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朱元璋私密生活全记录-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元璋对天下形势的了解是很透彻的。看起来,应天城的北面西面和东面都有一股很强大的军事势力阻挡着元军,朱元璋的红巾军似乎应该向南向浙东一带发展才对头。但朱元璋不这么看。朱元璋以为,向南发展那是以后的事,首当其冲的是要确保应天城的安全。朱元璋当时的地盘很小。以应天为中心,西北到滁州(滁阳),西南到和州,东南到句容溧阳,南面仅达芜湖。朱元璋看得很清楚,西边的徐寿辉和东边的张士诚,现在虽然都在与元军交战,但只要一腾出手来,就肯定会朝着应天一带发展。朱元璋小小的地盘,怎禁得徐寿辉和张士诚两边的挤压?所以,朱元璋就必须抓紧时间在应天城的东西两面抢占一些战略要地作为屏障,来拱卫应天城。    
    相比较而言,当时的徐寿辉距应天城还有一段距离,即使徐寿辉想向应天一带发展,也还要等相当一段时间。而张士诚就不一样了,他几乎只要向西跨一步,就可以跨到应天城下了。因此,朱元璋的当务之急,是要在应天城的东面构建一道防线,挡住张士诚西进的步伐。而且动作还要快,慢一慢,等徐寿辉也要图谋应天了,那朱元璋就两面受敌了。而朱元璋当时的实力,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同时向张士诚和徐寿辉开战的。    
    这样看来,当时的朱元璋又是很不安全的。虽然元军暂时顾及不到他,但张士诚和徐寿辉却对他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张士诚也好,徐寿辉也罢,地盘都比朱元璋大,军队也都比朱元璋多。朱元璋实际上是处在两面夹击之中。    
    朱元璋巧就巧在,张士诚和徐寿辉正忙于同元军开战的时候,他趁机占领了战略要地应天。当然,刘福通也帮了朱元璋的大忙。不过,功劳最大的,应该还是李善长。李善长为朱元璋指明了方向。没有李善长,朱元璋是不大可能打过长江的。    
    朱元璋和徐达、李善长等人一致认为,应尽快地向东扩展。经侦察得知,应天城的东边、距应天有一百多里路程的镇江,目前还在元军手里,守城的元军将领是一个平章,叫定定。如果把镇江攻下来,不仅可以挡住张士诚西进,而且还把朱元璋的地盘向东扩展了一百几十里。    
    李善长多少有些担忧地道:“如果我们占了镇江,则势必会引起我们与张士诚之间的战争。”朱元璋回道:“如果我们不占镇江,镇江被张士诚占了,我们之间还是要爆发战争,既然如此,还不如我们先占领镇江。”李善长对朱元璋具体的军事行动,一般不多过问。于是朱元璋就决定:抢在张士诚之前,拿下镇江。    
    朱元璋问李善长,派哪位大将去攻打镇江比较妥当。李善长回道:“这还用问吗?自然是徐达了。”    
    朱元璋笑道:“李先生和我想的一样。”    
    李善长虽然被小明王御封为“左右司郎中”,但人们还是习惯称他为“先生”。就像徐达等人,虽然都被小明王擢升为“元帅”,但一般还是称呼他们为“将军”。只是朱元璋例外。朱元璋现在是“宋”政权里的一个重臣了,所以除了他那几个结拜兄弟之外,马氏当然也除外,包括李善长在内,包括朱元璋的小老婆在内,都要呼朱元璋为“大人”。    
    派徐达去攻打镇江的事情定下来了。实际上,只要朱元璋不亲自挂帅,那么统军出征的人就肯定是徐达。因为攻打镇江事关重大,所以朱元璋又派周德兴做徐达的副手。    
