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嘲曹丕纳甄氏系“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二、嘲征乌桓。认为乌桓之
所为,相当于古之肃慎氏及丁零,是草芥小患,不值得兴师动众远征;三、
嘲酒禁。“时年饥兵兴,操表制酒禁,融频书争之”,以一种谐谑性质的玩
笑语气说:“天垂酒星之曜,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由是观之, 
酒何负于政哉?”文中“多侮慢之辞”。四、最使曹操难以容忍的是,他上
奏《宜准古王畿之制》,主张“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意即尊崇天子, 
扩大汉室实权,明确与曹操实行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相牴牾,引起
曹操的极度忌恨,于是杀机顿起。
历代许多学者认为孔融与曹操冲突主要是双方性格矛盾所致。张А逗
纪》认为“是时天下草创,曹、袁之权未分,融所建明,不识时务。又天性
气爽,颇推平生之意,狎侮太祖。。。太祖外虽宽容,而内不能平。”这里
说的“不识时务”、“天性气爽”、“狎侮”等,表现了孔融的迂腐、疏狂
的性格。而“外虽宽容、而内不能平”,则反映了曹操的心理状态。陈寿在
《魏志·崔琰传》中也说:“初,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
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这里也道破了孔融被杀的双方性格上的
原因,即孔融的“恃旧不虔”与曹操的“性忌”。此外,袁淑的《吊古文》
说其“文举疏诞以殃速”;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称孔融“诞傲致殒”, 
这些都是从性格因素上去寻求原因。当然也有人认为孔融“差不多是因为酒
送了命的”。如王瑶《中国文学史论集》讲今孔融集有曹操制酒禁二表,皆
措辞激昂,为饮酒辩护,而且明指说“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为戒也”。积
嫌成忌,最终惹怒曹公,在状弃市。
解放以来,许多论著从政治上加以解释。如50 年代末讨论曹操问题时, 
郭沫若《替曹操翻案》一文认为孔融被杀是由于他与曹操的“法令相抵触”, 
吕今果在《曹操是什么政治力量的代表》说孔融是“在政治上对曹操不满的
人”,吴泽在《关于曹操在历史中的作用问题》中认为曹操杀孔融是为了“清
除世族地主反动言论及其代理人”。60 年代相继出版的一批文学史,也多持
此类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建安七子中, 
孔融年辈较长,“政治态度与其他六人不同,他和曹操有矛盾,终于被杀”。
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认为“孔融政治上是曹操的反对派,终于
被杀”。
也有若干著作从派系上分析孔融被杀的原因。如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讲:“曹操统一中原后,开始向那些不亲附自己的士人展开了进攻。”他声
称要“整齐风俗”,“破浮华交会之徒”,先后杀掉了最狂妄的名士孔融等
人。表明曹操企图进一步突破大族名士势力的挟制,以树立专制统治。郭沫
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也写道:“曹操虽然爱才,但对于侍才做世,不肯亲
附自己的人却是不能容忍的。”孔融因瞧不起曹操,“多侮慢之辞”,于是
被曹操以“招合徒众,欲规不轨”的罪名处死。余冠英在选注《汉魏六朝诗
选》时写道:孔融“性刚直,放言无忌惮”。曹操憎恶他屡次违忤,不受笼
络,不愿亲附,又怕他名高望重,成为自己的反对势力,终于将他杀害。
这些说法都是从政治上出发来探析孔融被杀的原因的。1983 年《学林漫
录》第七集刊载了徐公持《孔融为什么被杀》一文,以为仅仅从政治上加以
分析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因为孔融在许多具体问题上,曾表现出与曹操合作
的态度。在《崇国防疏》中指斥刘表,投入曹操阵营,以他在当时士大夫中

的巨大名声,助了曹操一臂之力。招王朗书中,对曹公又大表钦佩。三首《六
言诗》中,也从政治上对曹操加以热情颂扬,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中把
曹操誉为齐桓公。徐文认为后期除了孔融在政治上确实对曹操有某种不满
外,还应当从他的性格上去寻找原因。其重要性实不下于政治方面的因素。
孔融疏狂,因为他系名门出身,为孔子二十世孙。又自少誉满清流,养成了
自视甚高,目空一切的脾性。他和一些权贵实力人物,向来都不融洽,早年
他曾受司徒杨赐之命,奉谒去贺何进由河南尹升任大将军。因何进没有及时
接见,他就夺谒还府,投劾而去。惹得何进大怒,派了剑客要去追杀他。若
不是左右劝阻,孔融早已丧命。后来他在北海,又同虎踞河北的袁绍结了怨, 
终于兵戎相见,使袁绍对他恨之入骨。孔融与曹操的不大不小的磨擦,那种
不分场合的冷嘲热讽,尽管主观上不一定都具有政治上的敌意,客观上却肯
定地只会破坏曹操政令的严肃性,损害盲操个人的权威,使其终于忍无可忍, 
因此孔融的被杀,除了政治因素外,还带有相当浓厚的性格悲剧色彩。
(邹振环) 
蔡文姬是不是蔡邕的女儿? 
