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亚洲美食之旅-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姜粉,相当于现在中国菜中用的五香粉,是混合调料,和印度菜中香料粉的用法一样,和咖喱粉也有些类似。  然后我还决定做没有馅的馒头。  在揉圆的面团上,加上了眼睛和鼻子,做成了妈妈的脸。我觉得她一个人太寂寞,于是又做了久已入鬼籍的父亲的脸。两人的脸颊都圆鼓鼓的,面相看上去很有福气,冲我笑了笑后就变形了。  姐姐给我打来了电话。  “喂,要不要跟我一起去中国旅游?”  “唉?”  “我中奖了,是‘北京—天津—青岛巡回八日游’。两人一组,可我老公要上班不能请假,我身边认识的人中,只有你一个人整天闲着没事。”  “我绝没有那么清闲……”  “我觉得呀,是咱妈的在天之灵,送给了我们这次旅行机会。她和咱爸在去世前都说想去中国旅行。”  我的父母,都是从旧“满洲国”返回日本的。


第九部分:舍利包子(包子)北京幻想

  仿佛撒满了咖喱粉的天空覆盖着腊月里的北京,这是明年开春左右就会到达日本的沙尘暴。  我伫立在紫禁城门前的道路上仰望天空,不知不觉中似乎感觉自己正站在印度德里城内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到处都是行人、车辆、马车、摩托三轮车,道路两侧的商店和小摊的店主都用沙哑的声音高声叫卖着。  怎么回事儿?我揉揉眼睛,这里还是黄色肌肤的中国人的街道。  为什么我的思绪会飞到德里呢?是因为堆积的时间所带来的味道吗?  北京和德里,都是公元前就有的城市。不过,它们得到长足发展却是在十到十五世纪,都是在成为从中亚蜂拥而至的异民族的首都之后。德里作为土耳其民族高鲁朝的首都,北京作为蒙古族建立的元朝首都,各自焕发出新的面貌。  从此以后一直到今天,二者作为南亚、东亚的中心城市不断发展着。在十五世纪以后,分别以德里和北京为首都兴起的莫卧儿帝国和清朝的历史也极其相似,而且,在十九世纪,二者都蒙受了欧洲人的掠夺,陷入了混乱……  我深深地呼吸了一下,空气中和德里相同的味道,又一次渗入到了我的体内。  不是咖喱的味道,而是面粉酸化后的酸味,这刺激得我的鼻子深处发痒。  不论是德里还是北京,主食都是饺子、馕、饼、面等小麦制品。  渗透到这个街道上每个角落中的小麦味道,刺激了曾长期居住在德里的我的某处脑神经,所以才带来了幻觉。  而且,北京是“包”的发源地。  但是——    “大家好,你们有充足的自由活动时间,不过请不要在外面吃饭,特别是绝对不要在小摊或小店中吃,因为那些地方不卫生……”犹如京都延历寺僧兵一样可怕的导游大声地说。  我们免费跟着十几个人组成的旅行团旅行。  饭店很高级,饮食是中国旅游的一大招牌商品,所以为我们安排了各种美食。还预定要在北京烤鸭名店全聚德吃晚餐。当然我们没有理由发牢骚,可北京烤鸭并不是老百姓能经常吃的食物,各地独有的风味,一般都是在“不卫生”的地方。  而且,包子原本是地位低下人的饮食。


