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温州评判-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天,中国要大变,北京要大变,“浙江村”也肯定要大变。市场会更美,产品会更美,“浙江村”里的温州人也会更美。    
    温州人在京的事业做不尽。温州人在京的故事说不完。


第五章 九州温州(上)上海滩的当代传奇(1)

    上海是个“海”——中国最大的商海。浩浩荡荡,无边无际。    
    也许是百年的一条水路,温州与上海结下了特别的情缘。改革开放,上海在媒体上首先公开宣传“温州模式”,令温州人感到特别亲切,也特别亲近。邓小平的南巡谈话,浦东大开发的号角,更是激荡着温州人创业的心。    
    逐鹿中国,必先抢滩上海。这座矗立在长江入海口的东方大都市,随着浦东新区的开发和开放,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在综合竞争力方面已接近亚洲最发达的城市,再过几年完全可能和东京、香港并列为亚洲三强城市。ABEC会议在上海的召开,2010年世博会的落户,更加扩大了上海在全世界的影响,增强了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全球500强企业,如今大多数已在上海设立了分支机构。跨国公司亚太总部设在上海的比例,将远居中国各城市之首。二十万温州人,也乘势而上,大踏步进军大上海,大手臂拥抱大上海。    
    一百六十万温州外出经商大军,八分之一把脚步留在了上海。    
    知名的温州十大民营集团,个个都在上海征地办厂。    
    善办实业的在温州人,在沪创办的成型企业超过5000家。    
    中国第一大都市的GDP,温州人创造的不下5个千分点。    
    上海人敞开胸怀,聚川为海。    
    温州人溯潮而上,激荡申江。    
    解读难懂的天书    
    温州人最早闯上海的,白手起家的,杨介生算上一个。    
    杨介生现为上海锦丽斯集团总裁。1980年夏天,杨介生带着300元钱,来到上海滩。     
    他当时的身份是苍南一个乡镇标牌厂的业务员。在此以前,他只是在电影、照片上领略过这座城市的风采。    
    杨介生曾这样回忆他“登陆”上海滩的第一夜——    
    在上海的第一个晚上,我是在闸北区一个地下室旅馆里度过的,这一个夏夜也许是我一生中睡得最不好的一宵。因为,从来没有一个城市像上海一样给我这么强烈的刺激:这不仅是因为林立的高楼和繁华的街市给我以巨大的想象力,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魅力和上海人特有的素质,更给我一种震憾。这一夜,我就暗暗下了决心:上海是一个广阔天地,在这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有人曾这样描写他在上海令人难忘的第一个夏天——    
    “在地下室旅馆昏暗的灯光下,他将300元钱制订了一个计划:每天房租1。40元,生活费1。50元,车费0。20元,大约能在上海生存两个半月。    
    “既然人生漂泊已经开始,那么寻求彼岸就已经注定。第二天早晨,杨介生开始了上海寻梦。钻出地下室旅馆,对着远处的摩天大楼,杨介生默默地念着他的人生格言:‘如果你认为能做,你就做得到,如果你认为你不能,你就做不到了。’    
    “每天早晨,他在听了电台的上海新闻后,就挤到街头的阅报栏,细细地读一遍当天的《解放日报》、《文汇报》。——‘要得到上海人的认同,你必须接近上海文化。’杨介生是这样认为的。    
    “接着,挤上沙丁鱼般的公交车厢,从最北的闸北到城南的龙华,从沪东工业区到沪西文化区,根据上海企业名录,一家家地跑。——‘我不能像一般温州购销员一样,进门发一圈香烟,然后乞求般地讨好上海人。我每到一个单位,先不说标牌印刷业务,只聊上海当天新闻,再说家乡温州趣事。这样,我不仅能接到加工订单,更重要的是交上上海朋友。’    
    “晚上,回到地下室,他又像当代课教师时一样,执笔伏案,把当天的经历和感想记下来,并拟出第二天的行程,然后找一个地方去看上海电视新闻。——‘对外地人来说,大上海,就像一本天书,很难读懂。而很少有人知道,亲近上海文化是解读这部天书的捷径。’杨介生说。    
    “‘苍天不负有心人’,一个半月以后,杨介生不仅为标牌印刷厂觅到了足够开工一年的订单,还交上了几十位上海朋友,他很快地结束了陌生处境中的漂泊生涯。因为已经有上海人邀他去家里做客。当时,对于素来把上海以外的人都称为‘乡下人’的上海人来说,杨介生是荣幸的。每次,他都会用上海话彬彬有礼地回答:‘谢谢侬’。”    
    24年前,1979年,他是一名代课教师,带着一群乡村孩子;24年后,他是上海交大等名牌大学的客座教授,门下有形形色色的企业精英、高校学子。    
    23年前,1980年,他刚20岁,仅带着300元钱只身去上海;24年后,他拥有10家公司的全部或大部分股份,经营资产逾两亿元。    
    杨介生曾获“上海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被评为温州改革开放20年的“十大风云人物”。    
    2003年9月,他又当选为上海浙江商会副会长。    
    杨介生是上海温州人创业的一个缩影。    
    无论是温州永嘉桥头镇纽扣商、苍南金乡镇标牌商和乐清柳市镇低压电器商,他们最大的凭藉是对市场的敏感和执着。    
    他们勇闯上海滩的一大标志,就是敢于和善于在上海这个闻名的商业大都市,移植温州模式,创办一个又一个市场。    
    最早在上海办市场的,或者说兴办市场雏形的,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乐清人在北京东路创办的低压电器街。短短的几百米路上,一连开办了100多家低压电器商店,人称上海的“温州街”,在当时曾是引起社会关注的一大新闻。    
    温州人在上海创办的大市场,从规模上讲应首推温州乐清籍老板蔡智平投资的上海市轻纺市场。该市场1994年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5年9月18日整体开业,是一个立足上海、面向全国、辐射海外的全国性轻纺商品专业市场。2001年10月,上海传出了“温州人4亿元买走上海半条街”的新闻,说的是在七浦路上新建的五大服饰市场中,由温州老板投资兴建的就占了两个,总投资额高达4亿元。    
    七浦路是上海非品牌服饰最集中的批发市场。2000年,上海市政府推出了七浦路马路批发市场改建工程,决定在七浦路上建造五个新的上档次的批发市场。    
    温州乐清籍企业家、上海华东机电集团总经理李振林,在上海做机电生意已有十多年,他看到七浦路的市场改建工程是个大好机会,就毅然与同乡合股投资1。7亿元,兴建其中的兴浦服饰批发市场。    
    温州虹桥的一个老板,也与人一起,投资一亿多元,兴建一万多平方米新七浦服饰批发市场,市场的规模同七浦差不多。除这个外,新建的七浦兴旺服饰市场,一期工程1000个摊位,就被温州人买走了500多个,大半个市场成了温州经营户的天下。    
    温州人在上海创办的各类市场多多。据有关人士估计,温州人在上海创办的大中小市场,至少有几十个之多,也有可能超过百个。有办在老市区的,有办在浦东新区的,也有办在近远郊区的。    
    上海国际汽车城商贸中心——温州青年企业家林益民、吴宝荣的大手笔。这个中心按照国家标准设计,高品位、高起点规划建设,于2001年10月在上海国际汽车城配套工业园区正式启动并投入前期运作。商贸中心占地1000多亩,项目总投资10亿多元,其中首期投资3。5亿元。    
    上海温州经济城——泰顺企业家邱宗桥的大杰作。这是上海首家超大型的鞋业材料产销基地,恐怕也是是全国最大的鞋业产销产地。    
    上海国际包装印刷城——平阳企业家钱成锡的大动作。该城位于普陀区桃浦镇,计划用地600亩,总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由中国包装印刷协会,上海市包装技术协会发起建设,为上海十五计划重点发展的一个高级物流中心。