    在去攻打镇江之前,朱元璋和徐达、李善长等人共同上演了一出戏。这出戏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朱元璋“罗列”了徐达及徐达部将的一些“罪状”,诸如搔扰老百姓强抢老百姓粮食等等,下令将徐达一干人等推出应天城外斩首,就在这当口,李善长等人赶到,拚命地为徐达一干人说情,最后,朱元璋似乎无可奈何地对徐达一干人言道:“看在李先生的面子上,我今天就暂且饶过你们一回。”又马上用十分严厉的口吻言道:“但是,如果你们以后出征打仗,还敢这样对老百姓胡作非为,那即使是天王老子来为你们说情,我也要砍下你们的脑袋!”据说徐达当时表演得非常逼真,脸色苍白,浑身不住地颤抖,朱元璋“赦免”了他之后,他还跪在地上向朱元璋叩谢。    
    这一切当然是朱元璋事先安排好了的,目的是要整肃军纪以争取“民心”。朱元璋当时虽然拥有十万大军,但军中有很多是降兵,还有不少刚参军的老百姓,这些人过去没多少约束,更谈不上有什么严明的军纪,加上攻打镇江又迫在眉睫,没什么时间来整顿军队,所以朱元璋就只能用这种“演戏”的手段来力求“杀一儆百”的效果。还别说,朱元璋、徐达、李善长等人共同出演的这场戏,还真的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红巾军上上下下都有了这么一种认识:以后千万不能去糟踏老百姓了,否则就绝不会有好下场,朱元璋连徐达的脑袋都想砍下,谁的脑袋比徐达的脑袋还要牢固?从这件事情也不难看出,为了争取所谓的“民心”,朱元璋也实在是用心良苦。    
    徐达、周德兴带着两万兵马,是在这一年的三月下旬向镇江开进的。三月上旬占的应天,中间只隔了十多天,朱元璋就又开始新的军事行动了,这便说明当时的形势确实很紧迫。    
    占了镇江,但徐达并没有高枕无忧。他对周德兴道:“我估计,张士诚迟早会派兵来攻打我们。”    
    周德兴同意徐达的估计。本来,隔着镇江等地,朱元璋和张士诚之间还有个缓冲地带,现在好了,徐达占了镇江,朱元璋的地盘和张士诚的地盘就互相接壤了。两支不是一家子的部队挨在一起,总归是要发生冲突的,只是不知道这种冲突是由谁先挑起、又有多大的规模罢了。    
    他们估计得没错。张士诚看见朱元璋竟然打到了自己的家门口,于是调集部队,向镇江的朱元璋发起攻击。朱元璋在应天得到消息,张士诚派了一支三万人的军队,从水陆两路向镇江发起了攻击。很快,朱元璋又得到消息,一支近万人的张士诚的部队,从苏州出发,越过太湖,将占领宜兴的红巾军又赶回到了溧阳,而且,占领宜兴的那支红巾军的首领阵亡。    
    张士诚从南北两个方向同时挑起了战事。朱元璋就是不想应战也变得不可能了。关键的问题在于,朱元璋该如何应战。朱元璋已经看出,张士诚出兵攻占宜兴,其目的只是要确保大本营苏州城的安全,并非是要在南边与红巾军全线开战,更何况,宜兴距应天城有好几百里路程,就是让张士诚的部队从宜兴跑到应天,也要跑上好几天呢,所以,朱元璋就认为,南边的战事当不足为虑,只需叫从宜兴到应天一线的红巾军保持足够的警惕就可以了。而镇江就不一样了。如果镇江失守,朱元璋在应天就睡不好觉。故而,朱元璋就决定在镇江好好地同张士诚打一仗,一定要把张士诚打老实了,轻易地不敢再挑起事端。于是,朱元璋就决定向镇江派出援兵。常遇春和汤和都争着要去。朱元璋考虑后面可能还有硬仗要打,便让汤和做了援兵的统帅,另外,朱元璋又派廖永忠再率二百艘战船去镇江支援廖永安。实际上,镇江一带的战事并不很激烈。张士诚的军队虽有三万之众,但都是从各处抽调来的,没有一个明确的指挥中心,这样,虽然攻城也还算猛烈,但大都各自为战,形不成一个大气候。徐达、周德兴身边有两万人,虽然比张士诚的军队少,但守起城来却也从容自如。只有江里的廖永安没有徐达那么快活。    
