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将血-第10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即,带着几个随从扬长而去,看上去颇为洒脱,但总不脱孤寂凄凉的味道。

赵石微微蹙了蹙眉头,这才想到,别看靖佳公主看上去孤孤单单的,但人家的可有着不少哥哥呢,看上去人缘还不错?怎么往日里没看出来呢?

而他和靖佳公主的事情,都传到魏王耳朵里去了?

这外间的传言,定也已经是纷纷扬扬,自己到是无妨,对靖佳的名声却是有碍,不如趁此机会,娶了过门算了,想来李全寿那小子也不至于不答应……

不过这事还得容后再说,如今已经入城,家门近在咫尺,什么朝廷,什么圣旨之类的,都不如回家要紧……

回身挥了挥手,一行车马渐渐加快了速度,奔着定军侯府方向而来……

第十二卷 千秋功业需百战 第1122章 使节

实际上,一路过来,与方谦,魏王李玄道的谈话,并非一无所获。

起码,赵石已经知道,吐蕃人的使者来到了长安,正在与大秦商议,吐蕃王庭的重建以及称臣的事情,近千年过去,这个曾经辉煌无比,在汉人帝国的西疆,与汉人相持不下的老大帝国,在没落的今日终于选择了屈服。

不过,像草原部族,以及南边丛林中的那些小国一样,有着地势之利的吐蕃,也同样有着复兴的希望。

因为汉人再如何强盛,对那些荒凉的不毛之地,以及满布瘴气沼泽的丛林,都不会太过感兴趣,最多最多,也只是设置一些象征性的官职,或者象征性的收取一下贡赋罢了。

汉人很多时候,要的只不过是一个宗主的名义,来标榜丰功伟业,至于一些实质性的东西,好像并不怎么看重……

不过,现在的大秦,显然还没有进入到万邦来朝的阶段,大秦上下,对于功业都有着天然的饥渴,也不可能像盛唐时节那般,对于想要称臣的邦国那样的宽容慷慨。

这和那些吐蕃贵族们的想象差的很远,所以商议起来,也很艰难,吐蕃人对于汉人,有着敬畏和轻蔑两种皆然不同的矛盾心理,这是历史造成的,不用多说,在这一点上,他们和许多北方胡人,极为相似。

而吐蕃人这次派出使节,打的如意算盘还不止这些,他们既要趁此机会结束内乱,还要大秦帮助他们重建王庭……

甚至于,他们还希望,大秦能够仿效文成公主西嫁吐蕃的前例,与吐蕃王室联姻。

用李玄道的话来说,这些吐蕃蛮子想的到是挺美,他们恐怕不知道,归义王李匪那里已经传书于朝廷,将吐蕃如今的情形,说的清清楚楚。

吐蕃高地,指日可下不说,就算剩下的这些家伙再怎么蹦跶,也不过是苟延残喘而已,就算如此,这些吐蕃蛮子也还如此贪婪而无自知之明,朝堂上的那些大人们只要没有都老糊涂,又怎么可能答应这么荒诞的要求?

不过听到这个消息,赵石也不过是笑笑,为了使胡人称臣,哪怕只是表面上的臣服,自古以来,多少皇帝大臣们答应了看似荒诞的要求,在这样的事情上,他们表现的再没有智商,再是愚蠢,都是有可能的……

除了吐蕃,西夏人的使者也已经到了,他们来的有些晚,但总归是在赵石率军南归之前来到了大秦京师。

和狂妄的吐蕃人不同的是,西夏人这次明确的表达了称臣纳贡的愿望,甚至愿意裁撤右厢军司,将西凉府划归大秦所有,那样的话,也就意味着,肃州,沙洲一线,都在大秦指掌之间了……

西凉府原属吐蕃地界,党项人崛起之后,攻陷西凉府,驱逐了吐蕃人,在此设立右厢军司,势力一直延伸到肃州,沙洲等地,并最终归为己有,从此,无论吐蕃,还是汉人,只能遥望玉门方向慨叹,西北江山不复有矣。

