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上下五千年3-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信佛教的,问清楚玄奘的来历后,不但不为难他,还派人帮他盛水,还送了 
一些饼,亲自把他送到十几里外,指引他一条通向第四堡的小道。 
    第四堡的校尉是王祥的同族兄弟,听说玄奘是王祥那里来的,也很热 
情地接待他,并且告诉他,第五堡的守兵十分凶暴,叫他绕过第五堡,到野 
马泉去取水,再往西走,就是一片长八百里的大沙漠了。 
    玄奘离开第四堡,又走了一百多里,迷了路,没有找到野马泉。他正 

要拿起随带的水袋喝水,哪知一失手,一皮袋的水都泼翻在沙土上了。没有 
水,怎么越过沙漠呢。玄奘想折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几里,忽然想起临 
走的时候,他曾经立下誓言,不达到目的地,决不后退一步。现在怎么能遇 
到困难就后退呢?想到这里,他拨转马头,继续朝西前进。 
    大沙漠里一片茫茫,上不见飞鸟,下不见走兽,有时一阵旋风,卷起 
满天沙土,像暴雨一样落下来。玄奘在沙漠里接连走了四夜五天,没有一点 
水喝,口渴得像火烧一样,终于支不住昏倒在沙漠上。到了第五天半夜,天 
边起了凉风,把玄奘吹得清醒过来。他站起来,牵着马又走了十几里,发现 
了一片草地和一个池塘。有了水草,人和马才摆脱绝境。又走了两天,终于 
走出大沙漠,经过伊吾(今新疆哈密),到了高昌(在今新疆吐鲁番东)。 
    高昌王麹(音qǔ)文泰也是信佛的,听说玄奘是大唐来的高僧,十分 
敬重,请他讲经,还恳切要他在高昌留下来。玄奘坚持不肯。麹文泰没法挽 
留,就给玄奘准备好行装,派了二十五人,随带三十匹马护送;还写信给沿 
路二十四国的国王,请他们保护玄奘过境。 
    玄奘带领人马,越过雪山冰河,冲过暴风雪崩,经历了千辛万苦,到 
达碎叶城(在今苏联吉尔吉斯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受到西突厥可汗的接待。 
打那以后,一路顺利,通过西域各国进了天竺。 
    天竺是佛教的发源地,有很多佛教古迹。玄奘在天竺游历各地,朝拜 
圣迹,向高僧学经。有一次,他在乘船渡恒河的时候,碰到一群强盗。他们 
迷信妖神,每年秋天都要杀个人祭神。船中的强盗看中玄奘,要把他杀了祭 
神,玄奘再三向他们解释也没有用,只好闭着眼睛念起经来。说也凑巧,这 
时正好起了一阵狂风,河里浊浪汹涌,差一点打翻了船。强盗害怕起来,赶 
快跪下忏悔,把玄奘放了。 
    这件事很快传开了,当地的人都还认为玄奘真有什么佛法保护呢。 
    天竺摩揭陀国有一座古老的大寺院,叫做那烂陀寺。寺里有个戒贤法 
师,是天竺的大学者。玄奘来到那烂陀寺,跟着戒贤法师,学了五年,把那 
里的经全部学会了。 
    摩揭陀国的戒日王是个笃信佛教的国王,听到玄奘的名声,在他的国 
都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境内卡瑙季)为玄奘开了一个隆重的讲学大会。天 
竺十八个国的国王和三千多高僧到了会。戒日王请玄奘在会上讲学,还让大 
家辩论。大会开了十八天,大家对玄奘的精采演讲十分佩服,没有一个人提 
出不同的意见。最后,戒日王派人举起玄奘的袈裟,宣布讲学成功。 
    戒日王接见玄奘的时候,说起他早就听说中国有个英武的秦王。玄奘 
告诉他,秦王就是现在的大唐皇帝。 
    玄奘的游历,不但在佛学上取得很大成功,而且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 
交流。公元645年,他带了六百多部佛经,回到阔别十多年的长安。 
    玄奘和尚百折不挠的取经事迹,轰动了长安人民。正在洛阳的唐太宗, 
对玄奘的壮举十分赞赏,在洛阳行宫接见了玄奘。玄奘把他游历西域的经历 
向太宗作了详细的汇报。 
    在这以后,玄奘就定居下来,专心翻译从天竺带回来的佛经。他还和 
他的弟子一起,编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在这本书里,他把亲自到过的 
一百十个国家和听到过的二十八个国家的地理情况、风俗习惯记载下来,成 
为重要的历史和地理著作。 
    由于玄奘取经这件事本身带有传奇色彩,后来,在民间流传了许多关 

