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路寻欢-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七千多种植物圈里算不上名贵。可是,它会跳舞,这就不得了。在娱乐至上的年代里,它注定要成为花草中的明星。在勐仑植物园,我终于看到了名气很大的 “风流草”,一茎长着三片叶子,一长两短,娇小得让人怜爱。想看它跳舞,你还得给它唱歌,尤以情歌为佳。听到歌声,它原本耷拉着的长叶就会平展开来,两片小叶子便上下跳动。植物学界对这种草能跳舞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只是推测这种草的植物神经特别灵敏,一旦受到阳光、声音的刺激就会扭动。    
    西双版纳众多树木中,也有很奇怪的品种,铁刀木就是其一。铁刀木俗名“黑心树”,当地人说它是一个土司变的,为自己生前作恶多端而忏悔,死后就变成树让乡民砍来当柴烧。甭管这种传说的可信度,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铁刀木易燃耐烧,火力大,炭火好,而且屡砍屡长,生命力特别强。砍剩的树桩,不久又萌生出许许多多的嫩芽,嫩芽生长很快,不久就长成比碗口还粗的枝条,所以铁刀木的形象看起来特别扎眼,往往是一株粗壮的树桩上并列生长着许多“小树”,形成“独木成林”的奇观。    
    二    
    在西双版纳的翠色葱茏中,穿着艳丽的傣家女子永远是最生动、最迷人的风景。她们穿着紧身窄袖的短衫、花色长筒裙,走起路来摇曳生姿,像阵阵柔风中的凤尾竹。    
    我有点纳闷,傣家女子个个身材窈窕,就是没见到胖的,那身段被长及脚背的筒裙一裹,俊俏飘逸的美感总在挑战着男人的理智。其实,说穿了,筒裙就是一块大大的花布,穿时在腰间一折,系上银制腰带就成。这玩意儿还一裙多用,比如将它摊平,系上两根绳子,就成了婴儿的摇篮。什么叫聪明?看看傣家女子的筒裙就明白了。更浪漫的是,澜沧江畔的夏日,一群发髻上插着牙骨梳子的傣家女子提着筒裙下摆步入水中,筒裙缓缓提高,身子也缓缓为水所没,最后筒裙就扎到了头上。这像是日本导演岩井俊二的慢镜头,摇着摇着就让你云里雾里了。    
    在勐海县附近的景龙村,黄昏时我敲响了一户傣家的院门。一位大嫂级的美丽女子将我迎到火塘边,聊着天,她手中还不停地炸着辣子鸡。傣族是一个信仰小乘佛教的民族,男人关心时政,热衷宗教活动;而女人则是地道的管家婆。她可以不征求丈夫同意,就留我吃饭,看来确实有点权威。在酸牛筋、炸青苔等傣味飘香中,我与这一家四口人吃了一顿令人难忘的晚餐。    
    用手抓着糯米团往嘴里送,感觉就像回到了儿童时代。大嫂介绍她做饭的过程,有点趣味。每天清晨鸡鸣之后,她起床燃旺火塘,烧水做饭。一天要吃的饭就在这时一次蒸好,并用香油反复揉捏后装进竹筒,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糯米饭更香,二是弄饭团吃时不粘手。男主人笑笑说,他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到火塘边坐下,点燃一斗草烟,欲仙欲死地吐纳着,一直待到妻子将饭煮好,才起身去洗脸。做傣族男人比做汉族男人好哇!我羡慕着。男主人好奇地问:“你那儿不是这样的吗?”    
