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智慧书-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信念是精神上一种特殊的能力。动物没有信念,野蛮人和没有开化的人,也无所谓信念可言。他们有的,只是恐怖和疑惑。只有思想开通、具有相当理性的人,才可能拥有崇高的信念。    
    真正意义上的信念,永远是不可战胜的。在它的面前,一切障碍都得低头。    
    有一年,一支英国探险队来到了撒哈拉沙漠的某个地区。他们在茫茫的沙海里负重跋涉。阳光下,漫天飞舞的风沙,就像烧红的铁砂一般,扑打着探险队员的面孔。他们口渴似炙,心急如焚——大家的水都没有了。这时,探险队队长拿出一只水壶,说:“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    
    于是,一壶水成了穿越沙漠的信念之源泉,成了求生的寄托。水壶在队员手中传递,那沉甸甸的感觉,使队员们濒临绝望的脸上,又显露出坚定的神色。最终,探险队顽强地走出了沙漠,挣脱了死神之手。大家喜极而泣,用颤抖的手,拧开了那壶支撑他们精神和信念的水——缓缓流出来的,却是满满的一壶沙子!    
    英国史学家卡莱尔经过多年的艰辛耕耘,终于完成了《法国大革命史》的全部文稿。他将这本巨著的底稿,全部托付给自己最信赖的朋友米尔,请米尔提出宝贵的意见,以求文稿的进一步完善。隔了几天,米尔脸色苍白、上气不接下气地跑来,万般无奈地向卡莱尔说出一个悲惨的消息:《法国大革命史》的底稿,除了少数几张散页,已经全被他家里的女佣当做废纸,丢进火炉化为灰烬了。    
    突如其来的打击面前,卡莱尔异常沮丧。当初,他每写完一章,便随手把原来的笔记、草稿撕得粉碎。他呕心沥血撰写的这部《法国大革命史》,没有留下任何可以保留的记录!    
    但是,卡莱尔还是重新振作起来。他平静地说:“这一切就像我把笔记簿拿给小学老师批改时,老师对我说:‘不行!孩子,你一定要写得更好些!’”他又买了一大沓稿纸,又一次开始了呕心沥血的写作。我们现在读到的《法国大革命史》,便是卡莱尔第二次写作的成果!    
    不错,当我们一切顺遂时,也应当对可能的不测加以预防。当挫折到来时,应当像风平浪静时那样保持镇静。因为在漫长的旅途中,实在难以完全避免崎岖和坎坷。只要出现了一个结局,不管这结局是好还是坏是胜利还是失败,是幸运还是厄运,客观上都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智慧书》第五部分善的生活

    张茵译 善的生活    
    当今有一种广泛流行的观点(甚至从浪漫时代就开始了),它贬低满足和美德,赞成自律、可靠、义务、创造、决定、自由、自我表现、奋斗、反抗等等。我认为这种观点按其本义或其极端形式来看是站不住脚的,但它包含了一个重要真理,即一个人所能有的最好生活必须具有形式,不仅是在模式的意义上,而且是在由某种态度、姿态或“生活风格”所引起的意义上。怀特海称之为“主观形式”,他认为应该尊重成为我们生活中占支配地位的风格,尽管他也提到了其他风格。在我看来,自律和上述其他形式在这里也起了作用。但是,我还想补充理性以及和客观、理智的责任感等有关的品质。也许还应提到爱。至少可以说,如果弗洛姆等心理学家是正确的,那么要使一个人的生活成为善的,就不仅应该在道德意义上,还应该在非道德意义上是善的。人们不能过于关心自我生活的善,还应该考虑自我之外的原因和客体。    
    仅就善的生活所具有的内容、模式和主观形式而言,它们对不同的人无疑是完全不同的。要想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自身的体验和借助他人体验与智慧所进行的反省。我怀疑是否能建立起适用于每一个人的固定秩序或模式(柏拉图和罗斯是这样认为的),我相信,人类本性的任何方面都可能很接近,否则心理学就将成为不可能的了。然而对于有关人性的任何固定概念来说,它又显得是如此的不同,以至于不能详细地加以说明。即使我们提到过的所有观点都被发现是善的,至少在某种程序上得到了所有人的承认,它们的次序和排列也必然具有某种相对性,这是可能的,而且事实上也是这样,对某些人来说,善的生活似乎包括和平与安全,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冒险和猎奇。尽管所有的善的生活都应该而且确实也包括上述每一方面的成分。一个人必须为这种多样性留出较大的余地,如果不是在善的表现中,至少是在他关于善的生活的概念中。    
    我们还必须记住在讨论公正时所涉及的一个论点:即人的需要和能力不仅有所不同,而且是这样的一种不同——一个人的善的生活可以像另一个人的生活那样善,甚至那样的内在的善。    
    


