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绍兴去参观和畅堂十八号“秋瑾故居”,可以看到那里展览着宋庆龄
于1979 年8 月应请写下的题词:“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 
能跨马提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 
对这一名句,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印《秋瑾集》时,刊作《绝命词》, 
并附有如下注说: 
“此据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二十日(1907 年7 月29 日)清浙抚张曾扬复
贵福电(见《大通学堂党案》、《浙江办理秋瑾革命全案》)录印。按:当
时报刊所载皆作‘秋雨秋风’,唯以后灿芝本作‘秋风秋雨愁煞人’。题从
灿芝本。此断句据当时报载系清吏逼供时,秋瑾不语,书此七字作答(关于
有无供词说法不一)。现姑作断句列此。” 
所以,究竟原句是“秋风秋雨愁煞人”,还是“秋雨秋风愁煞人”,以
及秋瑾到底有没有写这断句,这是一个谜。
光复会发起人和领导人陶成章,因浙案逃亡海外,于1908 年10 月在缅
甸仰光任《光华日报》主笔时所写《浙案纪略》文中,曾最早提出过怀疑和
否定,说:“(绍兴知府)贵福使山阴令李宗岳提讯瑾,瑾不作一语。‘秋
雨秋风愁煞人’不知系何人造作,登之报上。”按照陶的说法,这七字句是
假的,并非秋瑾所写。
但过了29 年,秋瑾的异母弟秋宗章于1937 年在《越风》第八至十期上
发表连载的《大通学堂党案》文中,又说是真的。说:六月二十日(按:即
秋瑾就义后14 天)浙江巡抚张曾扬曾电讯绍兴知府贵福:“。。又报纸中载: 
该匪(按:指秋瑾)当堂书‘秋雨秋风愁煞人’七字,有无其事?有即送核。” 
以后绍兴知府复电说:“七字在李令手,已晋省。”根据这一来一回两份官
方电报,秋宗章文中的结论是:“今观于贵福之电,则疑团不攻自破。李令
钟岳晋省后,此七字原稿自己缴呈浙抚存档。辛亥革命,抚院焚毁,当已一
例付诸劫灰矣!” 
另据上海《时报》(见1944 年洪文书局版,黄民著《秋风秋雨》一书) 
载:“此次秋瑾始终无口供。山阴县令问女子何以要革命,秋瑾答是男女平
权的革命,非政治革命。又令其将平日作为用笔书写,秋瑾但书秋字;又诘
之,又书‘秋雨秋风愁煞人’七字云。” 
光复会员陈去病,是清末1908 年初在杭州参加与营葬秋墓者之一,他当
时写《鉴湖女侠秋瑾传》中也说:“有见之者,谓初无所供,惟于刑庭书‘秋
风秋雨愁杀人’句。”但他没提供谁是“见之者”。
秋瑾在浙江吴兴浔溪女学校执教时的学生、革命盟友徐双韵在1959 年7

月发表《记秋瑾》文中写:“秋瑾拘在卧龙山女狱内,未几被贵福提去审问, 
百问不答。最后讯以朋友姓名,就答:‘你也常到大通,并赠我‘竞争世界, 
雄冠地球’对联,同在大通拍过照相。’贵福遂不敢再问,次日交山阴知县
李钟岳审问,秋只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别无他语。贵福以李钟岳不
肯逼供,势难深文周纳,逮捕党人,乃敢派幕友余某严讯。秋瑾只说‘革命
党人不怕死,欲杀便杀’的豪语,咬牙闭目,忍受酷刑。余某得不到革命秘
密,只得用伪造供词,强捺指印结案。” 
我国文史资料搜集家郑逸梅在《我所认识的王灿芝》(见北京《团结报》
1982 年4 月17 日)文中介绍:清嘉道年间娄江陶澹人著《沧江红雨楼诗集》, 
其中有《秋暮遣怀》诗一首,原句如下: 
人生天地一叶萍,利名役役三秋草。
秋草能为春草新,苍颜难改朱颜好。
篱前黄菊未开花,寂寞清樽冷怀抱。
秋雨秋风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出门拨剑壮槃游,霜华拂处尘氛少。
翰凌五岳暮三洲,人世风波岂能保? 
