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虽臆说,颇似近是。” 
(沈嘉荣) 
奉天玉和尚是否李自成? 
明末大顺农民军领袖李自成兵败后是否当了和尚,三百多年来众说纷
纭。莫衷一是,成了一桩悬案。前几年,湖南石门夹山发现了奉天玉和尚墓

葬骨灰、砖刻《塔铭》,以及传系李自成所作的《梅花百韵》木刻版,于是
奉天玉和尚成了人们热烈讨论的对象。因为能否搞清奉天玉的身分,对了解
李自成是否当过和尚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人认为,根据多方事实证明,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第一,根据何
璘到夹山实地调查,见到一位服侍过奉天玉和尚的、口音像陕西人的70 岁老
和尚,他告诉何璘,奉天玉是顺治初年来寺的,并取出其画像,观之“肖似
史书所记李自成的模样”。第二,李自成在崇祯十六年(1643 年)你“奉天
倡义大元帅”,后又称“新顺王”。自号“奉天玉”即“奉天王”加一点来
隐讳的。第三,夹山新发现的《梅花百韵》木刻版中有一首《东阁梅》说, 
“徐听三公话政猷”,那口气与和尚迥然不同,而像皇帝听三公阁老论政。
第四,夹山现存的三块石碑:奉天玉弟子野拂立的“奉天玉”断碑、康熙十
四年杨彝子写的《重修夹山灵泉禅院功德碑记》和道光三十年通州知州王大
猷撰的《重修夹山灵泉寺碑志》,都证明“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有人
还认为,李自成所以要当和尚,是为了实现联明抗清的夙愿。当时大顺军与
明代统治者的矛盾已下降到第二位,与清统治者的矛盾上升到第一位,因此
必须联合国内武装力量共同抗清。但李自成考虑到人川与张献忠合作,怕他
“念旧恶”;与南京朱由检集团合作,则因马士英、阮大铖继续祸国殃民; 
只有湖南何腾蛟拥立唐王朱聿键,据西南半个中国,可以联合抗清。但与何
腾蛟谈判,部队必须交何指挥,而何是唐王的宰臣,李自成自己是皇帝,这
在情理上是难以接受的。同时,李自成逼死崇祯,恐唐王不谅。由此,李自
成只得采取假死、隐居的做法,而由高氏和李过出面来完成他的与何腾蛟联
合抗清的战略部署。
有人则认为,奉天玉和尚不可能是李自成。第一,何璘之说不可信,例
如奉天玉画像,与史书并不一致,《明史》谓李自成“状貌狰狞”,且在崇
祯十四年左目中箭,被称“瞎贼”,而那画像左目未吵,可见与李自成无关。
第二,夹山现存的三块石碑,并不证明李自成终于夹山,而只能证明确有奉
天玉其人。第三,《东阁梅》中“徐听三公话政猷”之句,无非按题作诗, 
悬拟之辞,并不指实,且李自成也未置三公。第四,李自成早已称帝,为“李
万岁爷”,并“至死不去僭号”,他不隐用帝号,而用王号称“奉天玉”, 
也不可信。据考察,奉天玉和尚是顺治年间从四川云游到石门县夹山寺来的
云游和尚,原籍和出家前的俗名都无可查考。他到夹山以后,眼见这所唐代
古刹除宋朝的一口洪钟外已荡然一空,乃大发善心,沿门托钵,并得到清朝
官绅的多方支持,使夹山寺在他死前已粗具规模。无论是他初来时的抛头露
面、沿门托钵,还是后期的结交官府、广收门徒,都恰恰证明了这位清初老
和尚不可能是“逃禅隐居”的农民军领袖李自成。
也有人认为,奉天玉和尚是明朝遗臣。第一,根据《弘律奉天大和尚塔
铭》,奉天玉的身分与李自成不符,而与明朝遗臣相合。首先,奉天玉是清
朝县官请来的和尚,一定是有名望、并与官场有关系的人;其次,《塔铭》
作者刘萱,是忠于明朝的遗臣,不可能为农民领袖李自成写铭。第三,从1981 
年冬湖南慈利县新发现的《野拂墓碑》也可证明。碑文记载野拂“久恨权阉”、
“敢逐寇林”、“方期恢复中原”,这些词句可以看出野拂是痛恨宦官的明
朝武官。而野拂与奉天玉关系密切,并“事之甚谨”,可见奉天玉也是明朝
遗臣。有人还认为,所以会出现李自成禅隐之说,是因为李自成的死带有很

大的偶然性。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农民起义领袖,虽在抗清中接连失利,但
仍大军在握,怎么会突然死在不是劲敌的乡民程九伯之手?因而必然引起人
们的各种猜测:同情者,不愿这位农民起义领袖的结局太惨,于是产生了李
自成削发为僧、高寿善终之说;而仇恨者,则编造出神杀、崇祯索命等胡言, 
并为某些稗史汇编录用。
总之,奉天玉和尚究系何人,李自成最终是否出家,至今仍是一个谜。
(谢宝耿) 
有没有李岩其人? 