《智慧书》第五部分智慧

    张茵译 智慧    
    智慧的殿堂立在磐石之上,它高出一切争端的怒火,隔绝所有世俗的怨气,雷声滚滚,在它脚下轰鸣,对于那些狠毒残暴的人间凶器,它高不可及。贤哲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怀着欣慰而怜悯的心情,俯视着芸芸众生。这些充满谬见的人们正盲目地探寻着人生的真正道路,为了真正的幸福而追求着财富、地位、名誉或权力。贤哲看到,大多数人在他们盲目推崇的愿望面前陷入了失望;有些人悲叹于曾经一度占有了的他们意欲的对象被多忌的命运夺走;所有的人都在抱怨,即使他们的愿望得到满足或是他们骚乱的心灵的愿望得到安慰,它们也终究不能给人带来幸福。    
    然而,这是不是说贤哲就总是保持着这种哲学的冷漠,满足于悲悼人类的苦难而从不使自己致力于解除他们的不幸呢?这是不是说他就永远滥用这种严肃的智慧,以清高自命,自以为超脱于人类的灾祸,事实上却冷酷麻木而对人类与社会的利益漠不关心呢?不,他懂得,在这种阴郁的冷漠中,既没有真正的智慧,也没有真正的幸福。对社会深沉的爱强烈地吸引着他,他无法压下这种那么美好、那么自然、那么善良的倾向。甚至当他沉浸于泪水之中,悲叹于他的同胞、友人和国家的苦难,无力挽救而只能用同情给予慰藉之时,他仍然豁达大度,胸襟宽广,超乎这种纵情悲苦而镇定如常。这种人道的情感是那么动人,它们照亮了每一张愁苦的脸庞,就像那照射在阴云与密雨之上的红日给它们染上了自然界中最辉煌的色彩一样。    
    但是,并非只有在这里,社会美德才显示它们的精神。无论你把它们与什么相混合,它们都能占据上风。正像悲哀困苦压制不住,同样,肉体的欢乐也掩盖不了。无论恋爱的快乐是何等销魂,它也不能消除同情与仁爱的宽厚情感。它们最重要的感染力正是源于这种仁慈的感情。而当那些享乐单独出现,只能使那不幸的心灵深感困倦无聊。请看这位快活的浪荡子弟,他宣称除了美酒佳肴,瞧不起其他一切享受。如果我们将他与同伴分开,就像趁一颗火星尚未投向大火之前将它与火焰分开,那么,他的快活会顿时消失。虽然各种山珍海味环绕四周,但是他会讨厌这种华美的筵席,而宁愿去从事最抽象的研读与思辨,并感到更为顺意。    
    


《智慧书》第五部分错语者

    张茵译 错语者    
    只有两种人是我所讨厌的,他们是发表谬论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少量的谬论倒没有什么,它们会引起小小的争论,起到刺激谈话的作用。但一大堆谬论就会令人讨厌了,它们变成一种包围心灵的篱笆,人们会感到十分失望,因为不知道他们到底在想些什么。谈话的魅力一半来自隐隐约约地窥探对方的思想,如果谈话的人老是在信口胡言,不断地说一些出乎意料的令人吃惊的话,这就让人讨厌了。在精彩的谈话当中,会突然出现一条林间小道,就像人们把木材从阿尔卑斯山的森林运送到山谷去的林间小道,在那里,你可以看见一片狭长的绿色地带,上面洒满了阳光,还有一个乌黑的山头。在最精彩的谈话中,人们可以突然发现一些高贵、可爱、庄严、朴素的东西。    
    另外一种十分令人讨厌的谈话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发表的谈话,他从不考虑他的听众,只是把心里想的全盘托出。这样的谈话,有时也可以从中听到一些有趣的故事。但像我所说的那样,精彩的谈话应该引起别人窥探对方心灵的兴趣,而不是被迫呆呆地看着它。我有一位朋友,更确切地说是一位老朋友,他说话时就像在心上打开一扇活动的天窗,你朝里边一看,只见黑黝黝地有些什么东西在流动着,它有时干净流畅,有时又像是堆满了垃圾和瓦砾,然而你却无从逃避,你得呆呆地站在那儿看着它,呼吸它发出的臭气,一直到他愿意把天窗关上为止。    
    许多诚挚、固执的人在谈话时都会犯错误,他们以为只要滔滔不绝地讲下去就能引人入胜。谈话也和许多别的东西一样,半成品比成品好。喜欢谈话的人应该注意避免冗长。和一个决心要把一切都说得有头有尾、一清二楚、点滴不漏的人谈话,会让你多么失望!在他高谈阔论的时候,你的心里会涌现出许多问题、许多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它们统统被一连串的谈话的激流冲掉了。这样谈话的人都有自满情绪,认为他们的消息准确完整,他们的结论完全正确。不过一个人在形成和坚持一种强有力的看法时,也应该认识到它毕竟只是看法之一,对方大概也会有不少的话要说。    
    


《智慧书》第五部分良朋益友(1)

    张茵译 良朋益友    
    “唉!我真希望自己能吸引一些朋友,我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受人欢迎、人人所乐于亲近的人!”    
    不知有多少人因为生性怪僻,因为没有吸引他人的能力,而无缘享受友谊之情,以致错过了生命的欢愉,落得个孤独寂寞,郁郁寡欢,以致发出这样的呼声!但是,他们不知道,要实现这种愿望,即交结朋友并不很难。不过要实现这一点也在于自己的努力,而不能借助于他人。    
    不管你一生中,环境多么不顺利经历多么坏,但你仍然可以在你的举止态度上显示出你至爱、和蔼、愉快的精神,这样人们也会在不知不觉之中亲近你。    
    人格至美、品格高尚的人到处受人欢迎,他们到处都能得到别人的扶助。他们虽然没有雄厚的资产,但他们在事业上成功的机会却比那些虽有资产但缺乏吸引力,因而失去“人和”的人来得多。    
    你可以将你自己化做一块磁石,吸引你所希望吸引的任何人到你的身旁。只要你能在日常生活中处处表示出爱人与善意的精神,表达出乐于助人、愿意伸出援手的态度,你就能做到。    
    相反,一个只肯为自己打算盘的人,将到处受人鄙弃。    
    假使你打算多结交些朋友,一定要宽宏大量。所有的人都喜欢襟怀宽大的人,“宽宏大量”的人,是常能为人们所乐于亲近的。    
    你应该常说别人的好话,常去注意别人的好处,不要只留心别人的坏处!    
    常常轻视他人,对于他人的行为常常吹毛求疵,对于别人生活上的失检常常冷嘲暗讽的人,这种人你就该留意,他也许是一个危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