第九部分:舍利包子(包子)麻婆豆腐的起源

  某一天的晚饭。  在硕大的圆桌上,摆着十几盘热腾腾的菜,有肉片炒青椒、清蒸鲳鱼、豆腐虾仁汤……或许顾及到我们是日本人,还有一盘麻婆豆腐。  “我做的麻婆豆腐比这要好吃。”  坐在我旁边的老太太客气地对我说,为了征得和她一起的老人的同意,说道:“是吧,老头子。”  老太太并非在夸耀自己的烹饪水平,而是非常自然的语气,这让我颇有好感。看到她丈夫嘴巴咕噜咕噜地不置可否,我就插嘴道:“是啊……酱不够味。”  “对了,没有酱的香味。”  她好像终于找到了知己,说:“我在家里,在自家做的酱中掺入大蒜和香料后使其发酵,作为麻婆豆腐专用酱。这样说来,我家的酱才是个别的,不好意思。”  “没有,在中国也是。在农村,酱都是自家制作的。做麻婆豆腐的豆瓣酱,先把蚕豆蒸好,等蚕豆发霉后,和盐、辣椒一起放入缸中使其发酵(见第一章)。即使制作方法完全相同,各家的酱却味道各异。这种麻婆豆腐中用的姜,是工厂中批量生产的,没有时间慢慢地发酵,所以香味很淡。另外,四川正宗的麻婆豆腐中会放胡椒。”  “唉,还要放胡椒?”  “放很多,甚至让人感觉舌头发麻。麻婆豆腐原本是劳动者盖在米饭上大口吃的一种菜。肉也不会用好肉,以前用羊肉,而且还是蹄筋肉,有些腥,不过和豆瓣酱及胡椒配在一起味道很好。”  传说中麻婆豆腐的起源是这样的:    故事发生在清朝末期,住在四川成都的陈某由于事故突然去世,一家人陷入了生活困境。两个邻居一家是卖羊肉的,一家是卖豆腐的,由于可怜这一家人,就把每天卖不出去的蹄筋肉和压坏的豆腐周济给他们。  陈某的妻子温巧巧,据说特别喜欢做饭。为了孩子,她绞尽脑汁想做得好吃些。  由于蹄筋肉很硬,所以先把肉剁碎。当时不可能有绞肉机,她就用坚硬的木头做成圆树墩状的菜板,把蹄筋肉放在上面,用大菜刀耐心地剁。十分钟后,就能剁成细小的碎肉。  豆腐形状乱七八糟的也不好看,她切成了小四方块,这样就看不出原来的形状了。  然后加入自家制的酱,把弄好的碎肉和豆腐煮上几个小时,因为蹄筋肉即使剁碎了仍然很硬。经过咕嘟咕嘟地慢炖,蹄筋肉会变软。而且还能炖出黏稠的美味胶脂。中国的豆腐也有韧劲,很适合炖,而且吸入了肉汁,味道更好。  最后出锅时,撒上充足的胡椒,蹄筋肉独特的动物胶腥味因此而消失了。  吃一小口,满嘴充满了肉滑润的甜味。稍隔片刻,浓重的辣味接踵而来,还有蚕豆酱独特的发酵味,微微残留的羊肉腥味反而感觉很好。而且,胡椒清新的香味,像清风一样从舌头上吹过。  这是以前从未吃过,而且只要吃过一次就绝不会忘记的味道。  温巧巧靠这个菜开了家餐馆。由于这菜又便宜又特别好吃,所以生意非常兴隆。因为她的脸上有麻子,所以她擅长的这道菜后人就称为“麻婆豆腐”。    “哎呀,那应该很好吃。”老人发出了呻吟般的声音。  “那里面包含着麻婆的气魄呀,比起这么高档的菜,我更想吃那位婆婆做的豆腐。”  “有的说温巧巧不是老婆婆,而是年轻的寡妇。”  “老头子,你死后我需要做的饭菜,现在就应该开始构思了。”  “喂,你胡说什么。”  老人瞪了一眼老妻,然后转向我说:  “你真了不起,竟然知道这样的故事。”  “我弟弟的妻子是中国人,他经常来中国,可从不送我礼物。嘻嘻嘻。”  姐姐微笑着说。