于唐僧取经的神话,说他取经路上,遇到许多妖魔精怪,这当然是虚构出来 
的。到了明朝,小说家吴承恩,根据民间传说作了艺术加工,写成优秀的长 
篇神话小说《西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那里面的 
故事,跟真正的玄奘取经事迹已经离得很远了。 



                      148 文成公主进吐蕃 



    唐太宗灭了东突厥后,又派李靖击败了西南的吐谷浑(我国古代民族 
之一,在今青海省,谷音yù),打通了西域的通道。西域各国纷纷和唐朝交 
往,远在西南的吐蕃(我国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蕃音bō),也 
派使者来了。 
    当时的吐蕃赞普(吐蕃王的称号)名叫松赞干布,是个能文能武的人 
才。他在十三岁的时候,就精通骑马、射箭、击剑等各种武艺,而且爱好民 
歌,善于写诗,受到吐蕃人的爱戴。他的父亲死去后,吐蕃贵族发动叛乱, 
松赞干布靠他的勇敢才智,很快把叛乱平定了。 
    年青的松赞干布并不满足吐蕃的贵族生活,为了学习唐朝的文化,他 
派出使者,长途跋涉,到长安来要求跟唐朝建立友好关系。 
    唐太宗也听到吐蕃的名声,愿意跟他们结交,还派使者到吐蕃去回访。 
    过了两年,松赞干布又派使者到长安向唐朝求亲,唐太宗没有答应。 
吐蕃使者怕松赞责备他不会办事,回到吐蕃后,向松赞撒谎说:“唐天子快 
要答应把公主下嫁给我们啦,因为吐谷浑王也去求亲,才把我们求亲的事给 
担搁了。”吐蕃和吐谷浑两国本来就在闹摩擦,松赞干布听了使者的回报, 
更加怨恨吐谷浑。他马上出动二十万人马进攻吐谷浑。吐谷浑王看吐蕃军攻 
势很猛,抵挡不住,就退到环海一带。 
    松赞干布打败了吐谷浑,乘胜打到唐朝境内的松州(今四川松潘),又 
打了个大胜仗。 
    松赞干布骄傲起来,派人威胁唐朝说:“如果不把公主嫁给我,我就带 
兵打到长安。”唐太宗生气了,派大将侯君集带兵反击吐蕃。吐蕃将士对松 
赞干布挑起跟唐朝的战争,本来不愿意,看到唐朝派大军前来,都要求退兵。 
松赞干布眼看蛮干下去,要遭到失败,就向唐朝求和。 
    唐太宗本来愿意同吐蕃友好,也就同意讲和了。 
    公元640年,松赞干布又派了个能干的使者禄东赞带了一百人的出 
使队伍,备了五千两黄金和许多珍宝的厚礼,到长安去求亲。 
    唐太宗接见了禄东赞。禄东赞传达了他们的年青国王想跟唐朝友好的 
心愿,说得娓娓动听。唐太宗心里挺满意,就在皇族的女儿中,挑选一个美 
丽温柔的,封为文成公主,把她许嫁给松赞干布。 
    据说,使者禄东赞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后来,在青藏高原的人民中, 
流传着一个“五难求婚使”的动人故事:禄东赞在长安求亲的时候,各国来 
求亲的使者很多。唐太宗下了一道命令,要前来求亲的使者先解答五个难题。 
哪一国使者能够解答,就答允跟那国和亲。 
    第一道题目是要求把一根很细的丝线,穿过一颗有九曲孔道的明珠。 

