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1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武则天的消极面也十分突出,她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任用“酷吏”, 
滥杀无辜,崇信佛教,奢侈浪费;特别是统治后期,朝廷政治日趋腐败,形
成一批为武则天所纵容支持的新的特权贵族。武则天逝世当年已被迫交出权
力,还政于唐中宗,她知道自己的一生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价,碑文写好
写坏都是难事,因此决定立“无字碑”,功过是非由后世评说。
武则天立“无字碑”为后世人出了难题,至今人们仍争论不休,难断其
故。
(谢宝耿) 
武当山金殿“雷火炼殿”能否重现? 
风景奇幽的武当山,古时叫“太和山”。它北通秦岭,南接巴山,绵亘
起伏,方圆400 多公里,有奇峰72,拔地刺天,十分雄伟。山间林木葱茂, 
泉冽洞幽。主峰天柱峰,更是一峰独秀,高1600 余米,好似“一柱擎天”。
而其它各峰略有倾斜,象是俯首朝拜天柱峰。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
霞客领略武当风光后,赞美它是“气吞秦华银河近,势压岷峨玉垒高”。宋
代书法家米帝曾为武当山写下了“第一山”三个大字,此碑如今仍耸立在“元
和观”旁。
武当山又是道教名山。据《大岳太和山志》记载,早在1300 多年前的唐
代贞观年间,就开始在武当山兴建五龙祠,宣扬道教。道教,形成于东汉晚
期,尊东汉末年张道陵为创始人,奉老聃为教祖和天神。武当山的道教,敬
奉“玄天真武上帝”,据说武当山就是由“非真武不足以当之”而得名。
相传,明代朱元璋打天下时,在武当山被元朝兵马围困,只得退守山顶。
当时山顶有个小石庙,庙里供着真武祖师。朱元璋磕头祷告:“北海玄天真
武祖师,保佑我冲下山去,得帝以后,我住什么房子,你住什么房子;天下
百姓朝拜我,一样朝拜你。”说罢,武当山刮起一阵怪风,成群的虎豹满山
奔跑。山下元兵围困了几天,不见朱元璋影子,以为其早被野兽吃了,就退
守撤围。朱元璋以为真武大帝显灵救了自己,他临死时,把四太子朱棣和太
孙允炆喊到面前嘱咐:“武当山真武祖师保佑我打了天下,你们要把武当山
庙字和京城宫殿修得一样好。” 
公元1398 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后,建文帝即位推行“削藩”策。此时, 
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靖难”,经过四年战争攻入京师,称号永乐。
公元1413 年(永乐十一年),为了报答真武帝君相助之恩及表示对名教圣地
的敬意,朱棣命工部侍郎郭琎、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听,役使30 多万军
工民匠,大兴土木,用了近10 年时间,建成了武当山宫观,并赐名“大岳太

和山”。永乐皇帝命令在天柱峰顶安置一座铜铸鎏金大殿。天柱峰高,金殿
耀日,晖映百里。金殿,全是铜铸部件铆榫拼合焊接成功的,从房脊到墙角, 
都焊成囫囵个儿,没有一点缝隙。殿高5。5 米,宽5。8 米,进深4。2 米。金
殿内供祀着“真武大帝”鎏金铜像,面貌丰润,衣纹飘动重达10 吨。两旁金
童拿着文簿,玉女托着宝印,水火二将执旗捧剑,神情各异。
自明永乐年间这座金殿建成,天柱峰又称金顶,并且给这里带来了三大
奇观。
其一是“祖帅出汗”:每当大雨来临前,殿内神像上水珠淋漓,如人汗
流浃背; 
其二是“海马吐雾”:天柱峰金殿屋脊上立着许多栩栩如生的金兽金禽, 
