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2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种传说,认为黄道婆是上海乌泥泾(现上海县龙华乡华泾镇)顾姓家的童
养媳,生年约为公元1270 年。16 岁那年,她同村里的另一位叫阿明的姑娘, 
两人瞒着婆妈,偷偷去龙华镇赶赴庙会游玩。庙会上万商云集,热闹非凡, 
当她俩看到五光十色的棉布摊时,顿觉眼花缭乱,手摸棉布,细密柔软,爱
不释手。经过打听,才知道这些棉布,是从海南岛崖州地方贩运来的,叫“黎
锦”。黄道婆想到自己曾受婆妈的虐待,沉寂的心灵深处,萌生了到海南学
习“黎锦”工艺的嫩芽。
一次偶然的机会,乌泥泾停泊着一艘来自远方的货船。黄道婆知道了, 
便约好阿明姑娘,两人摸黑远离了婆妈的虎口,溜进了这艘货船。途中受尽
了种种非人的折磨,阿明不幸死去,幸存的黄道婆,辗转来到海南岛,经过
几翻周折,总算找到了崖州,拜黎族姐妹为师,经过30 多年的苦心学习,练
得一身好手艺。学成之后,她辞别亲爱的黎族媪娣,重回乌泥泾,传播她的
纺织技术,有诗为证: 
崖州布被五色缫,粗雾紃云灿花草。
片帆鲸海得风归,千轴乌泾夺天造。
(诗见清同治《上海县志》) 
里人张之象得悉黄道婆归来的消息,感泣悲恸,为她立祠于张家湾,不
幸被毁;后又有张所望(明山东布政使)重建于宁国寺两,称“先棉祠”。
另一种说法是,黄道婆既受婆妈虐待,又遭官府逼迫,夤夜偷渡黄浦江, 
羁留于浦东一所道院里,后随海南岛云游来道院的师姨去崖州。郭伯南、刘
福元的《新编中国史话》和徐立亭等人的《中华五千年》都采用了这种说法。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黎族简史》说:她在崖州40 年,在学习过程中创造
出一套先进的棉纺工具与技术,对我国棉纺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两种说法略有不同,但黄道婆是上海乌泥泾人,这一点,是有根有据、
无可非议的。但近来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说黄道婆是海南岛人,大概故事
是这样的: 
十七八岁的娜邬(姑娘)黄道婆。私下结识了一个名叫得曼的男青年, 
两人朝夕相处,海誓山盟。这事给峒公(族首领)知道了,被认为是血缘结
亲,破坏规训,逼迫黄道婆离家,幽禁在深山洞穴内,得曼知道后,屡次设
法相救,然峒公禁守严密,未达到目的,只能偷偷以食物佐助,达20 年之久, 
峒公去世后,黄道婆才被放出山洞,然已双鬓斑白。从此,她出家为道,远
涉印度、南洋等地考察,学到不少播种木棉、纺织、染色等技术,后来又随
海舶来到上海,时正值元朝江南木棉提举司催征“贡布”紧逼,民怨载道之
时,她就落脚于乌泥泾,后终天年,墓筑于钱粮庙(现华泾镇北一里许)西
侧,据清同治《上海县志》记载有元朝惠州(今广东惠阳以东沿海一带)知
府王逢的诗句,两首诗是这样写的: 
前闻黄四娘,后称宋五嫂。
道婆异流辈,不肯崖州老。
道婆遗爱在桑梓,道婆有志复赤子。
荒哉唐元万乘君,终腼长衾共昆弟。
从两诗含义来看,称道婆为“异流”,遗忘了自己可爱的家乡,又不肯
“老”在崖州。而有志于造福炎黄子孙。而又始终称她为“道婆”而不冠以

黄姓,似有来自海南岛的可能,但证据也不足。更重要的是向我们提出了一
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前闻黄四娘”,说明在黄道婆以前,就有人在这方面
下过功夫。“后称宋五嫂”在黄道婆以后,又有人加以发展。可惜有关“黄
四娘”与“宋五嫂”两人的史迹记载,比黄道婆还要少,且到目前为止,还
没有发现她俩的民间传说。
无可置疑的,处于兵燹连年、民不聊生的南宋末年,一个农村弱女子, 
有心于纺织技术的创新,含辛茹苦,飘洋过海,成名流芳于后世,实属难能
可贵。然这位惠州知府的留言,不无一定的参考价值。
由于年代久远,史料缺乏,所以关于黄道婆的籍贯、身世、业绩,都没
有一个完整、可信的说法。但她在中外历史上作为一个杰出的革新者的地位, 
却是世所公认的。
(胡志新) 
《几何原本》何时传入中国? 
