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将血-第5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下好了,南方战局一下便出现了莫大的转机,这些重臣听到这个消息,都是如坠梦中一般,二十余万贼匪入侵金州,杀敌近七万,俘获十三万余,大胜,而且是不可多得的大胜,其重要程度甚至有过于东征大败金国十余万人马。

“陛下,陛下……”

景帝李玄谨有些失神,被唤了两声,这才醒过神儿来,霍然站起身来,一下将汪道存递上来的表章抢在手中,心里砰砰直跳,连呼吸都急促了许多,不顾体统的抢走表章,随口便问,“战报什么时候到的,怎么现在才送过来?”

几位朝廷重臣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眼中看出了尴尬和笑意,还能什么时候到的,这战报来到京师,谁还敢拖延不报怎的?

战报以及奏捷表章三封到了兵部,一封则上呈给了吏部,接着有递送到枢密院,中书等处,转一圈下来,到也拖了些时候,但接到战报或奏捷表章的,谁也不敢耽搁,立即招呼一声,进宫见驾。

李承乾是兵部主事,赶紧起身回道:“如此捷报,臣等不敢耽搁,只是宫门已经关闭,臣等在外等了些时候……”

他这里说着,那边皇帝陛下根本没有理会,只是坐回了龙椅,捧着手里的战报仔细观瞧,却将一位枢密使,一位兵部尚书晾在了那里。

汪道存却还罢了,满心的欢喜,他初掌枢密院,却遇到这么一个烂摊子,身为武臣之首,那难受劲可着实有的瞧,没几个月,这人就瘦了一圈下来,无奈的是,冥思苦想,也无良策奉上,而今捷报到京,金州无忧,这些人中最高兴的便是他了,不然以他的城府,却也不会失态如此。

而李承乾的心里却是滋味莫名,一个是欢喜金州得保,南边战事有了转机,他这个兵部尚书的位置也就稳若泰山,一个呢,这领兵大胜贼匪的却是那个毛都没长齐的眼中钉,赵石也是将他得罪的狠了,两人本来面都没照过几次,以前身份更是天差地远,更有统属关系在,但去岁两桩公案,将李承乾弄了个灰头土脸,回到府中更曾大骂对方为兔崽子,可见恨之极矣。

但经了这两桩事情,李承乾心里也明白,恐怕自己在当今陛下心里的分量未必比那个小毛孩子重,反而好似要轻上几分的,加之两件事都有些理亏,无奈之下,只好按下心中恨意,只等来日方长了。

而今那个毛孩子从出使钦差摇身一变,成了总揽川中战事的大将军,权重数州,官员将佐皆从调度,几乎行的就是前朝节度使的职责,这在大秦自古未有,风头更是一时无两。

而他这个兵部尚书却是岿然未动,即便是同门下平章事杨感辞去枢密使之职,他也没有进枢密院,更上一步的机会,其实他心里也明白,自己在兵部尚书位置上不动,对朝局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是皇帝陛下信重才会如此,但内心深处未尝没有些怨尤在的,为何那毛孩子能扶摇直上,而自己却不上不下的,陛下太也……

他心胸本不大,不然也不会跟同为帝王宠臣的赵石闹得这么不堪,此时被晾在一边,有些尴尬,心中不免大恨,小兔崽子,我李承乾到要看看你能猖狂到几时。

坐在龙椅上的皇帝陛下此时却已是龙心大悦,一封战报,不过区区数百字,他却足足看了有盏茶功夫,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看下去,每一个字读下来,心里就喜上一分,嘴角已然慢慢翘了起来,多日愁闷更是一扫而空,最后更是恨不能站起来哈哈大笑上几声,不过方才已经有些失态,这时却是强自按捺住了心中的狂喜。

直到他将战报慢慢放在桌案之上,还有些意犹未尽,许是知道皇帝陛下的心思,那边汪道存已然又从袖口中掏出两封奏折,高高奉上,“陛下,此乃鹰扬将军,羽林左卫都指挥使,加兵部郎中,羽林郎将赵石及军前巡阅使陈祖两人送来的奏表。”

