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门。此时天色微明,郑生回头一看,第宅全无,他只身仍在深山中,手里玉
笛尚在,诗笺皆是陈年败纸,触手欲腐。郑生顿悟所遇之女乃陈圆圆的幽魂, 
叹为奇逢。这个故事涉及鬼魂,纯属小说家言,但由此也可以看出,陈圆圆
的死因一直受到后人关注。
道光年间,阮元的次子阮福随父亲去云南,他留心陈圆圆的遗迹并考察
她的死因,可能得到一点线索。事后他作《后圆圆曲》一首,并遵父命把它
寄给了陈文述。陈文述为此诗题七绝10 首,连同其序与注俱收入《颐道堂诗
选》卷二十四中。序的大意是说,阮福至商山寺莲花池考察陈圆圆墓,并得
到滇中耆老相传之文献,诗中所述陈圆圆最后的事实信而有证,足可与吴梅
村《圆圆曲》并传。其诗注云:“辛酉,城陷,圆圆自沉莲花池。”据此说, 
陈圆圆是在吴三桂失败后投水自尽的。清末丁传靖《沧桑艳》传奇写到陈圆
圆之死,就采用了阮福考察的结果。此剧《魂游》一出,陈圆圆幽魂自述终
生悔恨并抒发兴亡之感云:“我陈圆圆,自闻吴王凶耗,即在莲花池投水以
殉。离魂惝恍,泉路迷茫,冥王以我现此色身,误人家国,幸闻变身殉,此
一节足盖前愆。”作者的观点,带有我国封建时代“女人为亡国祸水”的偏
见。他认为陈圆圆色身误国,罪莫大焉,最后自杀,才可略作弥补,否则就
要堕入地狱。但是,所谓陈圆圆投水而死的说法亦不能令人信服。《沧桑艳》
传奇是文学作品。其说不足为凭。阮福考察的结论也还缺少有力的旁证。
因此,陈圆圆究竟是怎么死的,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王永宽)

珍妃是怎样堕井溺死的? 
珍妃,姓他他拉氏,满洲镶红旗人。其父长叙曾任广州将军、户部、礼
部侍郎。珍妃的童年是在广州度过的。广州得全国风气之先,与外洋接触较
多。因此珍妃从小就对摄影照相、风琴、钟表之类的东西发生了兴趣。入京
后,父亲又延聘江西举人文廷式为西席,故珍妃“颇通文史”。她“才色并
茂,且有胆识,实女子中不可多得者”。(《十叶野闻》)光绪十四年(1888 
年)珍妃13 岁,与异母胞姐瑾妃一起应选入宫。次年光绪帝大婚,册封为珍
嫔。甲午战前,珍妃颇得西太后宠爱。光绪二十年,西太后万寿庆典前夕, 
她被晋封为珍妃。但是此后帝、后因和、战分歧,矛盾冲突,西太后遂迁怒
于珍妃,杖责之外,遽降为贵人。光绪帝发动戊戌变法,珍妃全力支持,西
太后大为怨恨。戊戌政变后,光绪帝囚于瀛台,珍妃则被削去封号,禁于景
运门外的三所,西太后谋废光绪,珍妃公开“抗辩”,为光绪帝“讼冤”, 
恳求宽免,西太后对她恨之入骨。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七月,八国联军
进攻北京,西太后仓惶出逃,临行前夕,珍妃被西太后下令溺死在宁寿官外
的井中,年仅25 岁。
珍妃堕井溺死的真相到底如何?历来人们说法不一。