其中只有一头金马,却全身发黑,每当夏季,金殿上的脊饰物海马口中“吐
出”串串白雾,并“喂喂”有声时,随后必有暴风雨荡涤金殿; 
其三是“雷火炼殿”:当大雷雨来临时,金殿四周便出现一个个盆大的
火球在其旁来回滚动,任凭电闪雷鸣、震天裂地,但金殿却丝毫未损。雨过
天晴,金殿经过雷震雨洗,倍加辉煌。
这些千古奇观,在民国初年后逐渐发生了变化,甚至有的消失了。原因
是在金顶添置了新的设施。民国初年,在金殿后立父母殿,左右立签房和印
房。三幢建筑物粗俗简陋,三面包围,使金殿黯然失色。此后,金顶上屡遭
雷击,说来也稀奇,雷击的是这三座建筑物,而金顶却岿然不动,于是人们
说这是真武君打扫门前,不要它们存在碍手碍脚。其说虽是游人打趣,可是
那客观的自然现象却令人惊讶不已。
解放后,政府为了金顶避免雷击,保护文物,于1958 年在金顶上安装了
避雷针。想不到,这样一来更糟糕,不仅雷击次数增多,损坏了父母殿,而
且连金殿本身的“须弥座”也多次被损坏,并且“雷火炼殿”的奇观也因之
而完全消失。科学避雷却遭雷击,这也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
为了揭开永乐后500 年间的金顶奇观和近70 年屡遭雷击之谜,有关科学
工作者进行了反复的调查研究。这座金殿的各构件结合十分严密,殿内密不
透风,在铸造时已为各种铸件留有热胀冷缩的系数,使之严丝合缝,又留有
余地。当空气中水分增多,气压突变时,神像上便出现了一层水珠,犹如出
汗;而殿脊上的海马内部是空的,与金殿相通,严密的殿内的温热空气上升
从“海马”口中“吐出”并发出声响,水气遇冷而成雾状。原来金顶上只有
一座金殿,金殿与天柱峰合为一体,是一个良好的放电通道,它却又以巧妙
地运用曲率不大的殿脊与脊饰物(龙、凤、马、鱼、狮),保证了出现炼殿
奇观而又不被雷击。而后增添的建筑物破坏了金殿放电系统,而这些建筑物
和设施又建立在易导电的地质裂隙上,并非真武帝神意而招来的灾祸。
为了恢复金顶奇观和防雷,丹江口市于1980 年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再
一次对金顶实施新的科学方案,安装了避雷网、避雷针。这一次,防雷问题
解决了,但金殿的辉煌和“雷火炼殿”再也没有重现过。
这座供奉着永乐皇帝化身的金殿,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最大的铜铸鎏金
大殿,稀世国宝,它所显现的种种奇观,是明代营建科学家和工匠们的高深
学问和精湛技艺带来的异彩。而如何做到既要防雷保护文物,又要使金殿重
新能显现“雷火炼殿”的奇观,则又成为一则科学工作者和旅行家们所要解
开的谜。
(傅丰渭)

航海家郑和遗骨安在? 
郑和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航海家。由于历史上对太监的传统偏见与
下西洋档案资料的被焚毁,这位称雄海上的杰出人物,竟至今还说不准殁于
何时、何地,葬于何处。
第一种看法认为郑和卒于南京,葬在牛首山。据《明史·郑和传》载: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
时,而和亦老且死。”据此推测郑和老死的地点,大概是在南京。至于葬地, 
据清代陈作霖《金陵物产风土志》载:“牛首山郑太监坟,即郑和埋骨处也。” 
可知郑和是葬在南京南郊牛首山风景区。对于郑和的卒年,朱泚在《郑和》
一书中提出是宣德九年(1434 年)。理由是,这一年跟随郑和出洋的王景弘
单独奉使苏门答刺国,郑和可能已死。对此看法,30 年代法国人伯希和在《郑
和下西洋考》一书中也提及,并认为当时国外流行郑和死于1431 年的看法是
一种误会。郑鹤声在《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一书中认为,郑和是卒于宣德