那边杨感也赶紧站起身,“此乃西南按察使,随军转运使种从端送来的奏表,请陛下御览。”

“呈上来。”

看着摆放在桌案上的三封奏折,景帝先就拿起赵石的奏表,却见这些朝廷重臣正襟危坐,人人都是一脸轻松模样,他大喜过后,却是很快镇定了下来,但脸上的笑意却怎么也止不住的了。

“这个赵石,还是不知轻重,此战十几日之前便已结束,奏折却是现在才到京师,也不知他这个领兵之人是怎么当的,还是太年轻了些啊,分不清轻重缓急。”

殿中重臣们脸上却都不觉一热,当初以赵石军前统兵之议这里没一个人是同意的,参知政事李圃更曾直谏,赵石年方十七,德望不足,以其统兵军前,陛下欲置金州于何地?欲置军前将士于何地?欲置金州数十万百姓于何地?

现在想来,却也成了笑话一般,得这是皇帝陛下在找后账了,明贬暗褒,还顺带着讥讽了群臣一下,这刻薄之名,果然是其来有自,份数实情……

第七卷 千里江山入战图 第555章 奏表(二)

“臣赵石领兵守金州,匪众二十余万,势如滔天,臣不得不兵行险招,于兴元城南三十里坪,取空旷处当面击之,幸赖将士不顾生死,奋力趋前,敌军大溃。

此战,金州上下同心同德,戮力为之,前有将士浴血沙场,后有巡阅使陈祖,按察使种从端,所率金州知府,别驾等一应官吏,襄助良多,臣不敢专功,奏于御前……

然臣思之,此战虽胜,于当今局势不无小补,然蜀中乱事已呈烽火燎原之势,道路断绝,音信不通……情势险恶之处只有更胜从前……

陛下委臣于重任,臣不敢有半点懈怠,以负圣恩,自继任以来,夙夜难昧,每每皆感力不从心……

今幸得小胜,保全金州一境,犹自心惊,更不敢有半点骄狂……今臣欲率兵入蜀,然臣所率兵卒不过数千,实心有余而力不足矣……

臣得胜之后归兴元,百姓夹于道途,欢欣鼓舞如劫后余生,臣左思右想,捷报抵京,长安可同之?

陛下简拔臣于道途,臣每自思之,皆恍然如梦,若臣不遇陛下,如今也只微末小吏,生前无功,死后无名,不过留山间一荒冢而已。

幸遇陛下,风云际会,陛下于臣,恩同再造,今又托以腹心,旁人可虚言藏拙,但臣不敢,今国事维艰,但有小胜,于蜀中乱局却无大利,不宜急躁。

有臣等在金州,夹大胜之势,必不让贼匪过汉水一步,但臣以为,今时入蜀,为时过早,臣恳请陛下速派援军,只需数万精锐,臣必挥兵入蜀,虽万死,也定取蜀地以奉陛下……”

赵石的奏表上对金州战事一笔带过,对于当前战局说的也很是持重,让景帝李玄谨皱起眉头,琢磨了半天,最终心想,许是担心捷报一到京师,有的人欢喜过了头,建言让他立即带兵入蜀吧?

竟然还在奏表中郑重其事的提了出来,实在是多事,难道以为朕不知道其中利弊?这个赵石,大胜之后不知道表功,却尽说些多余的,真真让人气恼。

此时已是亥时,大臣们都被他赶了回去,议功不是这个时候议的,众臣心里都明白,众臣齐来,不过是走个过场,你来不一定让陛下觉着多高兴,但你若是不来,朝廷正值多事之秋,这样的大事,你身为朝廷重臣竟然不闻不问,可见平日里怠于公务,这样的大帽子扣下来,任谁也受不了,众人皆都浸淫官场多年,若连这丁点道理都不懂,还是赶紧回家种田为好。

之后将士之功该如何奖赏,战后金州到底是如何一番景象,又该如何的善后,春天已到,援军又该怎么派出,如何做才能符合陛下的心意等等等等,也需要这些朝廷重臣们去仔细斟酌,可想而知,今晚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了,不过没有人抱怨,都是一脸的轻松,心头一块大石也踏踏实实的落了地。

