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录整理成巨著《东方见闻录》,俗称《马可·波罗游纪》或《马可·波罗行
纪》。
《马可·波罗游记》共4 卷229 章,其中第二卷叙述中国部分约82 章。
据《游记》载,公元1277——1280 年间,马可·波罗曾两次奉命巡视南方: 
第一次经河北、山西、四川到云南;第二次沿运河南下,到了淮安、宝应、
高邮、泰州、扬州、镇江、南京、苏州、杭州、福州、泉州等地。《游记》
详细记述了马可·波罗足迹所至的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人情及宗教信仰等。
马可·波罗讲到扬州时,说扬州当时“被选为十二省城之一”,又说他“曾
亲受大可汗的命令,治理这城三年之久。” 
马可·波罗是否治理过扬州城? 
对《游记》曾经进行过深入研究的国内外学者对这个问题看法不一。
法国学者颇节在为《游记》作注时,根据《元史·地理志》的记载,认
为扬州在至元十三年(1276 年)为行省,十四年为路,推测马可·波罗在此
期间担任过江淮行省或路的长官。颇节在为《游记》一书撰写绪言时,又断
定马可·波罗在1277——1280 年间曾做过扬州及其附属27 个城池的长官, 
实际上即行省长官。
英国学者亨利·玉耳认为1277 年马可·波罗才23 岁,到中国才两年。
马可·波罗做的应是扬州的路长官,而不可能做到行省这样一级职位很高的
长官。做官的时间应在1282 年到1287 或1288 年。
玉耳认为,马可·波罗担当行省长官的说法主要是由于刺木学译本造成
的。该译本说“马可·波罗曾代上述之一男爵治此城三年”。玉耳说,代上
述之一“男爵”一语可能是译者加的注释,后人发生了误会。元代官制,路
的最高长官是达鲁花赤(蒙古语,即长官)。按照玉耳的说法,马可·波罗
在扬州做官应是达鲁花赤或副达鲁花赤,而不是总管。
杨志玖先生指出,如果马可·波罗在扬州做过江淮行省长官,或扬州路
的达鲁花赤,或是总管、同知,那么《元史》或江苏、扬州的地方志中不会
没有记载,扬州当地或许还有遗迹可寻。
扬州地处富庶的淮南地区,又当南北运河与长江的交会点,自唐以来, 
一直是名闻中外的国际贸易港口。从东南亚以及波斯、大食等西亚各国到中
国来的人,大多到过扬州,有的还在扬州定居,其中有经商的、传教的、也
有做官的。扬州地方志中不乏此类记载。然而,关于马可·波罗在扬州的做
官一事,非但《元史》中没有记载,江苏与扬州的地方志中也没有记载,且

扬州既未发现遗迹,也未见流传民间的传说,这是十分奇怪的。
《马可·波罗游记》的译本很多,其中一本记马可·波罗“奉大汗命居
住此城中三年”,并未提到做官。如果马可·波罗仅在扬州城中居住而未做
官,那么地方志中不见记载是可能的。
据《游记》记载,马可·波罗确曾在扬州一带居住过或活动过。马可·波
罗说他到镇江前,在爪洲曾看到建有寺院的江中石岛,此岛应是镇江的金山
或焦山。马可·波罗提到当时镇江路总管府副达鲁花赤马薛里吉思在镇江曾
修建了两所基督教堂,与元朝修的《至顺镇江志》记载一致。
1982 年4 月14 日,英国《泰晤士报》发表了一篇题为《马可·波罗到
过中国没有》的文章。作者认为马可·波罗根本没有到过中国,他的《游记》
系根据导游手册及道听途说成书的。如果此说成立,则马可·波罗做扬州总
管一事纯属子虚乌有。
杨志玖先生经过考证说,无论从中国的史书或《马可·波罗游记》的记
载,都可证明马可·波罗确实到过中国,并且到过中国的南方。至于“所谓
马可·波罗曾做扬州总管一说,只是文字翻译的误会,以致误以为真。从马
可·波罗本书中的记述,是得不出这个结论的。”“我们只能说:‘据马可·波
罗本人讲,他曾在扬州做过三年官’。如此而已”(《中国史研究》1982 年
第2 期)。
(陈允升) 
马可·波罗来过中国没有? 
