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1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重修一统志》卷三0八南昌府山川条:西山,“在新建县(清新建、南昌两
县同治,即今南昌市)西、章江门外三十里。一名南昌山,即古散原山也。
或作厌原山。”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四豫章城(豫章郡南昌县所治
城)西山:“城西大江之外三十里。一名厌原山,又名南昌山。”可见南昌
山,原名西山,又名散原山、厌原山,南昌山系其后所改。显然南昌设县时
似不当以山为名,倒有可能以县名山,故此说不足为信。至于南昌以居秦九
江郡南部而得名,其说亦有勉强之嫌。秦九江郡治所在寿春(今安徽寿县), 
辖境除安徽省部分外,还几乎包括今江西全省。以汉南昌县为豫章郡治,而
豫章郡北尚有九江、庐江二郡,均在秦九江郡治南,怎能说唯独南昌位于秦
九江郡南得名,似乎也不确。以祥瑞名县说可能相对合乎情理。(王天良《江
西省县市命名探索》,载《历史地理研究》,1986 年第1 辑) 
尽管如此,一定要说哪一种看法绝对正确未免过于武断,因为目前还没
有一种权威性说法可代替其他说法,并使其折服,只能是各持其说,各信其
是,百家争鸣。或许这个谜只好在今后让专门研究地名学的学者去揭开,也
许作为悬案永留于世。
(王天良) 
四川是得名于四条川吗? 
四川因何得名,历来众说纷坛,实际上根本的分歧所在只有两说。一说
是来源于历史上四川地区的行政区域;另一说是以四川境内的自然区域大川
命名。前者以明末清初顾炎武为代表,他在《日知录》卷三十一《四川》条
下说:唐时剑南一道,仅分东,西而已,至宋则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
夔州路,谓之川峡四路,后遂以此名为四川。后者则认为四川是因境内有四
条大川,故名。持这一说的为数颇多,但哪四条川说法又不尽相同。与顾炎

武同一时代的顾租禹,在其《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六中曾以“于义未安” 
录引“近说以岷、泸、雒、巴为四大川,故有四川之名”。1936 年版《辞海》
亦同其说。1936 年商务印书馆版、臧励和龢等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和
1979 年修订本《辞源》以及1979 年台湾中华学术院印行、张其昀等编《中
文大辞典》三书虽两说并存,但基本上都倾向此说。1946 年正中书局版《四
川新地志》所列四条江目为岷江、沱江、嘉陵江、黔江(乌江)。1956 年新
知识出版社版汪永泽编《四川省》则以长江、岷江、沱江、嘉陵江为四条大
川。四江之说,多年来学术界未曾提出反对意见,但问题并没有就此结束。
事隔十余载,吴冷竹于1974 年第6 期《地理知识》上发表了《省区释名》一
文,对四江说持否定意见。该文从四川历史上行政区域的演变,以及与自然
山川的关系,论证了四川得名的真正含义。四川,唐初设剑南道,辖有今四
川省嘉陵江以西,大渡河以东地区。至德二年(757 年)分为剑南西川、剑
南东川节度使,简称西川、东川。川是平川旷野的意思,岷江流域属西川, 
沱江流域属东川。宋初分设西川、峡西二路,咸平四年(1001 年)分为益州、
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称“川峡四路”,后又简称四川路。元代始合四
路置四川行省。文章最后明确指出:“有些书上说四川得名于境内有长江、
岷江、沱江、嘉陵江四条大川,那是错误的。” 
随后,张至皋在1979 年第5 期《社会科学研究》发表了《四川的名称由
来和辖区演变》一文,主同上说,认为四川以“四条大江命名,不免有牵强
附会之嫌”。论述了“川”字的含义和演变:唐时置剑南东川、西川和“剑
南三川”,“川”字是指自然区域。宋分置“川峡四路”,“川”字含义已
经离开自然区域的意义,具有行政区域的意义了。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 
年)建置四川行省,这时“川”字的含义已经完全确定为省的地方行政区域
了。文章还指出,一般说来,我国历代的地方行政区域,往往是在一定自然
区域的基础上,根据过去政区的演变情况,适应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而划分的。宋代之所以出现“四川”之名,就是反映了当时的四川,已经有
了比较完整的政治、经济的地域性。因此把“四川”名称的由来,归之于为
具有四条大江,是既不确切,又不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的。
沉默多年的问题又开始提出来了。孰是孰非,四川原义究竟是什么,看
来还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王天良) 
银川的名称是怎样来的? 
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是历史上著名古城,位于银川平原中部,西
倚贺兰山,东临黄河,包兰铁路终点。宋为西夏都城,元至清历为宁夏路、
卫、府治所。向有“塞上江南”之称。1945 年由贺兰县析置银川市。1958 
年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驻地。
银川之名因何而来,说法不一,目前仍无定论。一种说法是“宁夏土质
碱性最重,地面常呈白色,故宁夏古名‘银川’。因这一块葫芦形的地带中, 
常如银地一片也”(长江:《中国的西北角》,民国廿五年天津大公报馆版)。
主同此说者为数不少。另一种看法认为银川地名来自对“塞上江南”美好地
理景观的描述。由于其涵义丰富,音韵响亮,在人们中广泛流传,不胫而走, 
由自发形成而最终为官方所承认。“银川”一名至迟在明末清初已开始使用。

