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朱元璋私密生活全记录-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达还听人说,那刘基不仅满腹经纶,而且极富军事韬略。既有文化,又懂军事,徐达自然要把刘基向朱元璋推荐。不过,徐达是个稳重的人,在向朱元璋推荐刘基之前,他把刘基的情况摸了个一清二楚。    
    刘基,字伯温,处州青田县人,世代书香门第,据说是北宋杨国公刘光世的后人。刘基打小的时候起就很聪明,有“神童”的美誉。长大后,刘基更是聪颖过人,十四岁考中了秀才,两年后考中了举人,二十三岁一举中进士。只是因为当时的元廷贬压南人,刘基虽然考中了进士,但却在家乡闲居了整整三年,三年之后,才被选派到江西高安县做了一个县丞。虽做了县丞,但也郁郁不得志,一是觉得自己的才华难以施展,二是那些蒙古贵族根本就看不起他刘基。于是刘基就有了辞官的念头。不久,刘基被擢升为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看起来刘基的官是升了,但刘基仍然觉得自己毫无作为,一是那些蒙古贵族经常无端地陷害他,二是他自己的主要兴趣好像不是在什么学问上而是在军事谋略上面,所以他做了儒学副提举之后没多长时间,便辞官回到了家乡。方国珍起兵反元之后,元廷浙江行省推荐刘基为元帅都事,帮助那石抹宜孙镇守处州。刘基以为,他大显身手的机会到了。于是,走马上任之后,他鼓动石抹宜孙,对浙江的农民起义军采取诱降和屠杀两种手段进行镇压,使浙江的农民起义大受挫折。对方国珍,他坚决主张用武力解决,并亲自征调军队,还拟好了对方国珍的作战计划。然而,元廷不想对方国珍动武,只想对方国珍招安。刘基的想法与元廷的想法发生了冲突,冲突的结果是,刘基被贬为处州路总管判官。不仅仅是贬官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刘基做了总管判官之后,手中就没有兵权了。没有兵权,刘基就不可能在军事上有一番大作为了。所以刘基就非常失望。失望之余,也就是朱元璋向浙东进军之前,刘基再度辞官回到老家青田。这期间,他写了许多诗篇,用来反映自己内心的不满和失望。比如,他在《次韵和孟伯真感兴》一诗中写道:“平时盗贼起成云,厚禄能无愧庶民。樽俎自高廊庙策,经伦不用草茅人。”诗中用“草茅人”自比,表露了一种深深的失落和怨恨。再比如,他在《忧怀》一诗中这样写道:“群盗纵横半九州,干戈满目几时休?官曹各有营生计,将帅何曾为国谋?猛虎封狼安荐食,农夫田父苦诛求。抑强扶弱须天讨,可惜无人借箸筹!”诗中流露的愤懑和失望愈加深沉。    
    除了以上一些情况之外,徐达还了解到了这么一些相关的情况。刘基有一个八十多岁的母亲,非常相信占卜算命一类的玩艺儿。刘基是个大孝子,对母亲几乎是言听计从的。刘基几度为官又两度辞官,都是征得他母亲同意的,而他母亲在同意之前,又都是请人算过命和占过卜的。刘基还有一个兄弟叫刘陛,为人机智勇敢,统帅着一支数千人的军队,保护着刘氏家宅不受方国珍等人兵马的侵扰。到刘基二度辞官回家乡之后,刘陛的手下,已有一支近万人的军队了。摸清了刘基的情况,徐达知道了那刘基确实是个非常有本事的人,大哥朱元璋要想得到天下,肯定用得着刘基这样文武兼备的人,徐达认为,刘基已经被元廷伤透了心,只要派几个人去游说一番,刘基就必然会兴高采烈地到应天去为朱元璋效力。但是,徐达连续派出了四支说客,都没有请来刘基,可带回给徐达的消息却是:刘基不愿意去应天。不愿意的理由有两个,一是刘基以为,他已经五十岁了,上有八十多岁的老母,下有两个未成年的儿子,他难以离开家;二是刘基以为,忠臣不事二主,他既然为元廷效过力,做过元廷的臣子,那他就不可能再为其他的什么人效力。徐达尽管知道刘基的“理由”都是托辞,但同时也知道,凭他徐达,是很难将刘基请出青田的。于是徐达不敢怠慢,连忙叫人把刘基的情况及自己派人去请刘基的情况一一写在纸上,然后派亲信回应天向朱元璋报告。    