姚雪垠在长篇小说《李自成》中所塑造的李岩的艺术形象,是一个在正
面人物群雕中别具一格的典型人物。他不仅在文学作品中留下大名,史学界
也为他打过不少笔墨官司。
关于李岩的传说流传很广,传说他参加了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
免粮”和“不当差”的口号,位至中营制将军。但是,对于他的生平活动, 
明代各种史书的记载均有所不同。首先提到李岩的是顺治二年懒道人所著《剿
闯小史》。顺治八年,蓬蒿子又著有《定鼎奇闻》。这两本书都把李岩写成
是李自成手下的干将。但它们都是演义式小说,既为小说,自然是可以虚构
编造的。但是清人计六奇看到书中对李岩的描写,竟信以为真,经过他的一
番精心加工,小说中的李岩被“请”进了《明季北略》。此外,谷应泰于顺
治十三年编成的《明史纪事本末》在《李自成之乱》一篇中也提到:“杞县
诸生李岩为之谋主。”此后,《绥寇纪略》、《国榷》、《石匮书后集》等
野史都有关于李岩的记载。特别值得提到的是《明史》,由于它记载了李岩
的活动,更多的人便相信李岩的存在了。
关于李岩的真伪之争,主要集中三点。争论的焦点之一是李岩的籍贯问
题。一派意见认为,杞县根本没有李岩其人。康熙年间编订的《杞县志》中, 
编者专门写了《李公子辨》,对《明季北略》和《明史纪事本末》认为的“李
岩是杞县人”的说法,进行了论驳,指责谷应泰《纪事本末》“妄行采入” 
“不足论”的野史,并从李岩的身世、家世和参加农民革命的经过等三方面
否定李岩的存在。更有价值的是与传说中的李岩同属河南开封府的商丘人郑
廉写的《豫变纪略》,该书指出:“如杞县李岩则并无其人矣。予家距杞仅
百余里,知交甚夥,岂无可闻?而不幸而陷贼亦未闻贼中有李将军杞县人。
不知《明季遗闻》何所据而为此也。而《流寇志》诸书皆载之,不知其为乌
有先生也。”少年时参加过明末十三家起义军的郑廉,居然没有听说过李岩
的大名,不正说明李岩来历可疑吗?另外,清初地方志保存了大量与起义军
有关的材料。参加李自成起义军的许多地主阶级知识份子,一般都有迹可寻, 
惟独李岩却无影无踪,下落不明。
肯定李岩的一派则认为:郑廉之言不可信。因为他当时只是罗汝才手下
的“芝麻小官”,很可能见不到农民军中的高级将领。《杞县志》等之所以
矢口否认,则是由于当时“胜者王侯,败者贼寇”的封建正统观念,使杞人
不敢认李岩为同乡。今人曹贵林在《李岩述论》和《再谈李岩》等文中认为, 
《绥寇纪略》、《国榷》、《明季遗闻》、《明史纪事本末》、《石匮书后
集》、《怀流寇始终录》、《罪惟录》、《平寇志》、《明季北略》、《后
鉴》、《明史稿》、《明史》、《甲申纪事》、《鹿樵纪闻》、《爝火录》、

《小腆纪年附考》等等史籍,均有李岩事迹的记载,说明李岩这个历史人物
是不能轻易否定的。
争论焦点之二是李岩的亲属关系。肯定李岩有其人的一派认为,李岩是
兵部司马李精白之子,其历史依据是《流寇志》、《明季北略》、《明史》
等书都记载着这一段史实。吴伟业的《绥寇纪略》也说:“杞县举人李岩者, 
初名信,熹庙大司马(即兵部尚书)李精白之子也”;今人刘彛凇兑财馈醇