而景帝李玄谨这里也是兴奋难眠,先是拿起赵石的奏表仔细观瞧,不过还没看完,啪的一下将奏表拍在桌子上,只觉奏表之上,字字句句都没搔在他的痒处,心中不由暗恼,站起身来,来回在龙案之前踱了几步。

不过到底是心里高兴,就算恼也不是真恼,招手将徐春叫了过来,“去,朕腹中有些饥饿,熬两碗浓汤,整治几样清淡的,再热一壶酒送上来。”

“是,陛下。”徐春脸上笑逐颜开,小跑着去了,景帝李玄谨也不禁一笑,心道,徐春这孩子别看不是景王府出来的旧人,但却真心为朕欢喜……

本来就兴致极高,这人要一高兴起来,还真闲不住,李玄谨不由又坐回椅子上,不过这回却是拿起了巡阅使陈祖的奏折,他还记着呢,种从端当年不但是太子舅父,而且是铁铁的太子一党。

陈祖的奏折就大不一样了,上面从他继任军前巡阅使开始,到与鹰扬将军赵石,按察使种从端商议金州诸事,再到贼匪云集汉水,各人都是如何布置,军情如何,民情又是如何,接下来,贼匪过江,直取兴元城,然后自己随鹰扬将军赵石于三十里坪迎战,种从端留守,其中尤其详细的就是激战细节,最终贼匪大溃,又是如何善后。

一桩桩一件件,有先前战报上有的,也有没有的,最后又是大赞圣上英明神武,慧眼识人,鹰扬将军赵石国之栋梁,有名将之姿等等等等,洋洋洒洒数万字,让景帝李玄谨看得目眩神迷,连徐春带着几个小太监摆好桌案,端来菜肴美酒都没注意。

这一看就是约半个多时辰,这才呼出一口长气,恋恋不舍的合上了奏折,回味了半天,却是想到,之前的战报竟然没提几个人方一继任,就已经商量好了金州一战的方略,而战报上竟然只字未提,几个人真真是胆大包天。

不过还是方才所的那般,他正在高兴头上,想了一想便也释然,这几人私下计议,成了则功在社稷,若是不成,说那许多也是无用,反而会引起朝议,纷争,干扰几人决策,到是颇有些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意味在里面,反到是赵石所上的平蜀七策之中略有提及,却未想到几人如此大胆。

“陛下,酒菜已经齐备,可是现在便用?”

“好,不用旁人侍候,让他们都出去吧。”

“是,陛下。”

景帝李玄谨来到桌前坐定,手里拿着种从端的奏折,挑着几样喜欢的,微用了些,又抿了一口美酒,心情大畅,只觉今日所用菜色味道极佳,酒香也颇为醇厚,胃口上来,又多吃了几口,更将杯中之酒一饮而尽,这才展开手边的奏折仔细观瞧。

种从端所表比之陈祖一点不差,金州几月以来的措置比之陈祖还要详实几分,但就战事上,他未曾亲见,只说了俘获如何之多,民心如何振奋云云,李玄谨一边吃菜一边饮酒,一边读着奏折。

又是半个多时辰,放下奏折之时,已是满面熏然……

陈祖,种从端,景帝李玄谨默默念叨着这两个名字,站起身来到龙案旁,顺手拿起赵石的奏折,方才没有看完,这回却是仔仔细细从头到尾又看了一遍。

要不怎么说呢,有比较,才会有区别,和其他两人奏折比起来,赵石的奏折最是简单,没有多少冗余之言,没有什么歌功颂德之语,更无表功之意,要说多余,只是叙了简拔恩遇之情,奏折最后,述的也不是自己之功,而是俘获贼匪安置去向的建言,和以工代赈差不多,却要比之前与种从端所言详实许多。

字里行间,都是金州善后种种,以及将来蜀中战局如何如何,方才读这些他还有些气恼,但看过其他两人的奏折,再回过头来细读赵石所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