命的命运之一。 
  南昌回到上海,已是春节以后,住学校的战友告诉说,他姐姐来找过他,问他几时回来。南昌以为是要他回家过年的事,心想年都过去了,便不当紧。不料当日下午大姐又来了,而且神情严峻,让他回家,问有什么事却并不说。这个大姐比他年长五岁.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