申三百年祭〉》中,在承认李岩存在的前提下,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李岩不
是李精白之子,但《明季北略》中记载的“父某,进士”的说法是正确的。
否认李岩其人的一派指出:明兵部尚书李精白是安徽阜阳人。康熙年间
编订的《阜阳县志》中,进士李祖旦对李精白家世作过一番考证。李精白确
有两个儿子,次子鹤孙早死,长子孙,后改名栩,曾参与镇压河南农民起
义军,崇祯十五年被起义军袁时中所杀,根本不可能去参加什么起义军。
争论焦点之三是“李公子是谁”。有一种说法认为李岩即李自成。他们
引用顾炎武在《明季实录》中所附录的苍梧兄《西阳杂笔》:“闯贼名自成, 
一名炎,米脂人。”《程氏宗谱》卷三载:“程九伯于顺治元年甲申剿闯贼
李延于牛迹岭下。”明末曹应昌写的《上高记旃先生书》里也提到李自成: 
“且闻其更名李兖,以应孩儿兑上之谣。”(见《蔬堂遗文》)“炎”“延” 
“充”三字读音与“岩”相同或相近,这恐怕不会是偶然的巧合吧。据此, 
今人顾诚等认为,早期传说中的“李公子”或李岩,往往指的是李自成。如
彭时亨在《中兴制寇策》中有这样一段话:“彼所称李公子者,。。据中原, 
吞江汉,袭三秦,凌晋跨蜀,奄有四国,如建瓴然。虽古帝王之成功,不若
是速矣,则民心使然也。”另有刘尚友的《定思小记》,他在记载李自成起
义时这样说:“愚民幸灾乐祸,俱言李公子至,贫人给银五两,往往如望岁
焉。”
但清初不少史家不相信这种说法,吴伟业在《绥寇纪略》卷九写到李岩
和宋献策归自成后,接着说:“自成大悦,过城不杀,因以所掠散饥民。民
多归之,号为李公子仁义兵。传闻者认为自成,不知有李岩也。”计六奇在
《明季北略》卷二十三说:“时此年饥旱,官府复严刑厚敛,(百姓)一闻
童谣,咸望李公子至矣。第愚氓认李公子即闯王,而不知闯王乃自成也。” 
明清的各种史籍,对于李岩的记载,时有矛盾。而史学家们又根据自己
手头掌握的史书材料,各执一说,使得李岩至今还是个有争议的人物。
(王朝日) 
有没有红娘子其人? 
在明末的历史上,有两个妇女的事迹行踪特别引人注目,至今还在吸引
着研究者们的兴趣。一个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之爱姬陈圆圆,另
一个便是明末农民起义高级将领李岩之妻红娘子。
最早对红娘子作过一番研究,并认定红娘子确有其人的是郭沫若。他在
1944 年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中,引用了《明史·李自成传》中的记载: 
“会绳妓红娘子反,掳信,强委身焉”,说的是江湖卖艺的杂技演员红娘子
造反后,看中了杞县举人李信(岩),一定要嫁给他。李岩开始放不下举人
公子的身份,不肯就范,在被迫做新郎后又逃脱,被官府抓进监狱。红娘子
率领杞县饥民,破杞县城,把李岩救了出来,结为夫妇,又劝李岩投奔李自

成。这个故事,颇有戏剧性,因此使郭沫若一直念念不忘,想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