而今西夏愿意放弃大片的疆土,并以称臣为提议,以求大秦与西夏息兵止戈,相安无事。

如此优厚的提议,确实也让许多朝廷大臣心动不已,如此不费一兵一卒,便能坐拥西凉等数州之地,这样的事情,在大秦开国以来,还是头一次。

自此,朝堂之上议论纷纷,中书之内,也分作不同阵营,在为此事争吵不休……

不过在赵石看来,西夏人只是在垂死挣扎而已,合围之势已成,将士枕戈待旦,灭夏之役就在眼前,再优厚的条件,又如何能与灭国之功相比?

最好的办法,就是仿效西夏人曾经做过的那些事情,口头上答应西夏人的提议,将西夏人的使者拖在长安,明年准备完毕,突然发起进攻,一举覆灭西夏。

但那样一来,大秦也不是没有损失,如果用一句老话说,就是失信于诸侯,这在汉人看来,是了不得的大事……

当然,也确实不是小事,汉人有着大国的心态,和胡人不一样,大国首先就要重信用,讲颜面,才能让天下敬服。

这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也不是文人的无病呻吟,更非礼教之言,而是一个汉人大国的根本,精神上的信条。

这并不迂腐,而是一种气度,自古以来,无论汉人强盛还是衰颓,都秉承着这样的理念在治国,这让他们显得很顽固,也确实发生了不少让人扼腕痛悔的事情,但如果没有了这些,汉人也就不是汉人了……

当然,这样理念上的事情,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在当世,汉人最看重的还是信用,尤其是在国与国的交往之上,可谓是一诺千金。

当然,私下里手段频出,尽量使对方食言而肥,自己占住大义之名之类的手段,便是另一个层面的事情了……

像赵石这样的人,很多时候,是难以理解这种固执的,但他在这个时代也呆的足够久了,很多时候,在思维上已经向这个时代靠拢,所以,他也知道,那样的事情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即便那样,会使大秦更容易攻取西夏,伤亡也会降低不少。

但之后大秦内部纷争先不必提,外间也会给大秦戴上无信之国的帽子,那对于大秦征战中原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许多本可以收服的人,会拼死作战,许多本可以轻易获得的城池,会成为秦军将士的坟墓,这就是失信于天下的结果,汉人看重这个,不光是自己人,即便是你的敌人,也是如此……

既然明白了这一点,回到长安之后,就有很多事要做,他也相信,大秦朝堂上的重臣们,有着长远的目光,不会被眼前这点利益所迷惑。

而他现在也有那个能力,来影响很多人的决定,尤其是当今陛下……

吐蕃人的使节没有闲着,西夏人的使节也在奔走,这让今年冬天的长安看上去很是热闹,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大秦强盛的征兆。

而从方谦口中,赵石也知道,克烈部的使者并没有全部离开长安,有那么几个蒙古人留了下来,在理藩院占据了一间屋子,好像有着久居长安的打算,当然,名义上,他们还是蒙古使者,有着将大秦关于克烈部的谕令传送给克烈部的使命。

这其实就是克烈部的使节奎帖木儿的成熟之处了,相比不颜惜班,这个蒙古人有着更加敏锐的目光和心思……

他相信,在强盛的大秦的京师,这里将来会发生许多能影响到草原格局的事情,如果克烈部能先一步知道,会让克烈部早早做好准备,实际上,他在长安留下的,是一些耳目,看上去很稚嫩的举动。

因为这几个蒙古人根本不可能接触到那大秦朝中真正能影响到朝局的权贵,而且,由于语言不通,他们也打听不到太多的消息,他们所得到的消息,甚至不及达达儿真随意听到的一句话来的重要。

