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整体。如果要记忆一整篇材料,可以先分割成若干部分,然后再运用开头结尾记忆法。    
    5。歌诀记忆法    
    可以让孩子把需要记忆的材料采用谐音、诗歌比兴的手法,制作成歌谣或口诀等形式来加强记忆。如把圆周率π=3。141592653589793284626用与数字发音相近的谐音字编成一首歌谣:山顶一寺一壶酒,你乐,苦煞我,把酒吃,酒杀你,不死,乐而乐。


学习的习惯第22种习惯  思考(1)

    缺少知识就无法思考,缺少思考就不会有知识。——歌德    
    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爱因斯坦    
    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它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苏霍姆林斯基    
    世界著名的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曾写了一本名为《思考致富》的书。这本书出版后,重印了许多次,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因为这本书深刻地揭示了如何运用我们的大脑去获得成功。任何人要取得任何意义上的成功都必须运用我们的头脑去思考。    
    拿破仑·希尔有一次去见一个专门以出售主意为职业的教授,结果却被教授的秘书拦住了。拿破仑·希尔觉得很奇怪:“像我这样有名望的人来见教授,也要挡驾的吗?”    
    秘书回答:“这时候,教授谁也不见,即使美国总统现在来,也要等2个小时。”    
    拿破仑·希尔犹豫了一阵,虽然他很忙,但他仍然决定等2个小时。2个小时后,教授出来了,希尔问他:“你为什么要让我等2个小时?”    
    教授告诉希尔:他有一个特制的房间,里面漆黑一片,空空荡荡,惟有一张躺椅,他每天都会准时躺在椅子上默想2个小时。此时的2个小时,是他创造力最旺盛的2个小时,很多优秀的主意都来自于此时,所以这时他谁也不见。    
    听着教授的讲述,拿破仑·希尔内心突然涌起了一股意念:运用思考才是人生成功的要诀。由此,拿破仑·希尔写下了使他名扬世界的著作《思考致富》。    
    思维是人们思考问题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思维力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让我想一想”,“我再考虑考虑”中的“想”、“考虑”指的就是思维。    
    拿破仑·希尔说:“思考能够拯救一个人的命运。”事实正是如此,有思考力的人才会有创造力,才会掌握自己的命运。据说,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汤姆森和欧内斯特·卢瑟福一共培养出1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天才们不仅懂得如此去思考,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而且为我们的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英国剑桥大学的迪·博诺教授说:“一个人很聪明或智商很高,只是说明他有创造的潜力,但并不说明他很会思考。智力和思考的关系,就好比一辆汽车同司机驾驶技术的关系,你可能有一辆很好的汽车,但如果驾驶技术不好,同样不能把车开好。相反,你尽管开的是一辆旧车,然而驾驶技术高超,照样能把车开好。很显然,这里在智商高和会思考之间画上了不等号。”    
    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具体化。    
    孩子的思维发展趋势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以前的孩子,他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动作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来完成的。他们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进行思维。比如,婴幼儿常常边玩边想,但一旦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3岁后,孩子的思维就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他可以依靠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展开思维,他能摆脱具体行动,运用已经知道的、见过的、听过的知识来思考问题。但他的思维活动必须依托一个具体形象来展开。5岁后,孩子的形象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并已经初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孩子能够从理解事物个体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能够从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过渡到主要依靠语言来理解;能够对事物进行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比如,五六岁的孩子在看电视时,可以说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还会用各种理由来说明他的看法。    
    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思维能力反映出来。有一句话是这样的:“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孩子学习有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二是发展思维技能。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只注意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因此出现了许多学习成绩较好,但思维能力较差的“高分低能”的孩子。可见,培养孩子广阔、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对开拓孩子的智慧极为重要。    
    那么,怎样来培养孩子爱思考的好习惯呢?


学习的习惯第22种习惯  思考(2)