    但不管怎么说吧,镇江之围解了,总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汤和对徐达言道:“二哥,张士诚这次被我们狠揍了一下子,恐怕好长时间都不敢再派兵来攻打了。”    
    徐达却沉吟道:“难道我们就这样坐在这里等着张士诚再来攻打?”周德兴道:“照我看呀,反正我们也已经同张士诚撕破脸皮了,他既然敢来攻打我们的地盘,那我们也就可以去攻打他的地盘。”    
    徐达点头道:“三弟说的有理。实际上,我们这次虽然打了胜仗,但并没有把张士诚打疼。我们应该趁张士诚的兵力还不够集中的情况下,再主动地狠狠地打他一家伙,把他真正地打痛了,打得他再也不敢重新挑起事端了,这样,大哥才可以放心地向南去发展。”    
    周德兴、汤和都认为徐达说的有道理。于是,他们就派人回应天向朱元璋报告,一是报告这里的战况,二是报告他们的想法。徐达等人的使者赶回应天城的时候,是一个深夜。遵照徐达事先的吩咐,这使者走进应天城之后,没敢休息,而是连奔带跑地来到了朱元璋的住宅前,要求马上进见朱元璋大人。


第三部分第34节 我不同意交换

    朱元璋还没有休息,见了徐达的使者,得知一切情况之后,朱元璋马上派人把李善长叫了来。朱元璋先是将有关情况说了一遍,然后问李善长道:“徐达他们的想法可有道理?”    
    李善长回道:“我以为,徐将军他们的想法确有见地。与其被动地挨打,还不如主动地出击。更何况,大人一心想南下发展,如果不与张士诚作个明确了断,大人的愿望又如何实现?”    
    朱元璋点头道:“李先生言之有理。在我看来,我们这次要么不打,要打就集中应天所有兵力找一个张士诚的重要据点打。把那个重要据点拿下了,张士诚就会知道我们的厉害了,就会知道害怕了。他一害怕,我们的东边就会没事了。”    
    李善长言道:“大人,如果我们真的去攻打张士诚的一个重要据点,恐我们的兵力不足啊,我们的兵力也实在是太分散了。”朱元璋笑道:“李先生不必担心。我在应天还有3、4万人马,到时候,我可以把这些人马全部开出去。张士诚跟我不一样。他的大本营虽然也有很多兵马,但他不敢轻易使用。这样一来,尽管他的军队总数比我多,但在局部地区,我的军队却会占人数上的优势。李先生,我的话可有道理?”    
    李善长心悦诚服地道:“大人气高胆大,那张士诚只能俯首称臣了。”    
    看得出,朱元璋不仅懂得知己知彼的道理,而且还懂得“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显然,朱元璋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却是个天生的军事家。    
    接下来,朱元璋就与李善长一起,仔仔细细地研究商量,看究竟向张士诚的什么地方发动攻击比较合适。朱元璋总的原则是,选定攻击的地点,既不能离苏州太远,也不能靠苏州太近,离苏州远了,对张士诚不会产生太大的震动,而如果靠得太近,张士诚就极有可能倾苏州之兵前去增援。狗急了还会跳墙,如果朱元璋对张士诚的大本营苏州构成太大的威胁,那张士诚是肯定会倾全力与朱元璋交战的。而朱元璋暂时还不想同张士诚做最后的决战,因为他没有多少取胜的把握。只要能够将张士诚打得不敢乱动弹,朱元璋就满足了。    
    一直到鸡鸣时分,朱元璋和李善长才最后敲定了方案。方案敲定之后,朱元璋不觉一连打了好几个呵欠。毕竟一夜未眠,他焉能不困?朱元璋对李善长道:“你速速派人把我们的计划通知徐达他们,叫他们不要耽搁,立即行动!”    
    那段日子里,朱元璋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