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2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五”这个数字,来固定此书的内容。还有学者认为,《神农本草经》成书
于东汉时期,而作者是华佗及其弟子。如何爱华在《华佗与〈神农本草经〉》
(载《福建中医药》1984 年第1 期)一文中就持这一观点。其理由有四:其
一,离此书著作年代不远的陶弘景,除了提供“疑仲景、元化等所记”的线
索之外,还曾指出:《本草经》的发展和编辑,“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
等,更复损益。。,且所主治,互有多少,医家不能备见”。这说明在华佗
之后,陶氏之前,对药物学有所研究、有所发展的人,恰恰是华佗的弟子。
陶氏之语,是针对《神农本草经》问世之后的状况而发的,对探讨此书的著
者,不失为一个有力的佐证;其二,从清代孙星衍、孙冯翼二人在《名医别
录》、《大观本草》、《太平御览》等书中辑佚整理的今本《神农本草经》
来看,其中有吴普注文189 条,《吴普本草》内容12 条,李当之辨药性寒温
44 条;其三,针对此书中存在着不少吴普、李当之论药的资料这一状况,前
人(如粱启超等)就曾认为此书的作者可能是华佗及其弟子;其四,华佗、
吴普等人洞晓养生之术,具有方士色彩,而《神农本草经》一书的特点,又
恰恰带有浓厚的方士气息,这也可以说明华佗与此书的密切关系。
由此可见,学术界对《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问题的见解颇不
一致。解决这一历史悬案确实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冯兆平) 
《诗序》作者是子夏吗? 
凡是读过《诗经》的人都知道有《诗序》,《诗序》原来分置各篇之首, 
说明各篇作者、本事及作诗的意图,首篇《关雄》之序特别长,故《诗序》
又有“大序”、“小序”之分。“大序”总论全部《诗经》,“小序”则分
述各诗具体情况。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可是人们未必尽知《诗序》的作者是
谁?
其实也难怪。因为关于《诗序》作者,异说甚多,向来没有明确结论。
以时代先后而言,东汉郑玄《诗谱》猜测“大序”由子夏作,“小序” 
由子夏与毛公合作。子夏者,春秋末年晋国人,卜氏,名商,孔门“文学”

科的优等生,晚年居西河教授,传授《春秋》、《仪礼》、《论语》、《易》
等儒家经典,说他序过《诗》,虽为疑似之辞,亦实为汉儒通说。毛公史有
二人,且都与《诗经》有缘,大毛公名亨,西汉鲁人,一说河间(今河北献
县)人,据称其诗学传自子夏,作《毛诗故训传》,为“毛诗”的开山祖, 
己收入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郑玄说大毛公将诗学传给小毛公,小
毛公名苌,一作长,西汉赵人,曾任河间献王博士。由于《汉书》只说毛公
而不载名字,后人就难以断定《汉书》所载之毛公究竟是谁。
尽管如此,郑玄的猜测仍然得到《昭明文选》和梁代五经博士沈重以及
魏晋以来许多学者的赞同。当然,反对者也多。三国人王肃《孔子家语注》
最早提出怀疑,他认为子夏所序诗,即今毛公诗序;成伯玙说子夏惟裁初句, 
以下皆出毛公;韩愈更明确地指出,子夏不曾序诗。
范晔《后汉书·儒林传》撇开郑、王诸说,另外提出卫宏受学谢曼卿作
《诗序》的新颖主张,范晔说:“九江谢曼卿善《毛诗》,乃为其训。宏从
曼卿受学,因作《毛诗序》。”卫宏字敬仲,东汉东海人,光武时大学者, 
任议郎,说他作《诗序》,并非不够资格。蒋伯潜《十三经概论》就坚信“《诗
序》为卫宏所作,信而有征”。
范晔的说法,新则新矣,但毕竟缺少更多的依据,而且前人早有怀疑。
《隋书·经籍志》感到这个说法不甚可靠,就采取折衷的办法,认为《诗序》
为子夏所创,毛公、卫宏加以润色。
唐中期以后,经学的发展出现新的动向,到两宋,完成了由经学到理学
的过渡,实际上这是一次“经学更新运动”。这个运动发生的原因,除佛老
的冲击,使儒学的信仰发生危机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正如宋神宗向王安
石所指出的那样:“经术,今人人乖异,何以一道德?”(《续资治通鉴长
编》卷二二九)经术的歧义,引起人们的怀疑,因此,几乎对每一部儒家经
典都重新检讨,疑窦颇多的《诗序》自然归为被怀疑之列。
自韩愈否定了子夏的《诗序》著作权之后,王安石主张《诗序》为诗人
所自创,与圣人贤者无涉。程颐虽在许多方面对儒家经典大胆怀疑,但在《诗
序》作者问题上却颇为保守,他认为“小序”为国史之旧文,“大序”为孔
子所作。虽说他的观点保守,但也有一些人赞同,如同时代的王得臣就说《诗
序》首句为孔子所题。
将《诗序》攀附孔子,显然有悖于史实。北宋曹粹中指出,《毛传》初
行,尚未有序,其后门人相互传授,各记其师说始成序。
曹的说法,在南宋更有发展。郑樵、王质倡之,朱熹和之,皆以为《诗
序》为“村野妄人所作”。郑樵著有《诗辨妄》,力诋《诗序》,明谓《诗
序》实不足信。朱熹《朱子语类》卷八十说自己对郑樵的说法,“始亦疑之, 
后来仔细看一两篇,因质之《史记》、《国语》,然后知《诗序》之果不足
信”。“盖所谓序者,颇多儒之误,不解诗人本意处极多”。
郑、朱的意见,虽不能全部相信,但它确实为后人研究《诗》三百篇, 
扫除了障碍,解脱了束缚。崔述《读风偶识》发挥郑、朱之说,考辨真伪, 
认为序无大小之分,皆出一人之手,但此人是谁,崔氏也很茫然。无怪于这
位老先生叹息道:“嗟夫!古人已往,不能起九京以自明,一任后人欲属之
谁即属之谁耳!”(《崔东壁遗书》) 
(勇木)