第五章 九州温州(上)上海滩的当代传奇(2)

    神话的制造者    
    一位企业家的病逝屡屡登上主流媒体的头版头条,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特意制作了专题报道,王均瑶恐怕是中国少有的几个人之一。    
    除了“胆大包‘天’”第一人的美誉,上海的“地利”也成就了他为人关注的热度。    
    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是苍南县龙港人。他于1990年创办包机公司,承包从温州到长沙的航线,成了温州知名的青年企业家。经过几年的发展,不仅承包的航线越来越多 ,而且又涉足宾馆业、出租汽车和奶品加工等多个行业,创建了一个很有影响的均瑶集团。    
    进入新世纪后, “均瑶”迁址上海,这是集团发展极快的一年。集团的整个销售额,比上一年有大幅度上升。他的航空项目,已不再是包机,而是发展到货运,以及参股航空公司,参资机场建设,还办了两个网站。    
    2003年3月,王均瑶当选为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2003年9月26日,经在沪浙江企业家几百位代表推选,王均瑶当选为上海市浙江商会会长。    
    大举进军上海,特别是抢占浦东这个最热的宝地,是温州人就是抓住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的先机,在上海滩甩出的一个新动作,    
    最早闯入浦东的,是来自苍南龙港的方福升,时间是1992年。方福升从1980年开始就在上海做生意,是最早闯上海的弄潮儿。1992年春天,他学了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谈话,听到邓小平同志发出开发开放浦东的号召,就以企业家特有的敏感性,马上挥师浦东,成立了一个房地产开发经营公司,在高桥搞房地产开发。他一下就搞了三块地,共计30亩,或与人合作,或自己单独,建造市场和商品房。当他办好了一切手续,在第二年开始动工建设时,没想到碰上了国家宏观经济紧缩,加上浦东开发重心的一些变化,致使他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最后只成功了一处,其他两处都被套住了,损失惨重。然而不论方福升成败如何,那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是决不能忘记的。    
    瑞安企业家吴敏,是大手笔进军浦东的温州第一人。吴敏2002年40 多岁,为总部在瑞安的中国吴泰集团和浙江吴泰集团董事长。1993年6月,他开民办工业区之风气,在上海浦东南汇区周浦镇征地815亩,开发创办了上海繁荣工业区。这是温州人最早在上海办工业园区的,也是最早在浦东从事大规模开发的。    
    温州人抢占浦东宝地,速度之快惊人,规模之大惊人,范围之广也惊人。不过几年时间,在浦东新区和南汇区的各个地域,都有温州人办的实业,在陆家嘴有,在张江有,在金桥有,在高桥有,在康桥有,在周浦有。有建设工业园区的,有打造科研基地的,有创办贸易公司的,有开发房地产的,有兴办物流中心的,有兴教办学的。他们有从温州直接进军浦东的,有从外省转向浦东的,有从浦西再出浦东的。仅据南汇一个区的统计,温州人在那里办的企业就有382家,征地最多的一家已有1200亩,纳税最多的已成了当地有数的大户。    
    1999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