也许这算不上是个谜。稍具文化修养的人都会告诉你,欧几里德《几何
原本》是明末传入的,它的译者是徐光启与利玛窦。但究竟何时传入,在中
外科技史界却一直是一个悬案。
著名的科技史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有理由认为, 
欧几里德几何学大约在公元1275 年通过阿拉伯人第一次传到中国,但没有多
少学者对它感兴趣,即使有过一个译本,不久也就失传了。”这并非离奇之
谈,元代一位老穆斯林技术人员曾为蒙古人服务,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叙利
亚景教徒爱萨曾是翰林院学士和大臣。波斯天文学家札马鲁丁曾为忽必烈设
计过《万年历》。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就是通过这方面的交往带到中国的。14 
世纪中期成书的《元秘书监志》卷七曾有记载:当时官方天文学家曾研究某
些西方著作,其中包括兀忽烈的的《四季算法段数》15 册,这部书于1273 
年收入皇家书库。“兀忽烈的”可能是“欧几里德”的另一种音译,“四擘” 
是阿拉伯语“原本”的音译。著名的数学史家严敦杰认为传播者是纳西
尔·丁·土西,一位波斯著名的天文学家。
有的外国学者认为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任何一种阿拉伯译本都没有
多于13 册,因为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才增辑了最后两册,因此对元代时就有
15 册的欧几里德的几何学之说似难首肯。
有的史家提出原文可能仍是阿拉伯文,而中国人只译出了书名。也有的
认为演绎几何学知识在中国传播得这样迟缓,以后若干世纪都看不到这种影
响,说明元代显然不存在有《几何原本》中译本的可能性。也有的学者提出
假设:皇家天文台搞了一个译本,可能由于它与2000 年的中国数学传统背道
而驰而引不起广泛的兴趣。
真正在中国发生影响的译本是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的克拉维斯的注解本。但
有的同志认为这算不上是完整意义上的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因为利玛窦老师
的这个底本共十五卷,利玛窦只译出了前六卷,认为已达到他们用数学来笼
络人心的目的,于是没有答应徐光启希望全部译完的要求。200 多年后,后
九卷才由著名数学家李善兰与美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合译完成,也就是说,直
到1857 年这部古希腊的数学名著才有了完整意义上的中译本。那么,这能否
说:《几何原本》的完整意义上的传入中国是在近代呢?

(邹振环) 
火车自动挂钩是詹天佑发明的吗? 