十年。根据是宣德九年十二月,命罢采买营造诸使只敕南京守备李降、太监
王景弘而无郑和。宣德十年正月,南京守备乏人,以黄福参赞南京机务;九
月司礼监出缺,以王振为司礼监太监。这时因郑和已卒,才由王景弘等人继
任。对此卒年,郑鹤声是以情势推测,根据并不充足,近来学者已提出新的
看法。
第二种看法认为郑和卒于古里国,赐葬牛首山。据清代同治《上江两县
志》载:“(牛首山)有太监郑和墓,永乐中命下西洋,宣德初复命,卒于
古里,赐葬山麓。”1983 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发现了南京《郑和家谱首序》
载:”(郑和)又□□三十余国,亡于王事,归葬牛首山,赐祭田万顷,” 
据此可知,郑和是在第七次下西洋时卒于古里,葬在牛首山。但卒于去途还
是归途,没有明确记载。
第三种看法认为郑和卒于古里国,葬在南洋三宝垅。1983 年,郑一钧在
《郑和死于一四三三年》一文中考证:明代天顺元年《非幻庵香火圣像记》
载,郑和于“宣德庚戌(五年),钦奉上命,前往西洋,至癸丑(八年), 
卒于古里国。”又祝允明《前闻记》载,这次航行,船队是于宣德七年十一
月十八日到达古里,宣德八年二月十八日,由忽鲁谟斯回国,三月十一日又
到达古里,三月二十日由古里大船回航,六月二十一日进太仓,七月六日
回到南京。所以明确郑和是在第七次下西洋的归国途中死在古里的。应是葬
在爪哇之三宝垅。1984 年《新民晚报》连载在田邀撰《宝船与神灯》中谈到, 
郑和是宣德七年(1432 年)返航途中,卒于海上,葬于三宝垅的。今印尼爪
哇三宝垅,有三宝洞,供有郑和像,三宝洞旁有三宝墩,相传为郑和墓。三
宝垅因纪念郑和而名。但南洋学者对郑和葬三宝垅之说,认为是传说附会, 
不足为信。如郑健庐《南洋三月记》载:“今三宝洞旁之土墩,即为景弘之
墓,相传为三宝大人埋骨之地。”故此三宝当为王景弘,但王景弘是否死在
爪哇也是个谜。
第四种看法认为郑和卒于海上,葬在海洋。据康熙《江宁县志》载:“三
保太监郑和墓,在牛首山之西麓。。。卒于古里国,此则赐葬衣冠处也。” 
对此,南京郑和后裔曾谈及,回民之风俗,人死后三日内要速葬,以白布裹
身,深埋不附棺,如死海上,即行水葬。并听祖辈人讲:“三保下西洋,自

身难保。”郑和死在海外,遗体是不可能运回安葬的。故极有可能是在海上
水葬了。当时有其随从称“黑大人”者,携回郑和发辫和靴子,赐葬牛首山, 
故牛首山墓是衣冠家。
关于牛首山郑和墓的具体地点,由于史载也不明确,长期以来不为人们
确知,30 年代曾有学者专为寻访。罗香林在《牛首山之行》中说“郑和墓在
牛首山西南三里狮子山乌石村”。朱泚著《金陵古迹图考》,谈他曾在南京
南郊遍访郑和墓不得。解放后,南京市文物工作者经多年文物普查,于1964 
年第一次正式报道了牛首山郑和墓地的确切地点。现已进行了修理、植树, 
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决定重立墓碑以作永久纪念。
郑和墓地在牛首山南麓,谷里乡周昉村,西邻郑家村,原住守坟户,至
解放前仍有守坟田三四十亩。当地群众称此为“马回回坟”。墓坐北朝南, 
北对牛首山顶古塔,南望开阔坡地和长江,并有马鞍形山冈为屏障,是一处
背有靠、前有照、周有抱的“风水宝地”。这种依山建坟的葬地,只有封建
王族贵戚才能享有。据传当年墓区原有神道石刻、巨石碑座、单拱小桥,惜
今皆不见任何可证的标志。因此,这是否郑和墓?如果是,那是真墓,还是
衣冠冢?仍是个耐人寻味的谜。
(薛金度) 
故宫为什么称作紫禁城?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今称故宫,旧称紫禁城。紫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