    当时的朱元璋正在积极地征调军队准备同张士诚爆发一场全面战争。接到徐达的报告后,朱元璋一开始很高兴,认为自己马上就要同张士诚开仗了,如果有刘基这样富有谋略的人来相帮,肯定大有益处。可等把徐达的报告看完,朱元璋的眉头就皱了起来。朱元璋皱眉的原因当然是:刘基不愿意到应天来。    
    朱元璋爱才心切,急忙把李善长和宋濂、朱升等一班高级幕僚召集在一起商议。朱元璋把刘基的情况介绍完后,又道:“我真想亲自把刘先生请到应天,助我大业呀。”李善长缓缓言道:“李某以为,应天与青田远隔千山万水,一来一回就要耗去许多时日,而朱大人现在公务繁忙,实在不宜离开应天一步。”


第四部分第39节 既爱江山又爱美人

    朱元璋当时确实很繁忙。要与张士诚开战,就必然会有许许多多的事情等着他去决策。所以朱元璋就又问道:“李先生,那就让宋先生去青田走一趟如何?”    
    李善长缓缓地摇了摇头:“李某以为,宋先生去青田,虽会有一定的作用,但作用不会太大。要知道,徐将军派去做说客的人,大都是刘基的熟人和文友,这些人都无法劝说刘基出山,甚至连刘基的面都难以一见,宋先生即使去了,恐也很难劝说得了刘基……”    
    李善长说的当然不无道理。朱元璋不禁喟叹道:“如果不是难以走开,我真想亲赴青田,哪怕在青田住上一年半载,我也要把刘基请到应天来。”    
    朱元璋这话,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宋濂犹犹豫豫地问道:“李先生,照你这么一说,我们岂不是无法请动刘基了吗?”    
    李善长微微一笑道:“宋先生不用着急,办法自然是会有的。”朱元璋连忙言道:“李先生有何妙着?快说出来与我等听听……”李善长在朱元璋等人热切期待的目光中,不慌不忙地说出了一番道理来,惹得朱元璋眉开眼笑地夸赞李善长道:“李先生,我看你越来越像那个刘邦身边的萧何了……”    
    李善长带着一队随从就要离开应天了,朱元璋一直把李善长送到了城外。李善长临行前对朱元璋言道:“大人,在李某从青田回来之前,请大人不要急着对张士诚用兵,李某以为,如果刘基来到应天,就必然会对大人做一番形势分析,依刘基的满腹韬略,说不定就会给大人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来。”    
    朱元璋点头道:“李先生放心,我决不会仓促同张士诚开战。再说了,李先生既然有把握将那刘基请来,那我就肯定会在这里等刘基到来,然后向他请教同张士诚开战的方略。还有啊,徐达那边也还没有做好北上的准备,我即使想同张士诚开战,恐怕也开不起来呢。”    
    李善长果然有本领,他先是做通了刘基老母亲的工作,后又说服了刘基。刘基经于答应去见朱元璋了。    
    朱元璋得知刘基到来的消息时,正准备吃饭。他坐在餐桌的这一头,那马氏坐在餐桌的那一头,其他小老婆则是坐在餐桌的两边。听说刘基来了,朱元璋把筷子往桌面上一撂,顾不得同大小老婆打声招呼,就急急忙忙地奔出了宅院去迎接刘基。朱元璋这一走,他的大小老婆就犯了难,既不好开饭,也不便离开,只得在马氏的带领下,呆呆地坐在餐桌边,等候着朱元璋的归来。朱元璋奔出宅院的时候,天已经上了黑影。见李善长的身边傍着一位半大老头,朱元璋就直奔过去,一把攥住半大老头的手道:“这位一定是青田刘先生了!”    
