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效率相联系。效率优先的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优先,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紧密结合起来,打破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奖勤罚懒,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奋斗精神。兼顾公平,就是在分配中拉开差距的同时,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做到合理分配,防止两极分化。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要兼顾社会公平,对收入分配实行必要的调节,要提倡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效率优先,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兼顾公平,有利于防止收入过分悬殊,保持社会稳定。针对目前我国部分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情形,我们要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要努力使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趋向合理,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本章需要掌握好的基本概念包括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涵义、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等等。    
    本章需要掌握的基本原理包括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及其依据、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公有制的涵义和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的地位、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实现的特点、确立按要素分配的根据、收入分配领域的各种关系及其协调,等等。    
    2005年考题中出自本章的题目有两道:    
    1。【单项选择题】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原题第7题】    
    A. 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B. 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C.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C    
    【解析】此题的各个选项中,A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B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D项与实行按劳分配没有必然联系,只有C项才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2。【多项选择题】我国现存的所有制结构中,私营经济【原题第19题】    
    A. 不受公有制经济的影响和制约    
    B. 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    
    C. 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其存在的    
    D.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BCD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私营经济性质的认识和理解。A项显然不对,因为公有制在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中占据主体地位;剩下的BCD三项都与私营经济的状况相吻合。    
    1994年至2005年试题分值分布表    
    分值年份内容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合合合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    
    分'6'2    
    分'14'1    
    分'16'2    
    分'18'2    
    分'19'3    
    分'22'2    
    分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5    
    分2    
    分'11'3    
    分'14'2    
    分'16'1    
    分'17'1    
    分'18'10    
    分'19'13    
    分'21'2    
    分'22'1    
    分    
    本章是在2004年大纲中从《邓小平理论概论》中调整过来的一章。从本章往年在《邓小平理论概论》和2004、2005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部分出题的情况来看,其出题点比较多,出题形式也比较灵活多样。由于本章所阐述的内容的特点,本章历年所考题目皆为现实性很强的一些问题。由此一特点出发,参加2006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同学在复习本章内容时一定要关注一下那些根据改革开放的新发展和党的新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而调整、增加的内容。    
    本章复习的重点应该放在第二、三节中,要注意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以及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相关内容。在把握这些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将教材里阐述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与我国改革开放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具体来说要重点关注的知识点包括如下一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和建立的客观依据、公有制经济的涵义和多种实现形式、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效率与公平等。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

    本章内容的记忆网络图如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涵    
    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有机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是重要的微观经济活动主体    
    企业的性质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构建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发展、完善生产要素市场    
    完善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制度    
    整顿、规范市场秩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健全宏观调控手段和政策    
    深化对财政、税收、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本章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层面的相关内容。全章共分为五节。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以及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有机结合。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主要阐述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的性质、组织形式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等内容。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主要阐述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市场秩序的规范等内容。第四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控体系”主要阐述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手段、政策等内容。第五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阐述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等内容。上述五节内容中,第一节是从总体上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后面四节则是分别具体介绍和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中的四个主要的构成部分——微观基础(企业)、运行基础(市场体系)、调控体系(国家宏观调控)、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    
    考生复习本章,首先要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有关内容。在掌握有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框架以及宏观调控、市场体系、企业制度等方面的具体特征。其中,尤其要关注有关现代产权制度的相关问题。    
    本章2006年大纲中的内容与2005年大纲相比有两处变化:一是将原第二节“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的知识点调整为“构建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在第五节中增加了“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知识点。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    
    市场经济体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既有其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它们的共同特征主要是:    
    (1)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    
    (2)企业是市场主体,是面向市场,根据市场需要安排其生产经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济者;    
    (3)政府部门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具体事务,而是通过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政策调节和引导企业的经营活动;    
    (4)生产经营活动都按照一套法规体系来进行,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有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从而除了上述共同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物质特征。从经济方面看,主要有: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2)在分配制度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合理拉开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在宏观调控上,人民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能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实现市场调节同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结合。    
    (二)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有机结合    
    社会化生产要求按比例配置资源,使社会生产结构和社会需要结构相适应或基本平衡。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历史上有两种实现形式,即市场和计划。二者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市场机制的长处主要有:第一,引导企业根据市场价格涨落,安排和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产需结合和供求均衡;第二,促使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效率和效益;第三,实行优胜劣汰,给企业以动力和压力,增强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开拓进取的活力。但是,由于企业是在自身利益驱动下对市场信号做出反应的,因而市场的作用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不足和消极作用。    
    计划机制是指反映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内在联系、有计划地实现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的自觉调节经济运行的功能。计划机制具有自觉性、事先性、全局性的特点。计划机制的长处是:第一,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人力,进行重点建设;第二,通过经济预测,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在宏观上规划和控制资源配置,进行经济总量控制、重大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合理布局;合理调节收人分配和保障社会公正,兼顾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等。但计划机制由于受到人的认识、信息条件和利益关系的制约,也有其不足:即对微观经济活动、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计划指标容易脱离实际;经济主体的利益容易受到损害,因而存在动力不足,效率低、资源浪费等弊端。    
    综上所述,计划和市场各有自己的适应范围、长处和不足。计划的长处在宏观经济层次,它的弱点在微观经济层次。相反,市场的长处在微观经济活动层次,不足在宏观运行层次。所以,计划和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相结合,实现计划和市场两者优势互补,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和长处,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一)企业是重要的微观经济活动主体    
    企业是市场经济体制中重要的微观经济主体(其它主体还包括农户、居民等)。作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