一说是因珍妃请求“皇上留京”,触怒了西太后,西太后遂下令将她扔
到井里。《景善日记》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记载说:“晨,老佛爷。。 
匆匆装饰,穿一蓝布衣服,如乡间农妇。。。妃嫔等皆于三点半钟齐集,太
后先下一谕,此刻一人不令随行。珍妃向予太后反对者,此时亦随众来集, 
胆敢进言于太后,谓皇帝应该留京。太后不发一言,立即大声谓太监曰:‘把
她扔到井里去!’皇帝哀痛已极,跪下恳求。太后怒曰:‘起来,这不是讲
情的时候,让她就死罢,好惩戒那些不孝的孩子们,并叫那些鸱枭,看看他
到羽毛丰满的时候,就啄他母的眼睛。’李莲英等遂将珍妃推于宁寿官外之
大井中。皇帝怨愤已极,至于战栗。”《庚子国变记》)景善是后党分子、
顽固派载澜之师,时任内务府大臣。事情发生的当天正好在宫内入值,所记
当为信实可靠。类似的说法还有,许指严《十叶野闻》的记载比《景善日记》
还要具体详细,但稍有不同。许文说:西太后“召帝与妃嫔齐集,将行,珍
妃昂然进曰:‘皇帝一国之主,宜以社稷为重,太后可避难,皇帝不可不留
京。’太后怒甚,视之以目,忽厉声顾命内监曰:‘可沉彼于井中。’内监
即取毡裹妃,欲持去,皇帝哀痛已极,长跪恳求,谓彼年幼无知,幸太后恕
其生命。此时太后怒不可遏,曰:‘速起勿言,此时尚暇讲情理乎?彼必求
死,不死反负彼。天下不孝之人当知所戒,不见夫鸱鸮乎,养得羽毛丰满即
啄其母之眼,不杀何待?’盖此语明斥光绪帝戊戌之事也。”黄濬在《花随
人圣盦摭忆》中也说:“盖妃之死,全在‘帝当留京’一言,此语含义至多, 
故后必死之也。”黄还不无惋惜地说:“妃之死,自在发言不择时”。但又
说:“然尔时戎马崩腾,间不容发,妃若不言,又安可得也。” 
但是也有人说珍妃并未讲过“皇上留京”一语,珍妃堕井是西太后用封
建的贞节观,诱逼所致。《控鹤珍闻》说:“太后又曰:‘予亦不欲挈之行, 
途中见之生恨,若留此,则拳众如蚁,彼年尚韶稚,倘遭污,莫如死之为
愈。’。。内监知太后意已决,遂持毡推之宁寿官外大井中。”此外,《清
朝野史大观》、日本人中久喜周所著《西太后》以及前故宫博物院的有关珍

妃之死的调查材料也皆持这个说法。民国十九年五月,故宫博物院周刊为了
出版《珍妃专号》,曾就珍妃堕井溺死的真相调查了当年的旧宫监和宫女。
一位白姓宫女说:“入井前一夕,慈禧尚召妃朝见,谓现今江山已失大半, 
皆汝所致,吾必令汝死。妃愤曰:‘随便办好了。’”一位旧宫监唐冠卿则
说:“闻珍妃至,请安毕,并祝老祖宗吉样。后曰:‘现在还成话吆?义和
拳捣乱,洋人进京,怎么办呢?’继语音渐微,哝哝莫辨,忽闻大声曰:‘我
们娘儿们跳井吧!’妃哭求恩典,且云:‘未犯重大罪名。’后曰:‘不管
有无罪名,难道留我们遭洋人毒手么?你先下去,我也下去!’妃叩首哀恳, 
旋闻后呼玉桂(即崔玉贵),桂谓妃曰:‘请主儿遵旨吧!’妃曰:‘汝何
亦逼迫我耶?’桂曰:‘主儿下去,我才下去呢!’妃怒曰:‘汝不配!’ 