《庄子》是庄周著的吗? 
庄周,字子休,是先秦时期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周对传统和现实进
行了激烈的批判,追求个人自由的精神境界,对一些哲学问题发表了独特的
见解,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哲人。庄周的思想材料保存在《庄子》一
书中,《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传世的《庄子》有三十三
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关于《庄子》
书中内、外、杂篇的异同、各篇的真伪,前人论述甚多,举要如下: 
苏轼开始怀疑《盗跖》、《渔父》、《说剑》、《让王》四篇为伪作。
(《庄子祠堂记》)黄震说:“庄子生于战国,六经之名始于汉,而《庄子》
之书称‘六经’,意《庄子》之书亦未必尽出于庄子。”(《黄氏日抄》) 
明代焦竑说:“《内篇》断非庄生不能作,《外篇》、《杂篇》则后人窜入
者多。”(《焦氏笔乘》)王夫之说:“《外篇》非庄子之书,盖为庄子之
学者,欲引而申之,而见之弗逮,求肖不能也。以《内篇》参观之,则灼然
辨矣。。。《内篇》虽与老子相近,而别为一宗,。。《外篇》则但为老子
作训诂,而不能操化理于玄微。。。《杂篇》言虽不纯,而微至之语,较能
发明《内篇》未发之旨。”(《庄子解》)王夫之指出了内、外、杂篇思想
内容的异同,以《内篇》意义连属,指归简约,无所沾滞为理由,证明《内
篇》为庄子所著。
总的来看,传统的说法认为《内篇》为庄子自著,或代表了庄子的思想。
60 年代初,围绕庄周与《庄子》一书的关系问题展开了讨论。任继愈认
为《内篇》不代表庄周思想,而是汉初后期庄学的作品。因此,分析庄子的
哲学,应以《盗跖》、《马蹄》、《胠箧》、《庚桑楚》、《渔父》等篇为
主,任继愈的根据主要是司马迁见到的《庄子》。司马迁说庄周“作《渔父》、
《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任继愈
认为司马迁肯定了这些篇是庄周所著,这些篇都不在《内篇》,那么,和这
些篇在思想上有极大差异的《内篇》就不应记在庄子的名下。战国时期唯物
主义哲学家荀子评论庄子是“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任继
愈认为荀子肯定了庄周的自然观,荀子所指出的庄周具有自然观的篇章是《天
道》、《天地》、《天运》等篇,这些篇也不在《内篇》。另外,任继愈还
分析了《庄子》一书的文体、《内篇》的思想特征等,认为《内篇》是汉初
的作品。(《庄子探源》,载《哲学研究》1962 年第2 期) 
张德钧反对任继愈的观点,认为《内篇》不是汉人的著作,确实代表了
庄子的思想。他对任继愈的论据逐条进行反驳。例如,上面提到的《史记》
中有关庄子的材料,张德钧认为,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是认为
全部《庄子》都是庄周的作品,所谓作《渔父》等,不过是举例而已,不能
由此推出司马迁只肯定这几篇是庄周的著作。(《〈庄子·内篇〉是西汉人
的著作吗?》载《哲学研究》1961 年第5 期) 
冯友兰认为研究庄子哲学应该打破内、外、杂篇的成见,以《逍遥游》、
《齐物论》为主,其他篇中有跟这两篇精神相合的也可以引用。(《论庄子》, 
1961 年2 月26 日《人民日报》) 
近来,张恒寿更细致地研究了这个问题。他认为《逍遥游》、《齐物论》、
《大宗师》、《达生》四篇中的大部分章节是庄子的典型作品。(《庄子新
探》)

在讨论中,大多数学者把《庄子·天下》篇所述庄子思想、文风作为确
定庄子著作的根据。(任继愈反对这一观点,但没有提出令人信服的证据)。
《天下》篇虽不是庄周自著,但还是道家者流的著作,它评述庄周的思想特
点是“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周文风的特点是“谬悠”、“恣纵”、“瑰
纬”、“俶诡”,这些特点,正是《庄子·内篇》所表现的特点。所以,以
《内篇》为庄周自著的观点,还是有一定根据的。当然肯定《内篇》是庄子
的著作,并不是说《内篇》没有羼杂的部分,也不能说《外篇》、《杂篇》
没有庄子著作的片断,先秦哲学家的著作多经过后人的整理,弟子在整理老
师著作时附加几段,是常有的事情。
(张利民) 
《孙子兵法》作者是否孙武? 
《孙子兵法》通称《孙子》,又称《吴孙子兵法》,曾为中外人士举为
兵书之鼻祖,相传为春秋吴将孙武所撰。在中国古代,它是军事家必读的经
典兵法著作。在宋代官定的军事教科书《武经七书》中被列首位。凡从军行
武者,必熟读《孙子》,考试合格,才得被授武职。《孙子》传入西方,也
有数百年历史。据说拿破仑滑铁卢失败后,得见此书,击节而叹,悔未早读, 
否则或能免遭失败。今日日本,西方企业家,至有用《孙子》经营工商企业
者,亦每每获奏奇功。
然而《孙子》的作者是谁,到底是不是吴国将军孙武,却有一番争论。
战国子书《商君书》、《韩非子》等都提到过“孙吴之书”,指的是《孙
子兵法》和《吴子兵法》,但并未说明作者即是孙武。汉代司马迁《史记·孙
武列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