    在勐海县城,我为了民俗摄影而去了民贸市场,市场里色彩斑斓得让我很吃惊。平行的摊位摆着芒果、香蕉、石榴和叫不上名的瓜果,也摆着龙爪菜、洋芋、竹笋和叫不上名的蔬菜。因为有阳光,本来打扮鲜丽的傣族女子纷纷撑起了花伞,这种炫目的场景哪像锱铢必较的菜市场呀?这简直就是时装超市嘛!直到香茅草烤鱼的香味随风飘来,我才有所清醒。    
    七月是亚热带的雨季,可是午后的暖风还是有催眠效果的。在景洪到勐腊的汽车上我昏昏欲睡。双眼 中,猛然被田野上播种的画面所振奋。只见一长排的傣家女子在水田里俯腰插秧,依然是花色缤纷的筒裙,依然是顶髻插梳的头饰,即使在最辛劳的耕作中,她们也没忘记自己是“金孔雀”的化身。可想而知,要是在月光下,凤尾竹中,她们该是何等风情万种。    
    月光啊下面的凤尾竹哟,    
    轻柔的美丽像绿色的雾哟。    
    竹楼里的好姑娘,光彩夺目像夜明珠。    
    多少深情的葫芦笙对你倾诉着心中的爱慕……    
    月光下的凤尾竹,那不仅是一首歌,更是一种诱惑!难怪来西双版纳观光的汉族男子总爱动这样的念头娶一个傣女回家!可是,傣族从妻居的习俗和傣女恋乡土的情怀,使这些向往者难以梦想成真。娶傣女不可能,将自己嫁到西双版纳还是可能的嘛。    
    呵呵,嫁到诗情画意的地方享福,心动不如行动哦!    
    三    
    在西双版纳蔚蓝的天空下,还有一种服饰非常耀眼,那就是和尚穿的黄袈裟。    
    同样是佛教信仰,傣族人信仰得轻松惬意,没有太多的清规戒律,不必和自己极好的胃口过不去,爱吃啥吃啥;也不必远离红尘,到重重山野里与青灯古佛为伴,到头来还错将漂亮的女人当做老虎。    
    在西双版纳,路上看到小和尚拿着竹竿互相追打嬉戏,大和尚在市场上讨价还价,佛爷骑着自行车四处闲游……千万不要像看到“风流草”一样奇怪,这就是他们平常而真实的生活。小乘佛教主张自我解脱,自我拯救,以达到超脱悲欢生死的境界。我总觉得,对于任何一个宗教而言,精神的悟道要比物质的守节重要得多。小乘佛教的可爱之处就在于它不拘小节。    
    勐海县境内的景真八角亭是西双版纳最著名的佛教景观之一。建筑模样就很奇异,基座高筑,锥形屋檐,似傣家竹楼,一看就明白是傣族风格的寺庙。亭分八角,门开四方,其寓意丰富,大概是要将佛祖的思想传播到四面八方。在景真八角亭前,我见到一个可爱的小和尚,给他拍了几张照片。他倒一点不含糊,给两块钱吧!让我差点儿将镜头盖掉了。想想也觉得该给。懂得肖像权,有商品经济意识,也没啥不好呀,城里的小孩不都这样嘛。    
    在西双版纳,凡有村寨之处必有佛寺。人人信教,家家念佛,是这里十分独特的人文景观。傣族男孩七八岁时就要入佛寺接受文化教育,同时学习宗教经文。无论你有天大的理由,男子也不能不出家为僧,不为僧就会被人瞧不起,连娶老婆都成问题。当然,出家就像上学一样,只是一个过程,等毕业了,还俗了,尽可抱着葫芦笙到竹楼下去倾诉对姑娘的爱慕,高声唱“月光啊下面的凤尾竹哟……”     
    呵呵,傣族女子打扮得花枝招展,该不是为了让那些出家的情哥哥早日还俗吧?阿弥陀佛,我这无知者又在无畏了。    
    旅行提示:    
    从昆明去西双版纳首府景洪市,有692公里,昆明长途汽车客运站每天都有20多班卧铺班车前往这个美丽的地方。行车约20小时,票价约110…150元。腰包鼓点的游客亦可坐飞机,每天有6…10个航班,飞行时间约45分钟。    
    西双版纳景点以景洪为中心,可四面出击。东线一日游,往返150公里,可游览橄榄坝和勐仑热带植物园;西线二日游,往返270公里,可游览打洛边境小镇、缅甸小勐拉、勐海县城、景真八角亭、勐遮集市等景点,晚上住在打洛小镇。在打洛附近有独木成林奇观,不可错过,这棵大榕树有31条根立于地面,树幅面积120平方米,蔚为壮观;北线一日游的景点包括勐养象形树、野象谷、曼典瀑布等;南线一日游往返150公里,曼飞龙水库、小街温泉、勐龙曼飞龙白塔也会让你眼界大开。    
    


