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1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00 年后,楚相国昭阳,灭赵败魏,威王将和氏壁赏赐昭阳。一日,昭
阳率百余宾客浏览赤山,席中应众人之请,出壁传视。其时山下深潭有丈余
长大鱼及无数小鱼跃出水面,众人争睹奇迹,以至散席,和氏壁不翼而飞。
当时未发迹的纵横家张仪,正在昭阳门下,众疑“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
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但和氏壁终无下落。“盗窃犯”是谁?至今尚
未“破案”。
50 余年后,赵国太监缪贤偶以500 金购得和氏璧,赵惠文王闻讯,将璧
占为己有。
秦昭襄王获悉和氏壁在赵,假以15 城换壁。赵王无奈,遂派蔺相如怀壁

使秦。蔺不辱使命,设计“完壁归赵”。61 年后,秦灭赵,和氏壁落入秦国。
秦赢政统一中国,“称始皇帝”。皇帝宝玺自然要选用天下绝无仅有的
宝贝。于是始皇命宰相李斯磨和氏璧作皇帝玺,并想代代相传,因此称为“传
国玺”。
公元前219 年,秦始皇乘龙舟行至洞庭湘山,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
始皇忙抛传国玺于湖中,祀神镇浪。8 年后,使者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壁
曰:“为吾遗滈池君”,传国玺,复归来。其事真假难辨,成为千古疑团。
刘邦率兵入咸阳,秦王“子婴上始皇玺”。刘邦称帝“服之,代代相受”, 
号曰“汉传国玺”。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小皇帝刘婴仅两岁,玺由王莽姑母汉孝元太后代
管。莽命弟王舜进长乐宫索玺。后见舜怒斥:“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
贵累世。。乘便利时,夺取国玺,不复顾恩义,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 
(《汉书·元后传》)随即将玺“投之地”。传国玺被摔缺一角,经黄金镶
补,但终难天衣无缝,天下至宝,从此留下瑕痕。光武中兴,“莽败,李松
持玺诣宛上更始”,后归刘秀。东汉末期,十常侍作乱,汉少帝夜出北宫避
难,仓促间未带传国玺,返宫后传国玺查无下落。
不久,“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从城南甄官井
捞出宫女的尸体,在项下锦囊中金锁关闭的朱红小匣内取出玉玺。玉玺方圆
四寸,上镌五龙交纽,旁缺一角,以黄金镶补,下有篆文:“受命于天,并
既寿永昌。”此文传为李斯所书。孙坚获传国玺,心生异念,但不久阵亡岘
山。袁木乘孙坚妻吴氏扶棕归里,“乃拘坚夫人而夺之”。袁术死后,其妻
扶棺奔庐江,广陵太守徐璆,依袁术先例抢传国玺献曹操。三国鼎峙,玺属
魏。三国归晋,玺传晋。
西晋末年,五胡十六国更迭频繁。传国玺像是被猎犬追逐的猎物,被不
停地争来夺去。每一次的交替易手,就伴随着一场血腥的残杀。晋怀帝永嘉
五年,“玺落前赵刘聪”之手。东晋咸和四年,石勒灭前赵,玺属后赵。冉
闵杀后赵石鉴,夺得传国玺。公元352 年,慕容俊克冉魏邺城,宣称闵妻已
献传国玺,封其为“奉玺君”,改年号为“元玺”,建大燕国(即前燕)。
其实当时传国玺已被濮阳太守戴施偷献于晋穆帝,慕容俊只是导演了一场自
欺欺人的骗局,妄想以所谓“天命”来维持其统治而已。传国玺归东晋后, 
经刘宋、齐、梁、陈、隋,最后落入唐高祖李渊之手。从此,玺改称为“宝”。
传国玺从发现和氏壁始,传至唐末,计1620 余年,像这样被历朝传递
1000 多年的历史文物,在世界史上亦属罕见。令人可惜的是,传国玺于五代
时突然失踪。宋太祖“陈桥兵变”受禅后周,仅获后周两方宝印,未获传国
玺。
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 
因此,在宋、元、明、清,均有真真假假的“传国玺”不断问世,屡经发现。
如:宋绍圣三年,咸阳段义于河南乡掘地修舍,获一方“色绿如兰,温润而
泽”、“背螭纽五盘”的玉印。经翰林学士蔡京等十三名官员“考证”,奏
称哲宗为“真秦制传国玺”。
明弘治十三年,鄠县毛志学在泥河滨得传国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
明孝宗皇帝。但孝宗疑其伪“却而不用”。
明末,相传由元末元顺帝带人沙漠的传国玺竟被金太宗于“上年八月得
元代传国玺于元裔林丹汗之苏泰太后”,太宗由此“乃定立国之计”,改“金”

为“清”国号。
清初,故宫交泰殿藏御玺39 方,其中一方“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
被人称为传国玺。公元1746 年,乾隆皇帝从中钦定25 方宝玺时,将此方宝
玺剔除在外。由此可见,这是一块伪造的赝品。
真正的传国玺到底在哪里?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也许随着
历史的发展,终有一天人们能解开传国玺失踪的千古疑案! 
