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对前1027 年说“稍事推进”后,提出了前1029 年说。他们依据《国语·周
语下》“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和《史记·天官书》“作鄂岁,岁阴在酉, 
星居午”等记载,认定武王伐纣在“酉年”,但用于支推算,从周幽王亡上
溯257 年的结果却非“酉年”,其最接近的酉年是前1032 年。那么是否可断
定前1032 年就是武王伐纣之年呢?不能。原来史书上所用的岁星纪年法并不
准确,每隔86 年要误差一年,257 年间正好误差3 年,“减去误差数得出前
1029 年就是武王克殷的绝对年代。”再进一步推算后得出结论,武王伐纣之
战是在这年的“周历二月五日黎明前打响的”(黄宝权、陈华新《周武王克
殷年代考》,载《华南师院学报》1979 年第4 期)。
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先生利用电子计算机及大行星摄动而求得的这三千
多年中的运动轨道,将我国历史上各次可能是哈雷彗星的记录加以分析考证
后指出:如果武王伐纣时出现的彗星是哈雷彗星的话,“那么武王伐纣之年
便是公元前1057~1056 年”(《哈雷彗星的轨道演变的趋势和它的古代历
史》,载《天文学报》第十九卷一期)。因为《淮南子·兵略训》中曾写道: 
“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其显示的天象是
木星出现在东方的天空上,同时还有彗星出现,头向着东方。根据1910 年4 
月19 日哈雷彗星的出现逆推40 次回归过近日点,发现在前1057 年3 月7 
日,哈雷彗星距地球甚近,在这年的头3 个月里都能看到它,其天象正与《淮
南子》记载相同。那时,木星运行在张宿中,正当鹑火之次,与《国语·周
语下》所说的“武王伐殷,岁在鹑火”相合。赵光贤据此认为,天象是客观
存在而又有规律可寻的,用电子计算机来算四千年前的天象,并与史料相结
合,“推算出来的年代就是可信的。”从史料的考证上,赵光贤进一步充实

和支持了前1057 年说,并指出“自武王灭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史
记·周本纪》集解)中的“至幽王”,不是指幽王亡年(前771 年),而是
即位之年(前782 年),而“二百五十七年”的“五”、“七”两字应颠倒
过来,这样推算出来的武王伐纣年代才是正确的:即771 加11(幽王在位年
数)再加275,共为1057 年(《从天象上推断武王伐纣之年》,载《历史研
究》1979 年第10 期)。
何幼琦根据天文历法的知识和方法,通过推算文物、文献中有关的纪时, 
也考证了武王伐纣的年代。在推算方法上,以1980 年为起点,推算尺度用现
代天文常数,回归年(岁实)为365。2422 日,朔望月(朔策)为29。530588 
日。何幼琦先通过《小盂鼎》、《庚嬴鼎》的铭文间接地推算出康王元年(前
1013 年)和成王元年(前1030 年),然后依据《史记·周本纪》“既克殷
后二年。。武王病。。有瘳而后崩。。。周公乃行政当国,。。行政七年, 
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的记载,逆算断定:“克殷之年,当在成王元年前
七年又二年”。即前1039 年,并算出大战就发生在这年的元旦(正月甲子胐)。
所以说,武王伐纣是一次利用节日,出敌不意,远途奔袭的成功战例(《周
武王伐纣的年代问题》,载《中山大学学报》1981 年第1 期)。
一个历史年代的推算竟引起人们的广泛注目,并提出了19 种考证结果, 
这在史学研究中是非常罕见的现象。虽然上述诸说结论迥异,但各有所据, 
难道武王伐纣的年代真是纷纷然而不可定一吗?正确的年代只能是一个,但
究竟是哪一年,还有待于努力探讨。
(黄显功) 
周穆王到过西域吗? 
大约1700 年前,时当西晋太康年间,在河南汲县的一座战国古墓里,盗
墓者意外地发现一批埋藏了五六百年的竹简,有数十车之多,计十余万言。
经人整理,写定为75 篇,《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即其中两篇,而《穆
天子传》又是唯一能完整保存至今的。
《穆天子传》说的是西周兴盛时的穆王,命御者造父驾着八骏西去邀游, 
穿天山,登昆仑,见到了西王母,在瑶池受到了盛情款待,举觞歌诗,流连
忘返。来回行程3。5 万里,历时543 日。所说有日期、方向、地名、里数, 
以及西域部落、语言和物产等等,所以当时人颇信其为实录。然自唐宋起, 
有人怀疑此传系后人伪托,并非信史。于是围绕着《穆天子传》,人们进行
了涉及广泛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周穆王游历到西域,是否真实?《穆天
子传》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西王母之邦在什么地方?“她”是神、是人还是
其他?下面,我们概要地介绍一些情况。
(一)周穆王游历到西域是否真实? 
一种意见认为,周穆王原是个雄心勃勃的旅行家,有史载为证。《左传》
谓其“欲肆其心,周行天下”,而使天下的道路都印上自己的车辙、马迹, 
《史记·秦本纪》说,造父善御,得八骏,穆王使驾而西巡狩。。。《赵世
家》又进一步说:“见西王母,乐之,忘归。”可见《穆天子传》的故事绝
非无本之木,周穆王之西游,正是西周盛时影响波及西域的反映,近人断其
为小说、伪书,岂非数典忘祖乎!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中原与西域的交通,是汉武帝时张骞历经千辛万苦

