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1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斯兰教的,在棺木上特地刻着《古兰经》的经文。
清朝皇帝的妃嫔本来是满、蒙、汉各族都有。弘历有后妃36 人,只有这
一名回妃。野史上传说“香妃”在宫中身藏匕首,最后遭到太后赐死,与容

妃的真实史料不符,纯属无稽之谈。容妃死后葬在遵化清东陵的妃子寝园, 
也是确凿无疑的。揆诸情理,当时宫闱各种定制极为苛严,皇帝的妃子也不
可能在死后送往万里之外的新疆下葬。
传奇性的故事不能代替真正历史。那么,关于香妃的传说是什么人编造
的呢?是怎样流传开来的?编造这一传奇性的故事用意何在?这仍然是未解
开的谜。
(芷菁) 
鬼究竟指的是什么? 
鬼,在古代中国人头脑中,往往指的是人死后肉体腐烂,而灵魂却会变
成为鬼。这种观念,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都有,正如18 
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和评论家萨缪尔·约翰逊所说:“在原始人那里,鬼魂的
存在是绝对不成问题的。而我们如果从炎热的南国一直旅行至遥远的北方, 
就会发现鬼魂又有着莫大的国际性。” 
鬼,当然是没有的,然而,鬼观念却在中国古代十分盛行,从历史上的
第一个朝代——夏代开始,直到最后的封建王朝——清代,整个中国,上至
皇帝,下至乡野,从汉族到各兄弟民族,各个等级、各个区域和各种不同年
龄的人,信鬼者比比皆是。早在春秋之时,孔子就说过:“殷人尊神,率民
以事鬼。”到了宋代,某些地区甚至还流行着杀人祭鬼的风俗,于此足见我
国古代崇鬼信鬼之风是如何的盛行。尤其是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名目繁多的
鬼,几乎渗透于现实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景颇族人信奉的鬼有天
鬼、风鬼、雷鬼、太阳鬼、月亮鬼、地鬼、山鬼、水鬼、谷鬼、火鬼、家堂
鬼、寨神鬼等等,多达100 多种。碧江怒族崇信的鬼灵有13 种,基本可分为
氏族鬼灵、自然鬼灵、灾疾鬼灵和“民族”鬼灵四大类。除此之外,还有众
多形形色色的鬼,如佤族称使人头痛、肋骨痛、脚痛的鬼为“吉轴”,使人
皮肤发痒的鬼叫“阿瑞”,夜间变鸡或狗害人的鬼叫“司呢”,使人耳朵痛
的鬼叫“阿人各”等等。在傣族一些手工艺人中,还有崇信铁匠鬼、酒鬼等
等,举不胜举。但苗族人却认为非正常死亡的灵魂才是鬼,如刀下鬼、溺死
鬼、跌死鬼、吊死鬼、难产鬼、饿死鬼、冻死鬼等,而达斡尔族人则以为非
正常死亡的,也可以是神。
饶有趣味的是:鬼还有尊与卑、大与小、善与恶之分,大凡善鬼能保佑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人平安;而恶鬼则专与人作祟。尽管鬼的种类和名
称繁多,且无所不在,妇孺皆知。然而,鬼的形象如何?却鲜为人知,《淮
南子·泰族训》称:“夫鬼神,视之无形,听之无声,然而郊天,望山川, 
祷祠而求福,零兑而请雨,卜筮而决事。”王充在《论衡·论死篇》也认为
“鬼神,荒忽不见之名也”。说鬼是无形无声、不可捉摸,然又神通广大。
不过,从南朝梁《殷芸小说》卷二所记,“颜渊、子路共坐于门,有鬼魅求
见孔子,其目若日,其形甚伟。子路失魄口噤;颜渊乃纳履拔剑而前,卷握
其腰,于是化为蛇,遂斩之”。于此可大略看到鬼的外形和眼睛,确有其形。
而记载最为详细的当首推《唐逸史》,书载唐“明皇因痁疾昼卧,梦一小鬼
盗太真香囊及上玉笛。上叱问之,奏曰:‘臣乃虚耗也,能耗人家喜事成忧。’ 