马可·波罗是威尼斯商人,13 世纪下半期偕同父亲尼可罗、叔叔马飞阿
东来,回到故乡发了大财,不幸在热那亚与威尼斯的海战中被俘,在监狱里
口述,并由比萨作家鲁思梯谦诺笔录而成《马可·波罗游记》,又叫《东方
见闻录》。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他确曾到过中国,《游记》记载的情况基本
属实。但自马可·波罗生前至今,一直有人怀疑他是否到过中国,《游记》
是否伪作。
早在他活着的时候,由于充满了人所未知的奇闻异事,《游记》已经遭
到人们的怀疑和讽刺,关心他的朋友甚至在他临终前劝他把书中背离事实的
叙述删掉。以后,随着地理大发现,欧洲人对东方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游
记》中讲的许多事物逐渐被证实,不再被目为荒诞不经的神话了,但还有人
对《游记》的真实性发生怀疑。直到19 世纪初,德国学者徐而曼仍然认为《游
记》是一部冒充为游记而编排拙劣的教会传奇故事,是为了传教士和商人的
利益,借以激发感化蒙古人的热情以便到中国通商而创作的。并且说,波罗
一家最远不过到达大布哈里亚(Bucharia)境内,关于蒙古帝国的情况是从
曾到过该地的商人们口中听来的,关于印度、波斯、阿拉伯及埃塞俄比亚的
叙述则抄自阿拉伯著作。1965 年,德国史学家福赫伯在一篇报告中说,马
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还是个没解决的问题。一些可疑之点如襄阳献新炮
法、扬州做了三年官等等,“这一切都使人对波罗一家曾长期住过中国一说
发生怀疑”。
1982 年4 月14 日,英国《泰晤士报》发表了克雷格·克鲁纳斯《马可·波
罗到过中国没有?》一文,对波罗到过中国一说又加上一个大问号。克鲁纳
斯认为,“他可能根本就没有访问过中国”,他可能看到过某种波斯“导游

手册”,再加上个人的道听途说,因而成书,《游记》是波罗与鲁思梯谦诺
合作的一场“克里空”。其根据有四条:第一,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 
没有一条可供考证的关于波罗的史料;第二,书中很多地方充满着可疑的统
计资料,把中国丰富多彩的景象变成灰茫茫的一片,对蒙古皇帝家谱说得含
混不清,很不准确;第三,中国两件最具特色的文化产物——茶和汉字,以
及中国的重大发明印刷术,书中都没提到;第四,他写的许多中国地名用的
是波斯叫法,有可能马可·波罗只到过中亚的伊斯兰国家。
但是,一些学者则持不同的观点。1941 年,杨志玖教授在《永乐大典·经
世大典·站赤》中发现了一篇与马可·波罗有关的史料,史料提及至元二十
七年(1290 年)八月,尚书阿难答等上书说“兀鲁、阿必失呵、火者取道
马八儿往阿鲁浑大王位下”云云,所提三位使者名字和《游记》中所讲的阿
鲁浑王三位使臣名字完全相同,从而确定波罗一行于1291 年离开中国。这一
发现为学者所推崇,向达称它为游记的真实性问题和年月问题提供了“极其
可靠的证据”。法国学者伯希和从伊利汗国史书《伊利汗史》和多桑《蒙古
史》中找到类似资料,结论和杨教授不谋而合。克鲁纳斯文章在《泰晤士报》
发表后,杨志玖又著文(见《环球》
1982 年第10 期《马可·波罗与中国》)力驳其说,把他的每个证据都
检查了一遍,说这些情况虽然基本属实,但推不出波罗没到过中国的结论。
第一,浩如烟海的中国史籍中,到目前为止的确没有发现直接记载波罗的史
料,但有间接资料,上引《永乐大典》便是;第二,波罗不是文学家,也不
是历史学家,没受过高深的教育,著书环境在监狱里,没什么图书资料可供
参考,而且是同狱难友记录的,能达到我们看到的水平,已是很不简单了; 
第三,他可能保持着本国的习惯,不喝茶;同样,他不认识汉字,文化水平
不高,因而不提汉字书法和印刷术;第四,书中地名多半用波斯语或蒙古、
突厥语表达,说明他接触的主要是波斯人、蒙古人和突厥人,而很少接
触汉人,不识汉字,因而中国地名多用那种拼法。
另外,也有人认为,波罗只到过大都(今北京市),对中国其他各地的
记载,都是从大都听来的。说他到过大都,也就是承认他到过中国。几种观
点并存,谁也说服不了谁,对于马可·波罗究竟到过中国没有的问题,至今
尚无定论。解开这个谜的关键就在于揭示襄阳献新炮法的真相。
(华林甫) 
郑和下西洋到过哪些国家? 