才开辟出来的,西周时代,无论是道路、交通工具,还是边疆的民族关系等
等,都无法使这位穆天子到达荒远的西域。司马迁记穆王西巡狩事于《秦本
纪》和《赵世家》,而独于穆王自家的《周本纪》中却只字不提,这恐怕不
是无意的疏漏。
(二)《穆天子传》是何时的作品? 
有人认为《穆天子传》是秦汉时的作品,而以汉武帝以后的可能最大。
因为只有在张骞通西域以后,作伪者才能具备西域地理方面的知识和材料。
也有人主张是东汉时的作品,因为该书所用的以日记事的起居注形式,是东
汉以后才产生的。与以上说法截然相反,有人认为《穆天子传》是周穆王的
史官所为,也就是说,这是西周时的作品。
还有人认为,《穆天子传》是战国时的作品,并断定是赵国武灵王时人
所为。其背景是赵武灵王的西北略地。赵国本有造父御穆王的传闻,经过武
灵王打开雁门通道等的刺激,再加上《山海经》中有关昆仑丘和西王母神奇
描绘的启示,于是赵国学者把事实、想象和神话杂糅在一起,铺陈出这部穆
天子的游记来。其目的,或是想为赵武灵王的西北略地进行鼓吹、美化,而
托古于前代的穆王了。
另有人则从多方面论证了《穆天子传》是春秋末战国初时的作品。比如, 
从该传用的文字来着:“皇”字,只作形容词,意为美盛,而不单独作名词
用;“帝”字,只代表着“上天”,而不代表“人君”。这正是春秋以前的
习惯。这两个词含义的变化都发生在战国。所以,《穆天子传》大抵诞生在
春秋末战国初,《春秋》问世之后,《左传》问世之前。
(三)西王母之邦在何处?西王母所指为何? 
西王母的传说起源很早,在先秦及秦汉时,颇为盛行,前后经历了一个
由人到神,乃至确定为女性的演变。对穆王见到的西王母,众人说法也不一。
有的说是神话人物,有的说是世俗凡人,而且不一定是女性,有的认为西王
母是某一部落的译音,有的认为是国名。还有的指出,西王母的切韵,与突
厥“始波罗”可汗之原语(“王权”之意),颇为相近。这样,西王母还可
能是西域某部落的酋长。
西王母之邦在何处,更是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说:(1)极西至喀什
噶尔;(2)未出长城;(3)示巴女王国,今阿拉伯;(4)不出塔里木流域; 
(5)天山南路;(6)不出青海;(7)亚西里亚;(8)欧洲大平原华沙附
近;(9)新疆和阗之东。另有人认为,《穆天子传》所记西域地名间的里数, 
与《汉书·西域传》和《魏书·西域传》大略相符,以此折算,则西王母之
邦,约在乌拉岭东吉里吉斯高原这个范围内。
此外,人们还对穆天子西游在返途经的地点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也是各
执其辞,莫衷一是。
关于《穆天子传》的研究,对先秦的历史地理、民族关系,乃至中西交
通史均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相信,有志者一定还会为此而继续探索, 
努力不懈。有关《穆天子传》的种种历史之谜,也总有一天会被人们解开。
(田雨) 
太伯是吴国的开创者吗? 
春秋末期,长江下游曾出现一个显赫一时的诸侯国。它就是多次北上争

霸的吴国。关于吴国的开创者,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
得很明白。司马迁认为,地处南方的长江下游的吴,是所有诸侯国中资历最
深的西周姬姓同姓国。所以在《史记》中,吴太伯列为世家第一。
《史记》记载:太伯(一作泰伯)和他的弟弟仲雍,都是周太王的儿子, 
季历的兄长。他俩为了成全父亲想传位于季历的意愿,出奔到南方荆蛮,文
身断发,不再回去。季历后来被立为继承人,他的儿子昌就是有名的周文王, 
在周文王手里奠定了灭商兴周的基础。“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
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死后, 
传位于弟仲雍。传到仲雍的第四代孙周章时,北方周武王灭商,分封诸侯, 
“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
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史记·吴太伯世家》)司马迁
讲得很清楚,太伯、仲雍的后代一封于吴,一封于虞。所以司马迁说:“余
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荆蛮句吴在哪里?《吴
地记》说:“太伯居梅里,在阖闾城(今苏州)北五十里许。”《后汉书·郡
国志》刘昭注:“无锡县东,皇山有太伯家,民世修敬焉。去墓十里有旧宅, 
井犹存。”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常州条下记着,无锡县“东三
十九里有梅里山,吴太伯葬处”。皇山、梅里山,就是今天的无锡县鸿山, 
梅里即是离鸿山不远的今天的梅村,那里至今有规模宏大的太伯庙,鸿山上
的太伯墓也完好保存至今。这些情况历来为各种当地志书所传载。
至清代,学者崔述在《丰镐考信录》中对太伯奔吴之事提出否定意见。
到30 年代,又有人提出了类似的看法。卫聚贤等在《吴越文化论丛》中即提
出了太伯、仲雍根本没有到过无锡的论点。认为太伯所奔之地只在陕西、山
西南部的范围之内。其理由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太伯、仲雍不可能穿越
千山万水及方国部落而无阻碍;也不可能到那语言不通,风俗迥异的荆蛮部
落中去立足并当君长。后来童书业在《春秋左传研究》中进一步提出“大伯
(太伯)、虞仲皆虞国之初祖,大伯、虞仲所奔为山西之虞,而非‘荆蛮’ 
或江苏之吴”。所以太伯、仲雍没有到过江南,他们是山西虞国的始祖。
1954 年在江苏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