(张红华) 
铜奔马象征什么? 
1969 年10 月,在甘肃武威县城北,发掘一座东汉灵帝时期的张姓将军
墓。在出土的殉葬物品中,有一具高34。5 厘米的铜马俑,为青铜制成,作疾
速奔驰状,其右后蹄附一飞鸟,既表现其高度的浪漫主义意境,又稳定了铜
马俑本身的重心,堪称我国古代青铜艺术中无以伦比的珍品。因此,近年在
英、法、日、美各国展出之后,赢得普遍的赞赏,被誉为“中国古代艺术作
品的高峰”。国家旅游局己决定将其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但这具铜马
俑究竟是什么,却是一个急待解开的谜。
铜马俑的造型雄骏非凡,它昂首嘶鸣,马蹄腾空,作风驰电掣般的奔驰, 
因而,经郭沫若鉴定,命名“铜奔马”。因由青铜制成,也称“青铜奔马”。
但是,这具铜马俑的精妙之处,在其后蹄下踏一飞鸟,仅以“奔马”名之, 
显然不足以表现其浪漫主义意境。因此有人将其称为“马踏飞燕”,以表明
奔马正在作凌空掠过燕背的飞驰。相传周穆王有八骏,其一名为“翻羽”, 
意为马驰之快,超过了飞鸟的速度。这具铜马俑的造型,说明它是“翻羽” 
之类的骏马。
然而有人认为,铜马俑所附飞鸟,从造型看不象是燕子,而是龙雀,因
此认为应该是“马踏龙雀”。但是,问题在于龙雀是风神,即飞廉。这种神
鸟,岂能是奔马所踏之物?虽然东汉张衡的《东京赋》中有“铜雀蟠婉,天
马半汉”之句,但这是称宫内龙雀、天马两件对应的铜制陈列品。因此,常
书鸿等认为这具铜马俑就是“天马”。《汉书·礼乐志》中《西极天马之歌》
曾记载,“天马”“ 浮云, 上驰”,意即足踩浮云,身可腾空飞驰。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天马歌》中,曾用“回头笑紫燕”来形容“天马奔”之
疾速。奔马踏着飞燕,不正是遨游空中的“天马”形象吗?再说汉代称产自
大宛的良种汗血马为“天马”,铜马俑出士于武威,可见铜马俑与产于西北
的良马有关。但是,最近有人提出,“天马”在汉代专指大宛杆血马及与此
有关的官内陈列品。东汉明帝为置飞廉(即铜制龙雀)、铜马(即铜制“天
马”)于洛阳,曾亲自出行到西安迎取(原二物存于西汉都城长安)。《汉
书·张骞李广利传》载:“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甚至不惜下嫁宗
室女子,或令大军征战,才求得汗血马,是谓“天马”,为此作《西极天马
之歌》,为帝王祭天礼乐之一,以歌颂汉家天子的功德。因此,无论“天马” 
是指真马还是铜马,都只是皇家威仪的象征,臣民不可能享用,武威东汉墓
主张姓将军怎能例外?因·此,有人又提出这具铜马俑是“马神——天驷”。
《尔雅·释天》云:“天驷,房也”。指的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东方苍龙七
宿中的第四位星,名“房”,即“天驷”亦“马祖神”。秦汉以前人们都崇
“天驷”为“马神”(即后人俗称的“马王爷”)。自商周以来,征战之中

都少不了骏马,因而就产生了对马祖神的崇拜和祭祀。武威汉墓主人张姓将
军生前率骑戌边,供奉马神,死后殉葬其将军银印和铜制马神,以期庇佑他
在幽冥世界的尊荣,当是很自然的事情。这样解释,就墓主人的官秩身份和
率领骑兵、供奉马神的职业特征来说,都是合理的。“天驷”者犹言驷马行
空,以足踏飞鸟来说明“天驷”和象征其所处的空间位置。
然而,综述至此,这具汉代青铜的艺术珍品之历史真相仍未能完全揭示。
连提出最后一种意见的研究者也说:“故提出‘马神——天驷’之说,供大
家讨论。”(见《西北师院学报》1984 年第3 期有关文章) 
(张劲) 
马援所立的铜柱在哪里? 