郑和下西洋到底到过哪些国家?历来史书记载各不相同,且无一个统一
而确切的数目。记录郑和七次下西洋所经历的国家和地区名称的史料较多, 
说法各异,现介绍如下: 
据郑和撰刘家港《通番事迹记》及长乐《天妃灵应之记》两块碑文记载, 
有占城国、爪哇国、三佛齐国、暹罗国、苏门答刺国、满刺加、南天竺、锡
兰山国、古里国、柯枝国、忽鲁谟斯国、阿丹国、木骨都束国、卜刺哇国, 
大小凡30 余国。“三十余国”的国名和数字是郑和亲自提出的。目前一般学
者都采取此数。但此二碑只举了14 个国家名称,其余的国家名称不得而知。
这些国家的名称究竟是什么?各种史书记载不一: 
据马欢《瀛涯胜览》载有占城国、爪哇国、旧港国、暹罗国、满刺加国、

苏门答刺国、那孤儿国、锡兰国、小葛兰国、柯枝国、古里国、忽鲁谟斯国、
榜葛刺国、阿丹国、祖法儿国、溜山国、天方国、哑噜国、黎代国、南浡国, 
共20 国名。马欢是郑和的通事,通阿拉伯语,随郑和三次下西洋。这是他以
亲历诸国所见所闻,回国后写的记录,是重要的史料。
费信《星槎胜览》载有45 国名。费信也跟随郑和四次下西洋。该书分前
后两集;前集记他亲览目识之国22 国;后集记他采辑传闻之国23 国。22 国
名为占城国、宾童龙国、灵山、昆仑山、交栏山、暹罗国、爪哇国、旧港、
满刺加国、九洲山、苏门答刺国、花面国、龙牙犀角、龙涎屿、翠兰屿、锡
兰山国、小(口具)喃国、柯枝国、古里国、忽鲁谟斯国、刺撒国、榜葛刺
国。23 国名为真腊国、东西竺、淡洋、龙牙门,龙牙菩提、吉里地闷、彭坑
国、琉球国、三岛、麻逸国、假里马丁国、重迦逻、(口具)泥国、苏禄国、
大(口具)喃国、阿丹国、佐法儿国、竹步国、木骨都束国、溜洋国、卜刺
哇国、天方国、阿鲁国。从费信所记国名来看,其中有些不是国家而是岛屿
或地方名称。其采辑传闻之国,费信并未去过,或抄自《岛夷志略》一书。
但不一定是郑和未到之地。
巩珍《西洋番国志》载有20 国名。巩珍是随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的幕僚, 
其所记20 国名皆采自马欢书。又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载有23 国名,但
皆可见于费信书载,而无新的国名。
史书《明实录》载有33 国名,《明史·郑和传》载有37 国名,《郑和
家谱》载有20 国名。综此所列国名,除与前所列国同名外,新列出国名有: 
加异勒、阿拔巴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