郭沫若在话剧《蔡文姬》中,借董祀之口,说出了曹操赎文姬归汉的原
因:一是继承父业,参预《续汉书》的撰述;二是伯喈(蔡邕)是天下名儒, 
可惜受冤屈而死,而文姬“是伯喈先生的孤女”。这与《后汉书·董祀妻传》
的记载是一致的:“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壁赎之,而重
嫁于祀。”他们都认为,文姬是蔡邕的独生女。
但是事实并不是如此,文姬不仅有兄弟而且有姐妹。《晋书》上记载, 
文姬有一个妹妹,是魏国上党太守羊道的妻子蔡氏。羊道家在泰山郡南城县, 
蔡邕因直言取祸,“室家徙放,老幼流离”到五原,在五原又得罪太守王智, 
被诬为“谤讪朝政”因而亡命江海,远迹吴会。在这“流离藏窜,十有二年” 
间,他投奔的亲戚就是羊道家。蔡邕几次在羊家避居,两家称得上是患难之
交。蔡邕的这个女儿嫁给羊道后,生有一子一女。女儿名羊徽瑜,嫁给了司
马懿的长子司马师;儿子是西晋初年著名军事家、征南大将军羊祜。司马师
之妻即景献皇后,《晋书·后妃传》记载了羊徽瑜的世系,“母陈留蔡氏, 
汉中郎将邕之女也”;同书《羊祜传》也记载“祜,蔡邕外孙,景献皇后同
产弟”。羊祜比外祖父蔡邕小80 多岁,可推定他的母亲比姨母文姬年龄小。
羊祜在任时“轻裘缓带”,有“儒将”之称,颇有外祖父家的遗风。
文姬是有兄弟的,只是名字不详。《羊祜传》说,羊祜征吴有功,应当
加封,他却请求将封赏转赐给舅父的儿子蔡袭。羊祜的舅父当然就是文姬的
兄弟了。晋武帝司马炎于是下诏封蔡袭为关内侯,食邑三百户。蔡袭自然就
是蔡邕的孙子了。可见范晔的《后汉书》只记载了文姬而没有记文姬的妹妹
羊道妻是个极大的疏忽,致使后来徐文长在《路史》中说:“蔡琰(文姬) 
一嫁卫伯(仲)道,一嫁董祀,一嫁羊道,一嫁单于,凡历四男子。”闹出
合二人为一人的笑话来! 
