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白是“飞将军”李广的第25 代孙,属于西汉李陵、北周李贤、隋朝李穆一系
的后裔,而李白生前却只承认远祖李广,而否认与李陵等人的关系,不久前, 
台湾一位学者根据自己的分析,认为李白是李世民的曾侄孙。他从李白是李
广、李暠之后,其先人曾因罪遭贬谪的事实,推断认为,李白先人犯的罪可
能牵涉一场“宗室恩怨”——“玄武门之变”,他的曾祖父可能是李世民的
哥哥或弟弟中的一个。自然,这些推断,都只是一家之言,还有待于进一步
的考证。
在李白的家世问题上,对他父亲的情况,人们了解的更为影影绰绰。他
父亲李客究竟因何“逃归于蜀”或“潜还广汉”?如是国破家亡,出奔异域, 
那么早就应该返回原籍;假如是因是触犯刑律,流放远方,时隔百余年,也
用不着“潜还广汉”。总而言之,李白的祖先无论是因为国破家亡,还是触
了刑律,都不能构成“逃归于蜀”或“潜还广汉”的真正原因。这就使人猜
测,或许有什么更直接的原因,促使李白的父亲“逃归”、“潜还”,跑到
偏僻的大巴山中来,也正是这一原因,使李白对自己的家世闪烁其辞,以致
后人无法真正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身世。
近人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种种分析,有人从清人王琦编著的《李白年谱》
中提到的《杜诗补遗》与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相
对照,以及“通其邑”一语在《周易讼卦》中的原意等方面进行分析、推论, 
认为李白父亲李客的“逃归”、“潜还”很可能与“任侠”、“避仇”有关。
正因为这样,他只能“事了拂衣去,深藏身和名”。而他的亲友在提到家世
籍贯时,也就只有“为尊者讳”,“为亲者讳”,而不得不使用托辞和曲笔
了。
如果这种推断得以成立,那么,关于李白家世中一系列疑难问题,也可
以有些眉目了。李白在他的诗文中,对妻子、对儿女、对兄弟、对朋友都多
次提及,而且专门有诗寄赠他们,多次表现了他的深切情意,而唯独对他父
亲却讳莫如深,李白这位“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只能私下和朋友谈谈自
己的显赫家世,而不敢公开形诸文字,更不敢到朝廷上去登记。。都是与他
父亲的经历和处境有关的。他父亲李客或许是一位扶危济困或替人伸冤雪恨
的侠客,由于触犯了当权者,不得不避居穷乡僻壤,隐姓埋名,以终其一生。
而李白的诗文,以及他的所言所行,仿佛也闪烁着他父亲的这种气质。研究
者如果从这一点再进一步寻根究底,也许可以找到李白家世的谜底。
(萱草) 
李白出生在哪里? 
对中国古典文学稍有了解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知道李白的名字。可是,

这样一位大诗人,他出生于何地?古往今来,众说纷坛。有的说他是蜀中人, 
有的说他是山东人,有的却干脆说他是“胡人”。那么,李白究竟是哪里人
呢?
李白的同时代人,如李白的从叔、唐代有名的书法家李阳冰,李白的诗
友、李白诗文集《李翰林集》的编者和序言作者魏万,李白好友范伦的儿子
范传正等人,都认为李白是蜀人。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写道:“李白, 
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其父)神龙之始,逃归于蜀”。范传正在《唐
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也写道:“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
成纪人。。(其父)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 
读一读李白的诗文,也可以看到,这位大诗人自己也认为自己是蜀人。
例如,《渡荆门送别》诗中这样写道:“渡远荆门外,来从梦国游。山随平
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遥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是李白离开蜀中,乘船过三峡至荆州时写的一首诗。他把从三峡奔腾而下
的长江水,称作为“故乡水”。可见,李白是把长江上游的巴蜀看作是自己
的家乡。再如,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李白写道:“见乡人相如大夸云
梦之事,云有七泽,遂来观焉。”他把司马相如称为自己的同乡,司马相如
是“蜀郡成都人”(《史记·司马相如传》),可见李白也是把自己看作蜀
人的。
来到四川省江油县青莲镇(唐代称为昌明县青莲乡),就可实地看到不
少可以证明这儿是李白的故里的材料。镇西北有一座匡山,相传是李白少年
时代读书的地方。镇西半里许,有清代乾隆年间重建的李白故居“陇两院”。
院后有李白胞妹月圆之墓。院门有联云:“弟妹墓犹存,莫谓诗人空浪迹; 
艺文志可考,由来此地是故居。”和“陇西院”相望,紧靠盘江北岸,有清
代嘉庆年间修建的“太白祠”。在江油县西,还有一座长庚寺,寺内有宋人
杨遂撰写的《唐李先生彰明县旧宅碑并序》,上面写道:“先生旧宅在青莲
乡。。”碑文末,题有“大宋太宗淳化五年”字样。另外还有一块相传是宋
代大书法家米芾所书李白诗《赠江油尉》的碑石。这些遗迹,在江油县有二
三十处之多。清代同治年间江油县令、《江油县志》编撰者瞿揖曾写道:“匡
山下临涪江水,中有谪仙之故里。道旁父老为我言,飒爽英姿疑未死。”这
些材料都告诉人们,李白的籍贯是在蜀中。
然而,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学术界却展开了一场关于李白出生地的
争论。这次争论是从1926 年5 月开始的。当时《晨报副刊》发表李宜琛的《李
白底籍贯与生地》一文,作者沿袭清代学者王琦的说法,通过对李白生卒年
月的考证,断定“太白不生于四川,而生于被流放(窜)的地方”。这是最
早正式提出的生于西域说。9 年之后,陈寅格也发表文章,认为“太白生于
西域,不生于中国”。后来相继有人发表文章,赞同这一观点。不过,对于
具体的地点,看法也各异,有的认为是在“碎叶”;有的认为是在“(口旦) 
逻私城”,具体位置在素叶(即中亚碎叶)之西850 里。
1971 年,郭沫若在他的《李白与杜甫》一书中,提出李白“出生于中央
亚细亚的碎叶城(即《大唐西域记》中的素叶水城),其位置在今苏联哈萨
克境内的托克马克。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是正确的,他又对自己的立论和唐
代文献记载的矛盾作了说明。他认为“碎叶在唐代有两处:其一即中亚碎叶, 
又其一为焉耆碎叶”。从筑城年代来看,李白出生的碎叶只能是中亚碎叶, 
而不可能是焉耆碎叶。郭沫若的“中亚碎叶说”提出后,得到了众多人士的