不如归去卧槽丘,老死蓬蒿事幽讨。
因为这诗第七句为“秋风秋雨愁煞人”,从而认为秋瑾这一名句源出于
此。也就是说这诗句并非秋瑾的亲作。
又,郑云山在《秋瑾史事散论》(刊《上海师院学报》1980 年第2 期) 
文中认为:“这七个字并非描写自然环境或触景生愁之作,而是在比喻祖国
当时处境之悲之险,以及秋瑾内心的忧虑焦急。” 
(晨朵) 
秋瑾是怎样被捕的? 
1907 年7 月,秋瑾与徐锡麟分头准备于浙皖两地举行反清起义。徐锡麟
在安庆仓卒举事,枪杀安徽巡抚恩铭,被捕遇害。清政府得奸人密报,派兵
包围了秋瑾所在的绍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了。在敌人严刑审讯时,她坚贞
不屈,视死如归,两天后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秋瑾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
驱之一,然而,这位女界英烈是怎样被捕的?历来众说纷纭。
有人说她曾“开枪拒捕”。此说最早出于绍兴知府贵福之口。贵福得知
绍兴学堂和革命党有牵连的密告,星夜渡江,晋省告变,然后会同山阴、会
稽两县县令和省兵管带徐方诏的400 余人查抄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后,又是
他们三人连夜开堂审讯,拟电请示浙江巡抚张曾扬后处决秋瑾。他在发布的
《安民告示》中说:“秋瑾竟敢开枪拒捕。”(《秋瑾史料》) 
也有人说少数学生拒捕,而秋瑾未拒捕。清兵包围学堂时,学堂内尚有
学生10 余人,有的出后门游泳而逸,有的出前门持军械拒敌,但秋瑾居内舍, 
为清兵所执。(见陶成章《浙案纪略》)列传三)“唯有体育会女教员秋瑾, 
闻声知警,躲入校内紫草房中,兵勇复四处搜查,亦被捕捉。”(《徐锡麟》
附录)还有的说当时并没有交战。这种说法主要来自一些目击者的记述。著
名史学家范文澜的家就在大通学堂附近,相距不过百步之遥。当时他哥哥范
文济是该校学生。事变发生时,范文澜曾亲往操场观看,看到“满操场的都
是兵”,未见激战场面,只是听到几声枪响而已。(见《中国妇女》1957 年

第8 期)大通学堂学生朱赞清,当时刚刚吃过早饭,听到枪声后从学堂逃出
来,他在后来回忆说,学生们从大门往外跑时,遇清兵阻击,有两人中弹, 
一个腹部中弹后落入河中淹死。(见《大通师范学堂》)佛奴在《秋女士被
害始未》中记述了某君于外出归途中亲见秋瑾被捕的经过:“贵福带兵四百
余名,围住大通学堂,学生出逃,当即枪毙多人。秋瑾与程毅等出面诘问, 
均被拘去,沿途肆意殴打。行至某处,一兵将手枪二支掷于道旁,指为女士
裤裆中落出。”既然双方并未交战,秋瑾也就不会“开枪拒捕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束手就擒”。陶成章的《浙案纪略》说:当清兵包围
大通学堂时,如果秋瑾“召集体育会之学生,犹足以杀贵福而占领绍城,虽
无大有为之处,犹愈于束手待毙”。说秋瑾是束手就擒的。冯自由所著《革
命逸史》也说:浙江巡抚张曾扬派兵渡江,赴绍兴围捕。消息传来,秋瑾令
学生把枪藏起来。众学生都劝秋瑾出奔,秋瑾不答,众学生散去者数十人。
清兵至学堂,又有学生劝秋瑾向后门乘船渡河而逃,秋瑾神色自如,只令学
生及办事员先走,自居内室端坐不动。清兵攻入前门,秋瑾束手就擒。陶成
章是浙江革命党人,在光复会中有重要地位,且与秋瑾过往甚密,他的记述
影响极大。冯自由是秋瑾参加同盟会的介绍人,所记不能不信。此外,秋宗
章《六六私乘》亦持此说。多年来,史学界对秋瑾的被捕经过,一般都采“开