火车上联结车厢之间的自动挂钩究竟是何人发明?我国的有关论著中有
过不同意见。
一、自动挂钩的发明者是詹天佑。这一说法,早在詹天佑在世时就流传
于民间。由于这位杰出的铁道工程师在主持建造我国第一条京张铁路时,采
用了自动挂钩,因此在很长时期内,我国的有关论著将此钩称之为“詹天佑
挂钩”。解放以后,徐盈等编著的《詹天佑》一书(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 
年版)和徐启恒、李希泌著的《詹天佑和中国铁路》(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年初版,1978 年第二次印刷)中,都有如下记载:詹天佑在建筑京张铁路时, 
1905 年在丰台车站辅轨的第一天,京张铁路工程队的工程列车中有一节车钩
链子折断,造成脱轨事故,费了很大力气才恢复原状,影响到部分列车的行
驶。那些不相信中国人自己能修好京张铁路的人抓住此事,乘机造谣,说什
么詹天佑在钉道的头一天就翻了车,这条铁路不用外国工程师就是靠不住
的。但这次列车钩链折断的事故却提醒了詹天佑:不仅要有坚固的路基和标
准的轨距,还要使列车的车厢之间能够紧紧地联结在一起,特别是爬向高地
或自高地下降,都必须十分安全。这一系列的安全措施,都要在中国人自造
的第一条铁路上全部予以实现。后来,他终于发明了自动挂钩,使十几节车
厢牢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这种挂钩现在通用于全世界,人们称为“詹天佑
钩”。
詹天佑发明自动拴钩的说法,曾得到今天尚健在的詹天佑幼子詹文耀的
印证。年逾八旬的詹文耀几年前曾对来访者说:“先父弃世时,我已二十岁; 
嗣后听先母说过,先父为解决车厢连结的问题费透脑筋,后来偶然从人们的
握手动作中得到了启发,终于摸索出了自动挂钧。” 
二、火车自动挂钧是中国工人的发明。
这一观点是《纵横》杂志1983 年第二期刊登的郭民原《詹天佑说,火车
自动挂钧是中国工人的发明》一文中首次提出的。郭民原在文章中说,他曾
于1917 年在汉口当面询问过詹天佑本人关于发明自动挂钧的经过。可詹天佑
听了呵呵大笑说:“哪有此事!哪有此事!我自己本分的事都忙不过来,哪
里还有工夫去管挂车这种事呢?这自动挂钩倒是一个中国人发明的,但决不
是我。”郭问发明者是何人,他说:“可惜此人的姓名己被埋没了,他是某
车站一个挂钩工人。” 
三、火车自动挂钩是美国人伊利·汉弥尔顿·詹内(EliHamiltonJanney) 
发明的。
北方交通大学吕昌在《火车自动挂钩究竟是何人发明》一文(载《纵横》
杂志1984 年第4 期)中对郭民原的意见提出商榷。他提出,据国外有关资料
记载,詹内对1860 年美国人依士洛·米勒(FzraMiller)发明的垂直式平面
车钩加以改进,制成了一种新的自动挂钩,于1868 年4 月21 日获得专利权。
以后,他又继续改进,在1873 年4 月29 日得到第二次专利权。而在当时, 
我国还没有开始建造铁路。由于詹内发明的自动挂钧有很好的性能,所以
1887 年美国车辆制造技师协会就正式建议采用詹氏(内)挂钩。1893 年,美

国国会开会通过了要求各铁路公司限期采用詹氏(内)自动挂钩的决议条款。
到1902 年为止,美国铁路约有90%的货车已安装了自动挂钩。这种自动挂
钩的图样,与我国现在使用的自动车钩基本上是一样的。
吕昌还指出,詹天佑是1888 年,即詹内取得专利权20 年后,才由广东
水师学堂北上,正式到铁路任职。由于詹内发明的自动挂钧在英语中写作
JanneyCoupler,在我国的铁路材料目录中就把它简译为詹氏车钩。再加上詹
天佑在我国铁路建筑史上的卓越成就和贡献,所以造成“众善归尧”的误传, 
把詹氏车钩误解为詹大佑发明的挂钩。
况且,我国首次装上自动车钩是在19 世纪80 年代建筑的唐山一胥各庄
铁路。1888 年秋天,这条铁路又从芦台修到天津,而当时在我国向北英机车
公司购进的2—2—0 机车上,就已经装有自动挂钩了。
另外,据同詹天佑一起工作过的京绥工务处长柴俊畴工程师生前回忆, 
詹天佑曾亲自对周围的人讲:“请同事们帮助我解释解释,没有这件事。” 
请大家澄清一下关于他发明自动挂钧的误传。在詹天佑亲自编著的《新编华
英工学字汇》的《车钧》词条内,对于JanneyCoupler 一词,音译时他有意
避开了“詹”字的音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