禄东赞把丝线系在一只蚂蚁的腰部。蚂蚁带着丝线,爬过明珠的九曲孔道, 
丝线也就带过来了。 
    第二道题目是把一百匹母马和一百匹小马驹儿放在一起,要求辨认出 
哪匹马驹儿是哪匹母马生的。禄东赞把母马和马驹儿分开关了一天,断绝了 
马驹儿的饲料和水。第二天,再把它们放在一起。饿慌了的马驹儿分别奔到 
自己的母亲那里去吃奶。它们的母子关系也就认出来了。 
    禄东赞通过了一道道考试,最后一道是要从二千五百名美貌年青的女 
子中,找出谁是文成公主。禄东赞凭他敏锐的眼力,一下子就把那仪态大方 
的公主认出来了。 
    这些传说不大可能是事实,但是却反映了吐蕃人民对唐蕃友好的愿望 
和完成这个使命的使者的赞美。 
    公元641年,二十四岁的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动身 
到吐蕃去。唐朝廷为公主备了一份十分丰富的嫁妆。金银珠宝,绫罗绸缎, 
当然是少不了的,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吐蕃没有的谷物、果品、蔬菜的种子, 
药材,蚕种。她还带了大批的医药、种树、工程技术、天文历法的书籍。 
    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传到吐蕃,从唐朝边境到吐蕃,一路上都有人准 
备好马匹、牦牛、船只、食物,接送文成公主。松赞干布亲自从逻些(今西 
藏拉萨)赶到柏海(今青海鄂陵湖或札陵湖)迎接。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在 
那里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婚礼结束后,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越过雪山高原,到了逻些城。公主 
入城的那天,逻些人民像过盛大节日一样,载歌载舞,夹道欢迎。松赞干布 
还在逻些按照唐朝的建筑格式,为公主专门建造了一座城郭宫殿,给公主居 
住。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联系和发展 
藏族经济文化作出了贡献。直到现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 
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公元650年,松赞干布死去。唐太宗也在 
前一年病死,接替他的是太子李治,这就是唐高宗。 



                        149 女皇帝武则天 



    唐太宗是个精明能干的皇帝,但是他的儿子高宗却是个庸碌无能的人。 
唐高宗即位以后,自己不会处理朝政大事,一切靠他的舅父、宰相长孙无忌 
拿主意。后来,他立了皇后武则天,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武则天本来是唐太宗宫里的一个才人(一种妃嫔的称号),十四岁那年, 
就服侍太宗。 
    当时太宗的御厩里,有匹名马,叫“狮子驄”,长得肥壮可爱,但是性 
格暴躁,不好驾驭。 
    有一次,唐太宗带着宫妃们去看那匹马,跟大家开玩笑说:“你们当中 
有谁能制服它?”妃子们不敢接嘴,十四岁的武则天勇敢地站了出来,说: 
“陛下,我能!”太宗惊奇地看着她,问她有什么办法。武则天说:“只要给 
我三件东西:第一件是铁鞭,第二件是铁锤,第三件是匕首。它要是调皮, 

就用鞭子抽它;还不服,用铁锤敲它的头;如果再捣蛋,就用匕首砍断它的 
脖子。”唐太宗听了哈哈大笑。他虽然觉得武则天说的有点孩子气,但是也 
很赞赏她的泼辣性格。 
    唐太宗死了后,按照当时宫廷的规矩,武则天被送进尼姑庵。这当然 
是她很不情愿的。 
    唐高宗在他当太子的时候,就看中了武则天。即位两年后,他把武则 
天从尼姑庵里接出来,封她为昭仪(妃嫔的称号)。后来,又想废了原来的 
王皇后,立武则天做皇后。这件事遭到很多老臣的反对,特别是高宗的舅父 
长孙无忌,说什么也不同意。 
    武则天私下拉拢一批大臣,在高宗面前支持武则天当皇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