枪拒捕”之说。有些秋瑾传专门有一节“血战大通校”,说秋瑾率领学生当
场打死清军几十人。中华民国史料丛稿《民国人物传·秋瑾》也说:“秋瑾
和少数学生持枪械同清兵搏斗,击毙清兵数人,学生死两人,终因众寡悬殊, 
抵抗失败,秋瑾及程毅等六人不幸被捕。”至于一些描写秋瑾的电影、剧本
等文艺作品,更是绘声绘色,细致入微了。
近年来,史学界对秋瑾“开枪拒捕”之说提出了疑问。郭长海于1982 
年第12 期《学术月刊》撰文认为:秋瑾在得知徐锡麟起义失败,风声日紧的
情况下,采取了应变措施,如销毁光复会文件、革命党人来往函件,将学生
操练用的枪枝弹药数十支藏匿。她要渡过难关,静待一周后的全省大起义。
从被围的客观情况看,也不存在武装拒捕的可能性,清兵400 余人,而大通
学堂在校学生只有10 多人;案发时清兵一无伤亡,学生中只有两人在越河逃
跑时中弹伤亡,当时与秋瑾同时被捕的还有程毅等6 人,其中有叛徒蒋继云, 
他们的口供以及其他档案都没有秋瑾“开枪拒捕”的记载。至于贵福的“告
示”咬定秋瑾“开枪拒捕”,是因为秋瑾被捕前已藏起枪弹,烧毁文件,定
罪无凭证;秋瑾被害后,贵福又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他知道治下的臣民“犯
上作乱”将会祸及自己。而且,他平时和大通学生的关系也不错,在大通学
堂开学之日,曾书赠秋瑾一副对联:“竞争世界,雄冠地球”。审讯时,秋
瑾在公堂上指着贵福说他也是“同党”,这使贵福必欲置秋瑾于死地而后能
安了。所以,他一夜之间三次往访劣坤周百图,以谋“杀秋法条”。商议结
果,“拒捕已可为据,贵福采纳之”。(见《秋瑾史料》)于是,在向巡抚
的报告和《安民告示》中都说秋瑾“开枪拒捕”了。
秋瑾是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被捕后大义凛然,坚不吐实,壮烈牺
牲,为何没有武装拒捕呢?《浙江学刊》1983 年第1 期发表潘鹤松的文章, 
认为秋瑾是出于战略上的深谋远虑,即等待嵊县党羽万余人的到来,然后举
事,共同袭取杭州。另外,秋瑾对当时形势的险恶、敌情的严重估计不足, 
以为只要藏起枪弹,销毁文件,便可如四月间搜查大通学堂一样无事了。

(贾广宝) 
小凤仙的身世和归宿如何? 
小凤仙是一个幼年即堕入青楼的妓女,她与蔡锷交往及助蔡出走,使她
与民国初年的政坛发生了传奇性的联系。以往野史说部对此渲染颇多,近年
来又因《知音》、《一代风流》、《蔡锷与小凤仙》等影剧的问世而使她成
为众所周知的人物。
小凤仙的出身、家世及堕入青楼的原因,各家说法不一。有说其父为清
季武官,落职后贫不能活,遂质凤仙于妓寮;有说小凤仙本是一旗人姨太太
之女,父母双亡后无奈而落入妓院;也有说其父为仇人所陷,倾其家产而鬻
凤仙,辗转入青楼。无论何种说法,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小凤仙早年生
活比较贫困而坎坷多变,这种经历对她后来的思想不能不留下影响。
民国初年,蔡锷智走云南,组织护国军,反对帝制。小凤仙在蔡锷智脱
袁世凯的羁绊中无疑起过一定的作用,然而蔡锷究竟怎样飞出侦探四布的牢
笼,小凤仙究竟怎样帮助蔡锷脱身,各家记载颇多歧义。
天忏生、冬山说蔡锷带着小凤仙至天津,在旅馆内诈称有病,由后门逸, 
乘日本轮船出走。(《黄克强蔡松坡轶事》附录《小凤仙逸事》)哈汉章则
谓出走之日,蔡锷设计打了一夜牌,次日绝早至总统府,并打电话约小凤仙
午间到某处吃饭。乘人不察时,蔡锷密由政事堂出西苑门,乘车赴津,绕道
日本抵滇。(《春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