但这个好像无意间的举动的影响却是深远的,这是胡人对于汉人政权一种变相的承认,其中所表达出来的敬畏的意味也是如此的浓重。

而之后,很多来到京师的胡人部族,仿效蒙古人此举,在京师不但留下了质子,而且在理藩院中还留下人手常驻。

许多年后,大秦当初理藩院所在,形成了一片很大的聚居区,里面住着的,都是各式各样的异族人,顺带的成为了长安胜景之一……

而那个时候,汉胡之间的了解和交通往来,盛唐时节,也已是难望其项背了……

废话少说,赵石回到定军侯府,其间种种欢腾景象,不必一一细表。

一去数载,如今的定军侯府,已经成为长安城中,真正的豪门之一,它的主人的权势,带给这座府邸的变化是难以想象的。

哪个豪门,不是数十年,甚至百多年积聚而来,但长安城中的定军侯府,却是其中的异类,十余年间,这座府邸的主人拥有了常人一生难以企及的权势,再大的家族,再显赫的家世,在这样的权势面前,也是暗淡无光。

这样的人和他的家人,即便是住在草屋之中,也足以称之为豪门,因为这个词儿本来就不是指的真正的房宅门户……

当赵石回到这里的时候,也定然会使长安城中,人人侧目,因为这是长安之乱后,大将军第一次回京述职,也必定会在宦途上,更进一步。

许多人都在猜想,如今的大秦,可能要出现第一位国公了……

第十二卷 千秋功业需百战 第1123章 府中

府中一切还算安好。

晚间的时候,圣旨到了定军侯府……

除了勉慰之言外,诏赵石第三日入宫面圣,顺便,太皇太后那边也传来懿旨,让他带女眷入宫,太皇太后要瞧瞧。

没有明说,但太皇天后想见的恐怕就是达达儿真了。

放下这些事不谈,定军侯府除了名声,也确实与几年前大不相同了,府门前的牌匾乃是当今陛下亲书,成武皇帝旁骛极多,字也就写的普普通通,但在份量上,世间之书墨大家也是无法与之相比。

而定军侯府的匾额,更是现在成武一朝独一份,很好的彰显出定军侯府的尊荣,上门拜访之人,无论官爵,进门的时候,多数都要对着匾额先拜上一拜。

府中仆从也比当初多了不少,大部分都是新面孔,即便是内宅之中,赵石这个主人能叫出名字来的人也没那么多了。

这也不奇怪,长安之乱中,定军侯府被王虎率兵围住,赵石那时又身陷囹圄,府中仆从惊慌四散者有之,请辞者更多,不过最多的还是被遣散的,加上那会府中还经过一次清洗,所以剩下的老人,其实没有几个。

而变乱之后,没过几日,赵石就悄然离京,府中新晋之仆从能认得这位主人的,更是不多。

不过现在定军侯府中的下人,来历比以往就要清楚的多了,宫里历次赐下来的奴仆,年岁都已不小,多数都被派到各处庄田之上荣养,剩下的几个,像成武皇帝当年赐给赵石为贴身侍女的观星,就在定军侯府内宅中当起了女官。

教导内宅女侍,管着乐班,歌舞姬,还有许多闲杂人等,几乎等同于内宅管家,成武皇帝登基,出身东宫的人们都是水涨船高,她也并不例外,在定军侯府中的地位也越加独特,连府中几位夫人,对她都颇为礼敬。

除了这些人,定军侯府中的男女仆从,多是几位夫人带过来的了。

范柔儿从巩义娘家那里要了一些人过来,不过到底不是大门大户出身,范家那里估计也是考虑到这个,没敢让太多人过来,经过当年之事,范家那里来的人,各个都是谨小慎微之人,聚在范柔儿身边,连府中各处大权都不太敢去相争。

琴其海身边有一些鞑靼人,这些鞑靼人大多都是当年跟随她和不颜惜班进京的一些人,多数都充为定军侯府的家将,等到不颜惜班再次回来,还给姑姑带来了一些鞑靼侍女和武士,都是鞑靼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