起初,官僚文人在诗词中以“银川”形容白浪滚滚的黄河,形容贺兰山与黄
河之间那些流水洋洋的灌溉渠道,以后又泛指那渠沟纵横、水漾晴光、
田园密布、江南水乡般的引黄灌溉平原。例如康熙年间宁夏人解震泰在
《游贺兰山》诗中,就有“连山似奔浪,黄河一带宽。城廓渺如舫,银川亦
寥廓”。后三句就是对银川附近自然风光的鸟瞰写真。至清乾隆年间“银川” 
已演变成为宁夏府的别名,或宁夏县附近灌区的雅号。而后府城书院亦以“银
川”命名,城门牌坊也写有“银川”字样,城中也出现以银川为名的戏院(“银
川大舞台”、书店“银川书局”)等等。并不像有些人所猜想的,“银川” 
是什么反映冰封大河或雪盖平川。至于一些地理著作,甚至现行中学地理教
科书上,把银川市郊过去因排水系统混乱,而导致洼地积水、湖沼成串、土
壤盐碱化严重、地面一片银白的情况,指为银川命名的由来,那更是一种想
当然的误解,亟须加以纠正。银川在元明以后因一直被称为宁夏城,所以人
们往往简称“夏城”。清初,民间就以“银川”作为宁夏城的别名,因而又
衍生出“银城”、“银郡”等说法,这些都可算是银川城的雅号。解放后, 
人们说惯了容易上口而又引人遐想的“银川”这一美好地名,其它说法就不
太流行了。(汪一鸣《宁夏与银川》,载《地名知识》1980 年第3 期,参见
《银川地名的由来》,载《宁夏大学学报》1980 年第3 期)还有一种说法, 
则认为在今银川市1947 年以前历代都没有叫做银川这个名字。(陈谢《银川
城名的来历》,载《宁夏日报》1979 年12 月25 日) 
和龚在《银川地名考》一文中则主张“银川地名东来说”,认为上述关
于银川得名的说法都欠妥,前两种说法难免有望文生义、牵强附会之嫌;而
后一种说法则又近乎武断。文章根据史籍有关银川地名的记载,从历史地理
的角度论证今银川与隋唐宁夏之银川本为同源。随着西夏国统治中心及党项
民族的西迁,银川地名也就被带到了今天的银川,这就是“银川地名东来说” 
的论点。银州、银川郡是西夏国的发祥地,也是西夏国开国皇帝的出生地, 
银州还是李继迁初建政权所在地。至于为何历代史书不称今之银川,而称其
为怀远、兴州、兴庆、中兴府、宁夏等名?因为兴庆、中兴,均取兴盛宏富
之义。如在其国家文献中直称其都为“银川”岂不有失国体?更何况两夏史
籍无几。西夏人称“兴州”、“兴庆”、“中兴”为银川,也只限于民间口
头。到明清时期,“银川”这一地名,在诗文碑记及史书中屡见不鲜,其后
还用它命名。例如,乾隆十九年(1754 年)所建宁夏最高学府,即名“银川
书院”;二十年成书的《宁夏府志》,亦名《银川小史》;后来宁夏城里出
现以银川命名的“银川舞台”、“银川书局”、“银川饭店”等。因此,依
史籍材料“银川地名东来说”是建立在“同源地名的迁徙”这一根基上,是
合乎情况、言之成理、可以成立的。所以今天的“银川”,在历史上不仅称
过怀远、兴州、兴庆、中兴、宁夏等名,而且西夏建都以来也一直被当地人
称为“银川”。(《地名知识》1981 年2 期) 
历史上确曾置过银川、银川郡、银川城。北周保定三年(公元563 年) 
置银州,治儒林县(今陕西榆林东南)。隋大业时废。唐初复置,天宝元年
(公元742 年)改为银州郡,乾元初复为银州。北宋崇宁五年(1106 年)废
为银川城。银川之名出现虽早,但不在今银川市,而在其西。“银川地名东
来说”是一种新说法,也不无道理,但是否真正揭示银川名称的原义,而排
斥其它各种说法,恐怕还难以下这个结论。
(王天良)

青岛的名称由何而来? 
青岛市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南滨黄海,西临胶州湾。胶济铁路终点。1929 
年建立青岛特别市,1930 年改为青岛市。现为山东省省辖市。市区人口100 
多万,工业发达,港口优良。风光旖旎,景色秀丽,气候宜人,冬不严寒, 
夏不酷热,冬夏加春,为驰名中外的疗养、避暑和游览胜地。国内有“花园
城市”雅称,外国人则誉为“东方瑞士”。青岛是我国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
一,为世界各地游人向往的地方。青岛这个美丽的名字,它的名称是怎样来
的,至今学术界仍无一致的说法。
一种说法青岛是由海上一小岛“小青岛”而得名。小青岛位于青岛湾内, 
与青岛市隔海相对。在德国侵占胶州湾后,在小青岛上建立灯塔,于是便著
名起来,就用这个岛的名子来命名整个市区。而在这个岛的原名上加上一个
“小”字,称为小青岛。(倪锡英《青岛》,1936 年10 月,中华书局版) 
另一种看法认为青岛是由青岛村发展而来的。青岛在清朝末年已经是一
个市镇的名称。1886 年(清光绪十二年)道员刘仓芬在《查勘胶州湾条陈》
中说:“。。胶州澳澳口东青岛,高四十七八丈,有市有关,地属即墨。” 
文中所说“高四十七八丈”,实指青岛山,在陆上而不在岛中;“有市有关”, 
更非在岛。所以清末青岛已是陆上一地区名,再后成为城市名。至于“青岛” 
这个村庄名称是怎样来的,还需进一步志证。说“青岛”是由海上一小岛“小
青岛”而得名,这种说法是缺乏文字记载的。道光《胶州志》、同治《即墨
县志》均未明确两者的关系。从字义上说,凡带“岛”字的都是由岛命名也
不确切,如青岛附近的薛家岛、顾家岛等村,都是陆地,并非海岛,这就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