关于文姬的历史,现在通常是用《后汉书·董祀妻传》的说法,她起初
嫁给了河东的卫仲道,丈夫死了又无儿女,就回到家中。兴平中年,军阀混
战,天下大乱,她被胡骑掠去,在南匈奴左贤王处,生活了12 年,生有二子。
后被曹操用金壁赎回,嫁给董祀。可见她的一生是很悲惨的,年幼时忧患重

重,随父亡命,在胡地生活了12 年,虽然归汉,却与二子生离死别,这是有
难言之痛的。
但是从蔡邕一生的行迹来看,有人提出,羊祜的母亲确是蔡邕的女儿, 
对文姬是否蔡邕的女儿颇有一些疑问。
范晔在《后汉书》中说,文姬是“夫亡无子”,才回到蔡家的。那么, 
蔡邕在流放时,她一定跟随到五原,以后也浪迹山东。初平元年(190 年) 
蔡邕在长安,见董卓“性刚直而遂非”,认为他不可靠,想逃到兖州,不回
陈留老家,可见他当时在山东,投奔羊道姻亲家中。这样,就产生了两个矛
盾:
第一,既然当时文姬随父在山东羊道家避难,那怎么会在陈留“为胡骑
所获,在胡中十二年”呢? 
第二,文姬在《悲愤诗》中说,她是被董卓的军队所虏掠的,但蔡邕当
时为董卓所强迫,被拜为左中郎将,初平元年二月,蔡邕跟随汉献帝迁都长
安,封为高阳乡侯,时间与文姬被虏的初平元年还相合。这就又提出一个问
题:岂能礼聘其父而劫掠其女,实在令人怀疑。
六朝人好拟古和作伪。他们搞了一个丁廙《蔡伯喈女赋》和曹丕《蔡伯
喈女赋序》,好事之徒作《蔡琰别传》,范晔失于考核,将错就错,误收《后
汉书》中,以至后人为其所欺。当然像文姬那样的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是可以产生的,但是说她是蔡邕的女儿,却未必然。
关于蔡琰,还有一件事要提及,就是她的字原来是昭姬。司马炎以晋代
魏,追尊其父司马昭为文皇帝,“昭”字即成了引避的“庙讳”,昭姬也改
为文姬了。(事见唐章怀太子李贤《后汉书》注文所引的《列女后传》) 
由于史书记载受时代的影响,致使后人认为文姬无兄弟姐妹,是个孤女; 
也由于史书记载语焉不详,因而引起人们对她身世的种种怀疑了。
(何伯雄) 
曹植是曹操的第几子? 
读过“七步诗传说”的人都知道,曹植是曹丕的同母弟,字子建,沛国
谯(今安徽毫县)人。
生于公元192 年(汉献帝初平三年),卒于公元232 年(魏明帝太和六
年)。古代帝王都有对自己的亲戚、下属封地封王的习惯,遵此,曹植被封
为陈王。虽然曹丕、曹睿为帝之后都对他倍加猜忌压迫,但在他郁郁而死之
后,也还是假惺惺地赐他谥号曰“思”。我们今天看到史书上都称“陈思王
植”,这陈思王就是这样来的。但是这个陈思王到底是曹操的第几个儿子呢? 
文学古籍刊行社出版的清代人丁晏所编《曹集铨评》一书的《出版说明》
说:“曹植,字子建,是曹操的第二个儿子。” 
众所周知,曹丕和曹植都是卞皇后生的,而卞皇后不是曹操的结发妻子, 
而是曹操在光和元年因他妹夫犯罪被杀免官回到谯后纳的妾,这是光和二年
的事。曹操的结发妻子为刘夫人,她生有曹昂、曹烁两个儿子。据《三国志·武
帝纪》,建安二年“正月,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
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又据曹灭《典论·自叙》:“建安初, 
上南征荆州,至苑。张绣降,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从兄安民遇害。。” 
这里的亡兄孝廉子修即指曹昂。《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中说:“丰愍王

昂字子修,弱冠举孝廉。”所以,曹丕称之为亡兄孝廉子修。可见,曹丕之
上还有曹昂,并且是曹操的长子,在诸兄弟中他排行最大。而曹植则又小于
曹丕,所以,他不是曹操的第二个儿子,至少应当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
“第三个儿子”是最普遍的一说,就连《辞海》、《辞源》也持此说。
此说好像有根据,因为曹操选立太子时,太子之争主要是在曹丕与曹植之间。
据《三国志》卷十九载,曹植“年十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