忽闻后疾呼曰:‘把她扔下去吧!’遂有挣扭之声,继而怦然一响,想珍妃
已堕井矣!”白姓宫女曾侍候过珍妃,甲午战后被西太后逐出,珍妃之死虽
不尽知,然其言尚可参酌。而唐姓太监所讲“继语音渐微,哝哝莫辨”,很
可能就是前面《控鹤珍闻》中所讲的“倘遭污,莫如死”之类的话。这些回
忆都证实了一点,珍妃确实是西太后一手杀害的。
除了上述两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说是珍妃“行前未尝见过太后”, 
光绪帝亦是“辛丑始知妃死的”。王照在《方家园杂咏并纪事》中说:“外
兵逼京,太后将奔,先命诸阉掷珍妃井中,诸阉皆不敢行,二总管崔玉贵(桂) 
曰:‘都是拙小子,看我去’。于是玉贵拉珍妃赴井口,珍妃跪地,请求一
见老佛爷之面再死。玉贵曰:‘没那些说的。’一脚踢之入井,又上以石。
辛丑回銮后,上始知之,惟悬妃之旧帐于密室,不时徘徊帐前饮泣而已。” 
崔玉贵是继安德海之后得宠的内监总管,又是李莲英入宫的推荐者,在内监
中辈分最高,专横跋扈,不可一世。结合珍妃久被幽废的情况,这一说法也
很难说没有一点道理。
西太后杀死珍妃后,就挟持光绪帝西逃了。八国联军入城第二天,珍妃
的尸体由留宫内监从井中捞出,草草浅葬于京西田村。西太后回銮后,为了
钳制舆论,掩盖自己杀害珍妃的罪行,伪善地宣称珍妃因“随扈不及殉难宫
中”,并追封珍妃为恪顺皇贵妃。
珍妃不幸惨死的真相披露于世后,引起了人们对她的无限同情。一批正
直的官僚、士大夫知识分子如朱祖谋、李希圣、范肯堂、李岳瑞、恽薇孙等
人均曾托词寓讽。恽薇孙著名的《落叶词》就是描写珍妃之死的:“金井一
叶堕,凄凉瑶殿旁;残枝未零落,映日有辉光;沟水空流恨,霓堂与断肠; 
何如泽畔草,犹得宿鸳鸯。”珍妃的老师文廷式在听到珍妃惨死的消息后, 
无限悲恸,特作《落花》诗8 首,以示哀悼。继又作古宫词24 首,叙景仁宫
往事,由授读内廷直至珍妃被幽废堕井,可视为珍妃的小传。其词凄绝、哀
惋,备极沉痛,令人难以卒读。这些词章既是歌哭,也是对西太后暴逆无道
的抗议。
最后,还要提一下的,就是在清末少数野史笔记小说中还流传一种说法: 
说西太后并非非要杀死珍妃不可,珍妃被害纯系“崔某之意”。如《清宫遗
闻》说:“推妃堕井乃内监崔某意。西后且云:‘予向言遭乱莫如死,非必
死珍妃,乃予一言,崔遽堕之井。予见崔,心辄怦怦动,因谪崔,调李莲英
为内监总管。’”这是西太后为了开脱自己的罪责,故意嫁祸于人。我们只
要稍加思索,不难知道:崔玉贵纵然胆子再大,若无西太后严旨,无论如何
也不敢去杀死一个妃子。因此,这种说法是根本不可信的。

(谢俊美)

迷案篇
孔子是否杀了少正卯? 
孔子杀少正卯的记载,最早见于《荀子·宥坐》,其文云: 
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
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汝其故。人有恶者五, 
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
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
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
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
《荀子》的记载可谓有声有色,颇为生动,且是关于此事最早的材料, 
故司马迁作《史记·孔子世家》便沿用此说,只是时间说得更为具体: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于是诛鲁大夫乱
政者少正卯。
荀子与司马迁的说法,似乎言之凿凿,故而有一定的影响,至今一些有
关孔子的著作仍采此说。但是对此有疑问者,也不为少,归纳起来,无非是
这样几个方面: 
其一,怀疑论者认为孔子是主张“仁”的,“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因此“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论语·颜渊》)可见孔子
是反对为政杀人的,怎么会掌权仅7 天就开杀戒呢? 
其二,怀疑论者认为如果孔子真的杀了少正卯,这无论如何都是孔子一
生中的一件大事情,但是为什么“少正卯之事,《论语》所不载,子思孟子
所不言”呢?人们知道,《论语》是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集成的一部专门
辑录孔子及门人言行的书,对孔子的这件大事为什么只字不提?而子思是孔
子之孙,孟子又是受业于子思的弟子,他们距孔子自然比荀子近,但是他们
的著作《中庸》、《孟子》却都没有涉及此事,反而是距孔子少说也有25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