城韵乡音矜持背后,惊人之美

    在闽南金三角中,厦门如出水芙蓉,泉州如沧桑银杏,均耀眼夺目,惟有漳州犹如冬之水仙,虽清芳盈盈,却毫不张扬,以致有点“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味道。这样一种长期的矜持,反而使漳州的历史文化保持了厚重的原貌,自然景观则保持了原生态的美感。    
    如果将时光倒流到公元669年以前,漳州则是一个满目疮痍、愚顽落后之地。这时候的闽越与岭南,对于中原来说,都算得上天涯海角,适宜流放犯人,适宜逃难避世。福建历史上有四次大规模的移民潮,漳州的发展就是第二次移民潮造就的。唐总章二年(669年)岭南行军总管陈政奉旨率府兵3600多人进驻绥安(漳州前身),平息当地的“蛮獠啸乱”,并屯垦于此。古代移民与现代打工本质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一人打工往往唤来无数亲友的参与,形成一股源源不断的迁徙浪潮。漳州被当成了自己的家,开发漳州成了自己的事业。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是陈政的儿子陈元光,他13岁随父入闽,21岁时承袭父职,于686年上表创置漳州,首任刺史。在任期间历行法治,重垦荒,兴水利,使漳州脱贫致富。看来后人尊奉他为“开漳圣王”,并不是什么荣誉称号,而是他实实在在的业绩。    
    经济昌盛与文化繁荣犹如人的左右脚,接踵而至。漳州有不少唐代文化古迹,最著名的要数南山寺和三平寺。闽南著名古刹南山寺就在漳州南郊,建于唐开元年间。寺内有重达650多公斤的大铜钟、天然石笋雕刻的6米石佛、血书滑缘经、光绪帝御赐藏经及缅甸玉佛。其中以缅甸玉佛最为珍贵,其体积为国内缅甸玉佛之最。唐僧杨义中禅师创建的三平寺虽僻居于平和县文峰的山野之中,可香火之旺足以让中国最著名的寺院眼馋。在每年数以百万计的香客中,不乏千里迢迢前来的港澳台、东南亚和欧美各地的善男信女,谁能说得清信仰的力量与恋土的情怀哪个比重更大!    
    或许是远离政治中心的缘故,闽南自古以来就有一种知足常乐的风气,至今依然。经历了唐朝的快速发展,宋朝的漳州好像有点无所事事,不知是否人们都忙于养花泡茶?不过,还是有几件事值得一提:一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在漳州兴办书院,出版《四书集注》,成为漳州文化发展的里程碑;二是郑虎臣在城南木棉庵斩杀一代奸相贾似道,使漳州成为名噪一时的锄奸名城;三是建江东桥,打通了与当时著名海港泉州刺桐港的陆上通道,这座位于九龙江北溪下游的桥,每道石梁重达200吨,即使如今用现代化机械来吊装也非易事,更不要说在宋嘉定七年的人工开采和架运了。在桥梁众多的中国,江东桥被列为四大古代名桥之…,足见它沉甸甸的分量非平凡之桥能比。后来它被《世界之最》一书列为“最大的石梁桥”,显然也不是花钱入编的。虽然现在九龙江上又建起了江东新桥,可是善于保护文物的漳州人还是留存了三墩二道旧桥基,让染上怀古之癖的旅行者有临桥兴叹的机会。    
    到了明代中叶,随着月港(今龙海市海澄镇)的崛起,取代泉州刺桐港成为我国东南对外贸易的主要商港,漳州经济进入鼎盛时期,跻身闽海大都会行列。明洪武元年(1368年)漳州成为府、道、公署所在地。如今走在漳州老街,明清石牌坊、州府埕、老街骑楼依然风韵犹存,尤其是四座明清牌坊跨街而立,与所处的旧城南门老街,组成了极富特色的古街区景观。古牌坊上的石雕浑朴精致,花鸟人兽各具神韵,特别引人注目的洋人形象也赫然镂雕其上,说明当时外国商人往来于漳州已为人们司空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