    刘基的手被朱元璋攥得生疼。从这有力的一攥中,刘基感受到了朱元璋的热切和挚诚。于是,刘基就真心真意地言了一句道:“青田刘基,见过丞相大人。”    
    朱元璋哈哈一笑道:“刘先生,朱某盼星星盼月亮,今天终于把你给盼来了!”    
    刘基慌忙道:“刘基何德何能,竟让丞相大人如此挂牵?”    
    朱元璋一边大笑着一边执定刘基的手,双双走入“丞相府”——这丞相府,便是朱元璋刚进入应天时所住的那个大元帅府。在朱元璋称帝以前,朱元璋一直住在这里——李善长呢,也面带微笑地跟在了朱元璋和刘基的身后。    
    朱元璋一直把刘基领到了自己准备吃饭的地方。这算是破例了。前文中说过,朱元璋自住进这里之后,会见客人,一般都是在前面的客厅里,即使是朱元璋的几个结拜兄弟,也极少走到朱元璋吃饭和睡觉的地方。    
    朱元璋不讲究不在乎什么“规矩”不大要紧,可把他的那些大小老婆们吓得不轻。尤其是他的那些小老婆们,正呆呆地坐在餐桌边呢,冷不丁地看到朱元璋和李善长、刘基到来,一时都面面相觑,不知怎么做才好了,有的慌忙站起,有的动也不敢动,都把头颅半低着,暗暗地喘着气。只有马氏比较沉着,静静地站起,只静静地朝着刘基莞尔一笑后,施礼离开。    
    待女人们都走了之后,刘基才一边落坐一边笑吟吟地道:“如此看来,朱丞相不仅志向远大,就是在温柔乡中,也雅兴不小啊!”    
    听了刘基的话,朱元璋多少有些羞涩笑道:“朱某老婆多了一些,让刘先生见笑了。”    
    李善长插过话道:“朱大人不拘生活小节,想必刘先生定能理解。”    
    刘基“哈哈”大笑道:“李先生,自古以来,那些扬名青史的英雄豪杰,有的爱江山,有的爱美人,而在刘某看来,朱丞相是既爱江山又爱美人啊!”    
    朱元璋赶紧点头道:“刘先生说得太对了!一千多年前,有个叫孟子的大读书人曾经说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听起来,这个被称作亚圣的孟子说得很有道理,但其实不然。既然鱼我想得到,熊掌我也想得到,那为什么不兼收并蓄而要拿一样丢一样呢?我以为,江山就好比是熊掌,美人就好比是鱼,我不会扔下熊掌,也不会扔下鱼!”朱元璋说得铿铿锵锵的,非常有力。看看,他连“亚圣人”孟子的话都知道,而且还能类比发挥,真有点读书人的味道了。    
    闻听朱元璋说出这番话,刘基高兴得嘴都要笑歪了:“朱丞相说得太精彩了!我记得孟老夫子还说过这样的话: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不知朱丞相对孟老夫子的这番话又有何高见啊?”    
    朱元璋不假思索地回道:“我的观点还和刚才一样,舍生取义我是不会干的。生,我当然需要,义,我也不会放弃。孟子说二者不可得兼,我朱元璋就偏偏要兼得!”    
    刘基微微地点了点头,继而问道:“不知朱丞相口中的义字所指何事?”    
    李善长搭茬道:“刘先生从青田一路走到应天,一路上所见所闻,应该知道朱大人口中的义字所指何事。”    
    朱元璋似乎有些不耐烦了:“李先生,我们用不着和刘先生猜谜语的。刘先生既然大老远的从青田赶来,那就不是外人,和我和你都是一家人。”又转向刘基言道:“刘先生,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我竹筒炒豆子,一骨脑儿全倒给你吧。我刚才讲的义,和先前讲的熊掌,都是一个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