上怒,欲呼武士。俄见一大鬼破帽蓝袍,角带朝靴,捉小鬼刳其目,劈而啖
之。上问:‘尔何人?’曰:‘臣终南进士钟馗也。武德中应举不第,触阶

而死,得赐绿袍以葬,感恩发誓,为帝除虚耗妖孽之事。’言讫,梦觉,而
疾遂瘳,乃诏吴道子画之”。这里鬼的形象不但鲜明,而且有了言行,不再
是无形无声了。
其实,诚如徐华龙先生所指出,崇鬼信鬼观念的出现,实导源于人类早
期阶段对自然及本身认识的浅薄。在一个部落中,一旦有人死去,其他成员
则认为是一种不祥或灾难,以为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支配着人的生命,由此而
产生恐惧感,从而出现对鬼的崇拜(《民间文艺季刊》1989 年第2 期)。笔
者认为,平时同吃同住的氏族成员,一旦死去,往往受到人们的怀念,某些
人还会在睡眠中梦见其人,梦中之人当然是无影无声的,在科学极不发达的
时代,这自然也是鬼观念出现的根源之一。不过,最初的鬼指的是什么?迄
今仍未定论。
《礼记·祭义》称:“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汉代许慎《说
文解字》释鬼,“人所归为鬼。从儿, 像鬼头。从ム,鬼阴气贼害,故从
私。”《尔雅》云:“鬼之言归也。”而《列子,天瑞篇》则记:“精神离
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归也,归其真宅。”上述均是我国古代权威著
作对“鬼”字原始意义的解释,即鬼就是“归”或人死后的归宿。其实不然, 
当代著名学者如章太炎、王国维、沈兼士、罗振玉、郭沫若、于省吾等等, 
都对这一传统的说法提出了质疑。指出“鬼”字本义是表示一定实体的事物, 
是原始象形字,并非幽灵虚幻之义。章太炎在《文始》卷二指出鬼“声与鬽
近。鬽,老精物也。。。鬼,疑亦是怪兽,。。鬼,夔同音,当本一物。” 
沈兼士先生则依甲骨文中“鬼”字的原形,多数下身如人体,而头部特别夸
大(《国学季刊》五卷三号,1935 年),印证了章氏的说法。章太炎先生依
《说文》而断定鬼与禺同,是大型母猴,进而判定鬼即是夔。象形字“鬼” 
字本义为被发、巨首、直立、人形同于夔的怪兽,但是作为原始鬼的夔具体
又是什么呢?按照欧阳宗书先生的归结,大致有如下几种:1。山:也即山
魈、山鬼。据《神异经》、《元黄经》、《国语·鲁语》韦昭注可知,其形
貌为人面猴身,一足。2。山鬼:依《永嘉郡记》和《夷坚乙志》载,山鬼亦
即山。3。独足鬼:按《述异记》卷下和《异苑》卷六,可知独足鬼便就是
夔。4。魍魉:见于《国语。鲁语下》:“木石之怪,曰夔、挝W。”所指即
魍魉。5。魑魅:从《永康郡记》将山鬼说成是魑,以及《左传·文公十八年》
所记和古语“魑魅魍魉”连用,可知魑魅也即夔,但其形貌已变为四足。6。 
神:主要依据《山海经·西次四经》郭璞注,知神亦为夔类。7。山精: 
按《玄中记》及葛洪《抱朴子·登涉》所记,山精即山,也即为夔。此外, 
按古文献记载及前辈学者的考证,还有山都、枭阳国人、赣巨人等等,都同
属夔之类。而真正具备夔之形貌特征的,按欧阳宗书先生的主张,所指即狒
狒,其特征正与古文献中夔的形貌相符。
《辞海·生物分册》“狒狒”条称:“狒狒,哺乳纲,猴科。雌、雄大
小相差悬殊,。。头皆大;而吻部雄长雌短;四肢粗壮。毛呈浅灰褐色;面
部肉色,光滑无毛;手脚黑色。雄的自头部两侧至肩部分披长毛,状如蓑衣, 
故又名‘蓑狒’。欧阳氏据此主张中国原始的鬼就是狒狒(《民间文艺季刊》
1990 年第4 朗),确有可取之处,然对于《吕氏春秋》、《国语·鲁语》韦
昭注,《神异经》、《述异记》等书所记“夔一足”,却较为勉强,因之我
国原始的鬼,指的是什么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华东)

习俗篇
中华民族为什么特别崇尚黄色? 