响应,不少人撰文肯定和补充这一论点。
近几年来,有关李白出生地问题的讨论更加深入。除了对以上几种看法
进行继续探讨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看法。例如有的认为“李白是生于条支”, 
他们认为唐代条支的地点是在“今阿富汗中都一带,其治所就是昔之鹤悉那, 
今之加兹尼”。这些同志从李白的一些作品如《江西送友人之罗浮》、《赠
崔谘议》等进行探讨,认为其中描写的一些景象,都说明李白是诞生在条支
的。有的则认为李白是生于焉耆碎叶。他们从《新唐书·地理志》等记载, 
认为李白“出生于焉耆碎叶,即今新疆境内博斯腾湖畔的库尔勒和焉耆回族
自治县一带”。
对于李白的出生之地,学者们各抒已见。可以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 
一定会得出一个比较确切的结论。
(荻生) 
李白为何写《蜀道难》? 
《蜀道难》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问世后即不胫
而走,获得人们的高度评价。例如,贺知章在长安见到《蜀道难》后,大为
赞赏,赞叹李白的杰出才华,目其为“谪仙人”。唐人选唐诗的早期代表作
《河岳英灵集》也收录此诗,并誉之为“屈骚以还,鲜有其体”、“奇之又
奇”的佳作。
然而,有关李白创作《蜀道难》的主旨,历代典籍记载不一。自唐以来, 
主要有四说:一是为担忧杜甫、房琯的危险;二是为规劝安史乱中避祸入蜀
的唐玄宗;三是为讽刺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四是描叙蜀地奇险的风光,别
无寓意。据岑仲勉考证,《河岳英灵集》的成书最迟不会晚于天宝十二载。
由此推知,李白写作《蜀道难》的时间,也当在这之前。而上述一、二两种
说法,实于史事相悖。对于第三种说法,学人们在经过对史料的仔细检索后, 
一般也都认为证据不足。唯有第四说,才较为符合实际,但也存在着明显的
“疑点”。所以,千余年来,对“李白为何要写《蜀道难》”这个问题,众
说纷坛,难定一是。解放后,为了探索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这个悬案,研究
者们曾展开过较为深入的讨论。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
有人认为,《蜀道难》是李白在长安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作。从全诗的
内容来看,李白是以从秦地到蜀地的路途中所经历的情景为线索来展开描叙
的。开头几句是总写,诗人用非常强烈的咏叹语气,表达了对蜀道艰险的总
体验。结尾意在与开头相呼应,劝友人“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流露
了对朋友的深切关心和真挚感情。诗的主体部分则集中刻画了蜀道的艰险。
李白从山的高峻上干云霄,山路的险阻难行、山林环境的危险及山地气氛的
愁苦等方面,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语言,竭力渲染了去蜀地沿途的艰险
和环境的危恶,希望王炎不要滞留蜀地,早日返回长安。
也有人认为,此诗主要“表现了李白感叹世途艰险,仕路坎坷”的悲愤
心情。作者采用乐府旧题,袒露了自己命运多踬、怀才不遇的人生厄境,与
他的《行路难》属同一主题。李白一生喜游名山大川,其中也不乏艰难险阻, 
这为此诗的创作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更由于诗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饱经沧桑, 
尝尽了世态的炎凉和人情的冷暖。因此,他借景抒情,“表面上写蜀道的艰
险,实际上抒人生的感慨”。全诗先写蜀道之难,其间穿插历史传说,然后

又从各个侧面渲染蜀道之难的悲凉气氛。尤其是结尾则重在写造成蜀道之难
的人为因素。如那些“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猛虎”和“长蛇”等, 
这就把它的主题表露无遗。
还有人认为,李白写作《蜀道难》,旨在讽刺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对
时弊的无情揭露和辛辣讽刺”。他们又有两种看法。一是仍力主规谏唐玄宗
的旧说,但由于和史实明显不符,并不为人所重视。二是提出了此诗“表现
了诗人对唐帝国命运的关心”的新观点。因为诗中除写蜀道山川之险阻外, 
也写到了蜀地的地方势力可以任意凭险割据一方为非作歹,其中实凝聚着李
白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观察和体验,并为封建王朝的前途而担忧的心情。联系
李白在长安的生活遭遇以及后来被迫离开长安的事实看,他惊叹蜀道之难, 
本是在惊叹当时极为黑暗的封建社会中世道的艰难,而通过极言山川的险
恶,意在讽谕朝政的腐败和奸臣专权下做个正直人的艰难。诗中描写的一片
愁云惨雾和极其恐怖的景象,“恰恰是危机四伏的唐王朝黑暗社会现实的缩
影”。
(张兵) 
李白是怎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