第九部分:舍利包子(包子)孔明的包子

  “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老人说。  “什么?”  “你注意没有,咱们吃早饭时有包子。”  旅行团的早饭是在饭店食堂吃的自助餐,可以自由选择粥、汤面、包子、面包、鸡蛋类、水果等。  “可我吃了一点也不觉得好吃,包子的发源地也是四川吗?”  “不是,包子是这一带的食物。不过饭店的包子太高级了,包子原本是地位低微人吃的东西。”  头天晚上吃剩的菜,在第二天早晨,用同样是剩下的做饼的面把剩菜包起来蒸。中国的“饼”是把和好的面烤制而成的,类似于印度的烤饼。如果把揉好的面放一个晚上,即使不放酵母,也会自然发酵。  在农家,包子就作为早饭,有的甚至有孩子脑袋那么大。  “和饭店中的茶点不同,除了包子,并没有其他吃的,人们只能从包子那里得到满足。所以,包子里包含着某种气势。在四川,能和包子匹敌的还是要数麻婆盖饭。”  “是吗。但是,我听说三国志中的英雄诸葛孔明是包子的发明者,孔明不是蜀国人吗?蜀国也就是今天的四川吧。”    三世纪,居住在蜀国南部的蛮人(估计是今天的少数民族彝族的祖先)开始反叛汉人的统治。  孔明率军平定了叛乱。在平定过程中,孔明数次捕获敌将孟获,每次都把他释放,最后使他心服口服地归顺。  但是,接下来,怪物又阻挡了蜀军的前行。  军队要渡过泸水(长江的上游)的时候,天空顷刻间乌云密布,狂风吹断了树干,卷着沙土呼啸而来。  河水咕嘟咕嘟地沸腾着,涌出了无数个苍白燃烧着的亡灵,是这次战争中丧命的蜀人和蛮人们的亡灵。亡灵们哀怨地吱吱地燃烧着,渐渐地露出了形态。  蜀军像踩扁了的士兵。  腹部被劈开,肠子像围裙一样挂在前面的剑上。  被棍子打飞了眼球的力士。  用手死命摁着快要掉下来的脖子的战士。  像刺猬一样浑身插满了箭的勇士。  亡灵们要求孔明杀四十九个人来祭祀他们。但是  ——为了抚慰死者却要再制造出新的死者,这样太不合理了。  孔明用揉好的面粉做成人头形状,屠宰了牛羊,用牛羊肉代替人肉,塞进了面粉做的人头中。于是称之为蛮头,后来取谐音成了馒头。  孔明把四十九个假人头整齐地摆在泸水的岸边,举行了庄严的慰灵仪式。  于是,在被阴森森的浓雾封闭的天空中,数千个亡灵若隐若现,犹如被风吹走一般散去了。


第九部分:舍利包子(包子)中国最古老的饮食书籍《齐民要术》

  “可是,即便这个故事是真的,但孔明的馒头是用来替代供品的,所以和今天的包子不同。我想包子出现在六世纪以后,有《齐民要术》这样一本书。”  我啰里啰嗦地继续向老人解释:  在六世纪前期(当时正是佛教传到日本的时候),《齐民要术》是在和北京邻接的山东地区被编撰而成的农业、畜牧业指南,不过其中一半是关于食品加工及烹饪食谱的内容。书中汇集了以往数百年的文献,而且加入了当时最新的烹饪知识,内容之丰富让人瞠目结舌。  奶酪、干酪、酥等乳制品。  酵母和以此为发酵材料制造的酒、醋等。  豆豉、酱油等调味品类。  生鱼片、生肉片等生食。  腌制食品及肉干等保存食品。  蒸煮烹烤的食品。  还介绍了西藏、波斯等“民族特色菜”。  而且,书中的介绍非常详尽,如需要多少克的材料,应该以什么顺序做,烹饪时的关键是什么,初次尝试者容易犯的错误是哪些,如果材料买不到,应该用哪些东西替代,等等。从字里行间,能清晰地品味到一千五百年前饭菜的香味。  《齐民要术》中实际上引用了一百八十种书籍中的内容,但这些书籍已全部失传,所以本书就成了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饮食书籍。另外,本书是当时华北地区饮食品种及烹饪大全,所以书中没有记载的食物,可以认为当时还没有出现。  例如,当时没有“豆腐”。有种民间传说,说公元前二世纪汉高祖的孙子,也就是炼金术师淮南王刘安,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失败了,却做成了豆腐。这个传说很有意思,不过既然《齐民要术》中没有记载,从学术角度来看,这种说法无法成立。豆腐的刘安起源说在明末的《本草纲目》中第一次出现,事实上豆腐好像是在十世纪作为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