    建议一:引导孩子独立思考。    
    许多孩子在遇到疑难问题时,总希望家长给他答案。如果父母对孩子有问必答,虽然解决了孩子当时的问题,但从长远来说,孩子会养成依赖父母的习惯,遇到问题时不会独立思考,不会自己去寻找答案,这对发展孩子智力没有好处。    
    前苏联女英雄卓娅的母亲在《卓娅与舒拉的故事》一书中曾经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卓娅的学习成绩很好,虽然某些功课她学得很吃力。有时候她做数学和物理学功课做到深夜,可是始终不让舒拉帮助她。有很多次都是这样的:舒拉早已准备第二天的功课了,可是卓娅仍然伏在桌上。    
    “‘你做什么哪?’舒拉问。    
    “‘代数。算不出这道题。’    
    “‘来,我算给你看。’舒拉说。    
    “‘不用,我自己想想吧。’    
    “半小时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舒拉生气地说:‘我睡觉去了!答案就在这里。你看,我放在这里啦!’    
    “卓娅连头也不回。舒拉遗憾地挥了挥手,离去了。卓娅又做了很长时间。在十分困倦时,她就用冷水洗脸,洗完后仍然坐在桌旁。算题的答案就在旁边放着,伸手就可以取来,但是,卓娅连往那边看上一眼也不肯。    
    “第二天,她的数学分数得了‘优’,这事并不使班上任何人感到惊异。可是,我和舒拉都知道这个‘优’的代价是什么。”    
    这个代价就是付出努力去独立思考。因此,聪明的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会启发孩子去想,去分析,去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看书,查参考资料等,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孩子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如果孩子实在无法独立解决问题,父母可以示范,通过请教他人、查阅资料、反复思考等方法,让孩子学习思考的方法,这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建议二:善于对孩子发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如果孩子经常面对各种问题,大脑的思维就会比较活跃。因此,父母要想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就要多向孩子发问。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费曼获得了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父亲就非常善于向孩子提问。为了引导孩子思考关于地球的问题,父亲让费曼设想自己遇见了火星人,而火星人肯定要问费曼许多关于地球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人要在夜晚睡觉呢?”“地球为什么会有引力呢?”父亲甚至把自己扮演成火星人,与孩子一起来讨论这些问题。    
    当费曼长大一些时,父亲就带他去博物馆参观,引导孩子对博物馆的事物产生好奇,父亲则通过提问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后来,父亲还让儿子读《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然后再向儿子提问,对于儿子没有理解的,父亲再用自己的语言耐心地解释。后来,费曼愉快地说道:“没有压力,只有可爱的、有趣的讨论。”这些提问和讨论极大地激发了费曼的兴趣,费曼对百科全书上的科学和数学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快就开始自己学习《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了,他还找到一本旧的课本,自己学起了几何。    
    这些使费曼在24岁时获得了博士学位,28岁时担任了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47岁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有一天中午,北宋著名哲学家邵康节与12岁的儿子邵伯温正在院子里乘凉。这时,院墙外边突然伸出一个人头,朝院子中瞅了一圈,又缩了回去。    
    邵康节问儿子:“你说这个人在瞅什么?”    
    儿子说:“八成是个小偷,想偷点东西,看见有人就走了。”    
    邵康节却说:“不对。”然后,他启发儿子道:“如果这个人是小偷,他见到院子里有人,肯定会立刻缩回头去。但是,他明明看到院子里有人,却还是瞅了一圈,这说明什么呢?”    
    儿子想了一会说:“哦,他恐怕是在找东西吧。”    
    邵康节又问道:“是的,但是他只瞅了一圈,那是找大东西,还是找小东西。”    
    儿子回答:“是在找大东西。”    
    邵康节又启发儿子道:“那么,什么大东西会跑到我们院子里来呢?那个人又是农民打扮,他会来找什么东西呢?”    
    这回,儿子坚定地回答:“他肯定是来找牛的。”    
    邵康节满意地点头道:“说得对,他是来找牛的。以后,你要多动脑筋才是。”    
    向孩子发问,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答案不是惟一的开放性问题,如:回形针有些什么用途?如果让你去郊游,你会选择哪里?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地方?可见,向孩子发问还要有一定的技巧。    
    台湾学者陈龙安认为良好的发问应该掌握十个方面,他总结的“十字诀”就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学习的习惯第22种习惯  思考(3)

    “假”:就是发问时以“假如……”开头,让孩子进行思考;    
    “例”:就是让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多举例子;    
    “比”:就是让孩子比较两件事物的异同;    
    “替”:就是让孩子思考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就是多问孩子“除了……还有什么”;    
    “可”:就是让孩子思考可能的情况;    
    “想”:即让孩子想像各种情况;    
    “组”:教孩子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并思考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     
    “类”:让孩子类推各种可能性。    
    建议三: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    
    调查显示,在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思维比较活跃,分析问题也比较透彻。而在专制的家庭气氛中成长的孩子,则不敢畅所欲言,容易受家长的暗示而改变主意,或者动摇于各种见解之间,或者盲从附和随大流,这就影响了其思维独立性的发展。     
    绘画神童周小松有一次跟着爸爸一起去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