中华民族有崇尚黄色的传统。如黄钟、黄花、黄发、黄海(中央之海), 
甚至黄泉,因为加了一个“黄”字,便都成了美称。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被视
为正色的黄、青、白、赤、黑五种颜色中,黄色最尊。因此,在历朝史料和
小说戏曲中,常可看到黄色被视为君权神授的象征色和御用色的故事。比如, 
黄钺(用黄金为饰的斧)曾作为君王权力的象征。《尚书·牧誓》里就用“王
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来描绘武王伐纣的英武形象。黄龙,是只有帝王
的服饰上才能出现的;黄袍,是只有帝王才能穿的。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 
就是搞了一出“黄袍加身”的闹剧;清朝乾隆皇帝得以立为皇太子,据说也
就是因为凑巧披上了一条绣有黄龙的袍子。据宋人王懋《野客丛书》记载, 
至少从隋朝开始,黄袍就成了只有帝王才能穿的服饰。清朝严禁擅用黄色, 
据清人蒋良祺《东华录》记载,清雍正时平定青海叛乱有功的大将年羹尧, 
后来被判死罪的原因中,就有出门用黄土填道、用鹅黄色荷包、擅用黄包袱
等罪状。皇家的围墙、宫殿,可以涂上明亮的黄色,而一般人则绝对不允许
用黄色涂抹建筑物。
黄色是尊贵的。统治者要垄断它,反抗者也要利用它。汉末流行“黄衣
当王”的谶语;黄巾起义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动员口号,并以黄
巾缠首,作为标志;唐末黄巢起义,做诗云:“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
黄金甲”,都有利用黄色、以夺取黄色暗寓夺取政权的含义。
黄色,与中国文化有着血肉相联的关系。那么,中国人为什么特别崇尚
黄色呢? 
刘师培在《古代以黄色为重》一文中认为,中国“古代人民悉为黄种”, 
因此崇奉黄色,而“黄帝者犹言黄民所奉之帝王耳”,以中国人的肤色为解。
反对此说的学者则以为,在对外交流极其闭塞的上古,人们很难意识到自己
是黄色肤种的人,在没有比较、没有鉴别的情况下,人们是不会去给自己下
个定义——黄种人,以区别于白种、黑种人的。
萧兵在《中·中庸·中和》一文中提出了这么一种看法:“黄色介于黑
白赤橙之间,自然而然地成了中央之色。”正如《白虎通·号篇》所载,“黄
色,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这种“中和之色”,对于具有中和
性格的
中华民族,自然是极其值得崇尚的了。此说颇有见地。但有人提出这样
的问题:人们为什么一定要选用黄色作为黑白赤橙的中间之色,或者说,偏
偏选用了黑白赤橙这么四种恰好能放进“中央之色”的四方之色?这是一种
巧合呢,还是有意的安排?是上古的人们意识到这一点并照此做了的呢,还
是后人理解出来的?美洲玛雅农民崇拜雨神和土地的保护神“恰克”。恰克
与一定的颜色和方向联系着,红色恰克居于东方,白色恰克位于北方,黑色
恰克在西方,黄色恰克在南方。他们并没把黄色作为一种中间之色或中央之
色看待,虽然他们也划分红白黄黑这几种“四方之色”,这四种恰克的划分, 
与中国的划分黑白赤橙黄五色的动机一样。(参见丁玫编的《拉美奇趣录》) 
有人从中华民族的农耕经济及其对土地的特殊眷恋这一点上来找原因。
黄土高原的肥沃保证了庄稼的丰盛和人畜的兴旺。黄字“从田,是田土

沾于人身之色”,(见党晴梵《先秦思想史论略》)“土者,万物之所资生
也,是为人用”,(《尚书大传》)“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苑也”。
(《管子·水地》)华夏族世代息居于黄土高原,对供给他们衣食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