东汉时,交趾女子征侧、征贰姐妹起兵反汉,汉光武帝刘秀派伏波将军
马援率军平定了交趾,并在其地立铜柱,作为汉朝最南方的边界。历代文人
的诗赋中常提到这一历史古迹。庾信《哀江南赋》云:“东门则鞭石成桥, 
南极则铸铜为柱。”宋之问《韶州诗》:“珠崖天外郡,铜柱海南标。”张
籍《送南客》:“夜市连铜柱,巢居独象州。”等等,都是指此事。然而铜
柱到底立在哪里,值得考察。
查《中国地名大辞典》,有“铜柱滩”条,其位置在四川省涪陵县东, 
并引《太平寰宇记》云:“昔人于此维舟,见水底有铜柱,故名。相传马援
欲铸铜柱于此。”这里所记令人生疑,马援征交趾立铜柱,为何却在四川境
内?
《湘西土司纪略》第三章有《溪州铜柱记》一篇,记湖南溪州有铜柱, 
位置在今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自治州古丈县附近。这是五代十国时楚国马希范
平定溪州少数民族首领彭士愁的叛乱之后设盟时立的铜柱。(见《新五代史·楚
世家》)。马希范自谓是汉马援的后代,于是有人认为马援立的铜柱在溪州。
《新唐书·南诏传》记载,唐天宝七年(公元748 年),唐玄宗命何履
光带兵平定南诏境,取安宁城,复立马援铜柱,其位置在今云南省广南县东
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邻界处。后来也有人认为马援立的铜柱亦在此地。
《中国地名大辞典》“镇南关”条云:“关外三十里有坡垒驿,为汉马
援立铜柱处。”镇南关即今与越南交界处的友谊关。据此,铜柱当在越南境
内谅山附近。
《明史·广西土司列传》记载,明初洪武二十九年(1396 年),思明州
土官黄广成遣使人贡,言其辖地南有马援所立铜柱,元末动乱时,越南人兴
兵北犯,越过铜柱向北推进200 余里。洪武三十年,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者陈
诚、吕让到安南,让他们遵守铜柱所标之边界,归还侵占中国思明州的领土, 
安南态度执顽,久议不决。考思明州,其治所在今广西宁明县境。铜柱的位
置大概在今友谊关以东、宁明以南地区,或者即是坡垒驿。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七十一引《岭表录》云,爱州军宁县境内有马援
所立的铜柱。唐代韦公干任爱州刺史,欲将铜柱锥碎熔炼,卖与商人。当地
居民认为铜柱是神物,不得毁坏,于是群起反对,并上诉于唐安南都护韩约。
韩约致书与韦公干加以制止。考唐代爱州即今越南清化,军宁在清化稍北, 
铜柱的位置大抵在清化以北约北纬二十度处。

又据《新唐书·环王传》云,环王本为林邑国,“其南大浦有五铜柱, 
山形若绮盖,西重岩,东涯海,汉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